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最大的不确定性系于新冠疫情进入第三年后的走向。
不少专家认为,在奥密克戎变体出现后,
新冠肺炎已经成为人类百年来遇到的传染性最强的病毒。 目前全球的感染人数即将突破5亿;
因病毒感染而死亡的人数也突破了600万人;
目前全球人数是70亿;可以算出死亡率大概是1.2%;
可以肯定的是;实际上的死亡人口和死亡率可能要高于目前的这些数据;
新冠疫情从22年1月份每日新增病例都突破历史最高记录 最高时一天高达40万 今年的开局似乎更加艰难;
新冠病例数正在许多国家史无前例地激增, 迫使一些国家重回封锁和严格的社会管制措施, 大量企业和商业活动再受重创,
学校开学延迟,医疗体系正在承受又一波重压。 另一方面,
新冠大流行的应对之策;已与2020年初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随着疫情进入三年,
人有理由感到疲倦、疲惫和气馁。 我们也更有理由抱有希望。 今天我们有足够的口罩, 有更好的治疗方法,
有些疫苗仍然可以保护我们免受严重疾病的侵害。 一些公共卫生专家表示, 消除新冠病毒是不可能的, 它将与我们永远同在。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确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世界必须找到一种将疫情保持在可接受水平的方法。 由于病毒的致命性在降低和全球的卫生系统升级; 目前每天的死亡人数已经较过去在逐渐下滑; 但是按照目前这个致死率;如果要达到群体免疫; 至少会造成8000多万的人口死亡; 那么新冠疫情到底何时会结束?
即使像奥密克戎这样的毒株出现,使得问题变得复杂, 但或许我们应当开始思考:
如果这种病毒不会消失;将会对世界产生哪些影响;以及我们要如何学会与之共存?
那我们看看从历史中是否能找到一些答案?
十四世纪的黑死病和西欧崛起 公元1350年左右,
一场源自蒙古的鼠疫席卷欧洲, 夺走了数千万人的生命, 欧洲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 那场瘟疫也被叫做黑死病。 历史学家认为, 经过鼠疫的腥风血雨,
欧洲不少封建国家从满目疮痍中重生, 开始向现代社会、商业经济方向迈进, 为日后西欧崛起和称霸世界做了铺垫。
甚至有观点认为,这场瘟疫孕育了当代西方文明。 因为大量青壮年死于鼠疫, 农村劳动力锐减,
封建领主庄园佃农和农奴奇缺, 动摇了封建佃农制的根基。
劳动力短缺且价格昂贵,直接推动了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革新。
还有史学家认为西欧航海;
探险和帝国主义的兴起;也部分归因于这场鼠疫。
社会经济现代化;增加技术发明投资;
鼓励海外扩张:在这三个基础上,西欧正迅速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地区。
所以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只有在逆境中才能重生和进步; 美洲天花和全球降温
1520年,在墨西哥阿兹特克,西班牙殖民者遭到了当地民众的激烈抵抗。
15世纪末美洲成为欧洲的殖民地, 这段历史无比血腥,除了死于枪炮屠刀,
还有大量美洲原住民死于欧洲殖民者带去的各种致命疫疾, 主要是天花,还有麻疹,流感,鼠疫,疟疾,白喉,斑疹伤寒和霍乱。
死的人之多,连气候都受到影响。 英国大学学院一项研究发现,
欧洲在美洲的殖民扩张的百年期间,
美洲人口从6千万(当时世界人口的10%)减少到500万- 600万。
西班牙探险者到达美洲大陆,
他们带来的疾病导致美洲数千万原住民死亡。 人口锐减,意味着农耕减少,
大量农田回归荒地或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 大量是什么概念呢?
现代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估计推算有56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法国或肯尼亚的国土面积。 森林草场面积如此剧增, 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 世界上很多地区气温下降。
那个历史时期的二氧化碳含量是通过南极洲冰层核心样本推算的。
科学家认为,这个人为导致的变化,
加上大型火山爆发和太阳活动减少,推动地球进入了一个\"小冰川纪\"。
欧洲和世界许多地方一样经历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 包括农作物严重减产和饥荒。有人认为这是一场因果循环的报应;
瘟疫和中国明朝的终结
中国明朝盛世长达三个世纪,堪称国力强盛, 政治文化影响力辐射东亚大片地区。 然而,一场大瘟疫宣告了明朝的灭亡。
1641年,中国北方出现瘟疫,部分地区人口减少了20%到40%。
明朝末年北京有近60%左右的人死于鼠疫。
祸不单行,瘟疫袭来时,正值华北地区闹旱灾和蝗虫灾,农田颗粒无收。尸横遍野。
明末的瘟疫大概包括鼠疫和疟疾,病毒大概是北方清军入侵时带入海关的。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入关的清军安然无恙。 不过,明朝末年盛世不再,
朝廷贪腐严重,大厦将倾,清军虎视眈眈, 饥荒和瘟疫只是帮助满清灭了明朝。 1918年西班牙流感:「所有大流行之母」 此次疫情直接加速了第一次世界提前结束, 而它造成的人员损失超过一战, 被称为黑死病以来最致命的疫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数据,
1918年到1920年期间,流感造成全球4千万至5千万人死亡,
感染人数超过当时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约18 亿人)。 不过,传染病专家认为,严格说来那场流感疫情并未真正清零,
只不过流感病毒株H1N1 逐渐隐退到幕后,
变成常规的季节性流感延续至今。 从那时到现在,每隔一段时间,
H1N1 的直系后代 会与禽流感或猪流感病毒遭遇、结合, 产生强大的新流行毒株,
就像1957 年、1968 年和2009 年爆发的疫情。
1918年始于西班牙的那场流感疫情之所以后来被称为「所有大流行之母」,
原因就在这里—— 每次重大流感疫情爆发,总是有1918年病毒的影子。
美国卫生研究院负责人杰弗利 托本伯格;
他是1918年第一批分离出流感病毒基因并对其进行测序的科学家之一。
他们1990年代的基因分析表明, 「西班牙流感」最初是一种禽流感, 1918年前从禽类飞跃到人类身上, 成为一种全新的病毒株,
实验室小鼠试验;显示致死率是现在季节性流感病毒的100倍。
历史上几次重大疫情的结束; 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包括对疾病传播知识的积累,
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宣传和技术进步, 疫苗和新疗法的开发。
同时,一些曾经肆虐全球的病原体生生不息, 至今仍与人类并存; 疫情危机过去了, 但是病毒,病菌,以及由此引发的流行病,从来都不会远离这个世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