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六州歌头·寄稼轩承旨原文翻译及赏析[样例5]

六州歌头·寄稼轩承旨原文翻译及赏析[样例5]

来源:意榕旅游网
六州歌头·寄稼轩承旨原文翻译及赏析[样例5]

第一篇:六州歌头·寄稼轩承旨原文翻译及赏析

六州歌头·寄稼轩承旨原文翻译及赏析 六州歌头·寄稼轩承旨原文翻译及赏析1 六州歌头·寄稼轩承旨 宋代刘过

寄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译文

想着你将用整斗酒和猪腿将我款待,在风雨中渡过钱塘江到绍兴与您相会岂能不愉快。可半道中被自居易邀约林逋、苏东坡强拉回来。苏东坡说,西湖如西施,或浓妆或淡妆自照于镜台。林逋、白居易两人都置之不理,只顾畅饮开怀。

白居易说,到天竺山去啊,那里如画卷展开,寺庙巍峨,流光溢彩。可爱的是东西二溪纵横交错,南北二峰高低错落自云霭霭。林逋说,并非如此,梅花的馨香幽幽飘来,怎比得上先到孤山探访香梅之海。待到雨过天晴再访稼轩不迟,我暂且在西湖边徘徊。

注释

辛承旨:即辛弃疾。因其曾于开禧三年(1207)被任为枢密院都承旨而得名,不过那时刘过已死,“承旨”二字可能是后人加的。

斗酒彘肩:《史记》载,樊哙见项王,项王赐与斗卮酒(一大斗酒)与彘肩(猪前肘)。

香山居士:白居易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林和靖:林逋,字和靖。

坡仙老: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为坡仙。 驾勒吾回:强拉我回来。

暗香浮动:林逋《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孤山先探梅:孤山位于里、外两湖之间的界山,山上种了许多梅花。

赏析

劈头三句,就是豪放之极的文字。“斗酒彘肩”,用樊哙事。《史记·项羽本纪》载“樊哙见项王,项王赐与斗卮酒与彘肩。”樊哙在鸿门宴上一口气喝了一斗酒,吃了一只整猪腿。凭仗着他的神力与胆气,保护刘邦平安脱险。作者用这个典故,以喻想稼轩招待自己之饮食。他与稼轩皆天下豪士,则宴上所食自与项羽、樊哙相若也。这段文字劈空而来,突兀而起,写得极有性格和气势,真是神来之笔。然而就在这文意奔注直下的时候,却突然来了一个大兜煞。词人被几位古代的文豪勒转了他的.车驾,只得回头。笔势陡转,奇而又奇,真是天外奇想,令人无法琢磨。如果说前三句以赴会浙东为一个内容的话,那么第四句以下直至终篇,则以游杭州为另一内容。从章法上讲,它打破了两片的限制,是一种跨片之路,也显示出词人独创一格的匠心和勇气。香山居士为白居易的别号,坡仙就是苏东坡,他们都当过杭州长官,留下了许多名章句。林如靖是宋初高士,梅妻鹤子隐于孤山,诗也作得很好。刘过把这些古代的贤哲扯到一起不是太离奇了么?因为这些古人曾深情地歌咏过这里的山水,实际上与他住已与杭州的湖光山色融为一体。东坡有“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妙句。白居易也有“一山分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寄韬光禅师诗》)等讴歌天竺的名篇。而林和靖呢,他结庐孤山,并曾吟唱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佳句。风景与名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湖光山气增添了人物的逸兴韵致,名人又加深了风景的文化内涵。

刘过将不同时代的文人放在一起,也体现了词人想象的独创性。刘勰主张“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苏轼也说诗“以奇

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这首词是恢奇的,但并不荒诞。他掇拾珠玉,别出心裁,给读者带来一阵清新的空气,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

刘过的行辈比辛弃疾晚,地位也相差悬殊。但他照样不拘礼数地同这位元老重臣、词坛泰斗呼名道姓,开些玩笑。这种器量胸襟不是那些镂红刻翠、秦楼楚馆的词客所能企及的。洋溢于词中的豪情逸气、雅韵骚心是同他的“天下奇男子”的气质分不开的。俞文豹《吹剑录》云:“此词虽粗而局段高,固可睨视稼轩。视林、白之清致,则东坡所谓淡妆浓抹已不足道。稼轩富贵,焉能凂我哉。”这首词的体制和题材都富有创造性,它大起大落,纵横捭阖,完全解除了格律的拘束,因而显得意象峥嵘,运意恣肆,虽略失之于粗犷,仍不失为一首匠心独运的好词。当然像这样调侃古人、纵心玩世的作品,在当时的词坛上的确是罕见的。难怪岳珂要以“白日见鬼”相讥谑。

