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基于东部66家开发区样本的分析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基于东部66家开发区样本的分析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14卷第4期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b1.14 NO.4 2013年12月 Journal of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 ̄Science Edition) Dec.2013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基于东部66家开发区样本的分析 李兴国,李俊哲,张莉莉 (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 要] 开发区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国家级开发区作为开发区的领头羊, 其发展更是受到、社会、研究机构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论文建立了国家级开发区经济发 展效益指标的评价体系,并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66个国家级开发 区进行排序和分类,分析了各类开发区的主要特征,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开发区;经济效益;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692(2o13)04—0131—05 开发区是指在城市或其它有开发前景的区域 发区总体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201 1 划出一定范围,经科学规划论证和严格审批、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1357亿元,工业增 实行特殊和特殊的开放开发区域。根据开 加值30034亿元,财政收入8593亿元,进出口总 发区的功能定位,我国将开发区分为经济特区、经 额659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29亿美元, 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 分别占全国的8.8%、15.9%、8.3%、18.1%和37%, 区、保税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台商投资区等。在 同比分别增长23.2%、26.6%、23.9%、16.2%和 这些开发区中,影响最大、数量最多的是国家级经 15.2%,增长率均为两位数。0 国家级开发区已成 济技术开发区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本 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的重要支撑点。 文所研究的开发区特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开发区的产生起源于改革开放,开发区的发展 、开发区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历程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1980年, 对于如何建立开发区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学 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4个沿海港口城市创 术界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国外的Malecki[4] 建经济特区,并赋予这些地区在财政、税收、外 较早研究了开发区评价指标的影响因素。Li Lingji 汇、进出口、用地、用工等方面享有特殊权利和一 建立了评价高科技园区的角色模型,并进行了实证 系列优惠。 1984年起,又先后批准 分析。Stuart Macdonald 将硅谷创新评价模型引 建立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它们以吸收利 入对我国高科技园区的评价。Wei和Leung吲研究 用外资、拓展外贸出口及发展现代工业为发展目 了开发区的建立与外商投资环境、全球都市创建的 标。白此,中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了一个崭新 关系。Yeung等 研究了开发区的各影响因素的相 的发展阶段。截至201 1年底,国家级开发区共计 互关系,并分析了如何建立开发区绩效的评价模型。 131家,其中东部地区66家,中部地区38家,西 国内学者也对开发区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 部地区27家,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布局。国家级开 建立进行了一些研究。朱立龙等 建立了我国国 【收稿日期】2013-09-20 [基金项目]201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重点课题“开发区主导产业带动河北沿海经济发展研究,, (201302002).201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性增长研究”(HB12YJ07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兴国(1981一),男,河北邢台人,燕山大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硕士;李俊哲(1978--),男,辽宁建 平人,燕山大学资产管理处副,助理研究员,硕士;张莉莉(1982--),女,河北秦皇岛人,燕山大学监察审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 132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 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主成 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研究了各指标体系之间的相互 影响关系,并对我国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进行了聚类分析。齐二石等 伽将数据包络分析法 引入经济开发区的效率评价,建立了经济开发区效 率评价的DEA模型,运用所建立的模型对我国53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实证评价,给出了 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总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 率。张志斌等… 运用模糊分析和层次分析的基本 思想,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了3层级27 个指标因子的开发区发展状况评价体系,建立了多 因素、分层次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模型对兰州 开发区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 然而,目前已有文献中的研究多为对开发区的 综合评价,缺少对开发区经济发展水平及效益的独 立评价。此外,现有文献在评价指标选取时大多没 有参考相关部门对开发区的评价标准,具有一 定的主观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 决策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的选取 1.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是一种降维、简化 数据的技术。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 系,以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 “抽象”的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 这几 个抽象的变量被称作“因子”,能反映原来众多变 量的主要信息。因子分析法在构造综合评价值时所 涉及的权数是从数学变换中生成的,不是人为规定 的,因而应用因子分析对开发区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避免了人为给定权重的主观干扰因素,可以保证评 价的客观性。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的基本思想是首 先定义能度量样品间相似程度(亲疏关系)的统计 量,在此基础上求出各样品间相似程度的度量值; 然后按相似程度的大小,把样品逐一归类,关系密 切的聚集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关系疏远的聚合到 一个大的分类单位,直到所有的样品都聚合完毕, 把不同的类型一一划分出来,形成一个由小到大的 分类系统。