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李清照一生的愁情毕业论文

浅析李清照一生的愁情毕业论文

来源:意榕旅游网
浅析李清照一生的愁情

【中文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是抒写愁情的高手,她的词把“愁”作 为主调,谱写着千百年来令人潸然泪下的愁歌。有惜春伤时的闲愁,也有离愁别绪,更有刻 骨铭心的愁己悲国。 无论是哪种愁, 都深深地打动人心。 这种闲愁别恨伴随了她一生, 为世 人传诵。 李清照的愁并非是无病而呻, 而是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宋代文人的愁情心态 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李清照;愁;愁情词;生命体验;封建礼教;愁情心态

【 Abstract 】 Li Qingzhao is a famous woman poet in Chinese literature, her is good at expressing worry about the situation of the master. She put the word \"depression\" as a melody and write thousands of years is the tears of sorrow songs. Besides the melancholy about the lonely boudoir life and sadness about departure, she reflected her worry feeling about the country defeated and the home lost. No matter depression, have deeply touched people's hearts. The depression went with all her life, and her was on everybody's lips in the world. Li Qingzhao's worry is not disease-free and groan, but the feudal shackles of propriety for women, the situ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scholars wor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psychology. 【 Key words 】 Li Qingzhao; Depression; Depression emotively; life experience; Feudal confucianism; mentality of the unhappy love

李清照( 1084年——约 1155 年),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她是我国 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的女词人, 是婉约派的代表。 王士祯《花草蒙拾》 曰:“婉 约以易安为宗。”沈去矜《填词杂说》也盛赞道: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 是当行本色。”料

30

由此可知李清照在词坛上拥有着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李清 照一生跨越了北宋末年和南

宋初期, 经历了南北宋之交, 对当时宋朝政治腐败黑 暗、异族入侵致使国土沦丧、 内忧外患有着深刻的生命体验, 表现出强烈的忧患 意识和悲愤心理;加上婚后夫妻两地分居,中年丧夫,后半生的颠沛流离、孤苦 无依,这一切的国难家愁伴随着她一生。 但李清照通过其诗词作品将伴随她一生 的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李清照的创作生活,以建炎元年(公元 1127 年)南 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作品主要是描绘少女时代惜春伤时的闲愁, 以 及抒发婚后与丈夫的离愁别绪; 后期作品主要是抒发了深切的愁己悲国的哀愤之 情。她的诗词作品伴随着她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但自始至终都浸透了愁。

、少女时代惜春伤时的浅浅闲愁

李清照出生在仕宦家庭,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 [2]P1 的学士韩 琦门下。父亲李格非, 官至礼部员外郎, 京东路提点刑狱, 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 家里藏书甚富。 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 也知书能文。 她生长在这种学术文化 气氛浓厚的家庭里, 使她有机会、 有条件博览群书, 对她后来在文学上取得的巨 大成就自然有很大的帮助作用。邓红梅在《李清照新传》一书中写道: 但据李清照后来在诗词文中所引用的典籍来看,她对于

《周易》 、《礼记》、 《尚书》、《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家经典, 《左传》、《战国策》、《史记》、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史》、《新唐书》、《南唐近事》 、《五 代史》、《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 《诗经》、《楚辞》、《文选》、曹操诗文、王粲