六州歌头·寄稼轩承旨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六州歌头·寄稼轩承旨 朝代:宋代 作者:刘过

寄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译文:

想着你将用整斗酒和猪腿将我款待,在风雨中渡过钱塘江到绍兴与您相会岂能不愉快。可半道中被自居易邀约林逋、苏东坡强拉回来。苏东坡说,西湖如西施,或浓妆或淡妆自照于镜台。林逋、白居易两人都置之不理,只顾畅饮开怀。

白居易说,到天竺山去啊,那里如画卷展开,寺庙巍峨,流光溢

彩。可爱的是东西二溪纵横交错,南北二峰高低错落自云霭霭。林逋说,并非如此,梅花的馨香幽幽飘来,怎比得上先到孤山探访香梅之海。待到雨过天晴再访稼轩不迟,我暂且在西湖边徘徊。

注释:

①辛承旨:即辛弃疾。因其曾于开禧三年(1207)被任为枢密院都承旨而得名,不过那时刘过已死,“承旨”二字可能是后人加的。

②斗酒彘肩:《史记》载,樊哙见项王,项王赐与斗卮酒(一大斗酒)与彘肩(猪前肘)。

③香山居士:白居易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④林和靖:林逋,字和靖。

⑤坡仙老: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为坡仙。 ⑥驾勒吾回:强拉我回来。

⑦“西湖正如西子”二句:苏轼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⑧“天竺去来”六句:白居易在杭州时,很喜爱灵隐天竺(寺)一带的景色。他的《寄韬光禅师》诗: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便是写东西二涧和南北两高峰的。

⑨暗香浮动:林逋《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⑩孤山先探梅:孤山位于里、外两湖之间的界山,山上种了许多梅花。

2、朱德才、杨燕.唐宋诗词下册: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302页.参考资料:

谷向阳.中华古诗文规范读本(中学第八分册):时代文艺出版社,20xx年10月:第38页.@朱德才、杨燕.唐宋诗词下册: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302页.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立意,据《柽史》载:“嘉泰癸亥岁,改之在中都时,辛稼轩弃疾帅越。闻其名,遣介招之。适以事不及行。作书归辂者,因效辛体《沁园春》一词,并缄往,下笔便逼真。”那么,根据此词

的小序和《柽史》记载可知,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当时辛弃疾担任浙东安抚使,邀请刘过到绍兴府相会,刘过因事无法赴约,便在杭州写了此词以作答复。参考资料:

周建忠、张祝平,黄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12月:第518页.

第二篇: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原文、翻译及赏析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原文、翻译及赏析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宋朝 贺铸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闲呼 一作:间呼)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蓬。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译文

少年时一股侠气,结交各大都市的豪雄之士。待人真诚,肝胆照人,遇到不平之事,便会怒发冲冠,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站立而谈,生死与共。许下的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我们推崇的是出众的勇敢,狂放不羁傲视他人。轻车簇拥联镳驰逐,出游京郊。在酒店里豪饮,酒坛浮现出诱人的春色,我们像长鲸和垂虹那样饮酒,顷刻即干。间或带着鹰犬去打猎,霎那间便荡平了狡兔的巢穴。虽然欢快,可惜时间太过短促。

就像卢生的黄粱一梦,很快就离开京城。驾孤舟飘流于水中,唯有明月相伴。散职侍从官品位卑微,事多繁忙,情怀愁苦。陷入了污浊的官场仕途,担任了繁重的文书事物工作。像我这样成千上万的武官,都被支派到地方上去打杂,劳碌于文书案牍,不能杀敌疆场、建功立业。笳鼓敲响了,渔阳之兵乱起来了,战争爆发了,想我这悲愤的老兵啊,却无路请缨,不能为国御敌,生擒西夏酋帅,就连随身的

宝剑也在秋风中发出愤怒的吼声。怅恨自己极不得志,只能满怀惆怅游山临水,抚瑟寄情,目送归鸿。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注释 六州歌头:词牌名。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化用李白“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及李益“侠气五都少”诗句。五都:泛指北宋的各大城市。

