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茼蒿无公害栽培技术

茼蒿无公害栽培技术

来源:意榕旅游网
园艺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12期 茼蒿无公害栽培技术 管理和 (青海省乐都县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青海乐都810700) 摘要从品种选择、地块选择、整地施肥、催芽播种、田问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茼蒿无公害栽培技术.以为种植户 提供参考。 关键词茼蒿;无公害;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63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2—0078—02 茼蒿原产于我国,又叫蓬蒿、蒿菜、春菊、蒿子秆,是菊 科菊属中以嫩茎叶供食的栽培种,为一年生绿叶蔬菜。苘蒿 属于半耐寒性蔬菜,嫩茎所含的纤维组织较少,养分特别丰 富,是重要的蔬菜调剂品种【lJ。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气味。因而 可驱避病虫害。只要保持10℃以上的温度,周年均可种植 茼蒿,在北方地区春、夏、秋3季可进行露地栽培,冬季也可 以利用温室栽培。苘蒿因其独特的风味、优良的品质、极易 栽培的生长特性,广受种植户欢迎,不仅可以作为某些地区 的主打蔬菜品种种植,还可以在保护地作为间套、插空栽培 或前茬、后茬栽培的蔬菜品种嘲。近年来,茼蒿在乐都县的栽 培面积逐年增加。在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结合栽培技术要 点,即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1品种选择 茼蒿的栽培品种主要有大叶茼蒿品种和小叶苘蒿品种 2类。大叶茼蒿品种又叫板叶茼蒿、宽叶茼蒿;叶大呈匙状, 缺刻少而浅,叶肉较厚,嫩茎短粗,香味浓重,质地柔嫩,产 量较高,但耐寒性差,比较耐热,生长较慢,以食叶为主,主 要在南方栽培。小叶茼蒿品种又叫花叶苘蒿、细叶茼蒿,叶 片为羽状深裂,叶形细碎,叶肉较薄,且质地较硬,嫩茎及叶 均可食用,但其品质不及大叶茼蒿,抗寒性强,生长期短,香 味甚浓,为北方主要栽培类型。乐都县温室大棚栽培主要选 用小叶茼蒿品种。 2地块选择 茼蒿喜冷凉温和的气候条件,宜选择排灌条件较好、 土壤相对湿度在70%~80%的环境、土层深厚疏松的砂壤 土种植【3】。 3整地施肥 播种前底施腐熟基肥22.5~30.0 t/hm。、磷酸二铵300— 375 kg/hm2,将肥料混合均匀后在田间撒施。耕翻地块,耙平 后做平畦,准备播种嗍。 4催芽播种 4.1浸种催芽 茼蒿播种前3—4 d,可进行浸种催芽,具有提高种子发 芽率、促进早出苗的效果。准备35℃左右的温水,浸种24h, 捞出洗净种子。稍晾后置于15—20℃的环境条件下催芽。催 芽期间每天用清水洗1次,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翻。若是新 种子要提前置于0—5℃的低温条件下处理,7 d左右打破休 作者简介管理和(1972一),男,青海if,都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 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2—04—29 78 眠,然后才能进行催芽播种。 4.2播种 苘蒿春季栽培一般在3—4月进行播种,秋季栽培在 8—9月进行播种,冬季栽培在上一年11月至第2年2月进 行播种。播种方法有撒播和条播2种方式。育苗播种时,条 播行距10 cm,种子播后要覆盖厚1 em左右的药土,防止发 生猝死病[61。整平土面,育苗苗龄以20~30 d为宜。3-4片真 叶为定植适期。小叶茼蒿品种的种植密度较高,用种量为 30.0~37.5 kg/hm ;大叶茼蒿品种的种植密度较低,用种量为 15.0 kg/hm2。另外,也可采用直接播种。茼蒿从播种至发芽出 苗,一般需5~7 d。在发芽期间要注意保湿,防止土壤干燥。 5田间管理 5.1温度管理 在环境温度为17~20℃的条件下适宜茼蒿生长。早春 时节播种,由于天气冷凉,应采取防寒保温措施,如可覆盖 地膜,在天气晴好时揭膜,以促进幼苗生长【4-引。在保护地种 植时,外界温度超过25℃时,应打开通风口放风。 5.2间苗.除草 第1次间苗的时间是茼蒿苗长到2~3 cm、1—2片真叶 时。在田间拔苗,使株距保持1~2 cm,并进行浅中耕。第2次 间苗的时间是苘蒿苗长到10 em左右、2~3片真叶时,同时 进行除草,使株行距保持在4 cmx4 cm。若采用条播,第2次 间苗时应使株距控制在3-4 cm。 5.3水肥管理 茼蒿生长要求土壤湿度在70%~80%,因而应适时浇 水。幼苗出土后、第1次间苗时、定苗后都要浇水1次,随水 追施速效氮肥,保持土壤湿润为标准17]。每次采收前10-15 d 追施1次速效肥,施用钾225 kg/hm2、尿素150 kg/hm2。 