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来源:意榕旅游网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理解多音字“挑”;

2、了解吟诵的一些基本规则,并能正确标出平仄声,能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3、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了解诗歌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理解多音字“挑”;

2、了解吟诵的一些基本规则,并能正确标出平仄声,能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难点: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了解诗歌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诵导入

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上一节吟诵课,知道什么是吟诵吗?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吟诵《静夜思》,请同学们用心,静静的听。

1.引出课题。

指名回答诗的题目、是一首写什么内容的诗,引出《夜书所见》,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夜书所见)齐读课题。

2. 释疑课题。

①出示“书”在字典里的解释;

②指名学生回答;

③指名回答“夜书所见”课题的意思。

过渡:谁写下夜晚看到的景象呢?

3. 介绍作者。

过渡:这首诗中,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二、诵读诗文,读准字音

(一)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 请同学们自由读《夜书所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挑”的读音。

①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注释学习“挑”的读音、字义;

②组词,小老师带读词语;

③从字源讲起,指导学生根据意思辨别读音。

过渡:你们也能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吗?

(二)读出节奏。

1. 自由读,至少三遍,要求:读出节奏。

2. 指名读,相机指导。

3. 齐读,读出节奏。

过渡:古人用的是吟诵,和我们今天的朗诵是不一样的,谁知道怎么读?

三、初识吟诵,了解规则

1. 了解古诗声调,我们现在的声调一二声类似于古时候的平声、三四声类似于仄声,仄声里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叫入声。(板书:平、仄、入等)

2. 了解平仄声、入声吟诵符号,平声用“-”表示,仄声用“丨”表示,入声用“!”表示。

3. 标记吟诵符号。

①师生一起标注课题②学生标注古诗。

4. 对照检查(屏幕出示),全对的和老师一起鼓掌表扬自己。

5. 讲解平仄入声读法,(板书:平长仄短入短促)齐读两遍。

6. 指名读课题,引导学生发现吟诵的奇妙之处:在遵循平长仄短入更短的基础上,自己哼自己的调。对诗理解的越透彻,吟诵的越好。

四、指导吟诵,由“扶”到“放”。

1. 跟着老师一起尝试吟诵古诗。

2. 第二遍我们把手打开,平声就是像这样轻轻的划过,划得长,读得长,划得短,读的短;仄声就是一竖,入声我们把手轻轻的一顿,再吟古诗。(指导学生读好每一句的二、四、六及韵脚的平声,要拖长。)

3. 自己练习。

4. 指名吟诵。

5. 师吟诵,比较不同,强调“平长仄短入短促”。

6. 学生再次练习。

7. 齐吟诵。

过渡:好的诗歌通过反复诵读和吟诵,透过文字,读者能看到更生动的画面,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吟诵中感悟画面、体悟情感。

1. 请同学们再次吟诵古诗前两句,去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把你看到的的画面和同桌说一说。

2. 指名说一二句看到的画面,(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教师相机点评。

①抓关键词“梧叶”, 感知梧叶经常被诗人们用来传递这种孤独、寂寞的伤感心情。(课件出示,生齐读)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② 抓关键词“客”,引导学生发现是诗人自指,联系作者简介,明白诗人远在他乡。

3. 联系自己情况说说,什么时候最想家?

小结:当诗人看到寒风萧萧、梧叶飘落,再加上独自在外,诗人想念家乡的山,想念家乡的…想念家乡的…想念家乡的…总之,想念家乡的一切。(引导学生说话练习)

过渡:一旦动了思乡之情,诗人再也难以入眠,披衣出门,又看到了什么?一起吟后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 指名说三四句看到的画面,教师相机点评。

①抓关键词“知”感知捉蟋蟀是诗人的猜测。

②抓关键词“灯,诗人看到灯光,才引发了猜想,古诗就是这么有趣,倒过来写,读起来朗朗上口。

5. 他怎么就猜得那么准?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验去想象。

小结:眼前的情景也许唤起了他美好的童年记忆,他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小时候的…想起了…(引导学生说话练习,同时情感带入)

小结:这一切,也许驱走了萧萧梧叶勾起的孤独和忧伤,驱走了秋风带来的寒冷与思乡之情。也许,他,更想家了。

请同学们请同学们起立,带着这种深深地思乡之情,加上动作,再来吟这首诗,《夜书所见》。

过渡语:浓浓的思乡情化不开,让你们又想到了哪一首古诗?

六、总结巩固,拓展延伸

1. 出示图片,指名学生回答。

2.吟诵《夜书所见》。

3. 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与诗人的心连在一起,仿佛穿越时空在与诗人对话,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

七、课后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今天学习的吟诵知识吟诵学过的古诗,在吟诵中感悟古诗的美妙。

附板书设计:

(一二声)(ze)

(三四声) 仄 ‖

入 !

平 —

夜书所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