一诺千金: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诺言极为可靠。语出《史记·季布列传》引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盖:车盖,代指车。

飞:飞驰的马。鞚(kòng):有嚼口的马络头。 斗(dǒu)城:汉长安故城,这里借指汴京。 嗾(sǒu):指使犬的声音。 冗(rǒng)从:散职侍从官。

倥(kǒng)偬(zǒng):事多、繁忙。

鹖(hé)弁(biàn):本义指武将的官帽,指武官。 笳鼓:都是军乐器。

渔阳:安禄山起兵叛乱之地。此指侵扰北宋的少数民族发动了战争。

七弦桐:即七弦琴。桐木是制琴的最佳材料,故以“桐”代“琴”。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鉴赏

此词上片回忆青少年时期轻京城的.任侠生活。“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层,是对这段生活的总括。以下分两层来写:“肝胆洞,……矜豪纵层是一层,着重写少年武士们性格的“侠层。他们意气相投,肝胆相照,三言两报,即成生死之交;他们正义轻胸,轻邪恶面前,敢于裂眦耸发,无所畏惧;他们重义轻财,一诺千金;他们推崇勇敢,以豪侠纵气为尚。这些都从道德品质、作人准则上刻划了一班少年武士的精神面貌。由于选取了典型细节:“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层等,写得有声有色,并不空泛。“轻盖拥,……狡穴空层是又一层,侧重描写少年武士们日常行为上的“雄层。他们驾轻车,骑骏马,呼

朋唤友,活跃轻京城内外。斗城:汉代长安按南斗,北斗形状建造,故名;此指北宋东京。他们随时豪饮于如肆,且如量极大,如长虹吸海。“春色层此处指如。有时,他们又携带弓箭,“呼鹰嗾犬层,到郊外射猎,各种野兽的巢穴顿时搜捕一空。武艺高强,更衬托出他们的雄壮豪健。这两层互相映衬,写品行的“侠层寓含着行为的“雄层,而写行为的“雄层时又体现了性情的“侠层,非自身经历难写得如此真切传神。笔法上极尽铺叙,如数家珍,接着仅用“乐匆匆层三字即轻轻收束上片,贺铸不愧大手笔。

下片开头“似黄粱建层过渡自然。既承接了上片对过去的回忆,又把思绪从过去拉回到今天的现实中来。过去的生活虽快乐,然过于匆匆,如建一样短暂。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已是中年,自己的境况又不如意。长期担任相当汉代冗从的低微官职,为了生存,孤舟飘泊,只有明月相伴。岁月倥偬,却像落入囚笼的雄鹰,一筹莫展。每天只能做些案头打杂的粗活,其保家卫国的壮志,建立奇功的才能完全被埋没了。而且像这样郁郁不得志的下层武官并非词人一个,“鹖弁如云众层。这就找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指责了浪费人才、重文轻武的北宋当权者。“笳鼓动,渔阳弄层,点明宋朝正面临边关危机。“思悲翁层,一报双关;既是汉代有关战事的乐曲名,又是词人自称。四十岁不到,他却感到自己老了,一个“思层字,写尽了对自己被迫半生虚度、寸功未立的感慨。当年交结豪杰、志薄云天的少年武士,如今锐气已销磨许多,然而也成熟许多。其内心深处仍蕴藏着报国壮志,连身上的佩剑也轻西风中发出怒吼。然而,轻一派主和的政治环境中,他“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层的心愿只能落空。不是“不请层,而是“不能请层,或“请而不用层。于是词人只有满怀悲愤,恨恨地登山临水,将忧思寄于琴弦,把壮志托付给远去的鸿雁。词人的万千感慨都寄托轻这有声的琴韵和无声的目光之中了,其哀、其愤非常幽深。因为这是一个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志士的无奈与悲愤,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此词塑造的游侠壮士形象,轻唐诗中屡见不鲜,但轻宋词中则是前所未有的。此词第一次出现了一个思欲报国而请缨无路的“奇男子

层形象,是宋词中最早出现的真正称得上抨击投降派、歌颂杀敌将士的爱国诗篇,起到了上继苏词、下启南宋爱国词的过渡作用。

全词风格苍凉悲壮,叙事、议论、抒情结合紧密,笔力雄健劲拔,神采飞扬,而且格律谨严,句短韵密,激越的声情轻跳荡的旋律中得到体现,两者臻于完美的统一。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秋。当时西夏屡犯边界,贺铸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任管界巡检(负责地方上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捕捉盗贼等的武官)。虽然位卑人微,却始终关心国事。眼看宋王朝政治日益混乱,词人义愤填膺,又无力上达,于是挥笔填词,写下了这首豪放名作。

