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 专题讲座 36/2 1,2 待定 讲授 考试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通开课 062101002
现代混凝土 结构设计理 论及其应用 36/2 1
侯建国教授 徐礼华教授 刘 幸教授 朱 暾教授 卢亦焱教授 何英明教授 侯建国教授 何英明教授 安旭文讲师 讲授 考试或 考查 材料力学、 钢筋混凝土 结构等 062101003
结构可靠 度理论 36/2 1 讲授 考试或报告 概率论与 数理统计 062101004
建设项目管理
36/2
理论与方法 1 刘 幸教授 讲授 062101005 高等地震工程 36/2 2
徐礼华教授 讲授 李大庆副教授 钢筋混凝土非
062101006 线性有限元 36/2
分析 1 刘 幸教授 讲授 062101007
钢筋混凝土 力学 36/2 2
朱 暾教授 徐礼华教授 讲授 建设工程招标
062101008 投标理论与 36/2
方法 062101009
现代钢结构理
36/2
论与应用 钢结构疲劳与
36/2
断裂理论 1 刘 幸教授 讲授 1
郭耀杰教授 讲授与陈思作教授 讨论 陈思作教授 讲授、郭耀杰教授 自学 062101010 2
工程经济学、 建设工程招标结构工程 建设监理、工程力学 考试 投标、
建筑施工、工程防灾减灾 概预算 防灾减灾 结构动力学、 读书报告+工程力学 结构随机 考试 结构工程 振动理论 岩土工程 数值分析、弹性结构工程 力学有限元、砼工程力学 考试 结构基本原理、防灾减灾 高等钢筋砼结水工结构 构 水利水电 结构工程 弹塑性力学、 工程力学 钢筋混凝土 防灾减灾 考试 结构 水工结构 水利水电 工程经济学、建结构工程 考试 设监理、建筑施工程力学 工、工程概预算 防灾减灾 弹塑性力学、 结构工程 考试+报告 钢结构、 防灾减灾 结构稳定理论 工程力学 材料力学、 结构工程 考试或 结构力学、 防灾减灾 考查 弹塑性力学 工程力学 1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 学分 期 授课教师、 职称 授课 方式 考核方式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 062101011 灾害学 36/2 2
徐德新教授 张小兰副教授 讲授 程晓燕讲师 考试 结构工程 混凝土结构、钢防灾减灾 结构、组合结构 岩土工程 工程力学 概率论与数 结构工程 理统计、工程 防灾减灾 经济学、工程 工程项目项目管理 管理 结构工程 弹塑性力学、断
岩土工程 裂与损伤力学 防灾减灾 结构工程 结构动力学、 岩土工程 有限元法 防灾减灾 计算方法、 有限元法 结构工程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 062101012
决策理论与风
36/2
险分析 2
杨和礼教授 何亚伯教授 讲授 考试 062101013 细观力学 36/2 2 陈明祥教授 讲授 考试 计算结构动力
062101014 36/2
学 岩土工程中的
062101015 36/2
数值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
062101016 方法在土木工36/2
程中的应用 非连续介质的
062101017 36/2
数值方法 2
蔡元奇教授 朱以文教授 朱以文教授 徐远杰教授 讲授 考试 2 讲授 考查 2 朱以文教授 讲授 考试 结构工程 计算方法、 防灾减灾 概率统计方法 岩土工程 结构工程 有限单元法、 岩土工程 数值分析 防灾减灾 结构动力学、 结构工程 概率论与 防灾减灾 数理统计 结构工程 防灾减灾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 水利水电 2
彭 华教授 讲授与 考试或读
书报告 曾亚武副教授 阅读 梁枢果教授 蔡元奇教授 讲授 袁文阳副教授 考试或读书报告 062101018 结构随机振动 36/2 2
062101019
高等结构风 工程 36/2 2
梁枢果教授 随机振动、 讲授与
读书报告 结构抗风理论韩立朝副教授 阅读 熊铁华副教授 与实验 邹维列教授 讲授 考试 材料力学、 土力学 062101020 非饱和土力学 54/3 2
062101021 高等岩石力学 54/3 2
曾亚武副教授 讲授、张忠亭教授 讨论 侍倩副教授 讲授、崔红军副教授 自学 考试 工程地质、材料水工结构 力学、岩石力学、防灾减灾 弹塑性力学 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 土力学、地基基
防灾减灾 础、结构动力学 水工结构 数理统计、 高等土力学 岩土工程 水利水电 水工结构 防灾减灾 2
062101022 土动力学 36/2 2 考试 岩土工程中的
062101023 可靠度理论及36/2
应用 2 傅旭东教授 讲授 读书报告或论文 课程 编号 062101024
课程名称 学时 学 学分 期 2 2 2 2 2 2
授课教师、 授课 考核方式 预修课程 职称 方式 王书法副教授 弹性力学、塑性
讲授 作业、论文 力学、桥梁工程 傅少君副教授 弹塑性力学、结
王书法副教授 讲授 作业、论文 构力学、结构设
傅少君副教授 计原理 傅少君副教授 隧道工程、数理
讲授 考试 统计理论 王书法副教授 杜新喜教授 钢结构设计 考试 郭耀杰教授 讲授 原理 陈思作教授 王书法副教授 弹性力学、塑性
讲授 作业、论文 力学、结构力学 傅少君副教授 傅少君副教授 岩石力学、岩土
讲授 考试 塑性力学 王书法副教授 水质控制原理、
杨 开教授 给水排水工程
考试 程晓如教授 讲授 专题讲座、 邵青副教授 流体力学 方 正教授 讲授、李江云教授 讨论 程晓如教授 杨 开教授 邵青副教授 讲授 考试 流体力学、 消防工程 适用专业 土木工程 结构工程 土木工程 结构工程 土木工程 结构工程 土木工程 结构工程 土木工程 结构工程 土木工程 结构工程 环境工程 市政工程 桥梁结构空间
36/2
计算理论 桥梁结构非线
062101025 性计算理论与36/2
仿真分析 隧道结构 062101026 36/2
可靠度 062101027 062101028 062101029
钢桥 隧道力学 36/2 36/2
围岩稳定性分
36/2
析及支护技术 水处理 高级教程 54/3
062101030 2
建筑性能化防
062101031 36/2
火设计理论 活性污泥生物
062101032 36/2
反应动力学 2
2 考试 环境工程 市政工程 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 水处理生物学、
环境工程 水质工程学 市政工程 3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 学分 期 授课教师、 职称 侯建国教授 何英明教授 安旭文讲师 授课 方式 考核方式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防灾减灾 水工结构 水利水电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防灾减灾 水工结构 水利水电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防灾减灾 水工结构 水利水电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防灾减灾 水工结构 水利水电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防灾减灾 水工结构 水利水电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防灾减灾 水工结构 水利水电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防灾减灾 水工结构 水利水电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防灾减灾 水工结构 水利水电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防灾减灾 水工结构 水利水电 4
062102021
现代预应力 混凝土结构 36/2 1 讲授 考试+报告 混凝土结构 062102034
高等钢筋混 凝土结构学 54/3 2
朱 暾教授 何英明教授 徐礼华教授 讲授 考试或 材料力学、钢筋
混凝土结构等 考查 062102039 工程结构抗震 36/2 2
徐礼华教授 讲授 李大庆副教授 结构动力学、钢
读书报告 筋混凝土结构、+考查 钢结构、建筑结
构抗震设计 工程结构可靠
062102040 36/2
性理论与应用 1
侯建国教授 何英明教授 安旭文讲师 讲授 考查 概率论与 数理统计 工程结构加固 062102041 54/3
理论和应用 2
王天稳教授 讲授、 何英明教授 自学 李大庆副教授 考试或 混凝土结构、钢报告 结构、砌体结构 混凝土结构的
062102042 耐久性与损伤 36/2
防治 2
卢亦焱教授 何英明教授 讲授 姜友华副教授 考试或 材料力学、钢筋
混凝土结构等 考查 062102043
工程结构 试验与测试 36/2 2
王天稳教授 讲授、李大庆副教授 自学 混凝土结构、钢
考试或 结构、土木工程
报告 结构试验 062102044
高层建筑 结构设计 36/2 1
何英明教授 讲授 姜友华副教授 考查 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
等 现代钢筋混凝
062102045 土结构新理论36/2
与新技术 卢亦焱教授 1 何英明教授 讲授 考查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钢筋混凝
土结构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 学分 期 授课教师、 职称 侯建国教授 何英明教授 安旭文讲师 授课 方式 考核 方式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防灾减灾 水工结构 水利水电 钢筋砼结构 062102046 36/2 2
分析程序设计 讲授 Fortran语言、弹
考试+ 塑性力学与有限编程 元、砼结构、结
构抗震设计 062102047
工程结构 安全监测 36/2 2
朱暾教授 卢亦焱教授 方梅副教授 讲授 考查 结构工程 砼结构基本理论、工程力学 建筑力学、钢结防灾减灾 构 水工结构 水利水电 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钢结构 钢结构 材料力学、 结构力学、 弹塑性力学 钢结构 钢结构、混凝土
结构 钢结构、弹塑性力学、结构稳定
理论 数理统计、 线性代数 土木工程施工、
结构工程 防灾减灾 工程力学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结构工程 防灾减灾 工程力学 各专业 结构工程 防灾减灾 工程项目管理 结构工程 工程项目管理 结构工程 防灾减灾 工程项目管理 结构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项目管理 062102032 结构稳定理论 36/2 1
郭耀杰教授 杜新喜教授 讲授 考试 062102033 高等钢结构学 36/2 1
杜新喜教授 讲授、 考试或 郭耀杰教授 自学 答辨报告 陈思作教授 讲授、 考试或 陈尚建副教授 自学 考查 杜新喜教授 讲授、 张小兰副教授 自学 徐德新教授 张小兰副教授 讲授 段成晓讲师 郭耀杰教授 陈思作教授 王若林副教授 讲授 考查 062102049 板壳稳定理论 36/2 1
062102050 大跨度钢结构 36/2 1 钢与混凝土 062102051 组合结构 36/2 2
设计原理 钢结构事故 062102052 36/2 2
分析与处理 062102004
专业外语 36/2 2
(硕士英语) 考查 考查 讲授 考试或 与阅读 读书报告 考试 062102030 工程经济学 54/3 2
何亚伯教授 讲授、 王望珍副教授 自学 杨和礼教授 陈悦华副教授 062102035 现代施工技术 36/2 2
讲授 考试 钢筋混凝土结构、防灾减灾 土力学 062102036 现代企业管理 36/2 1
何亚伯教授 讲授、 王望珍副教授 自学 陈悦华副教授 考试 数理统计、线性
代数等 数学、工程 经济学 062102053 投资管理学 36/2 1 5
何亚伯教授 郑绍羽副教授 讲授 考查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 学分 期 授课教师、 职称 王望珍副教授 授课 方式 讲授与讨论 考核 方式 预修课程 房地产经济学、
适用专业 结构工程 防灾减灾 工程项目管理 结构工程 防灾减灾 工程项目管理 结构工程 防灾减灾 工程项目管理 结构工程 防灾减灾 工程项目管理 062102054 房地产评估 36/2 2
杨和礼教授 何亚伯教授 考试与 房地产金融学、论文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投资学 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学、合
同管理 概率论、管理学、062102055
项目风险 分析 36/2 2 郑绍羽副教授 讲授 考查 062102056
城市土地经济
与管理 国际工程项目
管理 36/2 2 郑绍羽副教授 王传玺副教授 讲授、 考试或论管理学、工程经自学 文 济学 概预算、建设监
考查 理、项目管理、建设法规 考查 062102057
36/2 1 郑绍羽副教授 讲授 孔文涛讲师 房地产投资分杨和礼教授 讲授 062102058 36/2 2
析与决策 郑绍羽副教授 工程经济学、投结构工程 资管理学、城市防灾减灾 土地经济与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 道铁工程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 062102003 弹塑性力学 54/3 1 陈明祥教授 讲授 考试 材料力学 062102005 结构动力学 36/2 1
梁枢果教授 讲授 袁文阳副教授 考试 线性代数、 结构力学 062102048
结构控制理论
36/2 2
与应用 梁枢果教授 讲授、 考试或读结构动力学、 徐礼华教授 阅读 书报告 结构随机振动 062102002 有限单元法 54/3 1
徐远杰教授 蔡元奇教授 王雁然讲师 讲授 考试 弹塑性力学、 数值分析 062102007
结构分析 程序设计 36/2 2
徐远杰教授 陈明祥教授 王雁然讲师 讲授 大作业报弹塑性力学、 告 有限单元法 062102006 断裂与 损伤力学 乐运国副教授 36/2 2 刘小明副教授 讲授 晏思聪副教授 考试 材料力学、弹性
力学 6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 学分 期 授课教师、 职称 授课 方式 考核 方式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 工程力学 结构工程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防灾减灾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防灾减灾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防灾减灾 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 水利水电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 水利水电 徐远杰教授 朱永华教授 考试或读材料力学、结构力
讲授 062102001 连续介质力学 36/2 1
孙习方副教授 书报告 学 陈明祥教授 徐远杰教授 弹塑性力学、有限
大型有限元软蔡元奇教授 读书报告,讲授 单元法、结构动力062102008 36/2 2
晏思聪副教授 件及应用 完成算例 学 王雁然讲师 彭 华教授 讲授与考试或读曾又林教授 阅读 书报告 062102009 复合材料力学 36/2 2 062102010 板壳理论 曾又林教授 36/2 2 周剑波副教授 讲授 读书报告 刘礼华副教授 弹性力学 曾又林教授 062102011 结构优化设计 36/2 2 刘礼华副教授 讲授 读书报告 周剑波副教授 宋一乐高工 读书报 结构动力试验周立运高工 讲授 告、试验062102012 36/2 2
与检测 周剑波副教授 报告 屈文忠副教授 非线性 有限元法 朱以文教授 徐远杰教授 蔡元奇教授 考试或 考查 数值分析 结构力学、 结构动力学 062102013 36/2 2 讲授 有限元法 韩立朝副教授 讲授与考试或读
062102014 摩擦磨损原理 36/2 2
孙习方副教授 阅读 书报告 梁枢果教授 结构抗风理论考试或读
062102015 36/2 2 韩立朝副教授 讲授 与实验 书报告 熊铁华副教授 结构动力学、 随机振动 朱鈜庆高工 材料强度特性
彭 华教授 考查、 弹塑性力学、断 讲授 062102016 参数的现代试36/2 2
刘小明副教授 实验报告 裂与损伤力学 验方法 乐运国副教授 062102023 高等土力学 36/2 2
傅旭东教授 邹勇讲师 刘祖德教授 读书报告土力学与地基基
讲授 或论文 础、弹塑性力学 土力学、 地基基础 062102031 7
土工试验 侍倩副教授 读书报告、讲授 36/2 2
崔红军副教授 试验报告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 学分 期 授课教师、 职称 授课 方式 考核 方式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 防灾减灾 岩土流变学原张忠亭教授 讲授、读书报告弹塑性力学、岩土
岩土工程 062102062 36/2 2
理和应用 曾亚武副教授 讨论 或论文 力学、工程地质 水工结构 曾亚武副教授 讲授、读书报告张忠亭教授 讨论 或论文 岩土工程 岩石力学、人工智水利水电 能、神经网络 水工结构 防灾减灾 岩土工程 弹塑性力学、 水利水电 高等土力学 水工结构 防灾减灾 062102063 智能岩石力学 36/2 2
062102064 土的本构关系 36/2 1
傅旭东教授 雷卫民讲师 讲授 读书报告或论文 062102065 滑坡学 36/2 1
傅旭东教授 雷卫民讲师 岩土工程 土力学与地基 读书报告水利水电 讲授 基础、工程地质、或论文 水工结构 结构设计原理 防灾减灾 考查 材料力学、 土力学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 水利水电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 水利水电 王 钊教授 讲授 062102066 土工合成材料 36/2 2
邹维列副教授 王 钊教授 讲授 062102067 环境岩土工程 36/2 2
李愿军副教授 土坡渗流和 邹维列教授 讲授 062102068 36/2 2
稳定 杨金鑫副教授 傅旭东教授 刘祖德教授 邹 勇讲师 考查 土力学 考查 岩土工程 材料力学、土力学 防灾减灾 水利水电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 水利水电 062102069 桩基理论 36/2 2
读书报告土力学与地基基
讲授 或论文 础、高等土力学 傅少君副教授 路基路面设计
062102017 54/3 2 邹维列副教授 讲授 理论 王书法副教授 公路边坡稳定傅少君副教授 062102018 性分析原理及54/3 2 王书法副教授 讲授 邹维列副教授 数值方法 沥青路面抗裂邹维列副教授 062102019 设计理论与方36/2 2 傅少君副教授 讲授 王书法副教授 法 王敏强副教授 高等桥梁结构
062102020 36/2 2 韩光东副教授 讲授 理论 王书法副教授 王书法副教授 隧道结构计算
062102022 36/2 2 傅少君副教授 讲授 与分析 邹维列副教授 考试 路基路面工程、弹土木工程 塑性力学 结构工程 岩土塑性力学、有土木工程 限单元法 结构工程 路基路面设计理
土木工程 论、弹塑性力学及
结构工程 有限元 桥梁工程 土木工程 结构工程 考试 考试 考查 作业、 结构力学、弹塑性土木工程 力学 论文 结构工程 8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 学分 期 授课教师、 职称 授课 方式 考核 方式 考试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 土木工程 结构工程 土木工程 结构工程 岩土塑性力
062102024 36/2 2
学 复合式路面
062102025 设计原理与36/2 2
施工技术 公路与桥梁 36/2 2
结构检测 王书法副教授 傅少君副教授 讲授 邹维列副教授 邹维列副教授 傅少君副教授 讲授 王书法副教授 邹维列副教授 王书法副教授 讲授 傅少君副教授 韩光东副教授 韩光东副教授 王敏强副教授 讲授 王书法副教授 傅少君副教授 讲授 高 睿讲师 杨 开教授 程晓如教授 邵青副教授 程晓如教授 杨 开教授 邵青副教授 李江云教授 方 正教授 方 正教授 李江云教授 周 毅讲师 弹塑性力学 作业、 论文 路面设计原理 062102026
作业、 论文 道路工程、 桥梁工程 土木工程 结构工程 桥梁结构抗
062102027 36/2 2
震设计 GIS基本原理及其在道
062102028 36/2 2
桥工程中的
应用 水质控制原
062102037 36/2 2
理 给水排水工
062102038 54/3 2
程专题讲座 管网非稳定
062102059 流分析与控36/2 2
制 建筑消防理
062102060 36/2 2
论及应用 考试 数值分析、桥梁工土木工程 程、结构动力学 结构工程 考试 道路工程、 桥梁工程 土木工程 结构工程 讲授 考试 市政工程 给水工程、排水工
环境工程 程、流体力学 防灾减灾 给水工程、 排水工程 市政工程 环境工程 防灾减灾 文献综 讲授 述、报告 讲授 考查 流体力学、给水管市政工程 网、水泵及水泵站 环境工程 建筑概论、建筑给防灾减灾 水排水工程、 环境工程 流体力学 市政工程 讲授 考查 062102061
水质分析方
36/2 2
法及仪器 讲授、
邵青副教授 无机化学、分析化
讨论、环境工程 杨 开教授 读书报告 学、水污染控制 实验 市政工程 程晓如教授 工程 操作 傅少君副教授 讲授 傅少君副教授 王书法副教授 讲授 邹维列副教授 傅少君副教授 王书法副教授 讲授 邹维列副教授 报告 考查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 20092102002 隧道工程学 36/2 2 路基土的力
20092102003 54/3 2
学特性 20092102004
地理信息系
36/2 2
统设计 报告 土木工程 9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 学分 期 授课教师、 职称 授课 方式 考核 方式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 道路与铁道
20092102005 工程试验检36/2 2
测技术 公路土工合
20092102006 36/2 2
成材料应用 岩质边坡稳定分析的原
20092102007 36/2 2
理、方法和程序设计 092102008 092102009
傅少君副教授 王书法副教授 讲授 邹维列副教授 傅少君副教授 王书法副教授 讲授 邹维列副教授 报告 土木工程 报告 土木工程 考试、报
工程地质、岩石力岩土工程、
姜清辉教授 讲授、告或论文 学、土工原理与计防灾减灾及
周创兵教授 讨论 算 防护工程 蔡元奇教授 蔡元奇教授 报告或论
结构动力学 工程力学 文 报告或论结构动力学、信号讲授 工程力学 文 处理 讲授 信号处理 36/2 2 模态识别理
36/2 2
论 10
课 程 大 纲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土木一级学科领域的学科发展动态及相关专题研究的前沿。 本讲座为本院博士生指导教师开出的系列讲座,每个讲座0.5学分,每生至少选听4个讲座,最多计2个学分。 待定 062101001 博士生 土木工程专题讲座 Series Lectures of Civil Engineering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 1,2
考核方式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通开课 开课单位 学院博士生指导教师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教学内容 1.岩土工程学科领域发展动态及专题。(0.5学分) 2.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学科领域发展动态及专题。(0.5学分) 3.钢结构学科领域发展动态及专题。(0.5学分) 4.建筑施工管理学科领域发展动态及专题。(0.5学分) 5.市政工程学科领域发展动态及专题。(0.5学分) 6.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领域发展动态及专题。(0.5学分) 7.工程力学学科领域发展动态及专题。(0.5学分) 8.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领域发展动态及专题。(0.5学分)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1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侯建国教授 062101002 博士生 现代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及其应用 Advanced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1