根据聚类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系统聚 类法、K一均值聚类法、模糊聚类法等。 2.建立指标体系与选取数据 国家级开发区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主要依据商务部衡量开发区投资环境指标体系中 的综合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地区生产总值x (亿 元)、工业增加值x:(亿元)、工业总产值x,(亿 元)、财政收入)(4(亿元)、税收收入x (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额x (亿美元)、出口总额x (亿美 元)、进口总额 (亿美元)等8项经济指标。研 究数据来源于商务部2012年4月公布的((2011年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年报》相关数据。 三、分析过程 1.因子分析 (1)数据处理和适用性检验。首先,运用 SPSS19.0统计软件,对8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 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的z分数。数据的相关系数 矩阵中绝大部分的值均为0.7以上,显著性检验的 P值均为0.000,说明原始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 关性,具有因子分析的必要性;其次,对因子分析 的适用性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结 果如表1所示,KMO值为0.858,Bartlett球形检 验的P值为0.000,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1 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 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 .858 近似卡方 890.549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df 28 Sig. .000 (2)因子分析结果。表2给出了8个原始变量 的共同度。变量共同度反映了每个变量对提取出的 所有公因子的依赖程度。从表2可见,除了x 和 x 的共同度为0.6,其他变量的共同度都在0.8左 右甚至0.9以上,说明提取的因子已经包含了原始 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子提取的效果比较理想。 表2原始变量共同度表 X1 x2 x3 X4 x5 X6 x7 X0 原始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提取0.952 0.936 0.930 0.790 0.787 0.6ll 0.673 0.832 表3给出了公共因子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从 表3可见,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1.39%,第二 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21%,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为 4.72%,前3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 94%以上。说明提取3个公因子时,已提取了原始 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因此,本文提取前3个主因 子,并得到因子载荷矩阵。 第4期 李兴国等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l33 表3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根据旋转前的因子载荷阵,可得到每个原始变 量的因子表达式: XJ=0.976F +0.018F2+0.012F, X2=0.968/7f+0.02l/r;+0.01 3 X,=0.965F 一0.013F2+0.035Fj X 0.889F J+0 248F:一0.191Fj X 0 887F|+0.063F2—0.372F 3 X 0.782Fl+0.428F:+0.426F ̄ X =0.820F,一0.535F:+0.040F ̄ =0.912F 一0.314F:一0.003F3 为了使各个因子的意义更加清晰,运用最大方 差旋转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使各变量在某 单个因子上有较高载荷,在其他因子上只有小到中 等载荷。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和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见表4和表5。 表4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 提取方法:主成份;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从表4可见,第一主因子F 在x-、x 、)(4、 xs上有较大的载荷,这4项指标分别是地区生产 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反映的 是开发区的经济产出能力,该因子可命名为“经济 产出因子”;第二主因子F:在X3、x 、x 上有较 大的载荷,这3项指标分别是工业总产值、出口总 额、进口总额,反映的是开发区的对外贸易能力, 因而该因子可命名为“对外贸易因子”;第三主因 子F,在x 上有较大的载荷,该指标为实际利用外 资总额,反映的是开发区招商引资能力,因此该因 子可命名为“招商引资因子”。 表5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提取方法-主成份。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由表5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到旋转后 的因子得分表达式: Fr0.081X/+0.087)(2+0.023X ̄+0.567X4+0.858X5-0.498X ̄-0.451XrO.065X8 Fe-0.-078X,+0.0727(2+0.123X ̄0.302X4+029 .209X6+0.072X7+0.450X8 F .108X1+0.105X2+0.123Xr0.076X4-0.477X5+I.192Xr0.134Xr0.202X8 以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得到综合 得分函数为: 一0.81 39—0 0821—0 0472一 — :西 t _。 j : _’ j , 为了对东部地区66个国家级开发区经济效益 进行综合评价,分别对3个主因子计算其得分,并 按上述公式计算开发区经济效益综合得分,得到开 发区的排名如表6所示,限于篇幅,本文只列出了 排名前五名和后五名的开发区。 表6东部地区经济效益前5名和后5名的开发区 134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 2.聚类分析 本文采用聚类分析中的系统聚类法,根据3个 公因子的得分情况,对我国东部地区66个国家级 开发区进行了分类,结果如表7所示。 表7东部地区66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聚类结果 类别 第l类 第lI类 第1II类 第1V类 第V类 包含 天津、 苏卅I工 广州 青岛、上海金桥、北京、 其余 开发区 大连 业园、 沈阳、广州南沙、宁波 53家 昆山 石化、海南洋浦、惠州 大亚湾 个数 2 2 1 8 53 比重 3.03% 3.O3% 1.52% l2.12% 80_3% 第一类包括2家:天津开发区、大连开发区。 该类开发区的特点是综合实力强,F得分名列东部 开发区的第1、3名,原始变量的8个指标值都较 大,发展相对比较均衡。 第二类包括2家:昆山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 该类开发区特点是第二主因子F:得分较高,F:得分 名列东部开发区的第l、2名,说明对外贸易能力 较强,其发展模式主要依赖于对外进出口贸易。 第三类包括1家:广州开发区。其特点是F-、 F:得分较高,F,得分较低,F综合得分名列第2, F 得分名列第1,说明其经济产出能力、对外贸易 能力较强,但是引进和利用外资能力较低。 第四类包括青岛开发区、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 等共8家。该类开发区的特点是F 得分较高,F:、 F 得分均比较低。8家开发区中有5个的Fz得分 在60名之后,6家开发区的F 得分在60名之后, 说明虽然经济产出能力较强,但对外贸易和引进外 资能力均较低。 第五类包括其余53家开发区,数量占到东部 国家级开发区总数的80%。该类开发区的特点是 F。、F 、F,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说明其经济产出、 对外贸易、引进外资能力均一般,代表了东部地区 大多数开发区的发展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东部地区66家国家级开发区经济 效益指标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和 建议。 (1)第一类开发区虽然总体发展均衡,综合实 力最强,但发展水平也存在差距。