第三篇: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原文及赏析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原文及赏析 原文: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從。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译文

少年时一股侠气,结交各大都市的豪雄之士。待人真诚,肝胆照人,遇到不平之事,便会怒发冲冠,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站立而谈,生死与共。我们推崇的是出众的勇敢,狂放不羁傲视他人。轻车簇拥联镳驰逐,出游京郊。在酒店里豪饮,酒坛浮现出诱人的春色,我们像长鲸和垂虹那样饮酒,顷刻即干。间或带着鹰犬去打猎,霎那间便荡平了狡兔的巢穴。虽然欢快,可惜时间太过短促。

就像卢生的黄粱一梦,很快就离开京城。驾孤舟飘流于水中,唯

有明月相伴。散职侍从官品位卑微,事多繁忙,情怀愁苦。陷入了污浊的官场仕途,担任了繁重的文书事物工作。像我这样成千上万的武官,都被支派到地方上去打杂,劳碌于文书案牍,不能杀敌疆场、建功立业。笳鼓敲响了,渔阳之兵乱起来了,战争爆发了,想我这悲愤的老兵啊,却无路请缨,不能为国御敌,生擒西夏酋帅,就连随身的宝剑也在秋风中发出愤怒的吼声。怅恨自己极不得志,只能满怀惆怅游山临水,抚瑟寄情,目送归鸿。

注释

⑴六州歌头:词牌名。

⑵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化用李白“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及李益“侠气五都少”诗句。五都:泛指北宋的各大城市。

⑶一诺千金: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诺言极为可靠。语出《史记·季布列传》引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⑷盖:车盖,代指车。

⑸飞:飞驰的马。鞚(kòng):有嚼口的马络头。 ⑹斗(dǒu)城:汉长安故城,这里借指汴京。 ⑺嗾(sǒu):指使犬的声音。 ⑻冗(rǒng)从:散职侍从官。

⑼倥(kǒng)偬(zǒng):事多、繁忙。

⑽鹖(hé)弁(biàn):本义指武将的官帽,指武官。 ⑾笳鼓:都是军乐器。

⑿渔阳:安禄山起兵叛乱之地。此指侵扰北宋的少数民族发动了战争。

⒀七弦桐:即七弦琴。桐木是制琴的最佳材料,故以“桐”代“琴”。

赏析:

此词上片回忆青少年时期在京城的任侠生活。“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是对这段生活的总括。以下分两层来写:“肝胆洞,……矜豪纵”是一层,着重写少年武士们性格的“侠”。他们意气相投,肝胆相照,三言两语,即成生死之交;他们正义在胸,在邪恶面前,敢

于裂眦耸发,无所畏惧;他们重义轻财,一诺千金;他们推崇勇敢,以豪侠纵气为尚。这些都从道德品质、作人准则上刻划了一班少年武士的精神面貌。由于选取了典型细节:“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等,写得有声有色,并不空泛。“轻盖拥,……狡穴空”是又一层,侧重描写少年武士们日常行为上的“雄”。他们驾轻车,骑骏马,呼朋唤友,活跃在京城内外。斗城:汉代长安按南斗,北斗形状建造,故名;此指北宋东京。他们随时豪饮于酒肆,且酒量极大,如长虹吸海。“春色”此处指酒。有时,他们又携带弓箭,“呼鹰嗾犬”,到郊外射猎,各种野兽的巢穴顿时搜捕一空。武艺高强,更衬托出他们的雄壮豪健。这两层互相映衬,写品行的“侠”寓含着行为的“雄”,而写行为的“雄”时又体现了性情的“侠”,非自身经历难写得如此真切传神。笔法上极尽铺叙,如数家珍,接着仅用“乐匆匆”三字即轻轻收束上片,贺铸不愧大手笔。

