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下)之公案时就全引孟浩然全诗(同前,第543页上。叉,师体和大 多数禅师一样,未标注原诗作者)。同书卷五又载朴翁义锸颂《圆觉 经》“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同前,第499页上)之经文时,亦全引孟诗,但颂 古者为了强调说法的现场感,特意将第二句“处处闻啼鸟”之“处处”改 作“是处”(同前,第499页中),即由泛指变成了特指。 嗣后,曹洞宗僧如净(1163 1228)说《如净和尚语录》卷上则谓师 上堂有云:“涅粜堂里死功夫,风衮葫芦水上浮。恁么点开参学眼,释 迦弥勒是他奴。忽有个汉出来道‘争似春眠不觉晓,落花处处闻啼 鸟’,又且女ll何?”“拍禅床云:将谓无人。”(《大正藏》第48册,第124页 中一下)此与前二位禅师的整体引用法有别,而是巧妙地将原诗五言 海夜叉的短暂冲突。不过,陈抟本性难移,不久依然睡去。细绎禅师 上堂用意,当在以“熟处难忘”比喻宿业难除。另外,升禅师还使人物 时空错位(从时间言,过去和当下交织;从空间言,巡海夜叉脱离本职 来到了陆地),有即幻即真的戏剧效果。 3.明末清初释净挺说《云溪很亭挺禅师语录》卷一载晚参时有僧 问:“礼拜了又作么生?”师云:“问取前村土地,水深多少。”乃云:“春眠 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知多少,从来孝子 讳爷名,曾参不忍食羊枣。”(《嘉兴大藏经》第33册,第728页下)此在 完整传播孟诗后,第五句用顶针格,借用“知多少”引申出两个七言句, 意在用孝子典故做类比,解释“知”中有“情”,就像曾参在父亲曾皙殁 后不复食用羊枣一样。 答之。此处性定答语,组织形式与之基本相同。不过,当学人第三问 引《春晓》第二句为附加问句时,性定也随波逐浪,以《春晓》第三句答 之;当第四『hJ问题被转换后,性定则敏锐地抓住“向上”之关键词,先以 孟诗“花落”句反向答之,再以不落空有二边之中道提醒学人正确进路 之所在。总之,此次参禅,性定师徒就像在表演一幕小戏,台词就以禾 山打鼓、《春晓》为中心。 除了诗句戏剧化这一方式外,《春晓》在禅林还有两种传播方式值 得探讨:一F:l触景生情,二日借题发挥。 由于《春晓》描绘的是春景,所以禅师春F3上堂时常常将春景具体 化,此时便会引孟诗为证,笔者谓之触景生情式。如明末清初临济宗 僧通容(1593 1661)说《费隐禅师语录》卷五谓大士诞辰(即观音菩萨 上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 少。”世尊三昧,迦叶不知;迦叶三昧,阿难不知;山僧三昧,诸人不 知。所以道“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 知”,虽各不相知,诸法元无二,便与么去苦乐逆顺,道在其中。若 不然者,柳絮随风自西自东。(《续藏经》第70册,第663页中) 石屋禅师于此,重点是从“知”字引导禅子参悟佛“智”,即“诸法无作 用”之四句偈,该偈摘自唐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三(参《大正藏》第 1O册,第66页中)。然禅师指出,于佛智亦不能偏执,应层层剥茧,方 达悟境。 2.明末清初I临济宗僧金粟行元禅师(1611—1662)《百痴禅师语 录》卷一日: 其 后 常 话 禅 佛 笑 反,反而为众人所耻笑。 3.清初临济宗僧清果法通说《不会禅师语录》卷三载观音圣诞上 堂师答僧问“如何是第三要”时有云: 看来大似“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 少”。蓦竖杖云:观音菩萨在拄杖头上说法已竞,诸人有眼皆见, 有耳共闻,既见既闻,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所以或现帝王身 说法,或现宰官身说法,或现将军身说法,或现比丘身随类说法, 且道即今观音毕竞在甚么处?(《嘉兴大藏经》第32册,第342 页上) 此处法通是以原诗最重要的两个动词——听、看为中心,结合说法场 景——观音生日而展开解说,表明观音虽有多种化现之身供信众观 谓师示众日“且道观世音菩萨终日在什么处?良久顾左右云:夜来风 雨声,花落知多少”(《嘉兴大藏经》第34册,第401页下),海云行舟 《介为舟禅师语录》卷一则载其上堂时有僧问:“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 少。请问和尚,毕竟是多少?”师云:“红尘堆里撒珍珠。”(《嘉兴大藏 经》第28册,第228页下)据此可知,同一诗句,问答之中均可征引,关 键在于当下之具体语境。 若追溯《春晓》进入丛林之成因,则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荷与 严羽以禅喻诗时的大力称扬有关,《沧浪诗话・诗辩》云:“大抵禅道惟 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 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也就是说,严氏认为孟浩然诗歌超越韩愈 的地方就在于前者创作出于妙悟而非学力。而妙悟贯通诗、禅两道, 《与诸子登蚍山》,综合排名分别列第7、第26、第62、第73、第91名。 但丛林传播的排序,截然不同。因为像《过故人庄》、《岁暮归南山》尚 未发现有任何引用;《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诸子登岘山》则各有两 次摘引:前 见于北宋李遵勖编《天圣广灯录》卷二一“巴陵乾明院普 弹师”条所载师对僧问“如何是岳州境”之答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城”(《大藏新纂 续藏经》第78册,第525页上),以及清初迦陵性音 编《宗鉴法林》卷二。所载临济宗天水广禅师之颂古“骊龙奋迅,渤海 汪洋。气蒸云梦,波撼岳阳”(同前,第66册第410页上);后者见于明 末高僧德清(t546一l623)《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四《游芝山记》所说 “予与诸子市I{和而叹日:‘山川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同前,第73册第 636页下。叉,文字略有变异),以及清初曹洞宗僧智操(1626一一1686) 蚕 蘩藿 新书架 《散曲丛刊》(3册) 本书为研究古代散曲学的开山之作,任中敏先生精心搜集了 元明以来的散曲选本凡12种,其中元人选本2种:杨朝英《阳春白 雪》、胡存善《乐府群玉》;元人专集4种:马致远《东篱乐府》,乔吉 《梦符散曲》,张可久《小山乐府》,贯云石、徐再思《酸甜乐府》;明人 专集5种:康海《游东乐府》、王磐《王西楼先生乐府》、冯惟敏《海浮 山堂词稿》、沈仕《唾窗绒》、施绍莘《花影集》;清人总集1种:朱彝 尊等《清人散曲选刊》;另有任氏自撰曲学著作3种:《作词十法疏 证》、《散曲概论》、《曲谐》。这些著作多从元明以来的别集、曲选、 笔记中搜集而来,广罗众本,校其异同,辑佚辨伪,有散曲集大成之 性质。原书为仿宋版,无标点。本次整理,采用横排版式,加以新 式标点。并对原文字句作了校勘,以“今校”的形式补其初版讹误 与未备。 凤凰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任中敏编著 曹明升点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