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合作视域下本科院校园林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策略
于宝,王建梅
河北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066600)
摘要:在产学合作视域下,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转型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影响因素,以本科园林专业为例,对校企合作协同
育人的策略进行研究,从建立专业共建机制、双师型师资共建机制、协同课程开发和教学机制以及建立实训基地等进行阐述,并且
提出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在协同育人中的实施方法,促进协同育人在本科院为提升校企融合度对协同育人的的发展进行策略分析,
校能够更有力的发展。关键词:产学合作;园林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校企协同育人是教育人才培养和解决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校企合作的相应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是校企合作发展与共赢的保障。本科院校通过相应的合作机制来提升自身的办学能力和满足招生就业需求,推进本科院校的转型和发展,提升与企业的融合度。
通过产学合作,可以提升企业对本科高校的认同度,
增强企业发展的战略角度,形成健康的校企合作的运行
体系,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不断有效推进企业的发展和本科高校的转型。
1产学合作下建立共建机制
1.1建立专业共建机制
产业的发展和学校专业的设置是否能够正确对接,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和企业在协同育人当中的参与度。企业有着现有的设备和技术等资源,能够提高企业在合作中的参与度,如果学校所设置的专业方向与企业需求不相符合,那么企业就会缺乏内
在驱动力,降低协同育人协同度。所以,
本科高校可以根据本专业市场对人才和技术的需要与企业建立合理的育人机制。第一,本科高校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和对企业实地考察,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根据企业的产业布局和实际需求设置对口专业方向,保证所设置专业方向和企业的发展能够精准对接,并且能够突出其专业特点。第二,紧密联系整体区域发展趋势定位专业方向,根据具体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相关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吻合,使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第三,设置专业方向应具有可持续性,专业的设置应紧跟技术革新和需求,
能够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地发展,以达到培养人才基金项目:教育部2020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虚拟现实技术背景下园林专业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202002090049);教育部2019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虚拟现实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专业计算机辅助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02084007);秦皇岛市社科联课题产学合作视域下本科院校园林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策略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XL068)。
第一作者简介:于宝(1989-),女,河北秦皇岛人,
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园林訛訙訍觼
专业教学。
和企业发展的目的,形成合理的机制,促进专业共建模
式的形成。
1.2建立双师型师资共建机制
多数园林本科专业都具有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也基本具有相对充足的理论知识,但是在从业经验上却表现不足。本科高校经常和企业合作,把实
力较强的工作人员引入课堂,
指导学生的实验课,但是兼职教师又缺乏系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把经验转化为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学校可以与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源共建机制。第一,本科高校对专职教师的实践锻炼定为硬性要求,并且明确锻炼的时长、岗位、考核要求,明确实践锻炼的方向和目标,让专任教师真正参与到实际项目设计和项目管理中去,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第二,本科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模式和人员设备与场所引入企业人才,将现有的最前沿的技术和行业
发展动态传递给在校的教师和学生,
同时,企业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践锻炼和顶岗实习等机会,使学生和教师能够在实践中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并获得丰富的技术手段和实践经验,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1.3协同课程开发与建立教学机制
产学合作的实现不仅需要双师型人才,更需要建立良好的教学机制,教学机制又包括课程体系的开发和教学实施的方式。第一,本科高校可以和企业共同承担课程研发,开发创建精品课程,将企业前沿的生产技术、绘图技术、专利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生产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贴合
人才需求的学习平台。第二,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应共同重建模块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设置合理“理
实一体化”课程,保证学生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支撑和贴合实际的实践能力。第三,企业积极安排讲演丰富的专业人才到学校进行实践指导,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成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高素质技术人才。1.4建立实训基地共建机制
“2022年第11期现代园艺本科高校园林专业以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为目标,因此在校内必然要建立实训基地。但是在现有高校的基础设施条件下存在设备滞后、管理制度落后等问题,为此本科高校和企业可以在校内外共同建设学生实训基地。第一,引入先进的设备,并且提供专业人才来进行现场指导,提供完善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使学生能够得到相应的实践技能。第二,学校可以模拟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管理,为学生提供贴近实际的实训环境。这样有利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教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第三,通过实训基地的建立,企业也可以直接参与学生的理论知
识的指导,有效提高企业参与度和校企融合度,
使学校和企业成为培养人才的共同主体,实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2校企协同育人的策略分析
2.1提高企业对协同育人的认同度
第一,提高企业对协同育人的认同度可以从政府角度大力宣传,宣传正确的协同育人观,帮助企业理解协同育人的真正含义。第二,企业自身积极参与到协同育人中来,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明确自身的责任,为本科高校提供最新的专业设备、技术资源、人才配置、实习岗位等,加强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学习,提高认识,为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施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第三,作为学校应积极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
建立产业学院,不断宣传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使学校和企业理解合作的长远意义,提高企业对协同育人的认可度。2.2加强企业协同育人的制度建设
企业是协同育人的主体,制度的不断加强是保证协同育人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一,企业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制度,明确规定协同育人合作细节。例如:顶岗实习的具体规章制度、实习时间、工作内容、岗位
设置,并且为学生配置相应的指导教师,
明确规定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保障。教师的实践锻炼,企业应该明确锻炼时间的具体安排,保障教师在实践锻炼期间的工作环境。第二,企业制定企业员工定期进行理论学习的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体系。第三,企业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设置专门的处理相关事务的工作人员,保证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工作的有效衔接,使协同育人在企业和高校之间在制度上都有更多保证,建立良好的协同育人工作平台。2.3推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本科高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而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达到经济效益目标,但是企业为了长期的发展,需要不断引入本科高校培养的具有理论和实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是企业和本科高校的契合点。但是由于人才培养收益和企业追求的短
期经济利益在时间上不同。因此,为了保证达到可持
续发展的目的,在运行中应该降低合作成本机制,
例如专业的设置和企业的发展需求相匹配,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共享校企双方的资源团队,不但降低了培养人才的成本,同时还满足了对人才的需求。在经济效益方面,企业应率先做出成本收益分析,这直接影响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意愿,使合作更加稳定和持久。
3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在协同育人中的实施方法3.1引企入教,以实际项目为驱动力
将企业引入教学,以实际项目为主体驱动力,提升企业的主体地位,促进园林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将生产实践项目作为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学生的参与来改善学生的专业知识
体系,解决在未来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或者根据企业工作任务设置专项课题,学生以从业者的身份完成调研和相关的实验,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结合自身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体系进行实践锻炼,开展产教融合,把经典的案例应用到教学中,确保课程体系与行业的发展有效对接。
3.2共同开发精品课程
开展双向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中,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对产业现阶段问题、实际设计案例、学术前沿问
题进行讨论,并且运用到课程改善当中,
提升园林专业课程的专业性、高阶性。
建立双导师制度,邀请对口企业内的高级工程师担任校外指导教师,参与学生的科研技能训练和毕业
设计,包括选题、开题报告、
中期检查、设计与实验以及答辩。邀请专业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入课堂,开展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和理解。鼓励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到企业进行学习,实现理论和技术结合,提升专业能力。4结语
本研究提出产学合作视域下本科院校园林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策略研究,从本科园林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实际出发,把建立共同的机制作为基础,对校企协同育人的策略进行分析,确定了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在协同育人中的实际实施方法。
(收稿:2021-10-02)
参考文献:
[1]宋心宇,谢小淞,蹇明.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探究———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J].物流技术,2021,40(07):140-143.
[2]费明明,彭国华,刘大锰,等.地学人才“四位一体”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21,30(02):24-28.[3]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前进中的桂林理工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J].中国地质教育,2021,30(02):115-116.
訛訚訍觼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