下片开头“似黄粱梦”过渡自然。既承接了上片对过去的回忆,又把思绪从过去拉回到今天的现实中来。过去的生活虽快乐,然过于匆匆,如梦一样短暂。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已是中年,自己的境况又不如意。长期担任相当汉代冗从的低微官职,为了生存,孤舟飘泊,只有明月相伴。岁月倥偬,却像落入囚笼的雄鹰,一筹莫展。每天只能做些案头打杂的粗活,其保家卫国的壮志,建立奇功的'才能完全被埋没了。而且像这样郁郁不得志的下层武官并非词人一个,“鹖弁如云众”。这就找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指责了浪费人才、重文轻武的北宋当权者。“笳鼓动,渔阳弄”,点明宋朝正面临边关危机。“思悲翁”,一语双关;既是汉代有关战事的乐曲名,又是词人自称。四十岁不到,他却感到自己老了,一个“思”字,写尽了对自己被迫半生虚度、寸功未立的感慨。当年交结豪杰、志薄云天的少年武士,如今锐气已销磨许多,然而也成熟许多。其内心深处仍蕴藏着报国壮志,连身上的佩剑也在西风中发出怒吼。然而,在一派主和的政治环境中,他“请长缨,系取天骄种”的心愿只能落空。不是“不请”,而是“不能请”,或“请而不用”。于是词人只有满怀悲愤,恨恨地登山临水,将忧思寄于琴弦,把壮志托付给远去的鸿

雁。词人的万千感慨都寄托在这有声的琴韵和无声的目光之中了,其哀、其愤非常幽深。因为这是一个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志士的无奈与悲愤,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此词塑造的游侠壮士形象,在唐诗中屡见不鲜,但在宋词中则是前所未有的。此词第一次出现了一个思欲报国而请缨无路的“奇男子”形象,是宋词中最早出现的真正称得上抨击投降派、歌颂杀敌将士的爱国诗篇,起到了上继苏词、下启南宋爱国词的过渡作用。

全词风格苍凉悲壮,叙事、议论、抒情结合紧密,笔力雄健劲拔,神采飞扬,而且格律谨严,句短韵密,激越的声情在跳荡的旋律中得到体现,两者臻于完美的统一。

创作背景

此词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秋。当时西夏屡犯边界,贺铸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任管界巡检(负责地方上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捕捉盗贼等的武官)。虽然位卑人微,却始终关心国事。眼看宋王朝政治日益混乱,新党变法的许多成果毁于一旦;对外又恢复了岁纳银绢、委屈求和的旧局面,以致西夏骚扰日重。面对这种情况,词人义愤填膺,又无力上达,于是挥笔填词,写下了这首感情充沛、题材重大、在北宋词中不多见的、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豪放名作。 第四篇:六州歌头

六 州 歌 头 张孝祥 【教学目标】

1.了解张孝祥的生平与创作。2.体会《六州歌头》的思想感情。 3.分析本词的艺术手法。 【题解】

1.“六州歌头”为词牌名;程大昌《演繁露》卷十六:“本鼓吹曲也,……音调悲壮,又以古兴亡实之。”

2.六州:杨慎《词品》卷一:“六州得名,盖唐人西边之州:伊州、梁州、甘州、石州、渭州、氐州。此词宋人大祀大恤,皆用次调。” 【作者简介】

1.生平

张孝祥(1132—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和州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鄞县(今浙江鄞县),中唐诗人张籍之后裔。在短促的一生中,显示了其从事政治活动的能力。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23岁的张孝祥廷试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后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国史实录院校勘、著作郎、起居舍人、中书舍人、抚州知州。宋孝宗隆兴元年(1 163年)充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府,除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继又以敷文阁待制出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因反对“隆兴和议”而落职。宋孝宗乾道元年(1 165年)出知静江府,领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乾道三年起为秘阁修撰知潭州领荆湖南路安抚使,权荆南提刑。乾道四年复敷文阁待制徙知荆南,领荆湖北路安抚使,最后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夏,病逝于芜湖(《宋史》卷389有传)。

2.创作概况

张孝祥少年即英气逼人,议论宏伟,诗文兼擅,工书法,词的成就最高,与张元干为南宋初期词坛的双璧。其词多以抗金恢复为主旨,直抒胸臆,气势豪迈,想象丰富,上继东坡,下开稼轩,是南宋初年词风转变中的著名作家之一。1 著有《于湖居士文集》40卷,词集单行本有《于湖居士长短句》5卷、《拾遗》1卷。张孝祥存诗最多,有 400余首;文次之,有300余篇;词又次之,有 220余首。

【课文分析】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羶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1.语言知识

关塞莽然平。莽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平,四望如一,一个模样。区脱纵横。区(ōu)脱:本是匈奴所筑土室,作为侦察警戒用,这里

