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漢語:古代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它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魏晋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2)十三經: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周礼;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3)《说文》 :東漢許慎 《說文解字》全文分爲14篇,加目錄和自敘共15篇,共30卷,9353汉字,1163重文,540部首
4)说文解字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桂馥《說文義證》; 王筠《說文句讀》、《說文釋例》)(清代)
5)六书:古人为了分析字的形体结构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六书分为四体二用, 四体(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二用(用字法):转注,假借。 先有漢字,後有六書。六書爲勞動人民集體結晶,非個人創作。
6)本义:词本来的意义。
7)引申义:在本義的基礎上引申發展起來的意義,引申義與本義息息相關。
8)假借义:和本义无内在联系的意义。
二、用六書理論分析常見漢字的形體結構
象形:(具体事物)
象形字分獨體象形字和合體象形字。
合體象形字:在一個象形字基礎上再加上一個圖形而成的象形字。 指事:(抽象事物)
指事是用象徵性的符號指出事物特點以標示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指事分獨體指事字、合體指事字 ①獨體指事字,即純符號的指事字。 整個字由指示符號(點或橫)構成。 ②合體指事字。
在一個象形字基礎上加上指示符號(點或橫)構成的指事字。 会意:
會意是把相關的兩個或多個字按表示某種意義的要求合在一起,成爲一個字。 會意字有的由相同的形體組成。 會意字有的由不同的形體組成。
• 注:會意與合體象形的區別
• 合體象形有一個圖形不單獨成字。 • 會意每個部件都單獨成字,是合體字。
形声:形聲字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聲符兩部份組成的。意符表示形聲字本義所屬的意義範疇,聲符表示形聲字的讀音類別。 • 形聲字是一種最能產的造字方式。
三、古漢語特殊用字情況(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注意其區別。
1)古今字:
四.古今詞義變化的類型(擴大、縮小、轉移、感情色彩演變)
要求:通過例句指出該詞在古漢語的意義,并說出古今詞義變化的類型
重點詞: 1.词义扩大:
好:女子貌美 → 一切事物的美好 江、河:長江、黃河 → 泛指江河 强:弓有力 → 有力 洗:洗脚 → 洗
皮:有毛的→有毛无毛都可称为皮 2.词义缩小
金:金屬 → 黃金
宮:房屋 → 帝王的房屋 臭:氣味(xiù) → 臭味 祥:預兆 → 吉兆 丈人:老人→岳父
亲戚:外亲(叔伯姨表亲)+内亲(父母兄弟姐妹)→外亲 蟲:一切动物→昆虫
瓦:烧制过的土器→房屋上的瓦 誅:用言语責備 → 殺戮 涕:眼泪 → 鼻涕 3.词义转移
顔色:面容、面貌 → 色彩
行李:外交使者 → 出行時所帶的東西 脚:小腿→脚掌 寺:官署衙门→佛寺
豆:装东西的器皿→豆类植物 百姓:百官→区别于官吏的人民 4.词义褒贬色彩的改变
爪牙:武臣,也喻指輔佐君王的人(褒義) → 壞人的帮兇(貶義) 賂:財物或贈送財物(中性) → 賄賂(貶義) 黨:集團(貶義) → 政黨(中性)
乖:不順,違背(貶義) → 乖巧(褒義)
復辟:失位的君主复位(褒义)→被推翻的统治者上台 聪明:耳聪目明→聪慧 妖:艳丽美好→妖怪
五.詞義的類別(本義、引申義、假借義)
本义:
.分析文字的形體結構(六书)
掌握分析詞的本義
考核(上古)文獻資料
素:本義:未染色的絲綢(白色的絲綢)
向 本義:朝北的窗戶 例證:《詩·豳風·七月》:“塞向墐戶。” 上古文獻資料作爲證據: 叔 本義:拾取。 例證:《詩·豳風·七月》:“九月叔苴。” 引 本義:開弓,拉弓。 例證:《孟子·盡心上》:“君子引而不發。” 發 本義:射發,射出去。 例證:《孟子·盡心上》:“君子引而不發。”
漢字部首舉例:
1、辵部(辵部偏旁,後代都寫作“辶”。) 凡从辵的字都和行走的意義有關。
少數是名詞,如迹、道(道路)等;絕大多數是動詞,如巡、過、進、退、逾、迎、遇、逃、
