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唐宋诗对比阅读训练题精选.doc

来源:意榕旅游网


唐宋诗对比阅读训练题精选

鉴赏指导:

(1)充分关注,知人论世

看清诗歌题目、注解、作者,甚至是题干的隐含信息,把握写作重点和相关背景。要注意 的是,可以联系作家的身世、遭遇等帮助理解诗歌的内涵,但对作品的分析必须从实际岀发, 不能贴标签。豪放、婉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隐居出世、积极入世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 (3) (4)

立足全篇,整体定位 抓住关键词、切入突破 揣摩体会,规范表达

感受作品所描写的自然景象、人物形象,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 寻求聚焦作者情感的核心词、中心句,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揣摩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把握其内在意蕴;鉴赏术语的要灵活运 用;注意评述结合(任何一个题目,如果这样问:“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就必须评述 结合);先拟草稿后誉写一定要在规定的字数内答题。

题都城南庄

崔护

江楼旧感

赵嘏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独上江楼思渺映红。 同来望月人何1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月光如水水如

天。

风景依稀似去

请指出这两首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每题个2分)

(1)体裁: _____________ (2)内容: ___________ (3)写法: ___________ 1.

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2分)

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分)

(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或用去年来衬托 眼前)。以上两点答出一点即可。(2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均属— o (2 分)

2.

,其中王安石我们在高中还学过他的散

文作品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2)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 “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 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3)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2. 答案:(1)七言绝句(七绝),《游褒禅山记》(错字不给分)

(2) “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 半死枫

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 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

(3) 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 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 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②

“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 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 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3. 阅读下面春望

绝句(其一)

杜甫

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

草木深。

眼见客愁愁不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醒, 无赖春色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到江亭。 即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2(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

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 “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 看法。(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2分)(2)这是一道开放 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 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

“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 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摆出观点2分,阐述2分,共4 分)

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 - (2)题。(6分)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寄人 [唐]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谢家:代指女子的家。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2分)

(2) 上面两首诗的后半篇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4、⑴前一首表现的是怀古伤今之情,或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后一首表现的是别后 的相思。(2分) ⑵同:这两首诗后半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知之物(前柳后月)人格化,赋其以生命。 异:前诗写柳之“无情”,以物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有情;后诗写月之“多情”,以其多情映衬 (烘托)别离之苦。(4分)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 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

5. 参考答案:“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 的景色,又隐含了诗

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 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鹏空好音”有 异曲同工之妙。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岀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

《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 幽深的境界。(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6.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吴声子夜歌①

薛奇童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①此诗一作《古意》,作者为崔国辅。

(1) (2)

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写白露、飞霜,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2分)

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与宫怨词'却 下水晶

帘,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请比较这两首诗,说说内容上的“同”和写法上的 “异”。(6分)

6. (8分)答案:

⑴借景物的冷清,突出宫女内心孤寂。(表明夜己深,人不寐,表现宫女内心的愁怨也对)(2 分)

(2)内容上,两诗同样写秋夜怨思,同样写望月以表达宫女的怨情。(2分)

写法上,李白从正面写宫女隔帘“望秋月”,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2 分)而薛奇童则从反面写来,见月,怕望而增添愁思,不堪忍受,所以不忍见,这样反面写 来更使幽怨之情达到极点。(2分)

7、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鹏。

百喉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 1) 品一品白诗黄词中具体寻觅春天的句子,说一说,在写法上有何主要不同之处?(3分)

(2) 通读诗、词,说一说以上诗词所反映的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5分) 7、答案(1)要点:白诗:①行动上,亲见中②直抒胸臆③用诗的形式等等

黄诗:①心理上想像中②简接表达③用词的形式等等

(2)共同点:惋惜春光流逝

不同点: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 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天限怅惘和苦闷

8•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乌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①韦庄:晚唐著名诗人。②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③结绮、 临春:台城当时的两座咼楼。④后庭花:乐曲名。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2分)

(2)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8、 答案:(1)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意思对即可。)

(2)韦庄诗: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或: 通篇着重于现实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 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第二问,两首诗的分析各3分。答对艺术手法得1分,分析具体准确得2分。不结合 具体诗句的答案说对了也只给1分。)

9.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红叶韩氏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两首诗中的宫女有相同的遭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请简析。答: 相同点:都表达了宫女的寂寞和哀怨的感情。 不同点:①韩诗 ②元诗