天津开发区综合 得分第1名,三个主因子得分分列第8、6、1名, 大连开发区综合得分为第3名,三个主因子得分则 分列第l2、57、2名。可见,天津开发区总体发 展均衡,而大连开发区的第二主因子F 即“对外 贸易因子”得分在东部地区位于最后10名。天津 开发区应在保持经济硬指标领先优势的基础上,着 力做好软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大连开 发区应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加快辽宁沿海经 济带发展的国家战略为契机,充分发挥地处东北亚 中心的优越区位,大力吸引日韩企业投资,积极承 接曰韩产业转移,提高对外贸易水平。 (2)第二类开发区为苏南模式,发展主要依赖 工业进出口贸易。其中,苏州工业园区F 和F:得 分均在前10名,而昆山开发区虽然F:得分高居第 1名,但F 和F,得分排名却均较靠后,尤其是 得分竟位列第51名,苏州工业园区的F 得分也仅 列第18名。说明苏南模式下的开发区虽然经济产 出和对外贸易能力很强,但是实际利用外资水平却较 低,未来应当制定各项优惠,以大力发展新兴制 造业和服务型经济等高附加值产业为突破口” ,着 力提高实际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 (3)第三类开发区——广州开发区的短板同样 在于实际利用外资水平。虽然广州开发区的F-、F: 得分名列第1、5名,但F3得分却居第57位,2011 年广州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仅相当于天 津开发区的四分之一,大连开发区的三分之一,甚 至不及综合得分列第27名的大连长兴岛开发区(17 亿美元)。广州开发区应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并合 理引导外资投入领域,切实提高外资的利用效率。 (4)第四类开发区的经济产出较高,F,得分在 全国前11名之列,但对外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水 平均较低。该类开发区大多处于直辖市、计划单列 市、省会等经济中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且为国 家优先发展的区域,应利用区位和优势,积极 发展进出口贸易,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大力提 升国际综合竞争力。 (5)第五类开发区数量占东部开发区的80%, 以非省会城市为主,在发展资源上存在先天不足, 面对国家级开发区优势逐步弱化的现实,继续 沿用传统发展方式已举步维艰。未来应加快转变增 长方式,由“粗放式”转入“内涵式”发展。抓住 国际产业大转移和国内产业大分工的机遇“ ,积 极做好开发区软硬环境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准 备工作。同时,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 级,争取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动。 第4期 李兴国等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l35 【8J YEUNG Y M,JOANNA L,GORDON K.China’S Special 【参考文献】 Economic Zones at 3[J].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2009,50(2):222. [1】厉无畏,王振.中国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 [9 朱立龙,张建同,孙遇春.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 9]经大学出版社,2004. 指标评价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4):50—54. [2】康艺凡.开发区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 [10]齐二石,孔海宁,刘晓峰,等.基于DEA方法的我国国家级 横,2006(6):36-38. 经济技术开发区效率评价[J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 【3】2011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情况综述【EB/ 会科学版,2008(5):1-6. OL].http:ffezone.mofeom.gov.cn/article/n/201212/201212 [1 l】张志斌,汪晓霞,师安隆.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开发区发展状况 08482715.shtm1. 评价——以兰州市为例【J]_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4】MALEcKI E J.The R&D Location Decision ofthe Firm and 版,2012(2):103-108. Cre ̄ive Region——A Survey【J].Technovation,1987(6): [12]朱建平,殷瑞飞.SPSS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清 205-222. 华大学出版社.2007. [5】LI L J,HU只ZHANG L.Roles,Models nad Development Trends [13]黄晓莉.因子分析法在行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0fHi—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s in China[J].Inter- 经济论坛,2008(3):59—62. national Journal ofTechnology Management,2004,28(3-6):633. [14]贾海成.外商直接投资与开发区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苏 [6】STUARTM,YUNFENGD.ScienceParksinChina:ACautionary 州开发区为例[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Explo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Technology Intelligence 2012(9):22—26. nad Planning,2004(1):l-l4. 【l5】孙遇春,徐吉祥,张建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发展水平的比较 【7】WEI Y D,LEUNG C.Development Zones,Foreign Investment, 与评估[J]_统计与决策,2010(14):39—41. and Global City Formation in Shanghai[J]_Growth nad Change, 2005,36(1):16—40.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Level of National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ased on hte Analysis of 66 Zones in Eastern China LI Xingguo,LI Junzhe,ZHANG Lili (Yanshan University,Hebei,Qinhuangdao066004,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zone is all important engine of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regional economy.Na- tional Development Zones,as the leader in the development zone,attracts high concern by the govemment, society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The Paper establishe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hte National Develop. ment Zone.sorting and classiifcation on hte 66 National Development Zones in eastern part of China by hte method of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Then it analysis the main features of al1 types of development zones and gives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Development zone;development benefit;factor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 [责任编辑董兴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