6病虫害防治 苘蒿栽培期间易受霜霉病和病毒病的侵染。宜优先采 用农业防治方法,加强在浸种消毒、水肥、温度、土壤湿度上 的管理阁。也可采用药剂防治,即在发病初期选择喷施40% 多硫悬浮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 液、5o% ̄F海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每隔5~7 d喷1次, 连喷2-3次。 7嫩茎采收 苘蒿生长期一般为40~50 d,最长可达70 d左右。当幼 苗株高长到20 em左右、具有12~13片真叶即可采收,收割 时间不宜太晚。大叶茼蒿可一次性采收完,也可以采取一次 播种多次采收,即收获时留主茎基部4~5片叶或1-2个侧 管理和:茼蒿无公害栽培技术 枝,用手掐或小刀割上部幼嫩主枝或侧枝,捆成把上市,隔 20 d左右掐1次[91。小叶茼蒿品种贴地面一次性割收,洗净 根部泥土后即可捆成小把上市。每次采收完后要及时浇水 追肥,促进侧枝发生,20~30 d后再收获。 8参考文献 【1】成泽云.无公害茼蒿栽培技术要点[J].现代农业,2011(5):29. 治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7):19. 【31】董过兵.深冬目光温室茼蒿栽培[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0(9):35. 程季珍.目光温室茼蒿栽培技术[jj.山西农业,1998(10):27. I5王晓辉.51蔬菜新秀——茼蒿fJ1_现代农业,1994(8):14. [61姜丽丽.茼蒿栽培法叨.农家之友,2012(4):24. 【71王红霞.茼蒿栽培技术【j】_农业科技与信息,2002(11):11. 【8】石明权,姜俊.茼蒿一年三茬高产栽培技术【JJ.蔬菜,2008(7):18—19. 『9刘泉民,马明敏,王洪生.9]几种新型特色蔬菜的栽培管理技术[J】_中国 果菜,2006(1):14一l5. 【2]王金海,李春秀,马瑞,等.无公害茼蒿高产栽培技术和主要病害防 (上接第74页) 拟青霉自然居群的形态特征、化学成分和氨基酸含量在不 同生态地理环境下的自然居群中的分布格局,以及遗传多 进行单孢分离。通过RAPD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 析,结果表明:退化菌株与正常菌株的扩增谱存在明显差异【181。 对来自不同地区的蛹虫草在活性成分差异、遗传多样 性等方面的研究发现,不同林区的蛹虫草主要活性成分虫 草素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菌株之间或林木种 类和郁闭度、土壤质地和酸碱度、昆虫种类和习性、气温和 降水量等林区条件口91。通过对各种不同菌株的Rdna—ITS序 列进行系统树及遗传距离分析后,发现蛹虫草变异与地理 来源无明显相关性,工业生产也不会影响其遗传稳定性i201。 此外,核型分析研究表明:蛹虫草无型性一蛹草拟青霉种基 因组大小在28.0—31.0 Mb。菌株间核型与生存环境、寄主多 样性等关系微妙,但最大与最小的染色体DNA大小差别不 大,条带的个数也相同,这与文献中指出的真菌电泳核型差 异是种间大于种内、属间大于种间等相符。因此,改良性状 优良的新菌株、解明其遗传学特性是提高人工栽培蛹虫草 成活率的需要l2l】。有研究收集11个不同产地的蛹虫草样品, 用HPLC法测定色谱图。结果共得到具有14个共有峰的指 纹图谱,各批样品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在0.9以 上,从而建立了适用于蛹虫草质量控制的化学指纹图谱 。 3蛹虫草的研究展望 由于人们的过度采挖,已造成野生蛹虫草资源短缺,无 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对目前的现状,一是必须在保护 野生蛹虫草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蛹虫草资源;二 是必须大规模人工培养蛹虫草子实体。 而蛹虫草的无性型一蛹草拟青霉作为蛹虫草菌种的主 要来源之一,对其自然居群的收集、遗传多样性、优质高产 菌株的筛选成为该次研究的重点。①从目前已有的研究资 料可见,借助传统的形态学鉴定和现代分子鉴定方法。通过 对野生虫草和人工培养蛹虫草的比较,野生蛹虫草子实体 在产量上与人工培养的蛹虫草子实体差别较大。因此.对 野生蛹草拟青霉自然居群生态地理分布格局、居群动态、生 物学和生态学习性、生活史等基本方面的研究无疑给保护 以及进一步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蛹虫草资源提供基础资 料。②了解虫生真菌的多样性对正确鉴定它们的分类地位、 探明疾病发生的侵染单元,以及多方位、多层次地利用虫生 真菌的功能和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 值 。这将成为在子实体大规模培养和液体发酵工业化进程 中,解决菌种退化、菌种的杂交选育的关键技术问题的关 键。