(2)曾有诗评家引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中“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一 句话赞赏两首诗的抒情艺术。两首诗是怎样来表现“怨意”的?请结合原诗作简析。答:_

9. 参考答案:(1)①韩诗表现了宫女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愿望。 ②元诗流露出无可奈何,怀旧度日以了残生的情绪。

(2)韩诗借“流水”、“红叶”,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委婉含 蓄。元诗写“宫花”盛开,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手法,写宫女的命运。

10、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6分)

苦寒吟刘驾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的心情。(2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首诗抒写的都是

(2) 这两首诗各自描写了夜雪怎样的特点?请写出理由。(4分) 10、 答案:

(1) 寒夜难眠(1分)孤独寂寞(1分)

(2) 《苦寒吟》诗中通过“不觉” 一词写出了夜雪小而轻盈,不为人知的特点;(2分)《夜 雪》中通过时时听到“折竹声”侧面写出了夜雪大而猛,铺天盖地的特点。(2分)

11.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小题,共7分)

马上作 陆游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 •叶诗中对“游园不值”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主人不在家,有人认为是主人闭门谢客。你认为哪种 说法较为合理?请简述理由。(3分)

%1 .两诗都写早春之景。你更喜欢哪首诗?请从比较的角度简述喜欢的理由。(4分)

11. 古诗鉴赏答案

%1 “闭门谢客”较为合理。(1分)如果是外出,门自然会上锁,见“锁”自然不会“小叩”且“久” (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主人不在家,能自圆其说,可酌情给分。)(共3分)

%1 .两诗都用一个“出”字把“红杏”拟人化,但各有特色。喜欢陆游的理由:由大景到小景,(1 分)先点“平桥”、’‘小陌”、“翠霭”、“杨柳”,然后用“杨柳”的金黄,嫩绿袖扌壬(1分)“红杏”的 艳丽;喜欢叶诗的理由:用小景写大景,(1分)先概括大地“春色”于一 “园”,强调春色不但“满 园”,而且“满”到“关不住”的程度。运用拟人手法,(1分)景中有情,景中寓理。(共4分)

1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军行 陈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④,

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②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③雪。

总是关山⑤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横笛:笛子。③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内。④新

声:新的乐曲。⑤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 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 (4分)

答:

(2) 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效果如何? (4分)

答:

【分析解答】(1)陈诗中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 积极乐观的情绪;王诗中征人都是背井离乡,所以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2) 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突出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 旗”等典型事物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 离愁别恨,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点评】比较阅读应抓住鉴赏点,本题应抓住两诗中的景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和表达 效果。

13•阅读下列唐朝诗人孟浩然和王维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比较两首诗歌,说出它们描写景的不同的特点。(3分)

(2)结合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请简要分析说明他们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3分)

13. 答案:(1)孟诗从听觉角度描写春天景色,重点写的是鸟啼声和风雨声。王诗描绘景物 的色彩和形

态,用“红” “绿”分别描绘桃花和柳条,以“含宿雨”写出桃花被雨滴滋润 的形态,以“带朝烟”写出绿条笼罩在朝烟中,袅娜迷人。(找出其他不同点,只要言之有 理即可。例如第一首写春之“闹”,第二首写春之“静”。)

(2)第一首因有“风雨声”而问“花落知多少”,表现诗人惜爱春花、热爱春天、热爱 大自然的情感。第二首有“花落未扫、山客犹眠”的词句,表现诗人追求闲适宁静的生活 情趣。(也可以说出他们的相似点,言之有理即可)

1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填空并回答问题。(9分)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②学不成。

【注释】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髙,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仕女节日游赏之 处。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既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②“饿损纤 腰”暗含“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

(1)这两首唐诗按诗歌体裁分类都是 ,按内容分类都是 (2分)

(2) 古典诗歌讲究炼字。前一首诗中的“逐”字和后一首诗中的“绊惹”在用法上有相似 之处,请简要分析。(3分)

(3)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柳” 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4分)

14、答案:

(1) 七言绝句咏物诗

(2) 本是东风吹得柳枝飘拂,用“逐”字则说是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更加形象、 生动地写岀