借指金

兵的哨所。

干羽方怀远。干羽:舞者所持的道具。干,盾。羽,雉尾做的舞具。纷驰骛,若为情。驰骛(wù):奔驰忙碌。若为情:何以为情,意谓令人难堪。

忠愤气填膺。填膺:充满胸腔。 2.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

绍兴三十一年(1161)的秋冬,孝样罢居芜湖,时往来于宣城、芜湖(安徽)间。此年九月,金主亮大举南下侵宋。十一月初八日,虞允文集合王权绩卒与金兵会战于采石,大败之。此役是宋金对抗中关键性的一战,完颜亮被阻不得渡江,东下到扬州为部下所杀,南宋小朝廷才得转危为安。孝祥听到这一胜利喜讯,喜悦欲狂,赋词一首《水调歌头·和庞佑甫闻采石战胜》,表达壮怀激烈和忧国忧 2 民的爱国情怀。

采石大捷,宋军民都受到很大鼓舞,但却没有给抗金复国带来新的希望。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6月,宋高宗赵构将皇权传给太子赵奋.自己做起了太上皇.太子赵奋即位后第二年 改元为隆兴元年(1163年),世为孝宗。孝宗皇帝是南宋皇帝中尚有恢复中原志向的一位。隆兴元年正月他想整饬军队,起用人才,朝廷上弥漫着北伐的空气,抗金老将张浚被起用为右丞相,江南军事指挥权也交给张浚,并密谋联合西夏协同抗金。在做了北伐的简略准备后。4月发兵六万大军北伐,战事初期比较顺利。月中旬收复宿州。然主将李显忠与邵宏渊二人因小事失和,大敌当前,邵宏渊置国家大局而不顾。在敌人反扑李显忠被围的紧急情势下,居然按兵不动。李显忠孤军奋战得不到援助只得放弃宿州。于 5月24日溃退到符离集一带。抗战失利,主和派势力占据上风,孝宗起用了秦桧余党汤思退为丞相。一时间,主和派及投降势力左右着南宋朝廷,开始与金人通使议和。

采石大捷后的第二年(1163),张孝祥来到建康(今南京),谒见了行宫留守张浚。但后来面对议和情势,希望为克敌驱虏,重整河山

而效力张孝祥非常失望,一腔悲愤,难以宣泄。一次在张浚幕府席间,与宴者论起恢复大计,对捉摸不透的和、战前途十分担忧。张孝祥酒酣耳热,慷慨悲歌,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爱国词《六州歌头》

2.内容分析

《六州歌头》大气磅礴、笔饱墨酣。词人虽没有大声疾呼、仰天长啸,但在沉郁悲壮的幽咽声中,抒发着作者难以压抑的激愤之气。“艺概卷四”评此词的教育作用时说“词之兴、观、群、怨酬.岂下于‘诗’哉?”说它影响不下于“诗经”,这是一极高的评价。

上阕:描写沦陷区的凄凉景象和敌人的骄纵横行。

开头就写远望淮河一带,关塞无兵,草木茂盛,戒备空虚。“长淮”指淮河,这里本是南宋的前沿,然而此时却草木茂密,高及关塞,这是针对南宋王朝撤掉两淮边备而发的感慨。俞平伯先生对词的 开头两句诠释道:“南渡 自来形势,必须守淮,长淮 不守,北骑临江矣。淮上一带在当时已为边境,本是平原。这 3 里承‘关塞 ’下一‘平’字,又加 ‘莽然’的形容语,见得边境防备之疏,一片空虚光景。”

“征尘暗”三句,写撤除边备后,这里尘土飞扬,天色晦 暗,寒风劲吹,边境上悄然无声,一片肃穆景象。以景物描写暗示了南宋军队放弃抵抗的情景。面对敌人的疯狂入侵,南宋当局却妥协投降,这当然会使一个爱国官员黠然伤神!“黯消凝”形象地勾出词人忧思凝结,黯然失色的神态。

“追想当年事”三句,说回想当年(1127)徽、钦两帝被掳,中原沦陷的事变,似乎是天意所定,不是人力所能挽救的。这是激愤话,故用“殆”这个疑似之词。下面词人接着写北方沦陷后的情况——从靖康耻以后,连山东泗水、洙水一带孔子讲学,进行礼乐教育、培养人材的文化之乡,至今也被敌人的腥臊气沾污了。这里的“洙、泗”二地,不仅指鲁国,也指广大中原地区。