已有研究发现来自不同生态地理环境的蛹虫草居群在 形态结构、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分子水平上均呈现出多样 性,其无性型蛹草拟青霉单孢子株间和单孢子株内出现多 型现象、形态与生理特性、核型上也表现出多样性。而蛹草 样性及其遗传结构目前却没有进行更深入和全面的探讨。 因此.在开展蛹草拟青霉居群形态变异式样和染色体变异 式样调查的基础上,应用分子标记研究DNA多态片段的变 异式样。③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尤其重视各自然居群的差 异性.选育活性成分高并且稳定的优良菌种,并对其进行 标记,为选育药效成分高、稳定的优良菌种来源提供依据。 4参考文献 【1】梁宗琦,刘爱英,刘作易.中国真菌志:虫草属【M】.北京:北京科学出 版社.2oo7:1~190. 【2]兰进,徐锦堂,贺秀霞.药用真菌栽培实用技术【M].I版.北京:中国农 业出版社,2001:137—138. 【3]叶晶晶,曹宁宁,殷浩,等.蛹虫草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761—19762. 韦会平,肖波,胡开始.蛹虫草药用价值考[J】_中药材,2004,27(3): 215-217. f5】陈磊.蛹虫草生物学特性及发酵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 20O9. 【(6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11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0. [7】徐雷雷,王静凤,唐筱,等.蛹虫草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J.中国 药理学通报,2011,72(9):1332—1331. f8】徐德峰,孙力军,王雅玲.蛹虫草抑制菌活性研究开发现状与发展趋 势『J].食品工业科技,2012(6):424—428. 『91 ZHU L,LI ZONG—QI.Effect of the components of medium on increasing the content ofcordycepin[J].Journal ofFungalResearch,2003(1):9-12. 【lO]牛帅科,杨自洁,李艳.蛹虫草菌的液态培养基的优化[JJ_食品与机 械,2012(1):199—201. 1】刘智勇,李玉伟.人工蛹虫草培育实验技术与质量管理【J】,河南预防 医学杂志,2012(2):57—59. 2]文庭池,李光荣,康冀川,等.蛹虫草液体种制备及发酵生产菌丝体 和虫草菌素工艺优化[J].食品科学,2012,33(5):124—128. 3]韩燕峰,梁建东.蛹虫草几个问题的最新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 20o9.36(9):1423—1428. []【4】梁宗琦.蛹虫草无性型一蛹草拟青霉的确证【JJ.食用菌学报,2001,8 (4):28—32. ¨5】梁宗琦.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无性型的多型现象[J].菌物系 统,1998,17(1):57—62. 【_I 6]李亚洁,王鹤.蛹虫草菌种复壮技术的研究 .食用菌,2006,28(2): 18—19. n7】李美娜.人工栽培蛹虫草(Codyceps militaris)性状变异的遗传学分 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3. [1I8]李闽锋,何劲.不产子实体蛹虫草单孢子分离株的获得RAPD分析 叨.西南农业学报,2007,20(3):547—550. 【l91温鲁,翁梁,朱明伟,等.不同林区蛹虫草活性成分含量的比较『J1.林 业科学,2009,44(8):149—150. 【20】WANG L,ZHANG W.Genetic variation of Cordyceps militaris and its allies based on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rDNA ITS sequence data【J】. FungalDiversity,2008(31>:147-155. [:21】汪小艳.几株蝻草拟青霉原生质备及染色体核型研究[D].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2010. 【:Z2】人工蛹虫草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J].亚太传统医药,2012,8(3): 1O一11 【23】梁宗琦.虫生真菌的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1996,4(4):235—241 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