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第一中学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一、基础部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阐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它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温柔敦厚” 等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B.南朝人萧统编订的《古诗十九首》,大多采集自民间创作,因此作者姓名不可考。后人把它们奉为无言抒情诗的典范,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 C.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文人五言诗创作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的诗歌大多情怀慷慨、爽朗刚健,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创作成就最大的是建安七子。
D.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盛唐诗是这座高峰的顶点。宋人别出蹊径,开启了好议论、重理趣,以文为诗,追求平淡的诗歌发展方向。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新诗体。“楚辞体”又叫“骚体”,由屈原《离骚》而得名。
B.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C.青莲居士、四明狂客、少陵野老、香山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白石道人,依次是指王安石、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姜夔。
D.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给当时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中国思想界带来全新的气息,影响巨大。
②歌曲《青藏高原》表现了青藏高原的辽阔,体现出藏族人民对高原的热爱,而演唱者韩红的嗓音 ,更是令听者为之一振。
③敦煌研究院专家提出建立全球敦煌学研究中心,将敦煌文化基因植入当地产业
1
发展,这一观点 ,在学术界和当地引起强烈反应。
A.石破天惊 穿云裂石 发聋振聩 B.石破天惊 发聋振聩 穿云裂石
C.发聋振聩 石破天惊 穿云裂石 D.发聋振聩 穿云裂石 石破天惊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可否认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正风肃纪成效明显,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B.经过两代人的持续努力,在秦汉栎阳城遗址内不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栎阳”陶文,而且首次确认发现了“商鞅变法”发生地的著名“秦都”栎阳,为研究秦都发展史和秦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C.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缺点,不应该袒护,更不应该坐视不管,而应该及时促其改正,加以帮助,提出批评。
D.网银的安全跟用户的使用习惯大有关系:用户要用正确的网址访问银行网站,尽量通过输入网址而不是链接登录网站,使用结束后使用安全退出。
5.对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②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③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④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⑤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⑥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A. ①⑥②⑤③④ B. ①⑥⑤③④② C. ⑥②①③⑤④ D. ⑥②⑤③④①
二、文言文阅读 (1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9题。
悠然亭记
2
(明)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①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②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娼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③,入闽、越之隩阻④,兹山何啻⑤泰山之礨石⑥?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选自《明清散文》)
[注]①僦(jiù)居:租房。②道:这里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者,万理之所稽也.”③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④隩(ào)阻:深险难行之地。⑤何啻:何异于⑥礨(lěi)石:大石。 6.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盖去县三十里 盖:原来 B.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 类:像
C.公乌得而言之哉 乌:怎么,哪里
3
D.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僭:谦词,超越本分 7.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
B.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
C.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
D.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园田的思想情趣。
B.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与泰山的大石无异,因此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C.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 D.庄子认为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萆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
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8分) (1)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娼者所不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及默写(18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10—11题。(8分)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0.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分)
答: 11.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5分)
答:
4
12.理解性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补救的两句是 , 。
(2)《蜀相》中对诸葛亮才略、人格高度赞杨的两句是 , 。
(3)《虞美人》中春天美好景象触发诗人故国哀思的两句是 , 。 (4)《阿房宫赋》一文含蓄讽谏当朝统治者要汲取秦朝灭亡教训的两句是 , 。
(5)《春江花月夜》中探寻自然和人类历史的本源的诗句是 ? ?
四、现代文阅读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淡之美(有删改) 李国文
①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②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地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③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④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5
⑤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境界,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⑥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款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⑦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⑧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和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
6
有裨益。
⑨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⑩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为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
⑾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或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弛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⑿人生在世,求淡之美,不亦乐乎?
7
13.下列对原文的解释,准确的两项是(4分)
A.油画欲突出每种色彩,而咖啡色味俱浓,体现的是浓重之美;而中国画有时淡近于无,茶则色浅味清,可体现出淡美神韵。
B.作者看来,奋斗者、进取者、所向披靡者、拥抱生活者,其浓烈人生,与从容、自如的恬淡生活者,皆可得积极人生之真谛。
C.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大空间,每个人都是社会的坐标点,因为必于纵向、横向与社会各方联系,这便构成各种繁复的情感关系。
D.把人生的坐标看得太浓、太重,感情的负担就会很重;而把人生的坐标看得轻些、淡些,就会洒脱、自然,可得淡美之真趣。
E.作者不赞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箴言,认为人生之患,不在于经大懊丧、大失落,也不在于得大欣喜、大快乐。
14.第三段说“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
15.本文是怎样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论述“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的。(4分)
答:正面论述:
反面论述:
16.有人评价本文,认为作者充分展示了“淡美”的精髓,而又不失之偏颇,请你结合文章简要分析。(5分)
答:
五、作文(40分)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令人瞩目的,同时也是颇受争议的人物。尤其是对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选择保命回江东伺机再起而是选择自刎的做法更是褒贬不一,见仁见智。那么,基于对项羽为人的了解和对生命价值观的理解,谈谈你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或评价。
8
西安市第一中学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1.B (文人创作,非采集自民间) 2.C(“四明狂客”是贺知章、“六一居士”是欧阳修 青莲居士是李白) 3.D(http://www..com/发聋振聩意为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穿云裂石意为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4.A(B主语缺失。“在秦汉栎阳城遗址内”前缺“考古学家”C语序不当。“不应该袒护,更不应该坐视不管”递进关系不当,“促其改正,加以帮助,提出批评”应为“提出批评,加以帮助,促其改正”D宾语中心语缺失。“使用结束后使用安全退出”后缺“的办法”) 5.C
6.A(大概) 7.D
8.B(只面对此山是悠然的) 9.(1)在园子中建了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
(2)淀山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所容纳。
翻译
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两岸定居. 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还—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所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她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萆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我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冒昧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注释
[1]定卜:指定居.[8]颓(tuí)然:坍塌的样子. [2]雕绘:指刻意修饰文字.
[3]中无留滞:指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
9
[4]声绩:指声名与功绩. [5]妒媢:即妒忌.
,[8]入之者十九:指进入于丘陵草木所掩蔽之中,见十识九.
[9]见见闻闻:看到曾经看过的,听到曾经听过的.指接触到熟悉的事物. [10]获侍斯亭: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此乃谦词.
10.(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
11.答案示例:苦闷、抑郁的心境(1分)。首先,“斜阳”渲染了凄凉的环境氛围;其次,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也侧面反映了苦闷的心情(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2分)。 或答闲适、自得其乐(1分)。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2分)。“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2分)。 12.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13.BC(A“中国画”中也有浓重的工笔画;D不是“把人生的坐标”,而是“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 看得太浓、太重:E“不赞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箴言”,于文中无着落。
14.将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和现在的西湖作对比。“苏东坡时代的西湖”,是自然、疏淡、宁静的,体现着“淡之美”,才是最美的西湖;现在的西湖则,秾丽、雕琢、热闹,不再如苏东坡时代的西湖美。表达了作者对“淡之美”的喜爱。(3分) 照应前面提到的诗句,过渡到后面的分析。(2分)
15.正面论述:①“淡之美”接近天然,容易被人接受。②“淡之美”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更加耐人“思索”。 反面论述:“浓”,会造成“强劫持久的兴奋”,而这“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的。
16.答:文章用对比(衬托)的手法(1分),先列举了杭州西湖、中国画、茶的淡之美,之后又联想到人生,深刻阐述了生活态度的淡之美,充分展示了“淡美”的精髓(2分)。但又并不绝对否定“浓”之好处,而是辩证地肯定“浓”的优点。(2分)。
10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