“隔水毡乡”三句,是讲只隔一条淮河,北岸就是金国,那里原是发达的农业区,现在却变成了牛羊成群的游牧区,而且到处都有敌人据以守边侦察的土塞。“落日牛羊下”写暮色景物。引《诗经·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诗意;这里暗讽金人落后的游牧

生活,也暗示了中原经济倒退的情形。“纵横”二字,写出金人营垒之多,可见敌人随时作好了渡河南侵的准备。这与前面的“关塞莽然平”相对照,更突出了南宋军备松懈的情况。

“看名王宵猎”四句,写敌军威势。一一六三年南宋军队在符离溃败之后,士气颓丧,金兵却极为猖狂。“看”一词统领以下四句,提醒读者注意,说金国将领指挥金兵夜里行军,骑兵的火把照得满谷明亮。这是眼中所见;“笳鼓悲呜’’这是耳中所闻。“笳鼓”指敌人的战鼓,在西风中发出令人悲戚的鸣响,让人胆战心惊。“骑火一川明”不仅点明敌军人数众多,而且灯火辉煌,照得河水通明,气势颇为嚣张。“遣人惊’’三字,写出南宋国势不振,人心惶恐之状。

下阕:写词人报国壮志难酬的愤慨,以及对中原父老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念腰间箭”八句,写和议既行,北伐无望,自己虽心怀收复大计,但壮志无法实现。“念”字统领以下八句。“腰间箭”与“匣中剑”,是通过身上的武器,写出自己北伐壮志,然而这些利刃只能被尘封虫蠹,毫无用场,一个“空”字,勾出武器白白闲置的可悲现实。“竞何成”倾泻了词人极其强烈的愤慨。下面又 直抒肝胆,随着时光的流逝,华发争出,然而收复汴京的希望却渺渺无期,自己胸怀收复中原的壮志怎能实现?一个“徒”字蕴含了多少悲愤之情!“干羽方怀远”六句,讽刺南宋当权者对金妥协投降,签订屈辱和约的可耻行径。“干羽方怀远”这是借典故来'飒喻当朝。相传舜用舞千羽的方法感化苗民,使之归服。而现在呢?南宋王朝却借口以礼服人,放弃抵抗,皇帝派了和议使者奔走于金庭,才签订了屈辱的和约,得到了暂且休兵、暂时安宁的环境。这一切,有民族自豪感的人难道不觉得难为情吗?这里用反诰句表达了激愤之情。

“闻道中原遗老”三句,写中原广大人民常常盼望王师北伐,京都迂回汴京。“闻道”一词,点出并非东眼所见。“遗老”一词颇含感慨,中原原本是宋朝天下,但自从靖康耻之后,北方父老留于乡园,被敌人蹂躏,犹如被宋遗弃,这是对南宋当权者不图恢复,苟安江左的投降政策的谴责。cc常南望”勾出中原父老翘首盼望王师北定的日

子赶快到来的殷切之情。结句写出对北方广大人民沦为亡国奴的深厚同情。

“忠愤气填膺,有汨如倾”这两句不仅写“行人’’(泛指到中原去的南宋臣民),而且也包括了作者和一切爱国者,写人们对丧失国土的巨大悲愤填满胸膛,对北方父老的多灾多难的同情之汨如潮水倾流不止。

4.主旨

词中描述了金军占领下的中原令人痛心的景象,以及中原父老渴望宋军北伐收复失地的心情;倾诉了对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愤恨,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

5.艺术特点

(1)寄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景交融。运用白描手法,点面结合;(2)对比强烈鲜明;

(3)抒情方式多样,时奋笔直书;时而景物描写

(4)语言句式短、动词妙、韵律铿锵有力,极富慷慨悲壮之气。 (5)风格:豪放。 【练习题参考答案】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答:描绘了长淮本是一派富庶千里关塞林立的胜境,可现在关塞无存,征尘暗淡,霜风凄紧一片荒凉;洙洒羶腥,猎火照江,笳鼓惊心,敌人虎视眈眈,局势岌岌可危令人不安与愤慨之景象。表现了作者惋惜、震惊、无奈、同情、伤心、悲愤之情感。

2.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用什么艺术方法表现的?

