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第2期 2012年4月 文化与传播 Culture Communication V0l_1 No.2 Apr.2012 提升财经新闻评论传播影响力的策略思考 ——以《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专版“星期六评论”为例 吴玉兰,肖 青 摘要:传播影响力是指传播媒介的传播内容到达传播目的地所产生的效果及由此再释放所产生的 最终效果,是传播内容对传播对象及其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度,受众规模和层次、传播内容和 传播效果是衡量传播影响力的三个核心指标。本文运用传播影响力相关理论,以(21世纪经济报道》 评论专版“星期六评论”为例,对其传播影响力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析提升财经新闻评论专版 传播影响力的策略。 关键字:传播影响力;财经新闻评论;21世纪经济报道:星期六评论 中国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事件、经济现象纷繁复杂; 响力的相关理论,对“星期六评论”专版传播影响力 国际化、全球化使经济事件更加扑朔迷离。同质化的 进行多向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升财经新 海量信息使广大受众要想获得有用的信息反而越显 闻评论专版的传播影响力提出策略性的思考。 困难,“信息过剩”时代,人们不仅需要获得信息,还 一要获得观点。作为呈现观点的新闻评论在报纸中重 、财经新闻评论概述 要性日益凸显,不少报纸还推出了专版。 财经新闻评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是指 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财经媒体对 “新闻媒体上对财政金融领域的事件、数据、现象、政 财经新闻评论在解读经济政策、传递经济信息、指导 策以及观点的评论。”l】 广义的则是指一切与财政经 经济生活、舆论监督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日渐重视。 济有关的新闻评论,包括政治、军事、文化、体育、科 2011年8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重磅推出“星 技、教育等领域一切事件和现象。根据本文的研究内 期六评论”,对近期重大经济事件进行多方解读。“星 容和目的,本文选取的是广义的概念。 期六评论”每周一出刊,一般固定在13、l4版。14版 20世纪20年代,美国报业悄然出现一个引人注 除刊发1组系列漫画对近期热点话题进行“一幅画 目的现象:各报纷纷推出专门评述政治、经济、军事、 点评”,一幅漫画针对一个热点;还开设专栏,由专家 文化等重大新闻的专栏。这些“主要针对政治和经济 学者发表评论。自诞生以来,“星期六评论”就以其大 事务进行评价”的专栏在美国报业形成风潮,报纸专 规模、高密度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本文运用传播影 栏作家也成为受人瞩目的社会知名人士。尤其值得 项目基金:本文系吴玉兰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提升我国财经媒体传播影响力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11BXW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吴玉兰,女,江西宜丰县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博士;肖青,女,湖南郴州 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36 吴玉兰,肖 青 提升财经新闻评论传播影响力策略思考 媒介观察 的影响力,必须重视传播内容。对于受众来说,媒体 提供的内容是否丰富、是否有独创性、是否准确、是 否权威、是否是他们需要的,这些都决定着它们在受 注意的是:专栏作家的影响力是通过评述新闻而产 生的,新闻从业人员开始以主观意见参与社会生活, 而不仅仅局限于客观提供新闻。这种影响力有时是 巨大而实效的,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2]。随着 众心中的影响力。3、传播效果。是衡量传播影响力的 尺度和传播的客观效果,与传播影响力成正比关系。 本文以2011年8月8日至2012年2月27日 共26期、52版、126篇评论为研究对象,从受众规模 和层次、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三个角度分析“星期六 评论”专版的传播影响力。 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的新 闻评论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日益成为媒体竞争的 有力武器。为进一步扩大财经新闻评论在受众心中 的影响力,1988年《经济日报》开设“每周经济观察” 专栏,固定在二版右上方,2011年1月10日,《经济 日报》将此专栏扩展成一个版面,2012年1月4日, 《经济日报》将“每周经济观察”更名为“经济观察”。 在财经新闻评论“专版化”的浪潮中,以《21世纪 经济报道》为代表的新财经媒体自然也不落后,如 《经济观察报》推出“评论”版、“商业评论”版,《中国 经营报》推出“时评”版、“专栏”版,(21世纪经济报 道》除周二到周五刊发“时评”版,周一还推出“星期 六评论”版,就近期的重大事件发表系列评论。 