追等。
1)邁:本義:行 《詩·王風·黍離》:“行邁靡靡。” 2)徒:本義:步行 《易·賁》:“賁舍車而徒。” 3)遵:本義:順着走 《詩·豳風·七月》:“女執懿筐,遵彼微行。” 4)適:本義:往 《楚辭·離騷》:“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 5)逝:本義:往、去 《漢書·高帝紀上》:“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 6)逆:本義:迎 《左傳·成公十四年》:“宣伯如齊逆女。” 7)通:本義:通過 《國語·晉語二》:“道遠難通。” 8)違:本義:離去 《詩·小雅·節南山》:“惡怒是違。”
2、頁部 頁(xiè)就是頭,指的是人頭
从頁的字都與頭面的意義有關,如頭、頂、頰、頸等。 顔:本義:額
《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顔咫尺。”孔穎達疏:“顔,謂額也。” 題:本义:額 《楚辭·招魂》:“雕題黑齒。”王逸注:“題,額也。”《戰國策·趙策二》:“黑齒雕題。”鮑云:“刻其額。”
領:本义:脖子(頸) 《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項:本义:脖子的後部 《左傳·成公十六年》:“王召養由基,與之兩矢,使射吕錡,中項,伏弢。”《後漢書·左雄傳》:“項背相望。”
頒(fén):本义:大头(形容词) 《詩·小雅·魚藻》:“有頒其首。”毛傳:“頒,大首貌。” 顧:本义:回头看 《莊子·秋水》:“莊子持竿不顧。” 頓:本义:顿首(磕头) 《戰國策·燕策三》:“太子避席頓首。”
引申义:
直接引申義:在本義的基礎上引申發展起來的意義 詞義引申的類別
間接引申義:在直接引申義的基礎上引申發展起來的意義
1.連鎖式
朝:本義:早晨
朝見,朝拜(直接引申義)→朝廷(間接引申義)→朝代(間接引申義)→→→→→→
2.輻射式 素
朴素 本义:没有染色的丝绸 泛指白
信:
相信
本義:言語真實 有信用
假借义:
叔
本義:拾取 假借義:叔叔
莫
本義:日落的時候,“暮”本字 引申義:一年將終
假借義:沒有什麽,沒有誰
征
本義:旅行。 引申義:征伐 假借義:征稅
舉
本義:舉起
引申義:舉兵;舉薦 假借義:全
過
本義:走過,經過 引申義:超過,勝過 假借義:過錯
的確
真情,後造“愫”表示 向來,一直 憑證 信使 音訊 書信
六、通過例句判斷詞類活用(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活用)。
要求:(1)說出原有的詞性;(2)說明是哪一類活用;(3)說明活用後所表示的意義。
词:
實詞:表示具體內容
虛詞:表示某種關係、語氣等
名詞的活用
1.用如一般動詞(可譯爲“名詞+動詞”或“介詞+名詞+動詞”,或“動詞”)
從左右,皆肘之。
2名詞的使動用法(譯爲“使賓語怎麼樣”) 例:是欲臣妾我也。
3名詞的意動用法(譯爲“把…當成/看成(爲)…”或“認爲…是…”) 例: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4名詞作狀語
①名詞作狀語,表比喻(譯爲“像…那樣”) 例:豕人立而啼。
②名詞作狀語,表態度(譯爲“像對待…那樣”) 例:吾將兄事之。
③名詞作狀語,表工具(譯爲“用…”) 例:朱亥…椎殺晉鄙。
④名詞作狀語,表時間或處所(譯爲“在…”) 例: 胡兵亦以爲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史記》) 草行露宿。
動詞的活用
1.不及物動詞的使動 例: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2.動詞的爲動用法(爲…)
例: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史記》) 3.動詞作狀語(譯爲伴隨性的詞語) 例:爭割地而賂秦。
形容詞的活用 1.使動用法
例:匠人斫而小之。 2.意動用法 例:(齊桓公)遺其冠,恥之,三日不朝。 3.活用爲一般動詞(譯爲相應動詞) 例:(項伯)素善留侯張良。 4.活用爲一般名詞 將軍身披堅,執銳
怎樣鑒別某一名詞是否用如動詞
1.代詞前面的名詞,一般活用爲動詞。 例:從左右,皆肘之。
2.副詞(特別是否定副詞)後面的名詞都活用爲動詞。
例:秦師遂東。
晉靈公不君
3.能愿動詞後面的名詞都活用爲動詞。 例: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
4.肯定了賓語之後,賓語前面的名詞一般是用如動詞。 例:故脯鄂侯。
5.特殊的指示代詞“所”,一般要求後面的是動詞,組成一個“所”字結構。當“所”字後面跟着名詞時,活用爲動詞。 例:置人所罾魚腹中。