考核方式 考试或考查 建筑工程系 材料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等 开课单位 徐礼华教授,刘幸教授,朱暾教授,卢亦焱教授,何英明教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主要学习和掌握钢筋混凝土材料性能;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和裂缝;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塑性分析与设计的概念及其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延性;新型混凝土结构等内容。 教学内容 1、绪论。从材料、结构、计算理论、耐久性等方面介绍近年来国内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2、混凝土及钢筋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国内外目前比较成熟的应用较广的混凝土的破坏准则和本构关系特点、应用条件,钢筋的本构关系;混凝土和钢筋本构关系、破坏准则在钢筋混凝土有限元中的应用。 3、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及混凝土开裂面骨料咬合作用。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和混凝土开裂面骨料咬合及销栓作用的试验方法;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和骨料咬合作用机理、影响因素;钢筋与混凝土的联结单元模型;钢筋与混凝土间的握裹力、联结弹簧与接触单元的刚度。 4、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计算。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 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及变形控制。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钢筋腐蚀机理及其对裂缝发展的关系、钢筋防腐蚀措施;混凝土的开裂与裂缝的有限元模型;混凝土裂缝分布模型。 6、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计算分析;超静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和分析方法——弹性分析法、等效荷载法和荷载平衡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7、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延性与抗震。延性的概念;结构塑性设计方法与延性的关系,以及结构抗震性能与延性的关系;减震、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方法。 8、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疲劳。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疲劳变形和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和斜截面的疲劳强度计算方法。 9、塑性分析与设计的概念及其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钢筋混凝土连续板、梁的塑性设计;双向板的塑
性铰线分析法及Hillerborg条带法等内容。 10、混凝土新理论和新技术。型钢混凝土;约束混凝土;纤维混凝土;纤维筋混凝土。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赵国藩主编,《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学》,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6 ○2王传志、腾智明主编,《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 ○3《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塑性设计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2
12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结构可靠度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重点掌握:结构可靠度分析的常用方法;结构可靠度理论在结构设计标准修编中的应用;结构体系可靠度的分析方法;已有结构的可靠度分析与性能评估等。 教学内容 1. 绪论。重点讲授:结构可靠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结构可靠性研究近年来的发展概况。 2. 结构可靠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有关概念。重点讲授:随机变量的统计特征;结构可靠指标与安全系数的关系等。 3. 结构可靠度分析的常用方法。重点讲授:结构可靠度分析的一次二阶矩法、二次二阶矩法、二次四阶矩法、响应面法、蒙特卡洛法;结构体系可靠度的分析方法。 4. 荷载与抗力的统计分析。重点讲授:荷载的统计分析;抗力的统计分析。 5. 结构模糊随机可靠度分析。重点讲授:事件的随机性与模糊性的关系;模糊随机可靠度的统一模型。 6. 已有结构的可靠度分析与性能评估。重点讲授:已有结构的荷载与抗力的统计分析;已有结构构件的可靠度分析;已有结构构件的可靠性评定和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侯建国教授 062101003 博士生 结构可靠度理论 Structures Reliability Theory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或报告 1
考核方式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开课单位 何英明教授,安旭文讲师 建筑工程系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赵国藩著. 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李继华等. 建筑结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陈虬,刘先斌编著. 随机有限元法及其工程应用.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13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 Theory and Method of Project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学分 学时 36 开课学期 062101004 2.0 1
博士生 教学方式 讲授 考核方式 考试 工程经济学、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建设监理、建筑施工、工程概预算 刘幸教授 开课单位 建筑工程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内容、管理理论及实用方法作深入系统的介绍。 要求全面掌握建设项目的基本特点、规律、基本管理内容、管理理论及实用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章建设项目组织与管理:建设项目概述、建设项目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组织。 第二章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与决策:概述、市场分析、生产工艺技术方案、财务分析、环境保护方案与影响评价、风险分析、多方案经济比较方法。 第三章建设项目融资:概述、建设项目融资形式、建设项目资本金筹措、负债融资、建设项目融资策略。 第四章建设项目工程设计管理:概述、工程设计管理模式、工程设计全过程管理、工程设计质量控制、工程设计进度控制、工程设计投资控制。 第五章建设项目招投标:招标投标概述、招标投标工作流程、招标和投标、开标和评标、定标和签订合同。 第六章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合同的基本概念、建设项目合同、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建设项目工程承包合同管理、建设项目货物采购合同管理。 第七章建设项目信息管理:信息和建设项目信息、建设项目信息管理、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文挡管理。 第八章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概述、建设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项目质量控制、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 第九章建设项目进度管理和控制:建设项目进度管理和控制的意义及任务、现代进度管理的网络技术、建设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和审核、建设项目进度计划的管理和控制、计算机在进度计划的管理和控制中的应用。 第十章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与财务管理:建设项目总投资的基本概念及构成、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投资控制的主要措施、挣值法在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中的应用、建设项目财务管理。 第十一章建设项目工程监理:建设项目工程监理概述、监理模式和监理单位的选泽、监理大纲、监理规划及监理实施细则、建设项目工程监理机构及其设施、项目建设各阶段监理工作、施工合同管理的监理工作、设备采购监理与设备监造。 第十二章建设项目工程风险管理与工程保险:工程保险、建设项目工程风险管理、建设项目工程保险、工程保险合同、工程保险实务、与工程保险相关配套的其他险种。 第十三章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概述、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程序、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技术与方法、建设项目内部控制审计、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审计、建设项目绩效审计。 第十四章建设项目的生产准备:概述、建设项目相关阶段的生产准备工作、试车和生产试运行、产品市场准备。 第十五章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概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依据、要求、程序、组织、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建设项目竣工资料的移交。 第十六章建设项目后评价:概述、建设项目后评价的范围和内容、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方法和实施。 建设项目管理专题报告。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陈光健等,建设项目现代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田元福,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4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徐礼华教授 062101005 博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高等地震工程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 讲授 学时 考核方式 36
开课学期 读书报告+考试 2
结构动力学、结构随机振动理论 开课单位 李大庆副教授 建筑工程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 在硕士研究生所学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结构控制理论与知识,掌握地震工程理论的应用,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区划;掌握基础隔震技术的原理与工程应用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1章 概论 第2章 随机振动基础 第3章 结构振动控制概论 第4章 地震动 第5章 土体地震反应与地基抗震 第6章 结构与地基实际地震反应及其观测 第7章 结构振动试验与结构动力性能 第8章 基础隔震和能量耗散技术 第9章 地震危险性、危害性分析和地震区划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胡聿贤 编著 《地震工程学》 李宏男 编著 《地震工程概论》(第一版) 沈聚敏等 编著 《抗震工程学》 15
地震出版社,2006年1月 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062101006 2.0 1 学分 学时 36 开课学期 博士生 教学方式 讲授 考核方式 考试 数值分析、弹性力学有限元、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 刘幸教授 开课单位 建筑工程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非杆系混凝土结构的计算方法、可靠性设计理论及应用作深入系统的介绍。 要求全面掌握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及钢筋混凝土随机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工程运用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1.第一章绪论: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分析简介、国内外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分析发展概况。 2.第二章有限元分析基础:有限元分析基本原理、有限元法的变分基础。 3.第三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及线性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钢筋单元、粘结单元、组合式单元、整体式单元、结构整体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线性分析。 4.第四章材料本构关系及破坏准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破坏准则、以弹性力学理论为基础的本构模型、以塑性力学理论为基础的本构模型、钢筋的力学性能和本构关系。 5.第五章钢筋混凝土界面的传力机理及模型化:钢筋与混凝土界面的传力机理、钢筋与混凝土界面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混凝土与混凝土界面的的传力机理和有限元分析模型。 6.第六章钢筋混凝土的裂缝模拟和分析: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混凝土裂缝的模拟、混凝土单元开裂、压碎后的数值分析过程。 7.第七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非线性问题的基本解法、材料非线性问题、几何非线性问题、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过程。 8.第八章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分析程序设计及工程应用: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分析程序的总体设计、单元应力计算的程序设计、单元状态分析的程序设计、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方法在结构分析中的实际应用。 第二部分:钢筋混凝土随机有限元分析 1.第一章概论:随机有限元分析基本概念及发展情况、随机有限元在水工非杆系结构中的应用背景。 2.第二章概率统计理论与基本公式:概率论的基本概念、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数字特征、常用分布随机向量、随机函数、统计基础。 3.第三章钢筋混凝土非线性随机有限元分析一般理论:基本公式及推导、计算步骤、考虑随机变量概型分布的钢筋混凝土非线性随机有限元方法。 4.第四章基于累进法的钢筋混凝土非线性随机有限元方法:累进法的控制方程、控制方程的展开、累进法与简单法的对比。 5.第五章基于可靠性分析的水工非杆系结构实用设计法:基本公式法、钢筋混凝土非线性随机有限元直接设计法及其应用原则、基本公式法与钢筋混凝土非线性随机有限元直接设计法的比较。 6.第六章钢筋混凝土随机有限元软件编制原理:软件开发环境、总体设计、软件编制原理、计算功能、前后处理功能。 7.第七章水工非杆系结构实用设计法应用实例:三峡电站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可靠性分析、柘溪电站引水洞衬砌结构的可靠性分析、牛路岭水电站大坝空腹拱顶和溢流面反弧段结构可靠性分析。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康清梁,《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分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2.刘 幸,方 梅,张立军,《钢筋混凝土随机有限元理论及在水工非杆系结构中的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16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增强学生的力学基础和电算分析理论及能力。 朱暾教授 062101007 博士生 钢筋混凝土力学 Mechanic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钢筋混凝土结构、弹塑性力学 开课单位 徐礼华教授 建筑工程系 教学内容 混凝土弹塑性理论;混凝土在单轴、双轴及三轴应力状态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裂缝面剪力传递与裂缝开展机理;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宋启根《钢筋混凝土力学》东南大学出版社,1987
17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理论及实用方法作深入系统的介绍。 要求全面掌握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基本特点、基本理论、实用方法以及相应的招标投标管理方法。 教学内容 1.第一章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概论: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及其特征和意义、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发展、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程序。 2.第二章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形式与方法:建设工程招标的主要形式与方法、建设工程投标承包的联合形式与主要方式、承包工程的合同类型及价格形式。 3.第三章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按业务领域划分类型、按建设阶段划分类型、按市场区域划分类型、按工程项目的组成划分类型。 4.第四章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文件的编制要求、国内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文件、国际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文件。 5.第五章建设工程招标:建设工程招标准备、建设工程招标的步骤方法、建设工程招标标底的确定。 6.第六章建设工程投标:建设工程投标准备、建设工程投标的步骤方法、建设工程投标报价的确定。 7.第七章建设工程评标与决标:建设工程评标与决标的程序、建设工程评标与决标的基本方法与规则。。 8.第八章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后期工作: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后期工作内容、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纠纷的解决、工程索赔。 9.第九章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管理: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合同管理、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风险管理。 10.第十章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优化:建设工程投标决策的优化、建设工程投标报价的优化、建设工程决标的优化。 11.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理论及应用研究专题 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理论与方法 Theory and Method of Bidding and Tender for Projects Construction
062101008 博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 1 考核方式 工程经济学、建设监理、建筑施工、工程概预算 刘幸教授 开课单位 建筑工程系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宁素莹编著,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与管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 2.卢谦编著,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18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郭耀杰教授 062101009 博士生 现代钢结构理论与应用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Modern Steel Structures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与讨论 学时 36
开课学期 1
考核方式 考试+专题报告 弹塑性力学、钢结构、结构稳定理论 开课单位 陈思作教授 建筑工程系 本课程是在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深入了解钢结构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要求能针对一般钢结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能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或解决方案。 教学内容 1.第一章总论:现代钢结构的发展趋势,现代钢结构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其分类。 2.第二章高层钢结构:高层钢结构节点类型,节点性能分析,节点实用设计方法,支撑类型及其分析方法。 3.第三章大跨结构:大跨结构的形式,大跨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大跨结构优化设计,大跨结构的节点分析技巧。 4.第四章索膜结构:索膜结构的形式,膜的受力分析与裁剪。 5.第五章轻钢结构:轻钢结构的主要形式,节点连接方式及其计算。 6.第六章钢结构防火:钢结构的防火要求,钢结构的防火设计,钢结构的防火涂料及其厚度计算,混凝土防火保护层及其厚度计算。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刘锡良等 著,《现代空间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刘大海 编著,《高楼钢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张其林 著,《索膜结构》,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4.李国强等 编著,《钢结构防火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19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陈思作教授 062101010 博士生 钢结构疲劳与断裂理论 Fatigue and Fracture Theory in Steel Structures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自学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或考查 2
考核方式 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 开课单位 郭耀杰教授等 建筑工程系 本课程是在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讨论钢结构的疲劳裂纹萌生机理与规律;应力疲劳与应变疲劳;断裂与断裂控制;疲劳裂纹扩展规律;现代抗疲劳设计方法等。.