财经新闻评论专版的出现,“说明读者市场对评 论需求的逐步增多和报刊对新闻评论的日益重视, 新闻评论日益成为新世纪报刊竞争的新焦点”[3]。事 实上,在单篇报道、一次性报道普遍趋弱的情况下, 传统的动态化、简单化报道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 印象,这势必要求采取组合拳报道的形式。华中科技 大学赵振宇教授说过,“系列评论的发表,能使读者 从总体上对所阐释精神的把握,在具体方面又能加 深印象” 。 二、“星期六评论”专版传播影响力分析 传播影响力是“媒介(或媒体)为了达到某种传 播效果,而借助某种传播手段向受众传递某种信息 而对社会所发生作用的力度。” 其基本目的是“让 受众得到信息,并能使受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信息传 播者的传播意图。”[5](Ir/8)本质上来说,传播影响力就 是传播媒介的传播内容使得传播对象在认知、倾向、 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产生的控制力。 根据传播影响力的内涵,可以用三个指标衡量: 1、受众规模和层次。一定数量的受众是传播影响力 的基础。不过受众还分为不同的层次。西方媒介重视 主流人群即是从层次角度来考虑的。著名传播学者 喻国明谈到主流人群时说,“谁拥有这群人,谁就拥 有了这个社会最大的社会影响,进而在很大的程度 上影响社会的发展。”[5I PU)2、传播内容。在“内容为 王”的信息传播时代,任何一家媒体,要想获得预期 (一)受众规模和层次分析 在进行受众分析前,笔者先分析其写作队伍。这 是因为,财经评论的专业性比其他评论强,许多经济 现象需要专家学者进行分析。可以说,精英化的写作 队伍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精英化的受众群体。 图1 “星期六评论”作者稿件分类柱形图 在这126篇文章中,除11篇无法查出作者的身 份外,其余有46篇是由本报评论员撰写,占总数的 36%;34篇是由特约评论员撰写,占总数的27%;还 有35篇则是由专家学者撰写,占总数的28%。“经济 新闻评论由于专业性较强,其话语权一直是社会精 英把持。”I6 专业性的特点使得“星期六评论”的读者 群无法像都市类报刊那样大众化,也决定了“星期六 评论”的精英化定位。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人于1940 年在俄亥俄伊里县进行关于选民如何在总统大选时 作决定的调查时发现了意见领袖在传播中的重要影 响,并据此提出了传播过程中“大众传媒_+意见领 袖 受众”模式的“二级传播”理论。南京大学融合应 用传播实验室媒介影响力课题组郑丽勇等在“党的 主流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问题研究”中发现,“一个 媒介的受众群体中的意见领袖的数量越多,意见领 袖的二次传播效果也越大”[7],因而,意见领袖对传 播影响力的放大效应也就越大。 37 媒介观察 《21世纪经济报道》的目标读者被定义为政府决 策者和商界精英,核心目标读者是公司高管、合伙 人、中层管理人、专业人士及政府高级官员。这是一 群“富有决策能力、消费能力、有着高学历且极具影 响力的庞大的读者群”[引,他们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 吴玉兰.肖 青 提升财经新闻评论传播影响力策略思考 公共事件。笔者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以及该报版面 设置隋况,将“星期六评论”的报道内容分为政经、财 经、产经和公共4类。在本文研究的26期选题中,财 经评论共5个,占总数的19%;政经评论共9个,占 总数的35%;产经评论4个,占总数的15%;公共话 题共8个,占总数的31%。这些话题影响重大,范围 广泛,对这些事件进行评论,能够有利地影响、引导 社会舆论。 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笔者从《2l世纪经济报道》读 者年龄、职位、个人收入、学历等角度分析其读者群。 资料显示[引,《21世纪经济报道》的读者群体中,25— 45岁的中青年读者占读者的93.9%,这些读者事业 2.评论视角:多角度、全面、深入分析事件 正处于上升期,更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社会上 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该分析还指出,在读者职位分布 方面,政府官员占8.2%,企业(公司)高层管理人员 27.9%,企业(公司)中层管理人员33.8%,中高级专 业人员(律师、医生、教师等)13%,私营业主8.9%,以 上结果合计所得为91.8%。这些人是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主导力量,他们拥有决策权和绝对的话语权。 《2 l世纪经济报道》读者平均个人收入为20.9万元, 其中20—3O万元的占16.3%,30—50万元的占 8.9%,50万元或者以上的8.1%,以上结果合计所得 为33.3%,为总数的1/3。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确保 了较高的消费能力,还奠定了传播影响力的基础。读 者学历方面,大学学历占57.1%,硕士及以上占 20.3%,以上结果合计所得为77.4%。这些读者具有 高收入、高学历、高职位等特征,是社会发展的“主流 人群”,也是在社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士。这些 读者接触传播内容后,再通过口口相传的多级传播, 将使该专版形成极大的影响力。 (二)传播内容分析 1.选题:涵盖范围广,内容丰富 “好的选题是财经评论类新闻节目成功的关键”Eg]。 “星期六评论”所选的话题都是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 件,涵盖范围广:既有关于时事政治和政策法规的政 经评论,有侧重金融和财政领域的财经评论,也有涉 及产业方面的产经评论,还有对公共事件的全面分 析。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6期话题中,国内重大事件 共有l5个,占总数的58%;国际重大事件共有11 个,占总数的42%。对这些重大事件以系列评论的形 式进行解释,读者读后理解得更透彻、更清晰,因而 也容易在读者群中产生较大的影响。有学者在研究 经济新闻时将其按报道内容分为政经新闻、财经新 闻和产经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在版面设置方 面,除了“政经”、“财经”、“金融”、“产业公司”等以 外,另专门开辟“公共”版,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社会 38 在所选择的26期话题中,“星期六评论”的视角 选取有以下几种类型。 多方观点同时“叫板”,形成宽松的言论环境。 “星期六评论”每期围绕一个大话题进行辨析,多个 利益方同时“叫板”。“从‘一种观点’走向‘多方观 点’,报纸成为意见的交流场所,让公众获取更多的 信息,了解不同的观点,这是新闻评论发展的必然”_1刚, 这既有利于各方利益共同参与讨论,也有利于弄清 事件的本质。如2011年8月22日,对新婚姻法出台 进行分析时,该期共刊出4篇评论,分别探讨新婚姻 法是否公平,对谁公平对谁不公平。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让读者对事件形成全面、 清晰、深刻的认识。经济新闻评论大多是针对经济现 象或活动中的大事,因此,“对于评论者来说,要力求 站在时代的高度去把握和认识事物,透过问题的表 面去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E9] “星期六评论”在对 一个话题进行多角度阐释时,让读者能清晰地把握 整个事件。据统计,“星期六评论”26期话题中就有 24个话题是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有的从不同的主 体进行分析,有的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层层剖析原 因和影响。如2011年9月26日,对医患悲剧问题进 行分析时,该期一共刊载4篇评论,分别从医院、仲 裁机构、医生和制度四个角度阐述造成医患悲剧的 原因,并分别提出建议。 站在中国的角度分析国际重大经济事件。“星期 六评论”在解读国际重大经济事件时,特别重视站在 中国的角度来分析。复旦大学著名新闻学教授李良 荣认为,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有些事情 虽然发生地点在远方,但由于经济上、文化上、人事 上有密切联系,远方发生的事情会引起公众感情上 心理上的共鸣。”_】¨据统计,“星期六评论”的11个国 际话题中,每个话题都有文章站在中国的角度来分 析,其中4期话题有2篇文章从中国的角度分析。站 在中国的角度分析问题,一方面使读者在心理上更 吴玉兰,肖 青 提升财经新闻评论传播影响力策略思考 媒介观察 发行量为76万份期;《经济观察报》的发行量为6O 接近,有利于扩大读者群;另一方面,为我国的发展 提出一些建议,也使文章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有利 于扩大专版的影响力。 3.报道形式:以系列形式的强大阵容出现,形成 万份 辋;《中国经营报》的发行量为92万份期。从发 行量来看,《中国经营报》排第一位,《21世纪经济报 道》次之,《经济观察报》第三。以“21世纪经济报道 星期六评论”为关键词,在百度找到相关结果约 84,800个;以“经济观察报商业评论”为关键词,在百 度找到相关结果约1,170,000个;以“经济日报每周 经济观察”为关键词,在百度找到相关结果约 5,460,000个。“21世纪经济报道星期六评论”搜索 结果远远低于“经济日报每周经济观察”和“经济观 察报商业评论”。笔者将“星期六评论”和“每周经济 观察”每期的文章以“报刊名文章标题”为关键词在 不容小觑的舆论攻势 “星期六评论”选择的话题都是国际国内热点, 反映的问题重大,涉及的范围广。这样的问题在一篇 评论里往往无法阐释清楚。因此,需要将问题进行分 割,再进行分别阐释。已有的26期话题中,“星期六 评论”一般每期用3—5篇进行阐释。126篇文章中, 有35篇是专栏作家写的专栏文章,还有91篇则是 围绕所选的26个话题的评论。在这26期中,每期以 3篇评论的形式论述所选择的话题有l6期,占总数 的62%;每期以4篇评论的形式论述所选择的话题 百度搜索,整体而言《经济日报》每期“每周经济观 察”的评论文章搜索结果总数远远多于每期“星期六 评论”的评论文章搜索结果总数。如2011年8月17 日《经济日报》“每周经济观察”一期的评论文章搜索 结果总数是2011年8月22日“星期六评论”一期的 10倍。 有7期,占总数的27%;每期以5篇的形式论述所选 择的话题有3期,占总数的1l%。华中科技大学赵振 宇教授说过,“每个系列评论的篇数不宜太多,5篇 到7篇为宜,篇数太多,论述过细,就有哕嗦累赘之 感,收不到好效果”[4I v237)。“星期六评论”栏目中每期 3—5篇评论,正是基于这样的写作规律。 (三)传播效果分析 表1、表2、表3分别是《21世纪经济报道))2011 和2012年整版彩色广告价目表、《经济观察报))2012 年整版彩色广告价目表、《中国经营报))2012年整版 彩色广告价目表。由表1可知,2011年和2012年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告价格排名无变化。