了柳枝的蓬勃生机。唐诗“绊惹”用法同李诗“逐”字,本是春风吹柳,却说柳 枝有意撩逗春风,表现出垂柳的调皮与风情万种。

(3)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用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反衬秋日之柳的衰落憔悴,寄托了作者的迟暮之 伤与沉沦之痛。后一首,一、二句先极写垂柳之美,三、四句笔锋一转,联想到“楚王爱细腰,宫中 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意,巧妙地讽刺了世人以善于窥测皇帝意向为能,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的丑 恶现象。

15. 比较王维的两首《杂诗》,完成(1) -- (3)题。(6分)

(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 这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写作角度明显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2) 为什么诗(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只写“花”而不写“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3) 从语言方面分析这两首诗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15. (1)诗(一)是家里人(或女方)询问船家是否有离家人(或男方)的来信; 诗(二)是离家人(或男方)询问家中情况(或变化)

(2) 诗人抓住典型细节,写“花”还是为了写思念亲人,感情含羞、真切、有情趣。

(3) 这两首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淡到了极点,诗味反而更醇厚。从问句中可见其对亲人的深切 思念之情。

1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于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江总①

岑参②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场开。

注释: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1)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2)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

16. 答案:

⑴内容上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1分)都写了重阳佳节的思乡之情。 (1分)

⑵不同的思想感情:第一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怀想和思归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情 怀(2分);

第二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园遭受战乱的痛苦之情,表现了渴望收复失地的 心情(2分)。

杂诗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 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 17.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1)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落第长安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

耻作明时失意人。

(2)清代吴乔说:“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就有“实 做”和“虚做”的不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的分析说明。(4分)

17. 答案:

(1)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羁旅长安、有家难回(或思念家乡)的心情。

(2) 无名氏的《杂诗》更多地体现“虚做”的特点,而常建的《落第长安》则更多地体现“实 做”的特点。(2分)如“旧山虽在不关身”也就是“家园好在尚留秦”,但“不关身”却多一 层遗憾的意味。“且向长安过暮春”和“且向长安过一春”的意思也差不多,都是有家难回, 但常诗把原委和盘托出,(“耻作明时失意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 要集中于落第的沮丧,而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够。《杂诗》则避开了切实具体的事情, 而把篇幅让给那较空灵的思乡之情的刻画。“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写忆中美 景,境界空灵;用反问句,一唱三叹。总之《杂诗》不涉及具体事物,它所表现的情感,比 常诗更深刻,更带有普遍性,更具有感人的力量,能在更大范围引起共鸣。(2分) 18、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月夜 杜甫

今夜擲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 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此时杜甫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虚幌:薄帷。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等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在写作手法上,两首诗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2)两首诗均用一 “独”字,请分析这一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 (3分)

18、(6分)答案: (1) 在写作手法上,两首诗均是从写亲人思念入笔,构思巧妙。杜诗从妻子独自望月的角 度来写思念之情,王诗是从兄弟在登高时必然会想到身边缺少了一人来写自己的乡思。委婉 曲折,动人心弦。(意思对即可。第一点要扣住“均是从写亲人思念入笔”来答,第二点分 析杜诗,第三点分析王诗。本题共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扣 1分) (2) 用一 “独”字,都比较充分地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杜诗中的“独”字,是用小 儿女的天真反衬妻子的'独看'的孤独无助,委婉细致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爱怜,增添了 诗人的思念之情。而王诗的“独”,则直写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寂寞。(意思对即可。以上三点 各为一个得分点,答对一点得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扣1分)

1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⑴这两首诗歌咏的对象和抒发的心情有何不同?在空格中写岀答案。(2分) %1 杨诗 对象:□□ 心情:二!□

%1 王诗 对象:I—II—I 心情:I—II—I

⑵两首诗的下联表现手法的相同点是什么?分别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意? (4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9. 答荼

⑴①早春;欣喜。②残春;惆怅(或惋惜)。

(2)①所写都非眼前实景,运用了虚写的手法。②杨诗用想像中的盛春时的喧闹反衬 早春的清新可喜。王诗想像春色在邻家,表现希望春天不曾远去(或希望把春留住) 的惜春心情。 20.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调(之二)

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约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⑴针对李诗中的“枉”与“借问”二词、刘诗中的“真国色”的三字,比较一下二者 用字炼意的佳妙。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刘诗在标题首列一个“赏”字,有什么作用?李诗开头从“色” “香”两个角度写牡 丹的红艳、浓香,妙在哪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答案:

⑴“枉然”与“借问”二词,一抑一扬,顺笔否定神女,赵飞燕都不能与红牡丹媲 美,手法极尽变化之妙,跌宕有致之势回旋其中;“真国色”,才能如此“动京城”,反 过来也正反映了此花的“真国色”。

⑵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李诗从“色” “香”两角度写牡丹的红艳, 浓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激发起诗人思接千古的浮想。

21.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①一③题。(6分)

秋 山 杨万里

乌柏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1]孤松掩醉容。

余 杭 范成大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忍冬清馥蔷薇酵,熏满千村万落香。

注:[1]请别人替自己做事。

%1 下面对两首诗的分析理解,不巫硕的一项是:(2分)

A. 这是宋人的两首优美的写景诗,杨诗借乌柏、枫、松来写秋,范诗借忍冬花、蔷薇花来写 春。

B. 在杨万里笔下,秋山景色美不胜收,全诗弥漫着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一个“错”字,却 流露些许嗔怪之意。

C. 范诗的前訂句用“舊芳”二字写傍晚时分“山花”的静态美;着一 “送”字,美好春光仿佛 又有了流动感。

D. 两首写景小诗一写秋,一写春;一写山树,一写山花;虽然所写季节不同,描绘景色有别, 但都清新活泼,妙趣横生。 %1 杨诗从 ______ 角度写秋山之树;范诗从 ________ 角度写春山之花。(2分)

%1 两首诗中的“掩”和“熏满”历来为人称道,选择一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分)

(6分)答案: %1 (2分)B

%1 视觉或色彩(1分)嗅觉或花香(1分)

%1 (2分)“掩”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岀了小枫与孤松红绿掩映之美。

“熏满”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写花开之盛.花香之浓,传播之远。(花香之浓,传播之远必 答) 意思答对即可。

附:杨万里《秋山》注解及释义 (1) 乌柏:落叶乔术,秋天变红。叶子可作黑色染料。 (2) 诗句释义:乌柏本是天生的老染工,(可秋临之际)居然把铁黑色错染为猩红色。幼 枫偷饮了上苍的仙酒,却让孤松来遮掩自己醉红的容颜。 22. 阅读下面李商隐写落花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落 花 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21.

注:《落花》诗作于因娶王茂元之女构怨于权贵令狐淘之后,诗人借园中落花隐约曲折地 吐露自己的心

曲。《和张秀才落花有感》是诗人借落花勉励别人不要因落第而颓废。

⑴“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诗一开始便写落花景象,前人称赞它发端“超忽 其实这两句诗不过是写人皆可道之景,手法平平,并不新奇。但妙处就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阁客竟去, 参差连曲陌, 肠断未忍小园花乱飞。 迢递送斜晖。 眼穿仍欲晴暖感余芳,红苞杂绛房。 落时犹自舞,扫后更闻香。 梦罢收罗荐,仙归敕玉箱。 回

⑵两诗都有一 “扫”字。前诗之“扫”是写扫前之意,既表达出诗人怜花惜花之情,又 蕴含了断肠人逢落花倍觉凄伤之感。后诗之“扫”是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答案:

⑴这两句诗在内容上的因果联系(1分),诗人把落花说成是因“客”去才“乱飞” (2 分)。这种因果关系的描写既出人意表,又在情理之中;既写缤纷的落花,又抒孤独惆怅之 情(1分)。(赏析:落花虽然早有,客在时浑然不觉,待到人去楼空,客散园寂,孤独惆怅 之情袭上心头,诗人这才注意到满园缤纷的落花,而且生出同病相怜的情思。这两句诗不单

写花,而且写人,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⑵扫后之感(1分),既描写了经久不灭的落花之香(1分),又表现了落花形象美好与品 质高洁(1分)。

2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6分)

夏日绝句李清照 咏史朱淑贞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主西关。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 注:朱淑贞生卒年代稍早于李清照,正处于南北宋交替时期。 (1) 这两首咏史诗有哪些相同点?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首?请用简要的语言说明理由。(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答案:

(1) 吟咏对象相同,都是写的项羽;作品风格相同,都写得慷慨豪放,都是“金刚怒 目”式的作品。(2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都是女诗人”的不给分)