答:词通过描述了金军占领下的中原令人痛心的景象,以及中原父老渴望宋军北伐收复失地的心情;表现了对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愤恨,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用白描、对比和借叙事描写抒情的艺术方法。 3.指出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答:语言简洁、朴实、精炼,句式短促,动词巧妙,音节疾徐和谐铿锵有利。

【拓展阅读】

《水调歌头·和庞佑甫闻采石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 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 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揖誓中流!

据韩元吉《水调歌头·和庞佑甫见寄》有“坐想敬亭山下”,“相对两诗流”等句,知张孝祥、庞佑甫时同在宣城(安徽宣城)。孝样这首和词一起句就抒写闻捷的喜悦。“剪烛看吴钩”等句表达了自己从戎卫国的豪情壮志。下阕歌颂虞允文(采石大捷的主帅)却敌制胜的勋业,并与周瑜和谢玄相比。这年虞已五十二岁而孝祥才三十,说虞春秋鼎盛,也就显得自己更是年少有为。接着写赤壁、淝水这两个古战场的愁人景象,亦即暗示江淮失地尚待恢复。最后以“乘风”、“击揖”两语作结,豪迈有力,尤见作者壮怀激烈和忧国爱国感情之切。

【相关参考资料】

一、《六州歌头》的写作时间

关于《六州歌头》的写作时间,学术界争论已久,迄今为至没有获得较为一致的意见。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隆兴二年说,林庚、冯沅 君《中国历代诗歌选》下编持此说 ; 2.隆兴元年说,胡云翼《宋词选》、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皆主此说,并认为其时张孝祥任建康留守,张浚(即魏公)都督江淮军马 ;而夏承焘、盛驶青《唐宋词选》虽主此说,却认为隆兴元年任建康留守者为张浚 ;

3.绍兴三十二年说,宛敏灏《张孝祥词笺校》持此说,以为此词作于此年正月张浚任建康留守时。

4.钟振振认为,该词为隆兴元年冬天的旧作,隆兴二年春天,张孝祥在建康留守席上写付歌女,当筵歌唱。又说:“张浚都 督江淮军

马,驻节建康 ;孝祥为督府僚佐,自然也在建康;建康留守则为陈之茂。陈之茂设宴,营妓歌张孝祥《六州歌头》,张浚为之罢席。”

5.绍兴三十一年说,辛更儒持此说,他认为,《六州歌头》的写作背景,宋人记载仅见于《朝野遗记》(商务本《说乳》)一书,《朝野遗记》一卷,《四库全书》编于存目,《提要》谓之“杂采小说为之”。从商务本《说郛》卷二九所刊此书全部三十一条记事看,最晚的一条称宋宁宗 皇太子恂 为“今 储”,则 是书编 于宁宗 后期,而所记张孝 祥赋《六州歌头》有“近”字,上下相差六十年,是书杂录宋人笔记而成,殆无疑义就此条而论,它应 当是出 自与张孝祥同时人的笔录,因此,可以把它作为考订《六州歌头》系年的基础。 第五篇:营州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营州歌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营州歌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译文:

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注释:

⑴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⑵厌(yàn):同“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 ⑶狐裘(qiú):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 ⑷蒙茸(róng):裘毛纷乱的样子。语出《诗经·邶风·旌丘》:“狐裘蒙戎”。“茸”通“戎”。

⑸城下(xià):郊野。

⑹虏(lǔ)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 ⑺千钟(zhōng):极言其多;钟,酒器。

⑻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赏析: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富有边塞生活情趣。

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而在营州,这些却是日常生活,反映了地方风尚。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边塞城镇的少年,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培育了这样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感到新鲜,令人兴奋,十分欣赏。诗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

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直抒,笔墨粗放。诗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好像出口成章地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在唐人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不多,因而这首绝句显得可贵。

营州歌原文翻译及赏析2 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翻译

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注释

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厌:同“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 狐裘: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 蒙茸:裘毛纷乱的样子。“茸”通“戎”。 城下:郊野。

虏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 千钟:极言其多;钟,酒器。

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鉴赏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富有边塞生活情趣。

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而在营州,这些却是日常生活,反映了地方风尚。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边塞城镇的少年,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培育了这样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感到新鲜,令人兴奋,十分欣赏。诗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

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直抒,笔墨粗放。诗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好像出口成章地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诗人善于

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在唐人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不多,因而这首绝句显得可贵。

创作背景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于天宝中出塞燕赵从军,通过边塞所见所感写成此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