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选登
此处两篇文章均来自铁路一线职工的手笔,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表露,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燕儿报春时
在乡间,我们亲切地唤它们——小燕儿。春天,柳树发芽的时候,眼前便开始闪动它们轻灵的身影,在田里快速掠过,或者在村庄的房前屋后箭矢般飞来飞去,很忙碌的样子。除了半空的电线和农舍的屋檐,你很少看见燕子停在什么地方歇息,比如树木、篱笆等,落到地面上更是少之又少,除非那是小河边或水井边,它们落下来,只为衔口泥,而“衔”的过程非常之短,让你几乎感觉不到停顿。
小燕儿是典型的候鸟,每到秋风起来,便成群结队飞往南方过冬。燕子去南方,不光为了享受阳光和空气,更为了解决食物的问题。据说,燕子是最挑食的鸟类,除了捕捉飞翔的昆虫,对别的食物全没胃口,而它们娇贵的嘴巴也不会像啄木鸟那样,啄食树洞里的幼虫,无可奈何,只得千里迢迢旅居南方,在那儿快活地过上几个月,用南方“吴侬软语”的昆虫把自己养得肥肥壮壮,来年春天再回到北方来。
不过,燕子回到北方就不仅是吃喝玩乐,得抓紧时间哺育后代呢。
燕子们一回来就忙个不停。没巢的,赶紧筑个新巢;有过旧巢的,需修修补补,添置羽毛、树叶之类,把小屋拾掇得舒舒服服,日后夫妻小日子过得滋润,宝贝们一来到世上,也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谁说燕子们对家庭和生活的热爱,不在无形中敦促和鼓舞着乡下人呢?
燕子是吉祥的象征。燕子在屋檐下筑巢,却不是谁家的屋檐都筑的。在乡下人看来,燕子在谁家筑巢,不是那家原本就过得和睦、殷实,便是那家很快要变得和睦、殷实了。为此,乡下人格外偏爱燕子,不捕食、不伤害,一到春天还要门户
作者川美
洞开,盛情接纳燕子来家久住。大人训诫孩子们别招惹燕子,用的都是同一个警语:“捉燕子闹眼睛!”闹眼睛,即是害眼疾。唬小孩儿的话,没道理的。老实的小孩儿或许被吓住,真就不敢逮燕子了。可是,倘遇到像我一样顶有好奇心的小孩儿,闹眼睛的事也是要试试的。
30多年前,乡下的房子多是泥墙草屋,住人的里屋糊着棚,而做饭的外屋是不糊棚的,木头的檩子、椽子、秫秸的房盖,统统裸露,看起来的确粗朴,可燕子筑巢再合适不过,它们把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轻而易举地粘在椽子与房盖相接处,粘得非常牢固。燕子的工作效率是一流,不经意间,那巢就建好了,像一只倒扣的粗陶大碗。过不多久,同样是不经意间,那碗口上已探出三五个黄嘴丫儿的秃脑袋来,吱吱吱,叫个不停,催促爹娘给弄吃的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人晏殊借落花归燕,委婉地道出: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无法挽留,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别的美好事物再现,只不过不是原封不动,而是“似曾相识”。
同是一袭黑羽,跟乌鸦相比,燕子的外形要俊俏可爱得多。从前的西方人便是仿造燕子神秘轻巧的外套,发明了燕尾服的?
不得不说的是,以我的观察,我所在的城市,燕子已不多见,即使在春暖花开的季节。
那么,乡间的燕子怎样呢?母亲在电话里说,如今的乡下,燕子的数量远不如早年。是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
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