赋、嵇康文、陶渊明文、江淹诗、何逊诗、唐人散文、唐人诗、晚唐宋人词等 历代文学,《淮南子》、《吕氏春秋》 、《博物志》 、《韩诗外传》 、《汉武帝外传》 、《世

说新语》、《神仙传》、《拾遗记》 、《神异经》 、《高力士外传》 、《柳毅传》 、《李赤 传》、《酉阳杂俎》等子部小说, 均十分熟悉。

[3]P19

老子》、《庄子》、《景德传灯录》等道藏佛典,

这样就开阔了她的视野,从封建社会妇女所必读的《内则》 、《女戒》、《列女 传》等训诫妇女的书中解放出来, 看到了闺门之外的广阔天地, 提高了她对社会 的认识,尤其是提高了她对那个束缚妇女的封建社会的认识。 她大胆地突破了“才 藻非女子事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拿起笔来从事文学创作,抒写 自己内心的感情。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 生活还是比较幸福稳定的、 充满快乐的, 此时的她几乎 与“愁”字无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李清照已由天真无邪、 活泼快乐的少女走向多愁善感。 自然界的花开花落、 燕去燕来、 美好事物的流逝 无不拨动词人敏感的心弦,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心头,使得李清 照的心头始终萦绕着淡淡的若有似无的浅浅闲愁。如下面这首《如梦令》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2]P36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借对白写出了闺中人惜春伤春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 整首词中没有了词人的天真、 憧憬, 那种漫不经心的安闲也荡然无存, 流淌在字 里行间的是一种绿肥红瘦的衰败和由此勾起的惜春之情。 尤其是“应是绿肥红瘦” 一句,是词人对风雨摧折后的春意阑珊、 满目狼藉景象的想象, 表达了词人的伤 春之情,是词人对人生和青春的联想,貌似直抒胸臆,却有“弦外之音,言外之 意”,抒发了自己深沉隐微、难以言表的幽怨。这首词的实质是词人以花自喻, 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的感伤与无奈。全词字面虽无一个“愁”字,而深沉的惜花 伤春、容颜易老的忧愁却渗透在整个艺术形象之中, 流露出了词人感伤时序推移、

无奈挽留岁月的轻恨浅愁

正如歌德所说“哪个男子不善钟情,哪个女子不善怀春” 李清照也向往浪漫的爱情。如这首《浣溪沙》 :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草,江梅已过柳生

锦,黄昏疏雨湿秋千。 [2]P46 整首词通过对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了词人

海燕未来人斗

。[4]P144少女时代的

心中的落寞。

江梅已过湿秋千”

写梅子已成熟落地, 柳絮离枝飘飞, 暗指词人自己已到了求偶的年龄, 却仍待字 闺中,这使春睡初醒的她更加感到一种难消的愁怨。这首词把少女惜春的情怀、 心里朦朦胧胧的憧憬和淡淡的忧伤,表现得细腻委婉、生动感人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 政治嗅觉十分敏锐, 就对国家日趋衰败表现了忧虑, 并 提出警告,这些思想充分体现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的两首诗中。李清照 借古喻今,对与唐明皇一样荒淫奢侈的宋朝皇帝十分忧虑, 抨击了奸臣们的腐败 误国,表现了她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眼光。 但由于她为女儿身, 无法在 朝廷中发挥自己的政治抱负, 只能泻忧愤于诗词、 诉愁苦于笔端。 也正是由于李 清照对春时、政治和感情的敏感,所以决定了她一生的愁苦

二、为人妻子时期的离愁别绪

李清照 18 岁就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夫妻,两人志同道合,意情相投,除了 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 还更有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 在遵从“父 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这样美满幸福的婚姻是十分难得的。所以他们 是一对彼此钟情的佳儿佳妇, 是一对携手并肩的同志朋友——是世上少有的神仙 眷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李清照的《 <金石录 >后序》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 半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2]P308 看出,婚后的李清照的生活是多么地幸福美满,真是令人艳羡。然而“人有悲欢 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婚后两年,赵明诚出仕,他们便经常面临着或长或短的 分离。再有抱负、再有政治敏锐头脑的女人,一旦为人之妻,加上在中国传统伦 理道德的教化影响下, 也会遁化到儿女情长的狭小天地之中。 爱情生活越是甜蜜 幸福,离别就越是令人痛苦忧愁的, 词人对此有着深切的生命体验, 于是在她的 词作中抒发了这种离愁别恨。如写于词人婚后不久的《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

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

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 眉头,却上心头。 [2]P57 这首抒情词

真挚而又深沉地抒发了词人对初婚不久即离家远行的丈夫的思

念愁情。词的上片通过描写红藕香残、大雁南归,渲染出浓浓的秋光秋意,同时 熔铸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 委婉曲折地刻画了女词人思念丈夫的愁苦心情。 下片 用落花、流水喻年华流逝和岁月迁移,表明恩爱夫妻更应朝夕相伴,时刻厮守。 结句通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一“下”一“上” ,展现“闲愁”由表情向 内心的转化, 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 把相思之苦表现得真实形 象,表达出绵绵无尽的离愁别绪。明王世贞《弇州山人词评》曰: “此情无计可 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憔悴之离也。 ”[5]P60 如《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

花雨。 倚遍阑干,只 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这首词上片抒伤春之情,下片抒

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揉断寸肠的千 缕浓愁。这首词让人觉得到处都是愁思、愁情,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到 写伤别之愁,到写盼归之愁,我们仿佛看到词中的少妇凭栏远眺、思念丈夫,春 雨潇潇更是使她愁情满怀。再如下面这首《蝶恋花》 :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

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倚,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