教学内容 1.第一章 绪论:疲劳概念;疲劳断裂破坏的严重性;疲劳设计方法;疲劳破坏机理与断口特征;疲劳断裂研究方法。 2.第二章 应力疲劳:介绍基本S-N曲线;平均应力的影响;影响疲劳性能的若干因素;缺口疲劳等。 3.第三章 疲劳应用统计学基础:介绍与疲劳计算有关的应用统计学方法。 4.第四章 应变疲劳:单调应力-应变响应;滞后环和循环应力-应变响应;材料的记忆特性与变幅循环响应计算;应变疲劳性能;缺口应变分析。 5.第五章 断裂失效与断裂控制设计:结构中的裂纹;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控制断裂的三个基本因素;材料的断裂韧性;断裂判据与断裂控制设计的基本概念。 6.第六章 表面裂纹:拉伸载荷作用下无限大体中的埋藏裂纹和表面裂纹;拉伸载荷作用下以及弯曲载荷作用下有限体中表面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 7.第七章 弹塑性断裂力学简介:裂纹尖端的小范围屈服;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OD测试与弹塑性断裂控制设计。 8.第八章 疲劳裂纹扩展: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疲劳裂纹扩展寿命预测;影响疲劳裂纹扩展的若干因素。 9.第九章 裂纹闭合理论与高载迟滞效应:循环荷载下裂尖的弹塑性响应;裂纹闭合理论;高载迟滞效应。 10.第十章 疲劳寿命预测和抗疲劳设计:介绍损伤容限设计及耐久性设计。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陈传尧编,《疲劳与断裂》(第一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0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结构灾害的检测、修复和加固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论述与介绍。 要求全面掌握建筑结构灾害材料学的基本概念,城市灾害学的基本原理,结构灾害的检测方法和加固方法。 教学内容 1.第一章建筑结构灾害材料学:介绍火灾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火灾的历程及其影响、火灾中混凝土材质的微观变化、火灾对钢筋与混凝土间粘结力的影响、火灾对钢结构的影响、冰冻时材料的影响、冰冻对混凝土的影响、受冻混凝土的强度、腐蚀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腐蚀对混凝土、钢材及砌体的作用、冲击荷载对混凝土、钢筋的作用、混凝土、钢筋的疲劳等。 2.第二章城市灾害源:介绍城市灾害及其规律、城市洪灾与水灾、城市火灾与爆炸。 3.第三章城市灾害学原理:论述城市灾害学原理、综合减灾原理和安全文化与社会心理学原理。 4.第四章混凝土、钢结构及组合结构灾害检测学:介绍混凝土受灾的表观检测法、混凝土结构房屋、钢结构厂房的外观检测法和房屋地基强度检测,论述受灾结构的残余承载力等。 5.第五章混凝土、钢结构及组合结构的灾害加固学:介绍加固前的鉴定、加固方法的分类,论述混凝土与混凝土的结合、混凝土与钢的结合、混凝土与纤维增强塑料的结合等。 徐德新教授 062101011 博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灾 害 学 Catastrophism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时间 考试 2
考核方式 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 开课单位 张小兰副教授,程晓燕讲师 建筑工程系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金磊著,《城市灾害学原理》,气象出版社,1997
2.朱伯成等著,《房屋结构灾害检测与加固》,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3.罗祖德等著,《灾害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郭增建等著,《未来灾害学》,地震出版社,1992 21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硕士研究生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决策理论与风险分析原理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论述与介绍。要求全面掌握决策理论与风险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并将其理论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实践。 教学内容 1.第一章 绪论:决策理论到决策科学,熵的产生和发展,项目管理的历史与现状,管理决策与熵学的展望。 2.第二章 管理决策分析:决策系统,确定型与不确定型决策分析,风险决策分析,动态决策分析,项目管理决策分析。 3.第三章 应用熵学基础:熵的概念,极大熵准则、管理决策的熵思想。 4.第四章 管理系统结构熵理论:组织中关系,管理系统结构对信息流通的影响,系统结构的时效质量熵。 5.第五章 管理决策熵理论:熵权,风险分析。主要介绍熵权的概念,熵权的应用与风险分析。 6.第六章 复熵与IBayes决策分析:引言,复熵,IBayes决策分析,信息价值的直觉熵方法。 7.第七章 多目标决策分析:多目标决策的基础理论,层次分析法,熵权多目标决策法,项目管理中的MODM问题。 8.第八章 群决策分析:群决策的基本理论,群决策特征根法,群决策的熵集结理论,群决策系统的熵模型,群决策风险收益模型。 9.第九章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决策案例。国际机场扩建工程项目管理,包括扩建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扩建工程项目的组织机构,扩建工程项目招标,扩建工程的投资控制,扩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邱菀华著,管理决策与应用熵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 2.丁英川著,现代决策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5.8.11; 3.李新中译,数据、模型与决策管理科学基础,中信出版社,2004.6.1。 22
决策理论与风险分析 Decision-making Theory and Risk Analysis
062101012 博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 杨和礼教授 开课单位 何亚伯教授 工程管理系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陈明祥教授 062101013 博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细观力学 Meso-Mechanics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弹塑性力学,断裂与损伤力学 开课单位 工程力学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弹塑性力学、断裂与损伤力学的基础上,从细观的物理尺度,了解材料塑性变形、断裂与损伤的物理机制,掌握细观力学,建立材料力学模型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张量分析与有限变形的基本知识。介绍张量的基本定义和运算,张量的性质,张量函数及其对称性。介绍有限变形中应力应变的度量,以及质量守恒,能量守恒方程。 第二章 塑性变形、断裂与损伤的细观机制。介绍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内部的细观结构,以及在变形与断裂中的演化机理。 第三章 宏观与细观之间物理量之间的转换关系。包括三种宏观向细观转换的模型,以及细观向宏观转换的均匀化方法。 第四章 几种常见的细观力学模型与应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Yang.W.and Li.B.J 2.王自强 段祝平
Mesoplast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Spinger 1992 细观力学基础
科学出版社
1995
23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蔡元奇教授 计算结构动力学 The Computational Structure Dynamics
062101014 博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结构动力学、有限元法 开课单位 朱以文教授 工程力学系 本课程是在硕士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计算结构动力学原理与计算技术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论述与算法介绍。 要求全面掌握计算结构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算法与计算技术。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单自由度体系的振动 §2.1 动力体系的自由度 §2.2 无阻尼自由振动 §2.3 考虑阻尼的自由振动 §2.4 无阻尼的强迫振动 §2.5 考虑阻尼的强迫振动 §2.6 结构的阻尼和振动过程中的能量 §2.7 隔振与隔震原理 第三章 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动 §3.1 多自由度体系的无阻尼自由振动 3.1.1 无阻尼自由振动 3.1.2 坐标的耦联 3.1.3 频率方程 3.1.4 振型分析 §3.2 多自由度体系动力反应的振型叠加法 §3.3 结构中的阻尼和阻尼矩阵的构造 §3.4 雅可比迭代法求频率和振型 §3.5 子空间迭代法 第四章 频域分析法 §4.1 付立叶变换与付立叶积分 §4.2 频谱与频谱分析 §4.3 脉冲函数和频率响函数 §4.4 多自由度体系的实模态分析 §4.5 多自由度体系的复模态分析,状态空间 第五章 动力反应的直接积分法 §5.1 数值算法中的基本问题 24
§5.2 中心差分法 §5.3 Newmark-β法 §5.4 Wilson-θ法 §5.5 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 第六章 动力有限元法 §6.1 集中质量法及结构模型化 §6.2 动力有限元分析中的基本要素 §6.3 动力有限元法分析过程 §6.4 动力有限元法的精度 第七章 结构随机振动 §7.1 概述 §7.2 随机过程及其时域特征与相关函数 §7.3 随机过程的频域特征与谱密度 §7.4 线性单自由度体系的随机响应 §7.5 线性多自由度体系的随机响应 §7.6 结构随机响应分析的虚拟激励法 §7.7 结构随机响应分析的状态空间法 §7.8 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的多点输入问题 §7.9 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的多点位输入问题 第八章 结构动力参数识别和动力检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刘晶波等人,《结构动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2] 林家浩,曲乃泗,孙焕纯,《计算结构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出版。 [3] 傅志方,《振动模态分析与参数辨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年出版 25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朱以文教授 岩土工程中的数值方法 The Numerical Methods in Rock and Soil Engineering
062101015 博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查 2 考核方式 计算方法、有限元法 开课单位 徐远杰教授 工程力学系 本课程是在硕士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岩土工程中的数值方法原理与技术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论述与介绍。 要求全面岩土工程中的数值方法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应用技能。 教学内容 第一章 概论 §1.1 数值方法在岩土工程分析中的地位 §1.2 岩土工程中数值方法的发展 §1.3 岩土工程中的本构关系 §1.4 岩土工程中数值方法与实验的关系 第二章 岩土工程中的有限元法 §2.1 总应力分析与有效应力分析 §2.2 Biot饱和土动力固结方程 §2.3 Biot固结分析有限元法 §2.4 应用实例 第三章 离散元法 §3.1 力与位移的关系 §3.2 运动定律 §3.3 阻尼的引入 §3.4 时段的选择 §3.5 分格检索方法 §3.6 离散元的计算机实施过程 §3.7 离散元的适用范围 第四章 快速拉格朗日元法(Flac法) 第五章 非连续变形分析(DDA)与流形元方法 §5.1 块体的位移和变形 §5.2 单一块体的应力、应变和荷载分析 §5.3 块体系统运动学 §5.4 裂缝切割的块体 §5.5 二维单纯形积分 26
§5.6 DDA的计算过程 §5.7 流形方法的一般有限覆盖 §5.8 数学网格与物理网格,数学覆盖和物理覆盖 §5.9 一般覆盖接触的进入理论 §5.10 以有限元网格为数学网格的流形元列式 §5.11 流形元的解决连续—非连续问题的策略和算法 §5.12 流形元的应用 第六章 极限平衡法、极限分析法和滑移线法 §6.1 极限平衡法 §6.2 极限分析法 §6.3 滑移线法 第七章 岩石流变力学和流变有限元法 §7.1 岩石工程中的流变力学问题 §7.2 岩石蠕变的本构模型 §7.3 粘弹性有限元分析 第八章 岩土工程中数值方法的应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龚晓南,《土工计算机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 [2] 石根华,《数值流形方法与非连续变形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27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朱以文教授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The Applacation of ANN Method in Civil Engineering
062101016 博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计算方法、概率统计方法 开课单位 工程力学系 本课程是在硕士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原理与技术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论述与介绍。 要求全面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应用技能。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人工神经网络(ANN)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第二章 学习规则 第三章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3.1 神经元模型 §3.2 传递函数 §3.3 学习算法 §3.4 网络模型 §3.5 实现机制 第四章 典型神经网络模型 §4.1 BP网络模型 §4.2 Hopfield网络模型 §4.3 回归BP网络 §4.4 Boltzmann机网络 §4.5 RBF径向基函数网络 §4.6 概率神经网络 §4.7 CP对偶网络 §4.8 模糊网络 第五章 ANN中数据的前后处理 §5.1 数据处理的方法 §5.2 数据变换 §5.3 特征参数的提取 §5.4 样本集的构造 §5.5 数据算例分析 28
第六章 ANN在结构分析与初步设计中的应用 第七章 ANN在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7.1 结构优化设计的发展与研究 §7.2 基于ANN的结构优化设计 §7.3 基于遗传算法的结构优化设计 §7.4 结构智能优化设计 第八章 基于ANN的结构损伤检测 §8.1 结构损伤检测的发展和研究 §8.2 基于ANN的结构损伤检测 §8.3 基于ANN的多级结构损伤检测技术 §8.4 桥梁结构的损伤检测与定位 第九章 ANN的其它应用 §9.1 特征值反分析 §9.2 非线性本构模型的自适应识别 §9.3 边坡稳定分析 §9.4 爆破参数反分析 1.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姜绍飞,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优化与损伤检测,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2.高隽,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仿真实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 3.闻新等编著,Matlab 神经网络仿真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29
课程名称 非连续介质的数值方法 英文译名 Numerical Method of Discontinuous Medium
课程编号 062101017 学分 2.0 学时 36 开课学期 2 授课对象 博士生 教学方式 讲授与阅读 考核方式 考试或读书报告 先修课程 有限单元法、数值分析 课程负责人 彭华教授 开课单位 工程力学系 课程组成员 曾亚武副教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使学生掌握流形覆盖技术的数值流形方法。 教学内容 1. 流形方法的一般有限覆盖; 2. 有限覆盖单元矩阵; 3. 一般覆盖接触的进入理论; 4. 流形方法的有限覆盖; 5. 有限单元覆盖的单元矩阵; 6. 有限单元覆盖接触进入理论; 7. 二维单纯形积分; 8. 块体的位移和变形; 9. 块体的应力应变分析; 10.块体系统运动学; 11.裂缝切割的块体; 12.二维单纯形积分。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石根华著,《数值流形方法与非连续变形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30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梁枢果教授 062101018 博士生 结构随机振动 The Structural Random Vibration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 考试或读书报告 结构动力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开课单位 蔡元奇教授,袁文阳副教授 工程力学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结构上随机荷载的数学模型与统计特性,单自由度、多自由度和连续体系随机振动反应分析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分析结构在风荷载、地震荷载、海浪等荷载作用下的随机反应。 教学内容 1.随机过程基本理论 包括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均方微积分,平稳随机过程与各态历经随机过程的基本特性,马尔可夫过程、随机微分方程简介。 2.结构上的随机荷载 结构随机干绕的平稳与非平稳模型,脉动风压随机荷载模型,地震地面运动的随机荷载模型,海洋波浪力的随机荷载模型。 3.线性体系的随机振动反应分析 在平稳与非平稳随机荷载作用下线性单自由度、多自由度和连续体系动力响应分析的时域与频域方法,多自由度和连续体系随机反应分析的振型分解法。 4.非线性体系的随机振动反应分析 非线性体系的随机振动反应分析基本方法:随机等价线性化法、随机摄动法、FPK方程法、统计矩截断法。 5.结构随机振动的累积损伤与可靠性 结构的首超与疲劳破坏准则,随机累积损伤模型,结构随机反应极值及越界的概率分析,基于两种破坏准则的可靠性分析。
1.欧进萍、王光远编著:《结构随机振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 2.星谷胜著:《随机振动分析》,地震出版社,1977年11月第一版。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31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梁枢果教授 062101019 博士生 高等结构风工程 Advanced Wind Engineering of Structures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与阅读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读书报告 2 考核方式 随机振动、结构抗风理论与实验 开课单位 韩立朝副教授,熊铁华副教授 工程力学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结构风工程在理论与实验两方面的最新发展,使学生掌握大型复杂结构的抗风设计理论与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并理解代表结构风工程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文献,独立开展结构风工程前沿课题的研究。 教学内容 1.结构风工程学科发展简史 结构风致响应计算理论与分析方法的发展简史;若干重要研究方向与热点问题的发展简史;国际、国内结构风工程科研基地与学术论坛的发展简史。 2.风洞试验、现场实测技术与测试数据分析方法的现状与发展 风场模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结构风荷载与响应风洞试验基本方法的现状与发展;近地风与结构风致响应现场实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POD方法与神经网络方法预测结构表面风压分布;小波变换、希尔伯特变换在测试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3.结构气动弹性效应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结构气动弹性效应的定常与非定常分析;高层、高耸结构气动弹性效应的风洞试验研究;基于风洞实验数据的结构气弹效应半经验、半理论分析方法。 4.大型复杂结构的抗风设计理论与方法 格构式高耸结构抗风设计理论与方法;输电塔-线体系抗风设计理论与方法;大屋盖结构抗风设计理论与方法;桅杆结构、索膜结构抗风设计理论与方法;柔性结构等效静力风荷载分析方法。 5.结构风荷载与效应数值模拟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计算风工程常用数值方法与湍流模型简介;计算风工程研究的基本内容与热点、难点问题;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的现状与展望。
1.ASCE Manuals:“Wind tunnel studies of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First published in 1987, ASCE press
2.希缪、斯坎伦著:《风对结构的作用》,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 32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33
课程名称 非饱和土力学 英文译名 Soil Mechanics for Unsaturated Soils
课程编号 062101020 学分 3.0 学时 54
开课学期 2