“星期六 评论”所在的第13版的广告价格在(21世纪经济报 道》中排名第6,价格分别低于第3、2、5、9、4版,高 于8、12、14版之后,排名靠前。由表2可知,《经济观 察报》中“商业评论”所在的41版广告价格在《经济 观察报》中属于第7个价位,在整个报纸版面中排名 第33,在其后面还有23个版面。可知“商业评论”版 的广告价格在《经济观察报》中属于中等偏下水平。 由表3可知,《中国经营报》中的“专栏”版所在的l4 版广告价格在《中国经营报》中属于第4个价位,也 就是倒数第2个价位,在整个报纸版面中排名第 12,在其后面还有32个版面。可知“专栏”版的广告 价格在《中国经营报》中属于比较靠前的位置。 南京大学融合应用传播实验室媒介影响力课题 组郑丽勇等在“党的主流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问题 研究”中,认为传播影响力的指标可以有市场影响力 和社会影响力两大类。市场影响力层面提出了媒体 的受众注意力、媒体的名称口号及形象表示的利用 程度、受众对媒体策划活动的参与程度、发行量、媒 体的目标受众构成、广告收入、广告价格、转载率等。 在社会影响力层面提出了受众量、主办单位的权威 性、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分量等。笔者根据这一研究成 果,以《经济观察报》的“商业评论”版、《经济Et报》的 “每周经济观察”和《中国经营报》的“专栏”版为对比 研究对象,主要从发行量、转载率、广告价格三个指标 对“星期六评论”的传播影响力现状进行量化分析。 据广告买卖网数据显示,《21世纪经济报道》的 表1 《21世纪经济报道))201 1、2012年整版彩色广告价目表 坦 资料来源:广告买卖网、媒体・广告报价网 39 媒介观察 吴玉兰.肖 青 提升财经新闻评论传播影响力策略思考 表2《经济观察报))2012年整版彩色广告价目表【1卸 资料来源:广告买卖网 表3《中国经营报))2012年整版彩色广告价目表【¨】 资料来源:广告买卖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显发现“星期六评论”、 “商业评论”、“专栏”版在自身所在报纸中的广告价 格不太靠前,从这一角度分析“商业评论”广告价格 在《经济观察报》中的排名低于“星期六评论”广告价 格在《2l世纪经济报道》中的排名。将“星期六评论” 广告价格在《21世纪经济报道》的排名与“专栏”版广 告价格在《中国经营报》的排名进行百分比比较分 析,可知“星期六评论”的为1/4,“专栏”的为3/ 16,“星期六评论”高于“专栏”。因而“星期六评论”在 《21世纪经济报道》的广告价格排名相对低于“专栏” 在《中国经营报》的广告价格排名。 三、提升财经新闻评论传播影响力的策 略思 (一)增强品牌意识 品牌是是通一种形象认知度、感觉、品质认知, 以及通过这些而表现出来的客户忠诚度,它是目标 受众将之从其他竞争对手中区分开来的重要因素。 随着媒介企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品牌对媒介的重 要性与日俱增。品牌成为媒体非常重要的文化标志, 也是媒体个性和实力的体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 消费者也越来越认品牌。读者买报已经从过去先翻 翻报纸、看看内容到现在认准某个牌子就掏钱购 买。”『l 因此,品牌是受众进行选择的重要依据,是决 定传播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媒体的品牌意识越高,传 播影响力就越大。这是因为,随着品牌意识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受众选择该媒体,受众规模得到扩大;品 牌意识的提高,必然会重视传播内容的提升,传播内 容越来越为读者所喜爱和接受;形成品牌后,相对于 没有形成品牌的媒体,其传播效果也更好,并伴随着 发行量、转载量、广告价格的上升。对于财经新闻评 论而言,不管是专栏、专版或者是单篇的评论,“个性 化和品牌化经营是其生存之道”[9I 。 “媒体品牌是媒体栏目和节目的名称标志的组 合。”_l 总的来说,财经新闻评论专版重视品牌的打 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是“内容为王”,要通过设 置一些有特色的栏目,如《人民13报》的“今13谈”和 “人民时评”、《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和“青年话 题”、《南方周末》的“方舟评论”等提供丰富、权威、准 确有独到见地的内容。第二是培育名记者,由名记者 支撑专栏与版面。 (二)扩大受众规模 一定数量的受众是传播影响力的基础。虽然阅 读量被证明和传播影响力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经 验也表明,阅读量大的媒体,一般影响力也很大。这 就说明受众规模对传播影响力仍然具有重要作用。 复旦大学著名新闻学教授李良荣认为,“媒介产品是 精神产品,也就是商品,它毕竟也是现代大众文化的 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太过阳春白雪,就失去了媒介产 品的特性。”_1 Pl?1)因此,报纸定位要宽窄适度,范围 适中,以核心受众为中心,力图扩大至边缘受众群 落,争取把潜在受众不断变为现实受众。对于财经新 闻评论而言,则是要在以核心受众为中心的基础上, 尽量使评论内容大众化,从而扩大受众规模。 财经新闻评论专版走大众化路线,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在评论内容、话题的选择上坚 持平民立场,选择与大众利益密切相关、最迫切需要 解决、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加以评论。第二,在论 述的方式和语言的运用方面,尽量选择通俗化的方 式和语言。 (三)加强报网融合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实现媒 体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作为媒介融合的重要组成部 分,报网融合指“报纸和网络的融通整合,即纸质媒 体和网络媒体在信息采集、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全方 吴玉兰,肖 青 提升财经新闻评论传播影响力策略思考 位渗透、交叉与合作。”ElT]相比报刊等传统媒体,网络 媒体具有以下优势:第一,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手 段多元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使传播形式呈 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声音、文字、图片、影像、动画等 多种传播形式于一体;另一方面也实现了传播手段 的多元互动、可选择和可追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 使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能适应和满 足受众的需求,更能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扩 大了传播效果和传播范围,从而提高了传播影响力。 第二,传播内容多样化。一方面,互联网提供的内容 迅速及时、信息量大、延伸性强。另一方面,互联网在 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上比传统媒体也更具优势。 受众可以选择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阅读任何感兴趣 的内容。因此,如何加强与网络的互动对传统媒体具 有重要意义。 大体上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第一,传统 报刊媒体设立自己的网站,除了做传统报刊的“翻 版”外,还可以对其做进一步延伸。如设立新栏目,提 供新信息。第二,可以通过与商业网站签订协议,为 其提供资源,扩大信息流通渠道。如和讯网“财经漫 谈”栏目、新浪网“经产观察”栏目中的大部分内容都 是选取报刊媒体的各家之言。 随着财经媒体的不断发展,财经新闻评论还有 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提升其传播影响力不仅对财 经新闻评论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对打造媒体 传播影响力也起着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如何提升 我国财经新闻评论传播影响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赵智敏.财经新闻报道实务教程[M].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 [2]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M],上海:复旦 大学出版社.1997. [3]汤莉萍.新世纪报刊新闻评论的特点和趋势 U].新闻界,2005,(1). 媒介观察 [4]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M].武汉:武汉大学 出版社.2009. [5]华文.媒介影响力经济探析U].国际新闻界, 2003,(1). [6]闻学.经济新闻评论:理论与写作[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7]郑丽勇.2010中国新闻传媒影响力研究报告 [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8]搜报网.21世纪经济报道读者人群分析[EB/ OL].htq)://www.soubaoad.corn/information/2503. shtml,2010—02—27. [9]包国强.财经新闻评论[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11. [10]闻学.报刊经济新闻评论的话语选择[J].新 闻写作,2007,(19). [11]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8. [12]广告买卖网.21世纪经济报道广告价格 [EB/OL].http://www.admaimai.com/newspaper/ 736.htm。2012-03-13.广告报价网. 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广告报价[EB/OL]. http://www.ggbjw.com/ba ̄ia/201012/12958.html, 2010-12. [13]广告买卖网.经济观察报广告价格[EB/ OL].http://www.admaimai.corn/newspaper/901. htm,2012—03—06. [14]广告买卖网.中国经营报广告价格[EB/ OL].http://www.admaimai.com/newspaper/1361. htm,2012—03—13. [15]范以锦.南方报业战略[M].广州:南方日报 出版社,2005. [16]李淑瑛.我国财经报纸媒介影响力的公关学 解析[D].浙江.浙江大学.2008. [17]杨清波.报网融合的现实瓶颈与模式建构 ].新闻界.2010,(2).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