独剪灯花弄。

[2]P100

这是一首闺中伤春之作, 主要是以融融的春景作反衬, 毫不掩饰地抒发了词 人深闺念偶的寂寞愁苦之情。 上片细腻委婉地刻画了思妇的心理活动, 下片则具 体描绘寂寞的闺中生活: 试穿新衣以寻宽慰, 但妆成无人问津; 斜倚山枕以求好 梦,却又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这一系列疏懒动作的描写, 将词人独处深闺的寂寞 和思绪万端的愁情苦态尽情托出, 这与往日和丈夫赵明诚一起把玩金石, 烹茶煮 酒,赏析诗文的温馨气氛形成强烈反差。 这首词不仅表现出了词人浓重的离愁别 绪,还揭示了在封建制度的沉重压力之下的女性在情感失落之时的生存状态和因 无子嗣所带来的寂寞愁苦。

三、国破家亡之后的愁己悲国

建炎元年(公元 1127 年),是李清照人生道路的转折点。这年三月,徽宗、 钦宗都被金人掳去,北宋宣告灭亡,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 。同年的十二 月金兵攻陷青州, 急剧改变了李清照的生活, 在兵荒马乱中, 她踏上了逃亡流徙 的道路, 独自一人逃到南方投奔丈夫赵明诚。 但两年后赵明诚病故, 从此她失去 了依靠,只得孤身一人漂泊他乡。 正当金人不断南侵之时, 病中的李清照又遭到 “玉壶颁金”(即是通敌卖国之意)的诬陷。为辩明心迹,她追随高宗逃难,历 尽艰辛,于绍兴二年(公元 1132 年)移居杭州。是年李清照改嫁张汝舟。结婚

不久,李清照发现张汝舟有营私舞弊、贪赃虚报的罪行,再加上感情的不和,她 即告发了张汝舟,结束了这短暂的婚姻,但她的金石文物也让张汝舟骗取殆尽。 这一前后不过百日的婚姻, 成了南宋不少文人讥讽李清照的口实, 给在流离失所、 孤苦无依的艰难处境中的

李清照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 如胡仔在《苕溪鱼隐丛 话》中说:“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日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 ‘猥以桑榆之晚 景,配兹驵侩。'传者笑之。” [6]P91 后来李清照又逃到金华避难,而后又返回临 安。从 1127年到 1135 年,李清照经历了九年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 丈夫病故的 打击,“玉壶颁金”的诬陷,“失节改嫁”的恶毒中伤,金石文物的丢失,使这样 的一个弱女子一无所有, “她的愁再也不是莫名的闲愁,再也不是离别愁绪,而 是整个人生整个社会的大悲大痛” , [7]P55 家国之痛是她实实在在的生命体验。这 一时期李清照的愁情仍旧体现在她的词作上, 这时的词作具有更为浓重的忧郁气 质和忧患意识, 加上女性特有的多情与敏感, 因此, 她的词作具有浓郁的感伤主 义色彩。如读之令人断肠的《声声慢》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 盏淡酒,怎

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 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 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P162 这是李清照晚年的一篇名作。明人茅

暎所编《词的》中称赞它“情景婉绝, 真是绝唱”, [2]P165 所评极为中肯。词人在词中深刻而又率真地写出了她遭遇不幸 后惶然失措的痛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将词人国破 家亡、丧夫之后在巨大悲痛和忧愁重压下的精神状态多角度、 多层次地做了细致 入微的描绘。梁启超在《中国韵文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说道: “这词,是写从 早至晚一天的实感。 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 非本人不能领略, 所以一字一词都是 咬着牙根咽下。”腐104这首词的实质是生命的煎熬,随意提取一天的境况,让人 去推想无数个浸泡着泪水与苦寂的日日夜夜。 起首十四个叠字, 是词人历受磨难、 饱经忧患所凝结成的一串眼泪, 一颗一颗地滴落在读者的心田, 形成一种抽泣式 的节奏。词人就蛰伏在无边的愁绪里,默默地承受着,但觉得急风欺人、淡酒无 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满腹的忧愁与暗淡。词人终于觉得难以承受,不禁发 出“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沉重叹息。生命的承受本已令人不堪,黄昏的 梧桐雨更滴落在她凄苦的心上, 令她终于无法遏制地迸发出来 “这次第, 怎一个 愁字了得”的悲叹。“尽管这首词没有直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但它决不是单 纯的只是作者自我心态的描写, 而是以一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的悲剧, 间接体现 了历史的悲剧”。 [9]P28 这首词把词人孤寂难当、无依无靠的内心和盘托出,从一 己的悲哀中,透露出国家、时代及社会的悲哀。