授课对象 博士生 教学方式 讲授 考核方式 考试 先修课程 材料力学、土力学 课程负责人 邹维列教授 开课单位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自然界大部分与工程密切相关的土是三相的非饱和土,因研究困难,才简化为两相研究。学习目的是为了掌握非饱和土的力学性质,了解非饱和土的试验方法、渗透性、强度和变形特性,用于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 教学内容 1.绪论:非饱和土研究的意义。 2.第一章土中吸力和非饱和土应力状态:吸力(suction)是非饱和土的关键变量,吸力控制了非饱和土的特性。 3.第二章的吸力量测:吸力的室内和现场测量方法,吸力的影响因素和土水特征曲线的确定和作用。。 4.第三章非饱和土中渗流:气相和水相的达西定律,非饱和土区的渗流计算。 5.第四章抗剪强度理论:Fledlund对抗剪强度理论的贡献,用真三轴仪测量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参数。非饱和土强度的工程应用。 6.第五章体积变化和本构关系:吸力对体变的影响,非饱和土的本构模型简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陈仲颐等译,Fredlund and Rahardjo著,非饱和土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4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选题开阔视野,并为其论文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要求学生除了了解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中内容外,还必须针对每一专题查阅最新文献,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内容 在已经理解和掌握岩石力学基本理论、熟悉岩石力学与工程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分以下十个专题进行讲解和讨论: 1.岩石的力学特性; 2.岩体中的地应力及岩爆分析; 3.岩石的本构关系及其数值分析方法; 4.岩石动力学分析; 5.节理岩体渗流分析; 6.节理岩体锚固分析; 7.岩石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研究; 8.岩体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9.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反分析方法; 10.非线性科学在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中的应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周维垣主编,《高等岩石力学》,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2.王思敬主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世纪成就》,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3.蔡美峰主编,《岩石力学与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 4.董学晟主编,《水工岩石力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35
高等岩石力学 Advanced Rock Mechanics
062101021 博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3.0 讲授、讨论 学时 54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工程地质、材料力学、岩石力学、弹塑性力学 曾亚武副教授 开课单位 张忠亭教授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和要求 侍倩副教授 062101022 博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土动力学 Soil Dynamics
2.0 讲授+自学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土力学、地基基础、结构动力学 开课单位 崔红军副教授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本课程是在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上,对土体动力特性、动承载力、动强度和液化等问题进一步系统深入地论述和介绍。 要求全面掌握土体动力特性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 教学内容 1.绪论:简述土的动力特性及确定动力特性的原位测试技术和室内测试技术,以及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土体的地震反应、变形与稳定分析。 2.第一章动荷载下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先介绍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特性,再分别论述各种土体动应力应变关系的力学模型。 3.第二章土的动力性质测试:分别介绍各种室内和原位动力性质测试试验,介绍各试验的原理、方法、成果整理和分析及工程应用。 4.第三章土体的地震反应、变形与稳定分析:首先介绍了地震及相关概念,接着进行地基的地震反应分析,并阐述了地基震动稳定及变形简化分析方法和土坝地震稳定及变形简化分析方法。 5.第四章浅基础的动承载力:介绍了砂土的动极限承载力、粘土的动极限承载力,并论述了基础的刚塑性分析和瞬态作用下基础的弹塑性分析。 6.第五章挡土墙压力:阐述了Mononbe-Okabe主动土压力理论,说明了影响主动土压力系数值的参数,并介绍了有限位移的重力式挡土墙设计方法。 7.第六章土的动强度和液化:论述了饱和砂土液化机理,阐明了判别地基液化可能性的方法,并说明了粘性土的动强度和振动作用下的孔隙水压力变化。 8.第七章桩的动力测试方法和应用:阐述了波动方程的基本原理和推导,给出波动方程的史密斯解答,并进一步分析桩的性状及波动方程的生产应用问题,同时介绍桩的其他几种常用动力测试方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吴世明等,土动力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钱家欢,殷宗泽,土工原理与计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3.谢定义,土动力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 36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傅旭东教授 岩土工程中的可靠度理论及应用 Reliability Theory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pplication
062101023 博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 读书报告或论文 数理统计、高等土力学 开课单位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了解国内外岩土工程可靠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现状,掌握边坡、浅基础和桩基础等实际工程的可靠度设计理论和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1.绪论:工程结构可靠度研究历史简介,岩土工程可靠度分析的特点、研究现状。 2.第一章可靠度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土力学中的不确定性与随机变量,极限状态方程,可靠度指标,可靠度指标与中心安全系数的关系。 3.第二章可靠度分析的一次二阶矩方法:可靠度分析的中心点法,验算点法与JC法,实用分析方法。 4.第三章岩土工程系统可靠度的分析方法:系统失效模式与系统可靠度的基本概念,串连系统失效概率的计算方法,并联系统失效概率的计算方法,逐步等效线性化的Johnson法。 5.第四章岩土工程可靠度指标的数值模拟计算:土性指标的相关特性,蒙特卡罗模拟,抽样方差缩减技术,重要抽样法,可靠度指标的计算。 6.第五章岩土工程随机场理论和离散方法:随机场基本理论,土性参数的随机场模拟,随机场离散。 7.第六章岩土工程中的随机有限元技术:蒙特卡罗随机有限元,Neumann随机有限元,摄动随机有限元。 8.第七章可靠度理论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边坡稳定的可靠性分析,桩基承载力的可靠度分析,地基承载力与沉降的可靠度分析,深基坑稳定性与变形的可靠性分析,岩土工程中的可靠度规范改革介绍。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傅旭东,《岩土工程中的可靠度理论及应用》,自编讲义,2003 2.赵国藩,金伟良,《结构可靠度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傅旭东,《随机有限元法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博士后出站报告,2000 4.高大钊,《土力学可靠性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5.卢廷浩,刘祖德等主编,《高等土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7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王书法副教授 课程组成员 062101024 博士生 桥梁结构空间计算理论 Spatial Analysis Theory of Bridge Structure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2 作业、论文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傅少君副教授 考核方式 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桥梁工程 开课单位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对桥梁结构分析的数值方法、桥面板分析、薄壁箱梁的弯曲、扭转和畸变理论、斜弯桥、斜拉桥和悬索桥计算理论。要求掌握桥梁结构分析数值方法、桥面板和箱梁的力学特性计算方法,斜弯桥、斜拉桥和悬索桥计算理论。 教学内容 1.第一章 桥梁结构分析的数值方法. 桥梁结构分析的有限元法、有限条法和子结构法等数值方法。 2.第二章 桥面板分析. 构造正交异性桥面板理论、长悬臂桥面板计算理论、钢桥面板计算理论和桥面板有效分布宽度计算方法等。 3.第三章 薄壁箱梁的弯曲理论:梁弯曲的初等理论、弯曲剪应力、剪力滞效应理论及剪力滞效应求解方法。 4.第四章 薄壁箱梁的扭转理论:薄壁箱梁约束扭转微分方程的建立以及求解方法。 5.第五章 薄壁箱梁的畸变理论:薄壁箱梁畸变荷载、畸变微分方程的建立、边界条件及其求解方法。 6.第六章 斜弯桥计算理论:斜弯桥的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方法、斜桥计算理论和曲线桥计算理论。 7.第七章 斜拉桥计算理论:斜拉桥恒载状态的分析、施工状态分析、近似计算及非线性空间分析理论。 8.第八章 悬索桥计算理论:悬索桥的近似分析,主塔计算,成桥状态和施工状态的精确计算。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项海帆.高等桥梁结构理论,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2.贺拴海.桥梁结构理论与计算方法,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华孝良,徐光辉.桥梁结构非线性分析,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4.张海龙.桥梁的结构分析、程序设计、施工监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范立础.桥梁工程(上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6.顾安邦.桥梁工程(下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8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王书法副教授 062101025 博士生 桥梁结构非线性计算理论与仿真分析 Nonlinear Analysis Theory of Bridge Structure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 作业、论文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傅少君副教授 弹塑性力学、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 开课单位 本课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梁和刚架、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结构、斜拉桥、拱桥、悬索桥等桥梁结构中非线性问题的分析方法作系统深入的介绍和阐述。要求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梁和刚架、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结构、斜拉桥、拱桥、悬索桥等桥梁结构中非线性问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1.第一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钢筋混凝土单元和体系分析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法。 2.第二章 预应力混凝土梁和刚架的非线性分析。 3.第三章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结构非线性分析: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知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结构非线性分析理论及程序编写方法。 4.第四章 斜拉桥几何非线性简化分析:斜拉桥非线性分析的主要因素、简化方法以及非线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5.第五章 拱桥的几何非线性分析:拱桥的几何非线性因素及求解方法。 6.第六章 悬索桥的非线性静力分析:悬索桥的非线性因素、基本假定及非线性有限元求解方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华孝良,徐光辉.桥梁结构非线性分析,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2.张海龙. 桥梁的结构分析、程序设计、施工监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项海帆. 高等桥梁结构理论,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4.贺拴海. 桥梁结构理论与计算方法,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5.范立础. 桥梁工程(上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6.顾安邦. 桥梁工程(下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9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傅少君副教授 062101026 博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隧道结构可靠度 Reliability of the Tunnel Structure
2.0 讲授 开课单位 王书法副教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2
考核方式 隧道工程、数理统计理论 本课程介绍可靠度理论和方法在隧道结构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可靠性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概述; 第三节 隧道结构设计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第四节 隧道结构按可靠度设计的可行性研究。 第二章 隧道衬砌按荷载—结构模型设计时的可靠度分析 第一节 整体式衬砌实现可靠度设计的主要环节; 第二节 主要随机变量的统计特征; 第三节 衬砌作用效应分析的随机有限元方法; 第四节 铁路隧道整体式衬砌可靠度校核及目标可靠指标的确定;第五节整体式衬砌概率极限状态的实用设计式和分项系数。 第三章 按收敛—约束模型判别支护系统稳定的可靠度 第一节 收敛—约束模型的实用意义及实现可靠度分析之途径; 第二节 极限位移的意义及确定; 第三节 支护系统位移量测结果的统计整理; 第四节 隧道稳定性的模糊概率分析; 第五节 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及支护荷载的随机反分析; 第六节 隧道整体式衬砌结构破坏及极限位移的室内模拟试验。 第四章 隧道衬砌按连续介质模型设计时的可靠度分析 第一节 喷锚衬砌和复合村砌现行设计计算方法综述; 第二节 喷锚衬砌和复合衬砌可靠度设计方法; 第三节 关于隧道衬砌按连续介质模型设计时可第度分析的讨论及建议。 第五章 隧道结构系统可靠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结构系统可靠度分析方法概述; 第三节 隧道结构系统可靠度初探。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景诗庭,朱永全,宋玉香著. 隧道结构可靠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赵国藩.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40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钢桥设计理论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论述与介绍。 要求全面掌握钢桥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 杜新喜教授 062101027 博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钢 桥 Steel Bridge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钢结构设计原理 开课单位 郭耀杰教授、陈思作教授 建筑工程系 教学内容 1.钢-砼组合梁的构造和计算原理; 2.钢梁和支座的构造和计算原理; 3.箱形截面梁的构造和计算特点; 4.钢斜拉桥的构造和计算特点; 5.钢吊桥的构造和计算原理; 6.钢桥的制造和架设。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周远棣、徐君兰 主编。钢桥,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年; 2.吴冲。 现代钢桥(上、下) 同济大学出版社; 3.小西一郎编,宋慕兰、董其震。 钢桥, 人民铁道出版社; 41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王书法副教授 062101028 博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隧道力学 Tunnel Mechanics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作业、论文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傅少君副教授 2 考核方式 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结构力学 开课单位 本课程对隧道围岩的初始应力状态、工程性质、围岩分类及应用、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力学行为、支护结构的力学行为、隧道结构计算的解析方法:隧道结构计算的结构力学方法、弹性力学方法。边界单元法和有限单元法及位移反分析边界单元法和有限单元法。隧道围岩的弹塑性、粘弹性和粘弹塑性分析、隧道的动态量测技术等作系统深入的介绍和阐述。要求掌握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力学行为和计算方法以及隧道的动态量测技术。 教学内容 1.第一章 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隧道围岩的初始应力状态、岩石工程性质、不同围岩分类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2.第二章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的力学行为:开挖后隧道围岩的弹性二次应力状态与位移、弹塑性二次应力状态与位移及稳定性判据。支护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时围岩的弹性三次应力状态弹塑性三次应力状态。 3.第三章 支护结构的力学行为:支护结构的基本要求、类型及选择方法、混凝土和喷射混凝土的支护特征曲线、钢支撑的支护特征曲线、锚杆的支护特征曲线。 4.第四章 隧道结构计算的解析方法:隧道结构计算的结构力学方法、和弹性力学方法。 5.第五章 隧道结构计算的数值方法:隧道结构计算的有限单元法和边界单元法及位移反分析有限单元法和边界单元法。 6.第六章 隧道结构计算的材料非线性问题:隧道围岩的弹塑性、粘弹性和粘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7.第七章 隧道的动态量测技术:隧道量测的技术手段以及量测值的评价。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关宝树. 隧道力学概论,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83
2.樗木武著;关宝树, 麦周曾译。 隧道力学数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3 3.潘昌实. 隧道力学数值方法.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5 4.夏永旭, 王永东. 隧道结构力学计算,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5.王毅才. 隧道工程(上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
42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傅少君副教授 课程组成员 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支护技术 Stability Analysis of Rock Mass and Supporting Technology