(2) 更喜欢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李清照赞扬(咏怀)项羽,是对当时宋王朝屈膝金 人,偏安

江南,不思恢复故土,却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的强烈嘲讽。“生当作人杰,死 亦为鬼雄”这掷地有声的千古名句,不仅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美,也是李清照热爱祖国, 反对异族侵略的感情流露。(4分,“赞扬” 1分,“嘲讽” 1分,“反对异族侵略的感情” 2 分)

更喜欢朱淑贞的《咏史》。作者既用“盖世英雄力拔山”来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同时 又指出项羽的不能用人,因而导致兵败身亡的可悲结局,表现了她对国事的关心。(4分, 辩证分析,每答出一点给2分) 2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寒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 韩翊

春城②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③家。

注:①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 视这个节日,按

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以纪念春秋时期被火而死的介子推,故 名寒食。②春城:指春天的长安城。③五侯:指帝王的贵近宠臣。

(1)说说孟诗开头一句写景的作用。(2分)

(2)从抒情方式和诗的内容两个角度比较两诗的不同。(4分)

24. 答案:

(1)以乐景写哀情。为后句写自己远在他乡,在孤独贫寒中过寒食节作反衬。

(2)抒情方式上说,孟诗“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是直抒胸臆,韩诗中寓情 于景,寄情于事,含蓄委婉。 从内容上说,孟诗表现是自己在他乡的贫寒生活;韩诗描绘的则是上层社会达官显贵在 寒食这一天的生活情景,其内涵就较为丰富了,读者可有多种解读。

2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漫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漫送客愁。

(1) 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 ?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

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2) 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 观点?请

结合诗的具体內容简要赏析。(3分)

25. 答案:

(1) 狽人(1分)

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漫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 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敢侏代慣别乙犢。(2分)

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漂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 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寺国膏乡旳程芦愼怀。(2 分)

(2) 可以有两种答案:

%1 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 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2分。 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1分。有比较 即可得分。)

%1 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 夜潺灑,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2分。加 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而“似”字无此意味。(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只答同意 或不同意不给分。

26、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6分)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⑴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

⑵两首诗的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

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

26. 答案:.(1)贺诗表达了喜悦、赞美之情;曾诗表达了对柳的贬斥、嘲讽之意。

(2)前者由柳条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条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 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27.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飞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氤。

《望庐山瀑布》(二首之二)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张九龄于唐玄宗时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是开元时代的名臣。 试从所描写的景色、表达的情趣或用字的繁简的角度,分析比较这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27. 答案

(1) 景色相同,情趣相异

诗人对自然景色观赏的角度不同,当时的心境不同,感受也就不同,故其诗虽然歌咏的是同 一对象,而各自蕴含的感情则相异。张诗主要是在欣赏祖国的壮丽河山,盛赞“灵山多秀色”, 因而,其笔下的瀑布既高远又多彩,从万丈高空的重云之间洒落下来,在日光照射之下,成 了 “红泉”,冒出紫烟,灿如彩虹。诗人这时位望通显,于此诗中喷发出来的是雍容华贵之 气。李白,狂放不羁,不愿阿谀逢迎,生喜好游览名山,因而,他遥望庐山瀑布而吟诗,着 眼于瀑布的云端飞泻,力猛气壮。

(2) 繁简不同,别具一格

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诗的描写角度多,笔墨铺展,基本属于“繁”的一类。此 诗多角度描绘庐山瀑布水的远景,既写瀑布之高远,又现其多彩,状其声威等。从听觉、视 觉等角度写,诗形象鲜明。“繁”而得当,毫无繁冗之弊。

李诗描写角度单一,笔墨浓缩。基本属于“简”的一类。寥寥几笔勾勒出了庐山瀑布的高和 长,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气势。“简”而有方,以简见丰,耐人咀嚼。

一言以蔽之,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二),吟咏的是庐 山瀑布同一景点,而描写角度不同,繁简有别,情趣相异,别具一格,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 受。

(第一点结合诗人背景,诗人性

2分,解析各占2分。语言不顺畅适当减分。)

微雨

意思对即可。第二点答工笔和白描的手法也可。要点各占

细雨 李商隐

李商隐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28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注:①“白玉堂”指天宫,“碧牙床”指天空。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①。