李清照晚年生活非常凄凉,国破家亡,丈夫故去,平生积蓄尽化云烟,只身 飘零,无依无靠,愁己悲国之感始终萦绕在她的心间。 “李清照在饱尝了爱情、 婚变给她带来的比酸甜苦辣四味更全的味道之后, 到了晚年, 她对爱情犹如枯井 无波,从而把属于个人的情爱,扩大和转移到对江山社稷的关注上”。⑹P97如《永 遇乐》(落日熔金)一词充分体现了她晚年的境遇和凄楚哀伤的心境,也表现了 她的家国之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 宵佳节, 融和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来相招, 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 中

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 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2]P168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词作,宋末遗民诗人刘辰翁云: “余自乙亥

上元,诵李 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已,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 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 [10]P1191 词一开篇就劈空而来三个疑问, 词人面对眼前的美丽景致, 却情怀惨淡地问到 “人在何处” ?深切地表现了她“独 在异乡为异客” 的孤独寂寞的境遇和心情。 正值呼朋唤友共度良宵的好时节, 她 却谢绝了邀她游玩的“酒朋诗侣” ,这更进一步的昭示了她历尽沧桑之后,抱有 世事难料、一切皆变幻莫测的疑惧心理。词的下片回忆了“中州盛日”的盛况, 词人打扮得光彩照人,和女伴们一起欢度良宵。如今流落异乡,面容憔悴,到了 “怕见夜间出去”的境地。然而,为消磨难耐的时光,词人只好“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词人一腔凄怨、满腹愁苦,都凝聚在这末句之中;其生活之穷困潦 倒也由此可见一般。 整篇词既体现出词人强烈的家国之情, 其爱国主义思想亦寓 于其中。

李清照是那个苦难时代的见证人, 是那段屈辱历史的受难者, 对国破、家亡、 夫死、颠沛流离的生活有着直接的生命体验。刘大杰先生说: “她是一个历史的 受难者,她的生活情感, 和当日无数流亡者的生活情感基本是相通的。 因此在李 清照的后期词中, 所表现的那种伤离感乱、 凄楚哀苦的心境和悲痛的感情, 具有 感人的力量。 她是那个时代的牺牲者, 她的悲剧间接体现了历史的悲剧。 她抒的 情,写的恨,表面看来是个人的, 实际上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基础。 ” [11]P181 例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2]P173

闻说

此词作于金华,词人经历了九年的逃亡生涯,十分的疲惫,以至于“日晚倦 梳头”。这首词抒写了女词人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倾吐了历史受难者的内心 痛苦。在李清照的情感领域中,家国之叹是一个碰不得的题目,一提及便“欲语 泪先流”,正因为国破家亡所导致的世事变迁太大了, 真可谓“物是人非事事休” 。词人身心极度疲惫,凄楚复杂的心理,竟然船儿也载不动词人心中的愁苦,这 使我们认识到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 可见这首词的社会意义之深刻。 她的愁之所 以如此深重,是因为这个愁字是因国家的破碎,身世的漂泊,孀居的寂寞,晚景 的凄凉凝聚而成的。李清照晚年就浸泡在“愁”的憔悴中,抒

写的表面上是十分 个人化的情感,沉潜的却是受难民众的痛苦精神。

四、李清照词作多写愁情的原因

李清照生活的两宋时期, 封建礼教思想盛行。 在当时社会, 女子的地位低下, 女子要恪守封建等级礼仪, 伦理纲常, 封建思想严重地束缚着女性的言行, 压迫 着她们纯洁的天性。李清照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 “政治、经济各方面 都处于无权的地位,因而被剥夺了参与广阔社会生活的机会。 ” [12]P5 一方面,李 清照博学多才, 很有文学创作的禀赋; 但另一方面, 她又不得已遵守着诸多的封 建礼规。在封建社会大环境的压抑之下, 她那满腔的生活热情和极欲施展才华的 愿望,终于被深深的庭院所禁锢、消磨。但是李清照作为一个觉醒的女性词人, 只能把内心的愁苦诉诸于笔端,在词作中抒发愁怨。如“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 千缕”(《点绛唇》),就表达了青春少女对禁锢深闺生活的强烈不满, 向往浪漫的 爱情。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经常面临着或长或短的离别, 这样一来, 李清 照只能遵守妇道,恪守家规,整日独守着空房,大好的青春付之东流。但是李清 照是一个感情丰富、 心灵细腻的才女, 对离愁别绪有着深切的感受, 于是她就寄 愁情于词作, 创作了大量的表现离愁别绪的词作。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等都是抒写离愁别绪的名作。李清照和赵明诚无子 嗣,这也是李清照一生愁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封建社会人们奉行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观念,赵明诚为了延续赵家香火,也曾纳妾,曾一段时间疏远李清 照,给他们的婚姻蒙上了一层阴影。 正是因为李清照无子嗣, 她才会把所有的感 情倾注在赵明诚一个人身上, 才会产生那么多的离愁别恨; 在赵明诚死后, 李清 照才会落得无依无靠,孤身漂泊他乡。