062101029 博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王书法副教授 2 考核方式 岩石力学、岩土塑性力学 开课单位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硕士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支护技术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论述与介绍。 要求全面掌握地下工程围岩稳定分析研究进展、现代理论及关键技术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地下工程建设现状及地质灾害概述;第二节 岩质地下工程研究进展 第二章 地下工程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第一节 岩体力学参数选取方法;第二节 岩体力学参数的反演方法 第三章 岩体地应力量测及确定 第一节 岩体地应力量测方法;第二节 地应力场的反演方法 第四章 岩体渗流与变形分析方法 第五章 地下工程岩石动力学基础 第一节 岩体波动方程及传播;第二节 应力波折射、反射及其对岩体的影响;第三节 地震和爆破对岩体的影响;第四节 动应力对隧洞岩石的作用及稳定性评价;第五节 Griffith理论与岩爆判别标准 第六章 块体理论及在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第一节 块体理论基础(块体理论基本原理、块体可动性判别方法、关键块体的判别);第二节 全空间赤平投影法、矢量运算法判别围岩内的可动块体; 第三节 块体理论在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第七章 数值分析方法及其在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第一节 数值分析方法及评价标准 第二节 有限元方法在在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第八章 围岩支护的现代技术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谷兆祺,地下洞室工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王思敬,地下工程岩体稳定分析.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刘锦华,块体理论在工程岩体稳定分析中的应用.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孙 钧,地下结构有限元解析. 上海:同剂大学出版社,1988 43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杨开教授 062101030 博士生 水处理高级教程 Advanced Course of Water Treatment
学分 教学方式 3.0 讲授 学时 54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水质控制原理、给水排水工程专题讲座、流体力学 开课单位 程晓如教授,邵青副教授 市政工程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在硕士研究生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水处理中涉及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流体力学原理与技术以及研究方法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论述,介绍学科研究前沿。 教学要求:全面掌握水处理动力学过程的研究分析方法,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动态。 教学内容 1.水处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水的社会循环过程中涉及的水问题。 2.质量传递原理及动力学过程。 3.活性炭性能吸附的物理化学原理及动力学过程研究。 4.生物化学反应器的动力学过程模拟。 5.膜分离生物反应器原理。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许保玖,龙腾锐编,《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C.P.小莱斯利.格雷斯等著,李献文译,《废水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顾国维, 何义亮编著,《膜生物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和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2
44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方正教授 062101031 博士生 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理论 The Theory of Performance-based Fire Engineering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讨论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流体力学、消防工程 开课单位 李江云教授 市政工程系 本课程是在硕士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现代建筑性能化防火基本理论与应用技术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论述与介绍。 要求全面掌握现代特别是大型建筑防火的基本方法,最近开展的新型防火设计评估方法。 教学内容 1.绪论:建筑火灾的发展与蔓延的基本规律,历史上火灾发生的案例,现代建筑火灾的基本特点。 2.第一章性能化防火评估方法基本原理:本章介绍了有关性能化设计基本概念,论述传统建筑消防规范存在的缺陷,性能化方法的优点。 3.第二章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的基本步骤:介绍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的七大步骤。重点介绍火灾危险目标的确定,包括生命和财产安全目标的确定方法。 4.第三章性能化设计常用定量分析方法:介绍火灾过程中的各种分析工具,如常用的经验公式,各种计算机分析模型,特别是流体计算模型,烟气分析模型,人员疏散模型等。 5.第四章常用烟气流体计算机模拟方法介绍:介绍流体动力学原理,重点介绍火灾科学中应用的CFX, FDS等常用等商业软件对建筑火灾的分析方法。 6.第五章人员安全疏散的性能化分析:重点介绍人员疏散的基本分析方法,计算机模拟基本理论,国内外基本方法。 7.第六章火灾风险分析方法:介绍火灾危险性分析各种方法,重点介绍模糊分析中的层次分析方法和事故树方法。 8.第七章大型现代建筑性能化火灾评估应用介绍:介绍机场、大型地铁工程火灾性能化工程分析方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霍然,袁宏永,《性能化建筑防火分析与设计》,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龚延凤,陈卫,《建筑消防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3.美国消防协会, 《SFPE Handbook of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1995. 45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程晓如教授 活性污泥生物反应动力学 Biological Reaction Dynamics of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062101032 博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水处理生物学、水质工程学 开课单位 杨开教授,邵青副教授 市政工程系 本课程是在学生掌握污水生物处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活性污泥法系统,介绍著名学者提出的各种动力学模式,并对这些模式的理论、数学推导作了系统的分析,以加深学生对活性污泥净化反应过程及各种类型曝气池系统的深入理解。 教学内容 1.第一章 活性污泥净化反应机理: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特性;生物降解机制理论基础;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好氧降解;某些难降解物质的降解;活性污泥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活性污泥絮凝体形成机理。 2.第二章 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基础:化学反应动力学;酶反应动力学;细菌增殖动力学;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有机物好氧生物降解模式。 3.第三章 谟诺(Monod)模式与埃肯费尔德(Eckenfelder)模式:基本概念;活性污泥反应一相说;活性污泥反应二相说;二相说与一相说的比较;歌莱夫(Grau)模式;活性污泥系统的设计计算。 4.第四章 劳伦斯-麦卡蒂(Lawrence-McCarty)模式:基本概念;Lawrence-McCarty模式;对假设条件的讨论;生物固体停留时间;生物动力学常数测定;Lawrence-McCarty模式在活性污泥法各种运行方式中的应用。 5.第五章 麦金尼(McKinney)模式:基本概念;完全混合系统的模式;推流系统的模式;生物量的测定与常数Ke的测定。 6.第六章 不同类型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合理计算与动力学分析: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各功能环节的动力学分析;不同类型曝气池系统的合理计算与动力学分析;曝气池-二沉池系统的合理计算与动力学分析。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顾夏声 编著,《废水生物处理数学模式》(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2.张自杰 主编《废水处理理论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张自杰 周帆 编,《活性污泥生物学与反应动力学》,1989 46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徐远杰教授 062102001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连续介质力学 Continuum Mechanics
2.0 讲授 开课单位 工程力学系 学时 36 开课学期 1 考核方式 考试或读书报告 朱永华教授,孙习方副教授,陈明祥教授 了解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学习和掌握其它流体、固体和气体力学分支课程建立概念和理论基础。 1.笛卡尔张量分析基础知识:笛卡尔张量定义与代数运算,梯度、散度和奥高公式的张 量表示,各向同性、二阶张量,二阶张量函数。 2.应力:应力张量及其几何表示,应力边界条件。 3.连续介质运动学:物质坐标和空间坐标,变形张量,小变形张量,位形梯度张量及其 分解,变形速度张量。 4.连续介质学的基本定律:质量守恒律和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能量守恒律和能量方 程,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不等式,间断面。 5.本构方程:本构方程的内在原理,弹性固体,热弹性固体,理想流体和牛顿粘性流体, 富利叶热传导定律,状态方程。 6.理想弹性固体的简单问题:运动方程、平衡方程和边界条,纯弯曲与纯扭转问题,平 面应力与平面应变问题,轴对称与球对称问题,理想弹性波。 7.理想流体:运动方程与边界条件,定常运动和伯努利积分,无旋运动与拉格郎日积分, 定常无旋运动,声波。 8.牛顿粘性流体:运动方程与边界条件,直线平行流动,同心圆周平行流动,平板边界 层流动。 9.金属材料的塑性:拉伸试验,屈服与硬化,流动法则,屈服面。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连续介质力学引论》(杜询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年) 2.《A first course in continuum mechanics》( Y. C. Fung,Prentice-Hall, New Jersey, 3rd edition, 1993) 3.《连续介质力学基础》(黄建筑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47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徐远杰教授 062102002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有限单元法 Finite Element Method
3.0 讲授 学时 54
开课学期 考试 1
考核方式 弹塑性力学、数值分析 开课单位 蔡元奇教授,王雁然讲师 工程力学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基于变分原理的有限元格式、单元标值函数构造基本理论以及等参变换的基本思想,重点掌握平面问题、杆件结构力学问题、薄板弯曲问题与壳体问题中常用单元的特性矩体构造、整刚方程形成与整刚方程的求解。 教学内容 (1)微分方程等效积分形式,弹性力学基本方程与变分原理; (2)弹性力学问题有限单元法的一般原理和表达格式; (3)单元和插值函数的构造;单元收敛性; (4)等参数单元,数值积分的基本方法,高斯点精度,缩减积分; (5)广义变分原理; (6)杆件结构力学问题的有限单元法; (7)板单元与板壳单元,分片试验; (8)板梁组合单元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和数值方法》(王勖成,邰敏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 2.《有限单元法原理与应用》(朱伯芳,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3.《有限元分析中的数值方法》(K. J. Bathe, E. L. Wilson著;林公豫, 罗恩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 48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陈明祥教授 开课单位 062102003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弹塑性力学 Elasticity and Plasticity
3.0 讲授 学时 54
开课学期 考试 1
考核方式 材料力学 工程力学系 掌握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平面问题与薄板弯曲问题的求解方法,掌握能量原理与变分法,以及近似求解方法。 掌握塑性力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屈服条件内变量的概念及正交流动法则等,了解岩土材料的塑性变形特点及本构关系。 教学内容 一、 应力分析 应力矢量与应力张量的概念,斜面应力公式,平衡微分方程 与力边界条件;应力分量的坐标变换;主应力、应力张量不变量和最大剪切应力;Mohr应力圆;应力张量的分解、偏应力张量及其不变量;八面体上的应力和等效应力;主应力空间与平面 二、 应变 变形和应变的概念;应变张量和几何方程;刚体转动与转动张量;体积应变;应变张量的性质;应变率和应变增量;变形协调方程。 三、 弹性本构方程 应力-应变关系的一般表达;各向异性线弹性体的本构方程;各向同性线弹性体的本构方程;弹性应变能与弹性应变余能。 四、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与求解方法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求解方法;解的基本性质;圣维南原理;空间问题求解实例。 五、 平面问题 平面问题分类;平面问题的基本方程;平面问题的应力解法与实例分析;极坐标表示的基本方程;使用极坐标求解的几个问题。 六、 薄板弯曲 板的基本概念与薄板的基本假定;应力应变与挠度的关系;薄板弯曲微分方程;薄板横截面上的内力及内力表示的平衡微分方程;薄板的边界条件;薄板的广义力、广义变形和应变能;考虑横向剪切的Mindlin板理论。 七、 温度应力问题 热传导基本概念;热弹性基本方程;求解方法与举例。 49
八、 能量原理与变分方法 可能功原理;虚位移原理与 最小势能原理;使用位移变分原理近似求解;虚应力原理、最小余能原理及其近似求解;卡氏定理;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概念。 九、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 塑性力学的主要内容;有关塑性本构关系的基本试验资料;应力路径与加载历史的基本概念;塑性本构关系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塑性变形的物理机制。 十、屈服条件 屈服条件的概念与假设,屈服面在主应力空间中的一般形状;Tresca屈服条件; Mises屈服条件;Tresca屈服条件和Mises屈服条件的比较及实验验证;后继屈服面与内变量;一致性条件;硬化模型。 十一、塑性本构关系 塑性应变增量的概念;加卸载判别准则;Drucker公设和Ilyushin公设;加载面外凸形和正交流动法则;塑性势理论;理想塑性材料的增量本构关系;硬化材料的增量本构关系;增量本构关系的一般表达;关于增量理论的讨论;全量理论及适用范围。 十二、简单弹塑性边值问题 增量和全量理论的边值问题;梁的弹塑性弯曲;理想塑性材料的厚壁圆筒受内压作用。 十三、理想刚塑性体的平面应变问题 理想刚塑性材料平面应变问题的基本方程;间断条件;滑移线的概念;沿滑移线求解平衡方程和速度方程;滑移线的性质;塑性区的边界条件;几个特殊问题的滑移场分析。 十四、塑性极限分析 静力可能场和运动可能场的基本概念;有间断场的可能功率原理;上下限定理及其应用; 十五、塑性力学中的有限元方法 有限增量形式的基本方程;增量有限元格式;求解非线性方程的增量法、增量迭代法;弹塑性状态判别与本构方程积分。 十六、岩土材料的屈服条件与本构关系 岩土材料塑性变形的特点;Mohr-Coulumb屈服条件和Drucker-Prager屈服条件; 流动法则和硬化定律;应变空间描述的塑性本构关系;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自编教材。 后附参考文献。 50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王若林副教授 开课单位 062102004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专业外语(英语) English in Major
2.0 讲授与阅读 学时 36 考核方式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开课学期 2 考试或读书报告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英文进行专业文献阅读,写作及翻译。并能进行专业口头交流,对国际会议,学术交流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内容 1.土木工程专业英语阅读; 2.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写作; 3.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翻译; 4.国际会议与对外交流; 5.专题讨论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自编教材; 近期文献。 51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梁枢果教授 062102005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结构动力学 Dynamics of Structures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 1
考核方式 线性代数、结构力学 开课单位 袁文阳副教授 工程力学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结构上各种确定性动力荷载的基本特点,掌握单自由度、多自由度和连续体系动力特性分析方法以及在各种确定性动力荷载作用下动态响应分析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分析结构在各种确定性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反应。 教学内容 1.概述 结构上的动力荷载、结构动力特性的基本概念,结构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2.单自由度体系的振动 单自由度体系的动力特性分析,单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单自由度体系在简谐荷载、周期荷载、突加荷载作用下的时域反应分析,杜哈梅积分的数值计算,强迫振动的频域反应计算,非线性单自由度体系动力反应分析。 3.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动 多自由度体系的结构特性矩阵与动力特性分析,多自由度体系的运动微分方程与自由振动反应,多自由度体系强迫振动反应的振型叠加法,非线性多自由度体系动力反应分析。 4.无限自由度体系的振动 等截面杆弯曲振动的动力特性与自由振动分析,具有弹性支座与集中质量的等截面杆弯曲自由振动分析,弹性地基上等截面杆的弯曲自由振动分析,轴力对等截面杆弯曲自由振动的影响,等截面杆的剪切、轴向与扭转自由振动分析,刚架的自由振动分析,无限自由度体系强迫振动反应分析的振型叠加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克劳夫、彭津著:《结构动力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11月第一版; 2.李桂青著:《抗震结构计算理论与方法》,地震出版社,1985年3月第一版。 52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乐运国副教授 062102006 硕士生 断裂与损伤力学 Fracture and Damage Mechanics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材料力学、弹性力学 开课单位 工程力学系 刘小明副教授,晏思聪副教授 本课程是研究材料结构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损伤和断裂理论。 要求全面掌握断裂和损伤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工程应用。 教学内容 1.绪论:介绍断裂和损伤力学的基本概念。 2.第一章:线弹性断裂力学。 3.第二章:平面应变断裂韧性的测试。 4.第三章:复合型裂纹的脆性断裂理论。 5.第四章:弹塑性断裂力学。 6.第五章:断裂力学在疲劳设计中的应用。 7.第六章:损伤变量的概念。 8.第七章:损伤力学的热力基础。 9.第八章:各向同性损伤理论。 10.第九章:混凝土损伤理论。 11.第十章:损伤测量。 12.第十一章:结构损伤分析理论。 教材与参考书: 1.丁遂栋主编,《断裂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2.楼志文编著,《损伤力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3.李兆霞编著,《损伤力学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2
