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请你参与“抓诗题·读古诗”活动,完成问题
【甲】 望 【清】周容
空庭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 故园小阁疏篱外,乌桕梢头各早栖,
【乙】 望 【清】周容
万点寒鸦过尽西,一轮斜月向人低。 欲追残梦惊回处,樽前剥蟹脐。
阅读【甲】【乙】两首诗,关注诗人所望的景物,根据要求答题。 (1)根据诗歌内容,将“晓”“晚”两字分别填在相应诗题的横线上。 【甲】________望【乙】________望
(2)追随诗人的目光,你会发现,正是那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思。请从两诗中任选一首,结合诗句,品味诗人所望之景,体会诗人流露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 题① 陈 毅
生为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精神?
(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7.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予它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B.“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之。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
D.这首曲借凭吊洛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B.“俗子胸襟谁识我”运用反问修辞,强调了自己不被“俗子”理解的处境以及知音难觅的无奈与苦闷。
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因不被丈夫理解,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D.全词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命运,不愿为女子身份束缚,情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出一番事业的女英雄的形象。 (2)请简要赏析词中加线的句子。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词中描写了哪两个情景?
(2)这首词景、理、情水融,历来为词家所称道。说说你的理解。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小题。
小园(其一)①
陆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②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
【注释】①这是淳熙八年(1181)四月陆游在浙江山阴三山居住时,写的一首田园诗。②柘(zhè):树名,其叶可养蚕。
(1)这首诗前两句通过写“烟草”“”“斜径”等景物,营造一种的氛围。 (2)“卧读陶诗未终卷“中“卧”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3)请你从下面两个选项中选择.项填入尾句□□处(填序号),并说出理由。 A.捉虾 B.锄瓜
你的选择是( ),理由: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予它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B.“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之。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
D.这首曲借凭吊洛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6.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1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宋)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18.诗歌鉴赏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
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2)本诗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19.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③烟雨任平生。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⑤萧瑟处⑥,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吟啸:吟诗、长啸。②芒鞋:草鞋。③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④料峭:形容春寒。 ⑤向来:方才。
⑥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晚;晓
(2)【示例一】甲诗第一句,诗人望着西沉的落日,想到自己独自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有一种落寞的感受,流露岀忧伤之情。
【示例二】甲诗第二句,诗人望见“归鸦”“翼难齐”∵想到乌鸦难归巢,自己也有家难回流露出故园之思
【示例三】乙诗第一句,西去的“万点寒鸦”引起了诗人凄凉的感受,触发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示例四】乙诗第二句,诗人望见低垂的斜月,想到月有残缺,人无团圆,流露出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2. (1)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2)“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3)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述。考生要先把诗歌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然后对其进行润色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即可。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要抓住“云山”“北风”“马嘶声”“深秋”“远塞”“晚烟”“落日”等特点进行描绘。如;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抓关键词,分析该词句写了什么内容,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本句的意思是: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北风”点明时节为秋,边地北风,从来都是阴深肃杀。“断”字不仅生动描绘北国秋冬环境的险恶,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⑶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句的理解。本句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痛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的感叹,而是作者对浩瀚的宇宙,纷繁的人生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故答案为:⑴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⑵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⑶ 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Ischia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词,把握诗词的大意,注意在描述时语言要优美、流畅。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抓诗句的特点,从词语的运用、修辞的表达等方面结合诗词的主旨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结合重点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
3. (1)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2)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思路。由题目可知本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和早年自在快乐的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在,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据此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下片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下片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诗人在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诗人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急剧变化。“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 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故答案为:⑴ 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⑵ 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写作思路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逐句进行分析,注意把握诗人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读ISR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准确把握诗人情感表达的诗句,在结合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抓抒情的句子进行感悟。
4. (1)描绘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2)后两句诗通过对渔家生活的简述,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解析】【分析】⑴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前两句写景:长满竹子的小岛,残阳映照着碧绿的青山,雪白色的水鸟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幽美恬静的画面。正是这里的环境幽美恬静,所以诗人产生了不欲归的思想。因此这两句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⑵结合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及抒情的诗句进行分析。前两句描绘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这里的美景让诗人产生“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的思想,即看到这样的美景,人间所有的事都与我无关,每次来到这里我都不愿回去,这里的生活是多么惬意呀。据此可知后两句通过对渔家生活的描述,抒发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 描绘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⑵ 后两句诗通过对渔家生活的简述,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结构的暴力。文章的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过渡、铺垫、伏笔等,答题时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前后的联系。
⑵本题考查考生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人的水平、处境,结合诗句的内容,抓抒情的语句、意象等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5. (1)“大地红”是指取得胜利,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 (2)表现出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3)与第三首表达的信念一致;对必胜的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⑴结合全诗进行理解。本诗是陈毅在1936年梅山被围所作,当时他已做
好牺牲的准备,其大意为:为了中国我即使是死也不会流泪,国土沦丧,整个神州大地都笼罩在黑暗之中,等到我的魂魄归来时我将看到统治者已经被红军推翻,为了这个目的,也不枉我在人间活了36年。据此可知“大地宏”指的是取得胜利,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