②楚女,指《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出浴的长发飘飘的神女。 这两首诗都是写雨,但写作的侧重点和表现手法都不同,请简析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6分)答案:

前一首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情景,重在写下雨的过程;后一首重在 勾勒细雨的姿态。

前一首借人的感受作侧面烘托;后一首则全属正面铺写,发挥比喻及想象的功能,将细雨 由天上洒落,想明为有如天宫白玉堂前飘拂下垂的帷幕,又象是从天空这张碧牙床上翻卷下 来的簟席,想象神女当时的意态,那茂密的长发从两肩披拂而下,熠熠地闪着光泽,萧萧地 闪着光泽,萧萧地传送凉意,不就同眼前洒落的细雨相仿佛吗? 附:李商隐《微雨》《细雨》赏析

李商隐写了不少泳物诗,不仅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还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 出物象的内在神韵。这里举两首题材相近的作品作一点分析比较。

前一首咏微雨。微雨是不易察觉的,怎样才能把它真切地表现出来呢?诗中描写全向 虚处落笔,借助于周围的有关事物和人的主观感受作多方面的陪衬、渲染,捕捉到了微雨的 形象。开头两句写傍晚前后微雨始落不久的情景。霭,雾气。稍,渐渐。微雨初起时,只觉 得它随着林中雾气一起浮动,根本辨不清是雾还是雨;逐渐地,伴同夜幕降临,它分得了晚 间丝丝凉意。后面两句写夜深后微雨落久的情景。迥,远。虚,空。微雨久落后气温下降, 人坐屋内,尽管远隔窗户,仍然感觉出寒气透入户内,侵逼到闪烁不定的灯火上;同时,落 久后空气潮湿,雨点不免增重,在空寂的庭院里,可以听得见近处水面传来细微的淅沥声。 四句诗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间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过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觉,而后渐能察觉, 写得十分细腻而熨贴,但是没有一个字直接刻画到微雨本身,仅是从林霭、夜凉、灯光、水 声诸物象来反映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受,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工巧入神的本领。下字也极有 分寸,“初随”、“稍共”、“侵”、“冷”、“虚”、“近”,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

如果说,《微雨》的妙处在于避免从正面铺写雨的形态,只是借人的感受作侧面烘托, 那么,《细雨》的笔法则全属正铺写,不过是发挥了比喻及想象的功能,同样写得灵活而新 鲜。

诗篇一上来打了两个比方。白玉堂,指天宫,相传中唐诗人李贺临死时,看见天上使 者传天帝令召唤他上天给新建的白玉楼撰写记文。碧牙床,喻指天空,蔚蓝澄明的天空好象 用碧色象牙雕塑成的卧床。这里将细雨由天上洒落,想象为有如天宫白玉堂前飘拂下垂的帷 幕,又象是从天空这张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簟席。帷幕、簟席都是织纹细密而质地轻软的物 件,用它们作比拟,既体现出细雨的密致形状,也描写了细雨随风飘洒的轻灵姿态。接下来, 再借用神话传说材料作进一步形容。楚女,指《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诗中 曾写到她在天池沐浴后暴晒、梳理自己头发的神情。萧萧,清凉的感觉。这里说:想象神女 当时的意态,那茂密的长发从两肩披拂而下,熠熠地闪着光泽,萧萧地传送凉意,不就同眼 前洒落的细雨相仿佛吗?这个比喻更为生动地写出细雨。

29•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春夜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笛声所引发的情感相同吗?请作简要分析。(2分)

(2)第二首诗题为“闻笛”,但诗歌的前两句却写了登城所见之景,你如何理解这种艺 术处理? (3分)

29. 答案:

(1) 《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谪之人盼归的怨望和惆怅。(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 着大自然的春

季一同来到)《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2分)

(2)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是因为边地之感, 二是因为月色撩

动了乡愁。这为笛声的出现设置了环境,也为末句的直接抒情作了烘托 和铺垫。(3分)

30.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8分) 梦元

九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溢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1.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同点?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诗与元诗都写了梦,但在写法上却截然不同,试简 要分析二者的不

30.答案:

(1) 对友人的真挚的思念之情。

(2) 白诗不直说自己哭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从对 方着墨,构思精巧。元诗说自己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白居易。一反其意用 不能入梦写自己的凄苦心境,翻出新意,内容更为深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