53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徐远杰教授 062102007 硕士生 结构分析程序设计 Programming for Engineering Structural Analysis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大作业报告 2 考核方式 弹塑性力学、有限单元法 开课单位 陈明祥教授,王雁然讲师 工程力学系 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基本理论,运用Fortran语言编造有限元结构分析程序;掌握和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技巧、过程及其程序编译、调试的基本方法;对2D、3D空间框架、连续体问题、的有限元程序结构有较深入的了解,掌握单元刚度矩阵、整体刚度矩阵和位移边界条件引入等标准编程技术;了解整体刚度矩阵一维变带宽存储技术、直接分解求解大型稀疏线代数方程的实现过程。 教学内容 1.Visua-FORTRAN开发环境、编译、调试过程介绍 2.有限元程序设计中的数据结构 3.平面与空间刚架有限元程序,掌握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方法,熟悉FORTRAN编写大型结构化程序流程与步骤,了解数值计算方法在刚杆系结构计算中的应用。 4.平面问题及空间问题的有限元程序,简介平面应用等参单元的基本理论,介绍典型的等参单元程序,分析数值积分方法的程序实现技巧,建立高斯点、高斯积分、高斯点精度等概念,程序考证技巧。 5.带宽优化算法介绍 6.大型代数方程的求解,介绍一维变带宽分解求解大型稀疏有限元方程的程序实现。 7.介绍CG法、PCG法等迭代求解方法和适应性。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土木工程工程中的结构分析程序设计》(赵更新,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年) 2.《面向对象结构分析程序设计》(吴晓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3.《有限元分析中的数值方法》(K. J. Bathe, E. L. Wilson著;林公豫, 罗恩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 54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徐远杰教授 大型有限元软件及应用 FEM Software for General Purpose and Its Applications
062102008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 读书报告,完成算例 弹塑性力学、有限单元法、结构动力学 开课单位 工程力学系 蔡元奇教授,晏思聪副教授,王雁然讲师 了解国内外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系统组成与分析功能。掌握基于线框造型、实体造型和特征造型的有限元几何与物理建模方法。达到能应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完成实际工程结构应力与变形分析的目的。 教学内容 1.国内外典型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系统分析功能介绍:软件发展简史,运行环境,模块组成,求解功能。 2.计算机图形学基本知识:图形变换,几何相交,图形消隐,图形编辑。 3.造型技术基础:Pre-B、ICAS和NURBS数据结构及其在结构实体造型中的应用。 4.单元库:连续单元,结构单元,功能单元 5.材料库:弹粘塑性材料,正交异性材料,率相关材料,温度相关材料,岩土和混凝土 材料。 6.网格自动剖分:映射算法,自由算法,拖拉法生成单元,掠扫法生成单元,单元剖分 控制与检查。 7.求解器选择:Sparce、Frontal、CG、PCG、ICCG计算方法适应性,效率比较,选择 策略。 8.典型前处理系统应用:用户界面,主要功能,2-D、3-D建模实例。 9.典型分析模块应用:线性静力问题,材料非线性静力问题,几何非线性问题,特征值 问题,频域法与时域法求动力响应,接触问题,温度场与变温应力问题。 10.典型后处理系统应用:用户界面,主要功能,云纹图、等值线图和动画生成实例。 11.宏命令语言:宏命令过程生成和执行,APDL参数化设计语言介绍。 12.接口二次开发技术简介。 13.应用实例介绍。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ANSYS工程计算应用教程》(李皓月等编,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3年) 55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彭华教授 开课单位 曾又林教授 062102009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复合材料力学 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2.0 讲授与阅读 学时 36 考核方式 工程力学系 开课学期 2 考试或读书报告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复合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细观及宏观力学的基本原理及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 1.复合材料概论; 2.各向异性弹性力学基础; 3.单层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分析; 4.单层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分析; 5.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实验测定; 6.层合板刚度的宏观力学分析; 7.层合板强度的宏观力学分析; 8.湿热效应; 9.层合平板的弯曲、屈曲与振动; 10.复合材料力学的若干专题。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沈观林编:《复合材料力学》,1996年2月 [美]R.M.琼斯著 朱颐龄等译:《复合材料力学》1981年6月 王兴业 肖加余 唐羽章 江大志编:《复合材料力学分析与设计》1999年11月 56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曾又林教授 开课单位 062102010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板壳理论 Theory of Plates and Shells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读书报告 2 考核方式 弹性力学 工程力学系 周剑波副教授,刘礼华副教授 板壳理论是研究平板、壳体的弯曲、稳定和振动的学科。要求掌握薄板的基本假定、基本方程,掌握薄板弯曲、稳定和振动的基本计算方法,掌握薄壳的基本假定、基本方程,掌握柱壳、旋转壳、柱壳的无矩理论与有矩理论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1.薄板小挠度弯曲 薄板基本假定,基本方程,边界条件,矩形板双三角级数解、单三角级数解,圆板弯曲,变厚度板,基础板。 2.能量法 能量法解薄板弯曲问题。 3.薄板振动 矩形板、圆板的自由振动、强迫振动,能量法求板的自振频率。 4.薄板稳定 矩形板、圆板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稳定。 5.各向异性板 各向异性板的平面应力问题、小挠度弯曲问题。 6.板的大挠度弯曲 圆板的轴对称弯曲,摄动法,变分法。 7.薄壳的基本方程 薄壳的基本假定,壳体曲面几何,曲线坐标系下的弹性力学基本方程,薄壳应变及其简化,薄壳的基本方程与边界条件。 8.柱壳 柱壳的无矩理论,柱壳的弯曲理论,轴对称柱壳的计算,顶盖柱壳的计算。 9.旋转壳 旋转壳的无矩理论,球壳的轴对称弯曲。 10.扁壳 矩形底扁壳的无矩理论,弯曲理论。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徐芝伦,弹性力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 57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曾又林教授 062102011 硕士生 结构优化设计 Optimum Structural Design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读书报告 2 考核方式 数值分析 开课单位 工程力学系 刘礼华副教授,周剑波副教授 结构优化设计是利用优化理论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科。要求掌握结构优化设计的准则法,掌握几种常用的优化方法,能编制程序解决简单的结构优化问题。 教学内容 1.函数在极小点的性质。 2.结构优化设计的准则法(满应力法与齿行法)。 3.无约束问题的优化方法(最速下降法、牛顿法、共轭梯度法、Power法)。 4.有约束问题的优化方法(直接解法与间接解法)。 5.优化方法程序设计。 6.工程中的优化问题及其求解。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朱伯芳,《结构优化设计原理与应用》,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年 2.刘惟信,《机械最优化设计》(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 3.王国彪,《机械优化设计方法微机程序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年 58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宋一乐高工 062102012 硕士生 结构动力试验与检测 Dynamic Test and Examine for Structure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 读书报告、试验报告 结构力学、结构动力学 开课单位 力学实验中心 周立运高工,周剑波副教授,屈文忠副教授 要求学生了解结构动力试验和动力检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过程,掌握动力结构模型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常用试验和检测的测量方法(重点是电测法),熟悉动力试验和检测的基本步骤,初步掌握动力试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1) 结构动力试验和检测介绍:结构动力特性试验概述,结构动力响应试验概述,结构动力检测概述。 (2) 结构动力特性试验基本理论:频率响应函数,模态参数(主频率、主振型、阻尼等),模态参数的识别方法,结构动力特性的试验基本步骤。 (3) 结构动力响应试验基本理论:动力响应测试基本参数,速度、加速度、动应力、动位移、功率谱、相关函数等,结构动力响应试验的基本步骤。 (4) 结构现场检测基本原理: (5) 结构试验和检测的设备与仪器:常用结构动力试验和检测设备与仪器介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使用要求,放大器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仪器和设备标定,数据采集仪的使用方法,数据分析仪的使用方法。 (6) 试验荷载与加载方法:试验荷载分类,环境随机激振法,人工激振法,振动台激振法。 (7) 试验数据分析原理:信号时域分析,信号频域分析,采样定理,干扰信号的处理,信号滤波技术,信号平均技术,细化处理。 (8) 试验实例:实验室模型试验,现场结构试验。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 《结构试验》 59
周明华 马永欣
东南大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朱以文教授 062102013 硕士、博士生 非线性有限元法 The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或考查 2 考核方式 有限元法 开课单位 徐远杰教授,蔡元奇教授 工程力学系 本课程是在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非线性有限元法原理与技术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论述与介绍。 要求全面非线性有限元法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应用技能。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线性有限元法 §1.1 连续体的离散化;§1.2 单元位移函数;§1.3 单元特性分析;§1.4 单元矩阵的分析;§1.5 总体特性分析;§1.6 约束条件的处理 第二章 材料非线性本构方程 §2.1 非线性弹性本构方程;§2.2 弹塑性本构方程;§2.3 Mises模型;§2.4 Drucker-Prager模型;§2.5 岩土力学中的重要本构模型 第三章 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第四章 弹塑性增量有限元分析 §4.1 非线性弹性有限元法;§4.2 非线性弹性算例;§4.3 非线性弹塑性有限元法;§4.4 非线性弹塑性有限元法算例;§4.5 流变力学中的有限元法 第五章 几何非线性有限元法 §5.1 无限小应变的适用范围;§5.2 大变形条件下的应力与应变度量;§5.3 大变形条件下的本构关系;§5.4 几何非线性有限元求解方程及解法;§5.5 结构稳定和屈曲;§5.6 算例 第六章 边界非线性有限元法 §6.1 接触界面条件;§6.2 接触问题的求解方案;§6.3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方程;§6.4 接触问题的求解;§6.5 接触分析中的几个问题;§6.6 算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王勖成,《有限单元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2.蒋友谅,《非线性有限元法》,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8年出版。 60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摩擦磨损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摩擦磨损的测试及工程中摩擦的设计方法。 教学内容 1. 摩擦分析基础; 2. 塑性变形的摩擦; 3. 弹性和弹—塑性接触的摩擦; 4. 粘弹性材料的摩擦; 5. 摩擦振动; 6. 滚动摩擦; 7. 磨料磨损; 8. 粘着磨损和聚合物磨损; 9. 腐蚀磨损和微动磨损; 10.近代磨损理论; 11.磨损工程计算及失效分析; 12.摩擦磨损试验与测试。 韩立朝副教授 开课单位 孙习方副教授 062102014 硕士生 摩擦磨损原理 Principles of Rub and Wear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与阅读 工程力学系 学时 36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 考试或读书报告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李贵谋李新福编:《摩擦磨损原理》,1988年4月 2.(苏)克拉盖尔斯基等著;汪一麟等译:《摩擦磨损计算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 3.全永昕,施高义编著:《摩擦磨损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61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梁枢果教授 结构抗风理论与实验 Theory and Experiment on Structure Wind Resistance
062102015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 考试或读书报告 结构动力学、随机振动 开课单位 韩立朝副教授,熊铁华副教授 工程力学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结构风荷载和风振响应分析基本理论,掌握一般结构抗风分析计算与风洞试验基本方法,并对大型复杂结构的抗风设计方法有基本的了解。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结构风荷载规范,并能利用相关规范条文、风洞试验数据和随机振动理论分析结构的静力风荷载与一般高层建筑与高耸结构的动力风荷载与风振响应。 教学内容 1.近地边界层风特性及其风洞模拟技术 近地边界层风的种类和特点,平均风剖面、湍流度与风速谱,脉动风速的概率特性与空间相关性,湍流积分尺度的概念与分析方法,极值风速的数理统计,大气边界层风特性的风洞模拟技术。 2.结构表面风压特性及其风洞试验技术 风速与风压的关系,气动导纳的概念,结构表面风压的基本特点,刚性模型多点扫描测压风洞试验技术,围护结构上的平均风压与极值风压。 3.结构动力风荷载与风振计算基本理论 结构风振响应计算的频域方法,结构顺风向、横风向与扭转向动力风荷载基本特点与三维风振响应计算方法。 4.高层建筑、高耸结构风振响应计算方法与风洞试验技术 矩形截面高层建筑三维动力风荷载模型与风振响应计算方法,圆形截面高耸结构二维动力风荷载模型与风振响应计算方法,刚性模型多点扫描测压、高频底座天平测力与气弹模型测响应风洞试验技术分析高层建筑、高耸结构风振响应。 5.结构驰振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 结构驰振发生的机理,驰振力系数的确定,驰振临界风速与驰振响应的计算方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希缪、斯坎伦著:《风对结构的作用》,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 2.赫尔姆斯: “Wind loading of structures”,Spon Press, First published in 2001 62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朱鋐庆高工 材料强度特性参数的现代试验方法 Contemporary Testing Methods for Material Properties
062102016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 考查、实验报告 弹塑性力学、断裂与损伤力学 开课单位 力学实验中心 彭华教授,刘小明副教授,乐运国副教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金属、混凝土等工程材料和纤维增强增韧复合材料的断裂力学及损伤力学参数测试方法和试验系统,理解材料破坏的主要过程和物理机理,掌握断裂力学及损伤力学参数测试与数据整理方法。 教学内容 1.研究材料力学性能的意义和方法; 2.数据处理方法与试验设备、系统介绍; 3.金属材料的弹性和弹塑性性能参数及其测试方法; 4.混凝土材料的强度性能参数及其测试方法; 5.金属材料的疲劳性能参数及其测试方法; 6.材料的断裂韧度性能参数及其测试方法; 7.材料的损伤阈值、损伤演化过程及其参数确定方法; 8.纤维增强增韧复合材料强度测试方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工程断裂力学》上册(北京钢铁研究院金属物理室编) 2.《损伤理论及其应用》(余天庆,钱济成编著) 63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傅少君副教授 062102017 硕士生 路基路面设计理论 Design Theory of the Roadbed and Pavement
学分 教学方式 3.0 讲授 学时 54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路基路面工程、弹塑性力学 开课单位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邹维列副教授,王书法副教授 本课程是在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路基路面设计理论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论述与介绍。 要求全面掌握路基路面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 教学内容 1.绪论 2.影响路基及路面的因素:潮湿情况与临界高度;路基土的分类;路基受力与工作区;路基的变形、破坏及机理;气候与环境;车辆与交通。 3.一般路基:路基的沉降变形分析及工程措施;路基的稳定性分析及工程措施;地面及地下排水分析。 4.特殊路基:浸水路基;水库地区路基;滨海路基;滑坡地段路基;崩塌和岩堆地段路基;泥石流地区路基;岩溶地区路基;软土及泥沼地区路基;冻土地区路基;膨胀土地区路基;黄土地区路基;盐渍土地区路基;风沙地区路基;雪害地区路基;冻胀与翻浆地区路基。 5.沥青路面应力分析:层状体系理论分析;路面结构非线性分析;结构层的粘弹性分析。 6.水泥混凝土路面应力分析:早期荷载应力分析;弹性地基板的荷载应力;有限元分析及温度应力分析。 7.路面结构材料特性: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特性(强度特征、疲劳特性、干缩特性、温度收缩特性及机理分析);沥青与沥青混合料特性;水泥混凝土材料特性。 8.路面设计方法:沥青路面损坏的极限状态及设计原则;美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的极限状态及设计原则;美国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特种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 9.机场跑道设计:沥青跑道设计;水泥混凝土跑道设计方法。 10.路面耐久性:路面使用品质及路况评定;路面耐久性。 11.可靠度设计:可靠度理论;路基结构可靠度分析;路面结构可靠度分析。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傅少君主编.路基路面设计理论(讲义),武汉大学 2.邓学钧,黄晓明编著.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3.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主编.公路设计手册《路基》.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4.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主编.公路设计手册《路面》.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5.王秉纲,邓学钧著.路面力学数值计算方法.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 64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傅少君副教授 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原理及数值方法 Stability Analysis Principle and Numerical Method of Slope