⑵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陈毅在1936年梅山被围所作,当时他已做好牺牲的准备。首句表现陈毅为了中国甘愿牺牲的精神,第二句表现诗人对国土沦丧的哀痛,第三局是对中国抱有必胜的信心,据此可知此诗表现出 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⑶《梅岭三章》第三首“投身即为家”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而本诗第三句也表达了诗人同样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 “大地红”是指取得胜利,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 ⑵ 表现出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⑶ 与第三首表达的信念一致;对必胜的坚定信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联系具体的语境和生活实际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概括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句的体会,把握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特别是诗歌中抒情的语句,注意常用的答题模式的运用。 ⑶本题考查考生读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可以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进行揣摩,可以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进行理解,可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6.B
解析: (1)B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ABD:正确;C:错误,“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曹操这句话,不是刘备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 故答案为:(1)C;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7. (1)运用叠词,形容时空之漫长、久远,也表现出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含蓄地表达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希望能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解析】【分析】(1)“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不尽长江滚滚流”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作为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作者称赞孙权是借古讽今,借孙权的英雄事迹来讽刺统治者节节败退,不求收复山河的行为,也表达了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带领大家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故答案为:(1) 运用叠词,形容时空之漫长、久远,也表现出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 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含蓄地表达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希望能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赏析。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旨的能力。本词采用借古讽今写法的作用,明确借所借内容及讽喻内容即可。
8. (1)斜柳;春水;城花;暮春(春天)
(2)上片写景,”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 (对有家难回、 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
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首句以景物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一\" 风细柳斜斜\" ,点明当时的季节: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城花\" ,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所以作者写了斜柳、 春水、春花、楼台等暮春时节的景物。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赏析。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表达出作者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年华” ,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故答案为:⑴ 1、斜柳 1、斜柳 3、城花 4、暮春(春天)
⑵ 上片写景,”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 (对有家难回、 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提示找准答案进行作答。本题难度不大,找到意象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人的性情特点,抓住关键语进行分析理解,注意对诗人隐含的思想情感的感悟。
9.D
解析: (1)D
(2)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的同情。
【解析】【分析】ABC理解正确。D”这首曲借凭吊洛阳古迹“理解错误, 应为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
(2)这首诗最后两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朝代兴起,就会大兴土木,建造豪华的殿宇,劳民伤财;而一个朝代灭亡就是战乱不断,老百姓不但要上战场打仗,而且还要缴纳各种军资,统治者对老百姓大肆掠夺,老百姓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因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因此从而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D
⑵ 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的同情。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
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从“时闻折竹声”一句读出诗人被贬独居的凄寒、孤独的情感。
10.C
解析: (1)C
(2)示例1 :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表现了秋瑾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示例2:运用对比,将女儿身和男儿心进行对比,表现自己的巾帼英雄情怀。 示例3:\"身\"与\"心\"音近,“列\"与\"烈\"音同,起到了音律和谐、反复唱叹的效果。 【解析】【分析】⑴C.\"青衫湿\"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难觅知音的苦闷心情。理解有误。故选C。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先理解词句,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是秋瑾的自我写照。再确定赏析的角度。1.解析关键词列\"与烈\"。2.写法,对比。3.句式特点。示例一:关键词。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表达了词人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音韵和谐。示例二:对比的写法。将“女儿身\"和\"男儿心”进行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巾帼英雄情怀。示例三:句式特点。短句,节奏明快,读起来气势高昂,表现了词人的豪迈之情。 故答案为:⑴C
⑵ 示例1 :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表现了秋瑾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示例2:运用对比,将女儿身和男儿心进行对比,表现自己的巾帼英雄情怀。 示例3:\"身\"与\"心\"音近,“列\"与\"烈\"音同,起到了音律和谐、反复唱叹的效果。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要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对诗句语言特点的把握,注意选取好赏析的角度进行赏析。
11. (1)一是风雨中吟啸徐行,二是风雨后斜照相迎。
(2)词人在词中描绘了淡然面对风雨斜阳的情景,在叙事绘景中含蓄表明了面对人生高低起伏的际遇应泰然处之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词人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 12.(1)桑柘;清丽宁静
(2)“卧”写出诗人生活的闲适,悠闲地躺着读着陶渊明的诗作,这是作者心情闲适的表现。陶渊明的许多田园诗颇能引起陆游的共鸣,因此他闲居期间特别爱读陶渊明的诗。一个“卧”字更显出他悠闲自得的情态。
(3)锄瓜;根据题目《小园》,可知在园子里的劳作只能是“锄瓜”。
13.D
解析: (1)D
(2)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的同情。
14.B
解析: (1)B,C
(2)①“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意对即可)
(3)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4)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比喻和想象各举两例)
15. (1)描绘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2)后两句诗通过对渔家生活的简述,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16. (1)运用叠词,形容时空之漫长、久远,也表现出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含蓄地表达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希望能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17. (1)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18. (1)“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的查无和归梦的渺茫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因此而怅然若失的心情,同时,隐含夫妻别后经年时空远隔之意。(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 \"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如从其他角度回答,如互文手法,言之成理也可) 19. 随遇而安/旷达乐观/遭遇挫折不颓丧、积极生活等。
上片:“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句,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20. (1)\"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斗争的忧郁和感慨。(意思对 即可)。
(2)示例一: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示例二: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诗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任选一个角度 ,赏析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⑴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青衫湿\"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
“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身为男子,尚且有泪湿衣裳,知音难遇的想法。作为一名深闺女子,不觉泪湿衣襟,知音难遇之感更甚。因不被世俗了解,纵有凌云壮志,也难展抱负。思及此,伤心落泪,真实反映了一个刚踏上道路的者,内心的担心与忧虑。 ⑵考查赏析重点诗句。运用了对比,作者把自己的身、心与男子的身、心对比,塑造了一个身不能为男子,心却不输男子的女侠形象。能冲破家庭的牢笼,走上的道路,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反抗,显示她巾帼英雄的本色。
故答案为:⑴ \"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⑵ 示例一: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示例二: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诗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重点词语,结合相关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赏析诗句一般来说要仔细审读诗句,注意观察诗句的特点,从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特征等方面,联系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