文人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 始终与社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摆脱不了整个社 会历史对他们的潜在影响。李清照生活的宋代,国力衰弱,政治腐败,贵族统治 者却苟且偷生、安于现状,追求享乐便蔚然成风。那时,人们的审美情趣也转向 对个体心境的细腻品味与辨别,因此一种普遍的伤感情调深入文人们的内心, “愁”作为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被词人们反复吟咏。宋代文人们关注社会,有 着远大的政治抱负, 但却生不逢时, 遇到了懦弱无能的朝廷政权, 他们崇高的理 想被现实打破,但还得遭受冷遇、报国无门、国破家亡的多种悲痛。 “他们有封 建社会逼近迟暮的忧虑症, 他们有庙堂忧民、 江湖忧君的社会责任感” ,“北宋人 无法回避现实,无法回避自己的悲剧” ,“他们有主动、自觉、普遍卷入政治斗争 备尝艰辛的阅历和坦然处世、无怨无悔的襟怀” 。 [13]P4 因此,宋代的社会悲剧浸 染了所有文人的心, 他们的这种愁情心态便通过词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 于是文 人愁情词的创作便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同样,在李清照的词中也充满了愁绪, 尤其是她的后期词,词中的愁情更是浓烈而深重。 “可以说言为心声,作为女性 的李清照,虽才华横溢,巾帼不让须眉, 但她无法走仕途之路, 无法去杀敌报国, 在那样的一个年代, 只能怀着觉

醒的思想, 在凄风苦雨中吟唱着凄楚深沉的词句 了。” [14]P37 如《永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等词作,都抒 发了词人浓重的家愁、国愁。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 她一生中的大部分是在闲愁别恨中度过的, 而她又把伴 随其一生的愁体现在愁情词作上。 “愁”本来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抽象的情 感,李清照却善于把他们形象化,把伴随其一生的愁写得具体生动,真切感人。 “在人面临悲剧的时候, 他同时将自己从中解脱出来。 这是获得净化和救赎的一 种方式”。[15]P83李清照正是要通过对愁情的书写,把自己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女性 对爱情的悲哀与无奈, 以及个人遭遇历史巨变时所受到的心灵碾压痛快淋漓的表 达出来,以此实现对自己生命的救赎。李清照的前期词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无比忠 贞和执著 , 后期词表现了她对故乡的殷切思念和对故国的深挚热爱,均具有积极 的意义。李清照的愁情词在艺术成就上也是比较高的, 虽大部分写离情, 却不萎 靡颓废;细腻委婉,却又不纤柔造作;清新自然而绝无绮艳雕琢。这就使李清照 的词作独树一帜,形成了她独特的“易安体” ,在宋代词坛乃至历代文坛上放射 出夺目的异彩, 对后代词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李清照愁的根源是封建礼教 对女性的束缚, 是宋代文人愁情心态在其身上的映射。 正是李清照的一生都伴随 着愁,因此她才有不竭的创作源泉,也才能创作出令人称颂的愁情词作。

参考文献:

[1] 李桂云 . 怎一个愁字了得——论李清照词风的忧愁沉郁 [J]. 大众文艺 ,2008(6). [2] 侯健、吕智敏 . 李清照诗词评注 [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 [3] 邓红梅 .李清照新传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4]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李紫薇 . 略论李清照词中的愁 [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2(3). [6] 陈祖美 .李清照评传 [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7] 杜新科 .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 [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4(4). [8] 向梅林 .论李清照词中“愁”的文化内蕴 [J]. 求索 ,2001(1). [9] 子非鱼 .论李清照词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J]. 故乡 ,2002(3). [10] 唐圭璋 . 唐宋词鉴赏辞典 [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 [11] 刘大杰 .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卷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12] 高淑兰 . 试论李易安词中的愁情 [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3(2). [13] 翦伯象 . 论北宋词的审美悲剧意识 [J].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 ,2002(6).

[14] 宋佳东 . 哀音能感人 , 肠酸非食梅——浅析唐宋词中的“愁” [J]. 黑龙江农垦师专学 报,2003(2). [15] 雅斯贝尔斯 . 悲剧的超越 [M]. 北京: 工人出版社 ,19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