062102018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3.0 讲授 学时 54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岩土塑性力学、有限单元方法 开课单位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王书法副教授,邹维列副教授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专业性较强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边坡失稳的现象及机理,及其稳定性分析的一般原理方法和治理措施,并应用相关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实际工程问题。 教学内容 1.绪论:研究边坡工程的意义及边坡工程的特点;边坡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边坡工程研究的进展及展望。 2.边坡工程中的基本概念:边坡中的工程地质问题;边坡分类;边坡工程中的力学问题。 3.常见的边坡失稳现象及机理:边坡失稳现象;失稳机理分析;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 4.边坡工程的治理措施。 5.边坡稳定性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刚体极限平衡方法的一般理论;刚体极限平衡方法在岩石边坡和土质边坡中的应用;刚体极限平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6.刚体极限平衡方法应用实例剖析(两至三个实际工程)。 7.边坡工程的数值分析方法:数值分析方法综述;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边坡分析的常用有限元软件介绍及问题;基于弹粘塑性势理论的加锚节理力学模型及有限元分析程序。 8.有限单元方法应用实例剖析(两至三个实际工程)。 9.边坡工程的反馈分析基本原理及方法:反馈分析的基本思想、原理;人工智能方法反演方法;岩土材料力学参数及初始地应力反演方法;反馈分析的工程实例剖析。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傅少君主编,《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原理及数值方法》(讲义),武汉大学 2.陈胜宏著.《高坝复杂岩石地基及岩石高边坡稳定分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3.陈祖煜著.《土质边坡稳定分析—原理.方法.程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4.陈祖煜著.《岩石边坡稳定分析—原理.方法.程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杨林德著.《岩土工程问题的反演理论与工程实践》,科学出版社,1995 65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邹维列副教授 沥青路面抗裂设计理论与方法 Theories and Methods for Anti-Cracking Design of Asphalt Pavement
062102019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路基路面设计理论、弹塑性力学及其有限元 开课单位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傅少君副教授,王书法副教授 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沥青路面开裂机理、抗裂设计原理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要求正确认识沥青路面开裂机理,掌握抗裂设计原理与方法。 教学内容 1.绪论:沥青路面的开裂破坏;沥青路面断裂分析及抗裂设计方法;沥青路面常用的抗裂措施。 2.第一章 断裂力学基础:本章介绍裂纹尖端奇异场;应力强度因子理论;能量理论;复合型荷载作用下的线弹性断裂。 3.第二章 沥青路面线弹性断裂分析:线弹性断裂问题的有限元计算方法;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开裂机理;防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常用措施的力学机理分析;沥青加铺层开裂分析;沥青路面开裂机理的光弹试验研究。 4.第三章 沥青路面疲劳断裂分析:疲劳断裂力学基础;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断裂性能;沥青路面疲劳断裂的模拟试验;沥青路面疲劳断裂理论分析。 5.第四章 沥青混合料粘弹性特性测试:粘弹性材料本构理论;粘弹性材料的时温等效性;沥青混合料低温收缩应力试验;沥青混合料的应力松弛试验;低温下沥青混合料的极限应力与应变;沥青混合料低温低频疲劳试验;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疲劳试验分析;Burgers粘弹性模型应用于沥青混合料疲劳特性分析;沥青混合料热粘弹性断裂参数测试。 6.第五章 沥青路面温度收缩开裂粘弹性力学分析:沥青路面温度收缩开裂的影响因素;沥青路面温度场分析;沥青路面温度收缩开裂的热粘弹性力学有限元方法;周期性变温条件下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分析;持续降温条件下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分析。 7.第六章 沥青路面抗裂设计:沥青路面抗裂设计模型和结构设计;典型的沥青加铺层设计方法;基于断裂力学的沥青加铺层设计方法;沥青路面低温抗裂设计。 8.第七章 沥青路面抗裂方法的工程应用:影响沥青路面抗裂扩展的因素;路面状况调查与评价;常用的抗裂措施;沥青路面抗裂措施的施工。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郑建龙、周志刚、张起森 编著 《沥青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2.邓学钧、黄晓明 编著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66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王敏强副教授 062102020 硕、博士生 高等桥梁结构理论 Higher Theory of Bridge Structure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查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2
考核方式 桥梁工程 开课单位 韩光东副教授,王书法副教授 本课程是在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桥梁结构特点,对高等桥梁结构计算理论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论述与介绍。 要求全面掌握桥梁结构计算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1.第0章 绪论:桥梁工程概论。介绍桥梁结构发展状况,目前常见的几种桥型及其结构特点,简要介绍桥梁结构计算理论。 2.第一章 斜桥计算理论。本章介绍表征斜桥的有关参数和斜桥受力特征,介绍有关斜桥计算计算理论。 3.第二章 曲线桥计算理论。先建立平面曲梁的微分方程,把荷载横向分布理论用于平面弯桥问题,再提出曲线桥设计中的特殊问题。 4.第三章 长悬臂行车道板计算。介绍悬臂板计算理论,变厚度长悬臂道板计算方法,考虑箱梁畸变影响的长悬臂变截面带边梁行车道板计算。 5.第四章 薄壁箱梁扭转和畸变理论。本章论述薄壁箱梁的主要扭转理论和计算方法,建立薄壁箱梁畸变基本理论,应用弹性地基梁比拟法求解常截面箱梁的应力问题。 6.第五章组合梁桥计算理论。介绍组合梁桥的工程应用,介绍一般计算原理和连续组合梁桥计算理论。 7.第六章桥梁计算的数值分析方法。本章先简要介绍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包括杆件、板和块体等参单元、虚拟层合单元,及其数值计算方法,建立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基本方程,介绍非线性方程的求解和收敛准则。 8.第七章 桥梁结构的温度效应。桥梁结构的温度特性,温度效应理论分析方法;温度效应数值分析方法。 9.第八章 大跨度桥梁稳定理论。本章先介绍构件稳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再介绍连续刚构桥梁的稳定,然后详细论述拱桥稳定分析理论和有限元分析方法。 10.第九章 斜拉桥计算理论。先介绍斜拉桥有限位移理论分析方法,然后论述斜拉桥局部稳定计算和塔柱稳定计算。 11.第十章 悬索桥计算理论。建立悬索桥近似分析理论,介绍桥面系、主塔柱计算方法,悬索桥施工过程计算和成桥计算。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项海帆主编,《高等桥梁结构理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2.贺拴海编著,《桥梁结构计算理论与计算方法》,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赵均海、王敏强等,《高等有限元》,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67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侯建国教授 062102021 硕士生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Modern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s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报告 1
考核方式 混凝土结构 开课单位 何英明教授,安旭文讲师 建筑工程系 本课程是在本科阶段所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讲授。 要求掌握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重点掌握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理论与设计方法和荷载平衡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教学内容 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原理。重点讲授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有关概念,如等效荷载的概念,c.g.c、 c.g.s、c线的概念等。 2.预应力损失的分类及其计算方法。重点讲授:曲线预应力筋的锚固损失(即反向摩擦损失)的特点及其计算方法;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关于预应力损失的分类及其计算方法,与国外同类规范的异同点,以及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受弯构件截面分析的有关概念和方法。重点讲授:开裂弯矩的计算方法和弯矩-曲率(M-)全过程分析法。 4.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重点讲授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变化特点及其计算方法。 5.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重点讲授: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有关概念;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控制设计理论与方法;裂缝闭合的有关概念及应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设计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荷载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重点讲授:荷载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荷载平衡法在超静定预应力连续梁板和框架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7.预应力混凝土叠合结构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重点讲授:预应力混凝土叠合结构的有关概念和设计方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杜拱辰编著.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吕志涛,孟少平编著. 现代预应力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Lin, T. Y.. Design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s. 3d ed., 1981 68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王书法副教授 062102022 硕士生 隧道结构计算与分析 Mechanics Analysis of Tunnel Structure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作业、论文 2
考核方式 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 开课单位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傅少君副教授,邹维列副教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对隧道结构计算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作深入系统的论述与介绍。要求掌握隧道结构计算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技术、借助计算分析技术,可以对隧道的结构设计给出定性和半定量的评价,以及结合现场施工量测控制技术,给出定量的分析。 教学内容 1.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隧道结构的构造、荷载形式及隧道结构计算的理论和方法。 2.第二章隧道结构计算的结构力学方法:拱形半衬砌隧道、拱形曲墙隧道、拱形直墙隧道和隧道衬砌结构的结构力学计算方法。 3.第三章明洞和洞门的结构计算:介绍明洞和洞门的结构计算方法。 4.第四章隧道结构计算的弹性力学方法:圆形隧道的围岩应力场和隧道衬砌计算的弹性理论。 5.第五章隧道结构计算的弹、粘、塑性问题:主要讲述岩土材料的本构关系、屈服准则、隧道围岩的弹塑性分析、圆形隧道的粘弹性分析和弹粘塑性分析。 6.第六章隧道结构的空间计算:矩形隧道、圆形隧道及平接岔管的空间计算。 7.第七章隧道结构计算的有限元法:位移有限元的基本公式、等参单元及夹层单元和隧道结构计算的有限元法 8.第八章隧道结构计算的位移反分析法:主要讲述岩土工程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位移反分析有限元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夏永旭,王永东编.隧道结构力学计算.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王毅才主编. 隧道工程.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彭立敏, 刘小兵编. 交通隧道工程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69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傅旭东教授 062102023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高等土力学 Advanced Soil Mechanics
3.0 讲授 学时 54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 读书报告或论文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弹塑性力学 开课单位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邹勇讲师,刘祖德教授 本课程是在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土体的力学特性与工程性质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论述和介绍。 要求掌握土体在复杂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特性,固结理论,剪切理论等,了解和掌握目前达到的水平和已取得的成果,并能将所学内容应用到论文及工程实践中。 教学内容 1.绪论:土力学发展简介,土力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我校岩土工程学科对土力学的贡献介绍。 2.第一章有效应力原理及应力路径:有效应力原理,面积系数问题,三种情况下有效应力问题,有关术语的概念区别,孔隙压力系数,应力路径,应力路径对土体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 3.第二章土的压缩固结理论:影响压缩试验成果的因素,压缩性指标与变形模量的关系,各向异性土的变形性能参数,地基沉降计算中的问题,单向渗透固结理论中的一些问题,二维与三维固结理论,次固结问题,连续加荷压缩试验问题。 4.第三章土的抗剪强度:无粘性土抗剪强度各部分分量,砂土的剪胀和抗剪强度中体变能量的校正,砂土颗粒挤碎磨细和重新排列对强度的影响,颗粒材料的各向异性,剪切带形成及对土体应力、应变和强度特性的影响,中主应力对砂土抗剪强度的影响;用有效应力原理与应力路径研究粘性土的抗剪强度,超固结土CU试验成果分析,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超固结裂隙粘土的残余强度,各向异性对粘性土抗剪强度的影响,灵敏粘土的抗剪强度。 5.第四章土力学中塑性极限分析法:极限分析法的假定,破坏状态分析,极限分析的上限法,极限分析的下限法。 6.第五章周期荷载对土性状的影响:周期荷载对砂土地基的影响,周期荷载对粘土地基的影响,周期荷载下土性状的进一步研究。 7.第六章填土的工程性质:无粘性粗粒土的压实特性,无粘性粗粒土的压实特性,超径料的处理,粗粒土的力学特征。粘性土的压实,压实粘性土的力学性质。填方工程的设计、施工与质量控制。填土的湿化变形机理与规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刘祖德,《高等土力学》,自编讲义,2002
2.卢廷浩,刘祖德等主编,《高等土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黄文熙,《土的工程性质》,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4.钱家欢,殷宗泽,《土工原理与计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70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王书法副教授 062102024 硕士生 岩土塑性力学 Plastic Theory of Geotechnics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弹塑性力学 开课单位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傅少君副教授,邹维列副教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对岩土介质塑性变形力学行为、塑性力学基本原理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作系统深入的介绍和阐述。要求掌握岩土介质的塑性变形特点、主要的岩土本构模型及弹塑性问题的求解方法。 教学内容 1.第一章绪论:岩土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及其研究现状。岩土塑性力学的基本假定与特点。 2.第二章应力应变及其基本方程:应力状态、应力张量的分解及其不变量、应变状态及其不变量、各种剪应变之间的关系。 3.第三章屈服条件与破坏条件: 屈服条件与屈服面、破坏条件与破坏面的基本概念及各种屈服条件。 4.第四章加载条件与流动法则:本章主要讲述加载条件的基本概念、加卸载准则、强化模型、德鲁克公设和依留辛公设、塑性位势理论和流动法则以及考虑弹塑性耦合的广义流动法则。 5.第五章本构关系与硬化定律:主要讲述硬化定律以及全量和增量理论中岩土材料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6.第六章几种岩土本构模型:主要介绍国内外几种常用的岩土本构模型。 7.第七章岩土弹塑性问题的有限元方法:讲述岩土弹塑性问题的有限元计算方法。 8.第八章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法:讲述岩土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郑颖人,龚晓南.《岩土塑性力学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郑颖人,沈珠江,龚晓南.《岩土塑性力学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张学言. 岩土塑性力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3
71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邹维列副教授 复合式路面设计原理与施工技术 Design Principle and Construction of Composite Pavement
062102025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作业、论文 2
考核方式 路面设计原理 开课单位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傅少君副教授,王书法副教授 本课程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复合式路面(包括RCC-AC、PCC-AC、EPCC、AC、CRC-AC、PCC-PCC、RCC-PCC等)的设计原理、方法与施工技术。 教学内容 1.绪论:发展概况;设计理论与方法。 2.第一章 水泥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复合式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三维等参单元法;弹性层状体系解;地基板与板上弹性复合层结构轴对称课题的一般分析;复合式路面温度场研究计算理论;复合式路面车辙计算理论。 3.第二章 碾压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复合式路面应力分析:荷载应力分析;温度场分析;温度应力分析。 4.第三章 水泥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复合式路面结构设计:RCC-AC复合式路面应力分析;RCC-AC复合式路面结构及其组合设计;RCC-AC复合式路面设计方法与参数;PCC-AC复合式路面设计;沥青层稳定性设计原理;设计示例。 5.第四章 水泥混凝土复合式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荷载应力分析;温度应力分析;水泥混凝土复合式路面设计;国外复合式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 6.第五章 复合式路面施工技术:RCC-AC复合式路面原材料要求及配合比设计;RCC-AC复合式路面施工关键技术; RCC-AC复合式路面舒适性评价;RCC-AC复合式路面工程经济分析;其它类型复合式路面施工技术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邓学钧、陈荣生 著 《刚性路面设计》.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2.黄仰贤著, 余定选、齐诚 译 路面分析与设计.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 3.胡长顺、王秉纲 著 复合式路面设计原理与施工技术.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9.
72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邹维列副教授 062102026 硕士生 公路与桥梁结构检测 Inspection of Highway and Bridge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作业、论文 2
考核方式 道路工程、桥梁工程 开课单位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王敏强副教授,傅少君副教授,韩光东副教授 本课程是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公路和桥梁结构检测技术、检测方法及质量评定方法 教学内容 1.第一章 检测试验资料的统计处理.
