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534/j.cnki.cn13-9000/g.2017.0147
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 焦红超 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学院 赵森浩
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阎崇钧
摘 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全面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当前高校本科生在社会实践 及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众多问题,学校管理约束力低、学生群体凝聚力不足、缺少专业性指导等现象都制 约了大学生的发展。设置创新实践导师制,能够增强大学生创新实践的学术氛围、提高大学生比赛项目的 质量、发掘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学生,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关键词:导师制 科技创新 社会实践 培养模式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7-01-0187
一、大学生创新实践现状
大学生科技创新及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是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在高校实际培养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毅力和热情,加上学校或学院管理方式的不当,使得高校在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1.学校管理约束力低。当前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通常是在收到学院通知后,自发进行组队,并寻找相应的指导教师开展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学术的管理约束力不足,学生容易出现“三分钟热度”的情况,尤其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缺乏学校管理约束还会产生影响学生安全的不利因素。
2.学生群体凝聚力不足。在当前的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及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主要管理工作由辅导员承担,由于辅导员同时担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学生群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缺少“主心骨”。科技创新及社会实践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进行内部与外部的沟通交流。凝聚力不足会使得学生忽视队友的利益,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
3.缺少专业性指导。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比较有激情,但是也存在专业性不足的现象。当前的大学生科创及实践的指导教师多数为学生辅导员或社团指导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专业学术能力。因此,学生在科创及实践活动过程中,经常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可行性计划,从而导致产生“事倍功半”的不利效果。
二、导师制创新实践模式
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的“导师制度”即是在传统的学生自行参与社会实践及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以学院为单位成立“创新实践工作室”,每学期招收多名不同专业学生,并对每位学生给予专业指导,即为学生聘请导师。
学生在每学期期初针对要调研的项目进行立项申请,并对此展望两月的调研,针对调研情况撰写结题报告及论文,并通过将调研材料进一步的整理参加“挑战杯”“市场调查大赛”等科技比赛。
通过创新实践导师制项目的实施,对激发学生的科创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创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培养科创人才的科创学术氛围。
1.增强大学生创新实践的学术氛围。创新实践导师制项目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参与模式。导师会结合自身的专业研究对学生安排相应的实践项目,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同时能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专业问题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大学生参加社
会实践和科技创新项目的学术氛围。
2.提高大学生比赛项目的质量。导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进行全过程的指导,从立项开始进行把关,能够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导师结合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避免学生在自行研究过程中的误区和盲点,能够高效地完成社会实践调研的项目,从而达到参加相应比赛的目的和效果。
3.发掘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学生。创新实践导师的配备不仅是指导学生完成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竞赛工作,也要指导学生逐步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中。本科生和研究生相比,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劣势,主要原因是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没有导师进行指导。通过创新实践导师的设置,也要逐步发掘有科研潜力的学术,指导其发表学术论文,增强本科生整体的学术水平,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支持和帮助。
4.增强师生间的交流。本科学生和专业课老师的交流主要是在课堂上,在课余时间接触的相对较少。创新实践导师的设置有助于实现学生和老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在创新实践中,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以及工作技巧,老师也能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寻找自己教学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小结
设置实践科创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这种培养模式的实践表明,在导师指导下本科生的综合能力和普通同学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高年级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也可以对低年级同学进行指导,体现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参考文献:
[1]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2]丁 斌,刘 青,何宜军.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困境与模式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6
[3]陈仁仁.创新本科生导师制 重塑现代大学教育理念[J].大学教育科学,2016
[4]林 森.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
[5]刘德才.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6
[6]于晓萍,刘素红,朱以财.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性与发展路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作者简介:焦红超(1987.10—),男,河南商丘人,管理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