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贺 洁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 体的语言表达有一定益处。如媒体上报道一些户外运动时 过去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传 频频出现“驴友”,特指自助旅行、野营和探险爱好者, 递活泼丰富的意义,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 传统语汇中没有合适词汇能够替代,因此“驴友”迅速被 展神速并广泛传播,对全社会产生了无法回避的影响。作 广大受众认可。再如把现代白领+骨干+精英称为“白骨 为传统媒体,网络语言到底该如何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从 精”,把某些性格软弱、容易为人欺负的人称为“包子” 业人员又该如何甄选和规范? 等等,形象活泼精炼,指代性强,而且很难替换。 网络语言是网民在网上交流而自然产生的新兴语言, 但如果有些网络语言完全丧失了汉语的美感,将传统 网络的特殊语境决定了网络语言具备随意性、形象性、幽 规范的语汇彻底更替,其概念的意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默性等特点,同时它的更新换代十分频繁。随着网络的 比如“我勒个去”“么么哒”,这种表述就只限于特定网 普及,网络流行语在广大受众心里形成一种不言而喻的共 民之间的交流,很难被媒体广泛应用。再如在青少年网民 鸣,所以,流行是必然的。网络语言拓宽了传统媒体在语 中流传的“火星语”,平常的一句话以极其简单的字符或 言表达上的自由度,使传统媒体在话语的选择上有了更大 同音字取而代之,如“你知道吗”说成“你造吗”,注定 的空间。任何一种语言要存在发展,必须不断吸收、裹挟 会被淘汰,对这样的用法媒体更要严加甄别。 外来的冲击与智慧。就如五四时期的现代白话曾大量吸收 一种语言是否有生命力,时间是检验的唯一标准,被 日文词汇,直译之后逐渐演变成符合汉语字面指向的常用 群众约定俗成的,自然就流传下来。网络语言除了传统的 词汇。作为新兴事物的网络语言若为媒体采用,必须在形 汉字外,还包括数字、符号、拼音和英文字母等。有些词 式上能够融入汉语体系,必须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 汇彻底抛弃了汉语的汉字基石,不顾汉字的表意功能,增 范,才能为大众理解和接纳。 加了新闻报道的阅读难度,这也无形中对汉语的使用规范 201O年11月10日,国内最权威的媒体《人民日报》头 形成冲击,并造成一部分受众对电视、报刊上时不时冒出 版头条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为标题刊发报道,立 的网络新奇字句不知所措。对于一些过于别出心裁、没有 即引发热议如潮,其他媒体纷纷跟进, “给力”一词铺天 稳定下来的网络用语,媒体报道采用时要慎之又慎。 盖地。一向以严肃严谨面孔示人的《人民日报》主动选用 语言的丰富固然重要,但新闻媒体作为传播的重要窗 口,对当代汉语的净化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任何一 网络语言为标题,标志着网络词汇的广泛渗透和普及。网 络语言的发展,一方面已有自身成熟和稳定的指向性,一 种能够广为接受的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利弊并存,网络语 方面又有大众自己的交际选择,不久的将来势必如其他外 言以迅猛之势发展,对传统汉语体系的完整性、规范性是 来语言一样逐渐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机制当中。一些词语 一种有力的冲击。历史上,一切外来语都需在传播方式和 如“pk”“黑客”等,鲜明生动,不仅运用到百姓的生活 文化习惯上经受严格考验,才能被汉文化接纳。 语言中,更频频出现于新闻标题和报道,全面刷新了读者 新闻语言需要个性,而不能一味从俗。网络语言对传 的阅读习惯,丰富了当代汉语言词库,赋予古老汉语一种 统媒体的广泛冲击和渗透,是一个谁也无法回避的事实。 崭新的生命力。 一但采用网络语言,作为媒体从业人员必须注意不能偏离传 个词语在汉语家族中有其存在的地位与使用的价 统语言规范,要尊重审美,恪守品位,坚决摒弃低俗化, 值,是由于它的特定的含义或特有的色彩。传统的、固定 加强当代汉语净化引导的责任意识。 的现有语汇系统,有时缺少能准确表达新兴概念的新词 汇,于是吸纳一部分网络语言成为新词,这对丰富传统媒 (贺洁山东济南山东工人报25O1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