6.如果名詞後面出現介詞結構或處所名詞,句中有沒有動詞時,這個名詞一般活用爲動詞。 例:請勾踐女女於王。
7.在複句中,名詞充當一個敘述性獨詞分句時,這個名詞活用爲動詞。 例:權,然後知輕重。
8.從前後相同結構的比較中,可以確定名詞活用爲動詞。 例:敬賢禮士。
怎樣區別一個形容詞是活用爲使動還是活用爲意動
一般根據上下文的意義來區別 1.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具有某性質 意動用法是主語認爲賓語具有某性質 2.使動側重於客觀行動方面 意動側重於主觀心理方面 例:匠人斫而小之。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七、古漢語介詞
掌握重點介詞的語法意義:於、以、爲。能通過上下文說出該介詞在句中的語法意義是什麽,并翻譯成現代漢語。
八、古漢語連詞
(一)定義
連詞是連接詞、詞組或句子的虛詞,它的作用就是連接。
(二)如何學習
1.弄清該連詞所連接的前後兩項是誰。 例:吾與汝畢力平險。
今操已擁有百萬眾,挾天子而令諸侯 與其坐而待之,孰若起而拯之。 2.注意連詞的用法或語法意義。
連詞的用法或語法意義是指該連詞所連接的兩項在意義上是什麽邏輯關係。 主要邏輯關係有
①聯合關係:並列、承接、遞進、選擇
②偏正關係:因果、目的、假設、讓步、轉折、修飾
並列
承接 顺接 重轉 轉折——逆接
輕轉——表發現 ③修飾關係:
[A] 連詞 B
(三)古漢語連詞的某些特點
在先秦古籍中,連詞一般都是單音節的,複音節的連詞只有表示選擇的:與其…不如…;與…不如…
先秦古籍中幾個常見的:
雖然=雖(連詞)+然(指示代詞) 然則=然(指示代詞)+則(連詞) 然而=然(指示代詞)+而(連詞)
連詞“而”
本義:鬍鬚
假借義:第二人稱代詞,你(們) 假借義:連詞 用法
(一)表順接(既…又…;而且;就;便;或不譯) 例:美而艷。(《左傳》)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
(二)表逆接(却;可是;但是;而) 例: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朝濟而夕設版矣。 (三)表示目的或因果
目的:後一項爲前一項的目的(來,去) 因果:前因後果(因而,從而) 例:虎求百獸而食之。(《戰國策》)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過秦論》 (四)表示假設關係(如果) 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左傳》) (五)表修飾(地,就,或不譯) 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 子路率爾而對。(《論語》)
(一般這種情況下狀語表示謂詞的方式、狀態、處所、時間等。)
一掃而光 側目而視 似是而非 群起而攻之 聞風而逃 侃侃而談 華而不實
連詞“以” 用法
(一)表目的或因果
例: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左傳》) (二)表修飾
例: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三)表順接(同“而”) 例: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區分“以”的介詞用法和連詞用法
1.“以”字作連詞時,主要用法與“而”同,可用代替法,能用“而”代替的爲連詞。 2.從結構上看:
介詞“以”:以+介詞賓語+謂詞(介詞“以”的賓語可省略) 連詞“以”:謂詞+以+謂詞
3.“以”字前若有助動詞或副詞,“以”爲介詞。 例:將以釁鍾。
連詞“則”的用法
(一)表示承接(就,便) 例: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二)表示“發現”(“原來已經”)
例: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左傳》) (三)用在意思相對待的並列分句里,表示一種對比。 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子》) (四)表假設(如果,假如)
例:彼則肆然而爲帝,…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 (五)表讓步(雖然,倒是) 例: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
九、通過例句判斷古漢語重點句型:判斷句、被動句、雙賓語句
判斷句,表明其類型(四種) 被動句,表明其類型
雙賓語句,指明其語法結構,指出直接賓語、間接賓語
(一) 判斷句
以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充當謂語的句子。 例:陳勝者,陽城人也。
1.古漢語判斷句的特點: 一般不用“是”。
2.古漢語判斷句性質:
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充當謂語,從而對主語做出判斷。
古漢語判斷句的形式(类型) 1.主語,謂語+也
例: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2.主語+者,謂語+也 例:亞父者,范增也。(《史記》 3.主語+者,謂語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語,謂語
例:賈生,洛陽之少年。
(二)被动句
1.語義上表示被動的句子 例:鹿禽(擒)。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金石可鏤。 (《荀子》) 2.被動句
1).用“於”字的被動句
在動詞後加介詞“於”引進主動者。 例:郤克傷於矢,流 血及屨。
然而兵破於陳涉,地奪於劉氏者,何也? (《漢書》) 2).用“爲”字的被動句
“爲”做介詞,表被動,一般引進主動者,且位於謂語前。 例:道術將爲天下裂。 (《莊子》) 多多益善,何爲爲我禽? (《史記》)
有時“爲”後的主動者不出現。(一般認爲此“爲”是表被動的助動詞,做狀語。) 例:父母宗族皆爲戮沒。 (《戰國策》)
3).用“見”字的被動句 (“見”是表被動的助動詞,一般不出現主動者。)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史記》) 用“見…於…”式,可出現主動者 例: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4).“爲…所”式的被動句(所,可有可無,僅湊音節,表示被動的助動詞,做狀語。) 例:衛太子爲江充所敗。 (《漢書》) 此情況“爲”後的主動者也可以不出現。 例:不者,若屬且皆爲所虜。 (《史記》) 5).“被”字句
例:今月十三日,臣被尚書召回。 (蔡邕)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三)双宾语句
十、通過例句判斷古漢語特殊詞序
(一)語前置(四種情況) (二)主謂倒裝
(三)古漢語動量表示法
注意:回答問題應回答完整(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賓語前置)
(一) 宾语前置: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疑問詞:
①疑問代詞:誰、孰、何、奚、安、胡、惡、曷„ ②疑問語氣詞:乎、欤、也„ 例:王者孰謂?謂文王也。(《公羊傳》
梁客辛垣衍安在?(《戰國策》)
注: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也必須放在介詞的前面。 例:子歸,[何以]報我?(《左傳》)
吾[誰與]爲親?(《莊子》) 許子[奚爲][不][自]織?(《孟子》)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須有否定詞。 否定詞:
1).否定副詞:不、弗、毋(無)、勿、未、非、否 2).否定性的無定代詞:莫 3).否定的動詞:無 代詞:
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己稱代詞) 2.指示代詞(近指代詞、遠指代詞) 3.疑問代詞
例:[不]患 人之不己知,患 不知人也。
人之[不]己知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 注:
①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賓語前置,所有情況都如此。
②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古漢語中絕大多數情況如此。 例:不我 知者„(《詩經》)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 我者,謂我何求。 3.賓語前置,用“是”、“之”複指(代詞說) 賓語前置,用“是”、“之”作爲標誌(助詞說) 例:[豈]不榖 是 爲?先君之好 是 繼。(代詞說)
[豈]不榖是爲?先君之好 是 繼。(助詞說)
[其]是 之 謂乎?(代詞說) [其]是 之謂乎?(助詞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