2.第二章 公路与桥梁结构检测技术:机械检测技术;电测技术;超声波检测技术;射线检测技术。 3.第三章 公路与桥梁常用混合料检测:稳定土混合料检测;水泥混泥土与水泥砂浆强度检测;热拌沥青混合料检测。 4.第四章 路基路面几何尺寸及路面厚度检测: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随机选点方法;路基路面几何尺寸检测;路面厚度检测。 5.第五章 路基路面压实度检测:环刀法、灌砂法和灌水法测定压实度;钻芯法测定沥青面层厚度;核子仪测定压实度;路基路面压实度评定。 6.第六章 路基路面平整度检测:3m直尺与连续式平整度仪测定平整度;车载式颠簸累计仪测定平整度。 7.第七章 路面抗滑性能检测:路面构造深度测定;路面摩擦系数测定。 8.第八章 路基路面强度与弯沉检测:承载板法测定土基回弹模量;贝克曼梁法测定路基路面回弹模量;路基与柔性路面弯沉测定;土基与基层材料CBR值测定。 9.第九章 路面外观检测与沥青路面渗水系数测定。 10.第十章 地基与砌体基础、墩台检测:地基的触探试验;地基荷载板试验;砌体基础与墩台检测。 11.第十一章 钻孔灌注桩基础检测:超声波检测系统与声测管的布置;混凝土灌注桩缺陷判断与强度推算;桩基静压试验。 12.第十二章 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板检测:混凝土强度快速测定方法;混凝土结构强度现场检测方法;钢筋、钢丝与锚具检测;混凝土梁板的承载力及挠度测定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夏连学、宁金成 主编 《公路与桥梁结构检测》.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1999. 73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韩光东副教授 062102027 硕士生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 Structure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数值分析、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 开课单位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王敏强副教授,王书法副教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桥梁结构抗震设计原理,熟悉各种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分析和计算方法。 要求掌握桥梁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地震反应分析与延性结构设计方法。 教学内容 1.第一章 桥梁抗震设计概论 2.第二章 桥梁结构抗震动力学基础 3.第三章 桥梁地震反应分析的反应谱方法 4.第四章 桥梁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方法 5.第五章 大跨度桥梁地震反应分析 6.第六章 大跨度斜拉桥地震反应分析 7.第七章 大跨度悬索桥地震反应分析 8.第八章 大跨度拱、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9.第九章 桥梁抗震设计原理 10.第十章 桥梁延性抗震设计 11.第十一章 桥梁减、隔震与结构控制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范立础编,《桥梁抗震》,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2.M.J.N.普瑞斯特雷等著,袁万城等译,《桥梁抗震设计与加固》,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3.[美]艾伦.威廉斯著,《建筑与桥梁抗震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74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傅少君副教授 GIS基本原理及其在道桥工程中的应用 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in Road-bridge of GIS
062102028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道路工程、桥梁工程 开课单位 高睿讲师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本课程是在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GIS基本原理与技术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论述与介绍。 要求掌握GIS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了解其在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第一章绪论:GIS学科发展的现状,GIS的整体概念,介绍GIS的应用领域,讨论可能用于道路桥梁方向的应用。 2.第二章GIS基本原理:本章介绍了有关GIS的基本知识。论述什么是GIS,GIS应用到哪些方面。 3.第三章GIS的功能介绍:介绍GIS目前的主要功能,探讨这些功能可以适用的范围,引导学生思考其在路桥方向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范围。 4.第四章道路桥梁应用基础:介绍道路桥梁工程中可能遇到的使用到GIS的工程问题,阐述这些问题的传统解决方法及相关的理论基础。 5.第五章GIS在道桥中的应用:本章重点介绍GIS在道桥领域的应用,介绍其应用范围、应用方法、应用前景,本章分不同的应用分节介绍,一种应用作为一个单元。 6.第六章GIS在道桥中的应用前景展望:通过本章对道路和桥梁工程领域的GIS应用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未来的应用方向。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许五弟编著,《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与应用》,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2.王建华, 孙胜江,《桥涵工程试验检测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75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何亚伯教授 062102030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工程经济学 Engineering Economics
3.0 讲授、自学 学时 54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 开课单位 王望珍副教授等 工程管理系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经济意识,掌握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工程建设方案的评价与选择、风险管理方法,确保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基本要求为:了解工程投资、成本和利税;掌握经济评价指标的计算和应用;掌握方案的比较与选择方法;掌握风险管理方法和及资产评估方法。 教学内容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资金的时间价值与等值计算:间歇复利计算的现金流量(或现金流量系列)的等值,连续复利计算现金流量的等值。 第3章 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分类,项目的时间型经济评价指标,项目的价值型经济评价指标,项目的效率型经济评价指标。 第4章 多个项目(方案)的投资决策:独立项目组的投资决策,互斥项目的投资决策,互斥项目组的环比选优,计算期不等的互斥项目的投资决策,改扩建项目的投资决策相关项目的投资决策,计算机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多目标项目的投资决策。 第5章 项目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风险分析,多个风险项目的决策问题,完全不确定型项目的决策,多阶段决策和贝叶斯决策。 第6章 工程经济预测:抽样调查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市场调查和预测,灰色系统的预测,马尔可夫预测技术,蒙特卡罗模拟预测。 第7章投资与投资分析: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证券投资的风险分析。 第8章资金的筹集与资金成本:资金的筹措,资金的成本,资金成本的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最低有吸引力的投资收益率。 第9章 折旧、所得税和通货膨胀:折旧,所得税,通货膨胀。 第10章 设备的更新:设备大修的经济分析,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设备现代化改装的经济分析,风险条件下的设备的经济分析,模糊综合评价在设备优选中的应用,设备租赁的经济分析。 第11章 资产评估:在建固定资产的评估,机器设备的评估,房地产评估,流动资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专利、商标和商誉的评估 第12章 风险管理和保险: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程项目的保险。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虞和锡著,《工程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赵国杰编著,《工程经济学》(第2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76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侍倩副教授 062102031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土工试验 Laboratory Testing of Soil
3.0 讲授 学时 54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 读书报告、试验报告 土力学、地基基础 开课单位 崔红军副教授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本课程是在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土工测试和试验技术的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论述与介绍。 要求全面掌握土工试验各方法的基本概念、原理、试验方法、误差分析和应用。 教学内容 1.绪论:本章介绍土工试验在岩土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工试验的项目和土体的基本特性。 2.第章土的组成和结构:本章简述土的组成成分和相互作用,以及土的结构和构造。 3.第二章土的应力和应变:介绍土体的变形特性、土体有效应力、应力不变量和应力路径。 4.第三章界限含水量试验:简述土水系统的性状,重点讲述试验方法、L和P标准选定,并对试验中问题加以说明,阐明成果应用。 5.第四章土的颗粒分析试验:分别介绍筛分析法和悬液沉淀分析法以及试验方法的选择,并分析试验方法的准确性,阐明试验成果在工程中的应用。 6.第五章击实试验:论述压实理论,介绍试验方法和影响因素,说明各种类型土的击实特性以及击实土的主要工程性质,并阐明击实试验在工程中的应用。 7.第六章渗透试验:先介绍渗流类型和渗流达西定律,再介绍饱和土的渗透试验及影响土体渗透性的因素,并说明试验中的注意事项。 8.第七章固结试验:阐述土的压缩固结机理,介绍固结试验原理和方法,并说明试验中的影响因素,同时讲述二维、三维渗流固结理论,比奥固结理论以及土的流变、动力固结原理。 9.第八章土的抗剪强度试验:介绍粘性土、砂土强度特征和莫尔库仑强度理论,说明抗剪强度试验方法及土在剪切中的性状,讨论试验中的排水条件与实际的联系,并介绍三轴试验的应力路径和破坏取值标准,抗剪强度影响因素,并简要介绍了土体强度的特殊试验。 10.第九章土的动力特性试验:先介绍了土的动力特性及确定其动力特性的试验方法,然后分别论述了激振和测振、动三轴试验、动单剪试验、共振柱试验、振动台试验。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窦宜,盛树馨,马梅英,土工试验室测试技术,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87 3.王钟琦等,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77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弄清各种结构及构件的屈曲特性,掌握解决结构稳定问题的分析方法。 要求全面掌握结构稳定的概念、现象分类,结构和构件稳定承载力计算的力学背景,稳定承载力的影响因素,稳定设计的原则和实用公式的推导。 教学内容 1.第一章结构稳定问题总论:稳定的概念、类型、分析方法和原则。 2.第二章稳定问题的近似分析方法:能量守恒原理,势能驻值原理和最小势能原理,瑞利-里兹法,伽辽金法,有限差分法,有限单元法。 3.第三章薄壁构件的弯曲和扭转:薄壁构件的基本概念,弯曲时的应力和变形,剪力中心,扭转,翘曲应力,约束扭转微分方程。 4.第四章薄壁构件几何非线性方程:薄壁构件的空间变位、内力及其坐标转换,薄壁构件的几何非线性微分方程,薄壁构件挽留总势能方程。 5.第五章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轴心受压构件分类及存在的稳定问题,实腹式轴心受压构件的整体稳定、局部稳定的理论及计算方法,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的整体稳定的理论及计算方法,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理论在钢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6.第六章受弯构件的稳定:受弯构件整体稳定概念及计算理论,受弯构件的局部稳定概念、计算理论、腹板加劲肋的设计,受弯构件的稳定理论在钢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7.第七章压弯构件的稳定:压弯构件的类型及存在的稳定问题,实腹式压弯构件的整体稳定、局部稳定的理论及计算方法,格构式压弯构件的稳定的理论及计算方法,压弯构件的稳定理论在钢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8.第八章结构稳定计算方法:结构稳定问题及其等价计算,框架稳定计算,桁架稳定计算,单层厂房结构稳定计算。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陈冀 编著,《钢结构稳定理论与设计》(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3 2.郭耀杰 编著,《钢结构稳定设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吕烈武等 著,《钢结构构件稳定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4.A·查杰斯 著,唐家祥 译,《结构稳定性理论原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78
结构稳定理论 Stability Theory of Structures
062102032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3.0 讲授 学时 54
开课学期 考试 1
考核方式 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钢结构 郭耀杰教授 开课单位 杜新喜教授 建筑工程系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钢结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对钢结构性能、承载能力的极限状态、强度、稳定、疲劳与断要求全面了解钢结构的性能,掌握钢结构设计原则、构造细节和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的特点. 第一章 钢结构的基本性能:主要介绍了各种钢材的特点,钢结构的建造过程(制造、安装工序)对构件性能的影响,外界作用(结构建成后的使用荷载和结构所处环境)对构件性能的影响.
第二章 钢结构的稳定:主要介绍了钢结构几种主要失稳形式,结构稳定的特点,稳定设计的基本原则.重点内容是失稳形式和稳定类别的判断.
第三章 钢结构的断裂:主要介绍了钢结构脆性破坏及其原因,防止脆性断裂的措施.本章的重点是残余应力及应力集中对对钢结构脆性破坏的影响.
第四章 钢结构的疲劳:主要介绍了影响疲劳破坏的因素,疲劳设计的准则和提高疲劳性能的工艺措施.重点介绍了疲劳破坏机理和断裂力学的观点,重点掌握应力幅准则.
第五章 轴心受力构件:主要介绍了拉杆和轴心压杆的强度,稳定,刚度的计算和轴心压杆的极限状态.重点内容是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计算,压杆计算长度,压杆的截面尺寸.
第六章 受弯构件:主要介绍了受弯构件的强度,考虑塑性发展后的强度计算,梁的过度塑性变形,梁的整体稳定,薄腹板梁的承载能力和梁的截面尺寸.重点内容是梁的整体稳定概念和整体稳定的计算,以及组合梁的高度的确定原则.
第七章 压弯构件和框架:主要介绍了压弯构件的强度和稳定计算,杆端约束对构件计算长度的影响,压弯构件截面尺寸的确定.
第八章 钢结构节点连接:主要介绍了钢结构连接的几种主要形式,重点介绍了焊缝连接和螺栓连接的计算.
第九章 构造设计:主要介绍了梁的拼接节点,柱的拼接节点,梁与柱的连接,柱脚,桁架节点的构造和设计,抵抗疲劳和脆性断裂的构造措施.重点介绍了柱脚的计算,梁柱拼接节点的几种形式及其优缺点.
第十章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的特点:论述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的一般特点,重点讲述屈曲后强度和有效截面.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钢结构设计原理
陈绍番 夏志斌
赵熙元 陈绍番
科学出版 建工出版 建工出版 建工出版 建工出版 1998.8 2000.12 2000.12 1998.12 1997.8 2000.6
2.钢结构原理与设计 3.轻钢结构设计指南 5.钢结构稳定设计指南 高等钢结构学 Advanced Steel Structure 062102033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自学 钢结构 杜新喜教授 开课单位 郭耀杰教授 建筑工程系 学时 36
开课学期 1
考核方式 考试或答辩报告 裂及连接构造做更深入的论述. 教学内容 4.建筑钢结构设计手册 6.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设计手册 冶金工业出版 79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朱暾教授 062102034 硕、博士生 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学 Advanced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学分 教学方式 3.0 讲授 学时 54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 考试或考查 材料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等 开课单位 何英明教授,徐礼华教授 建筑工程系 本课程主要学习和掌握钢筋混凝土材料性能;受弯构件正截面与斜截面承载力;受压构件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和裂缝;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塑性分析与设计的概念及其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延性等内容。 教学内容 1.绪论。从材料、结构、计算理论、耐久性等方面介绍近年来国内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2.混凝土及钢筋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复杂应力状态下混凝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国内外目前比较成熟的应用较广的混凝土的破坏准则和本构关系,钢筋的本构关系。 3.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及混凝土开裂面骨料咬合作用。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和混凝土开裂面骨料咬合及销栓作用的试验方法;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和骨料咬合作用机理、影响因素;粘结强度、骨料咬合力及销栓力的计算方法和钢筋锚固、搭接长度的确定方法。 4.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演变和发展;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以及国内外不同规范的计算方法及特点;长柱非线性全过程分析。 5.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的发展;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试验研究;无腹筋梁、有腹筋梁的抗剪机理;几本国外规范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深受弯构件的设计和集中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板的抗剪承载力计算。 6.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及变形控制。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钢筋腐蚀机理及其对裂缝发展的关系、钢筋防腐蚀措施;裂缝的检查及裂缝危害性的鉴定与评估;裂缝的修补,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抗裂度、裂缝宽度及变形控制计算方法。 7.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的预应力损失;无粘结筋的应力计算、裂缝宽度和挠度的验算及构造规定;超静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和分析方法——弹性分析法、等效荷载法和荷载平衡法。 8.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延性与抗震。延性的基本概念;单调荷载下和低周反复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的受力变形性能;结构塑性设计方法与延性的关系,以及结构抗震性能与延性的关系。 9.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疲劳。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疲劳变形和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和斜截面的疲劳强度计算方法。 10.塑性分析与设计的概念及其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钢筋混凝土连续板、梁的塑性设计;双向板的塑性铰线分析法及Hillerborg条带法等内容。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赵国藩主编,《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学》,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6
2.王传志、腾智明主编,《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 3.《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塑性设计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2 80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杨和礼教授 062102035 硕士生 现代施工技术 Moder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学分 教学方式 3.0 讲授 学时 54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土木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 开课单位 陈悦华副教授 工程管理系 本课程是在本科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基础上,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土钉支护、逆作法施工等的专题介绍。要求全面掌握现代土木工程施工的一些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和施工方法 教学内容 1.第一章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概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等。主要介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裂缝形式;温度裂缝;防止大体积混凝土的表面裂缝;防止大体积混凝土的收缩裂缝;大体积拌制与运输,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与捣固;混凝土的表面处理与养护;大体积混凝土的后浇带等。 2.第二章 土钉支护:概述;土钉支护的基本原理;土钉喷射混凝土设计;土钉内部与外部稳定性分析;土钉支护施工。主要介绍土钉应用原理;土钉的作用机理;土钉的设计原则与构造要求;土钉的设计计算;土钉滑动稳定性计算;土钉抗倾覆稳定性验算;土钉施工工艺流程;土钉施工等。 3.第三章 基础逆筑法施工。概述;半逆筑法施工;全逆筑法施工;逆筑法施工技术;工程实例等。主要介绍逆筑法的工艺原理;逆筑方式的选择;半逆筑法的主要施工工序及工艺流程;全逆筑法的施工工序及工艺流程。 4.第四章 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面施工;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现浇框架结构施工。主要介绍预应力筋布置与构造;无粘结预应力筋的生产;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板施工;部分预应力筋布置与构造;部分预应力筋施工顺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王铁梦编,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4; 2.叶琳昌、沈义编著,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4; 3.曽宪明、曽容生等编,岩土深基坑喷锚网支护法原理、设计、施工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1; 4.薛伟辰编,现代预应力结构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 81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何亚伯教授 062102036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现代企业管理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2.0 讲授、自学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 1
考核方式 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 开课单位 王望珍副教授等 工程管理系 了解现代企业组织的演进、管理实践变化与理论发展进程和特点;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以适应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教学内容 第1章 企业与管理概述:企业及其一般特征,企业类型,企业产生的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2章 企业产权理论与企业制度:产权与企业产权理论,企业产权制度,制企业的法人治理机构,公司并购的产权结构分析,案例。 第3章 代理理论与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公司制企业的两权分离与代理成本,经营者需求与效用函数,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降低代理成本的内部制度安排,市场环境对经营者约束,案例。 第4章 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信息沟通原理,激励原理,效益原理,案例。 第5章 企业组织设计与组织再造:组织的概念,企业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企业组织设计的思想,企业组织设计的工作步骤,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企业组织再造,案例。 第6章 企业计划与实施控制:企业目标与计划,企业计划体系,计划制定,计划实施控制,目标管理,案例。 第7章 企业战略管理:概述,企业总体战略,产品战略,多种经营战略,名牌战略,案例。 第8章 风险管理:风险与风险管理技术,投资风险管理,外汇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商品价格风险管理,案例。 第9章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概念与内容,企业文化的功能,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与途径,案例。 第10 章企业形象管理:企业形象管理概论,企业理念识别,企业行为识别,企业视觉识别,CIS战略导入的程序,案例。 第11章 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市场预测技术,量本利分析,网络计划技术,风险决策技术目标规划,案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徐天亮编,《现代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讲义),2000 1.林友孚主编,《现代企业管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82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杨开教授 062102037 硕士生 水质控制原理 The Principle of Water Quality Control
学分 教学方式 3.0 讲授 学时 54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给水工程、排水工程、流体力学 开课单位 程晓如教授,邵青副教授 市政工程系 本课程是在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水质控制原理与技术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论述与介绍。 要求全面掌握水质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 教学内容 1.绪论:水处理学科发展的观点,水质处理的整体概念,介绍废水回用于生活饮用水的情况,讨论有关饮用水水质的问题。 2.第一章化学动力学:本章介绍了有关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知识。论述水处理中的氧化和沉淀两者有关的动力学问题。 3.第二章反应器:介绍现代有关反应器的理论。有关停留时间函数、混合与反应三者间的讨论是本章的重点部分。 4.第三章活性炭吸附:重点内容是在活性炭性能的烧杯搅拌试验结果与吸附柱的生产运行结果间找出逻辑基础。 5.第四章传质及曝气:论述亨利定律。详细讨论气-液传质过程中的液膜与气膜的阻力问题和相似准数的内容。 6.第五章常规分离过程与膜分离:混凝、沉淀(包括浓缩)与过滤。本章的重点是对现代混凝与过滤的理论进行足够深刻的阐述。 7.第六章生物化学工程基础-应用微生物生物化学:废水处理的生化处理基础理论。按水处理中的微生物、细菌生理和生物处理与代谢作用三个大标题来叙述内容。 8.第七章生物化学工程基础:废水生物化学处理部分。重点介绍生物化学工程中,如何建立单个细菌以及生物膜或生物絮体的数学模型。 9.第八章活性污泥法:本章先建立活性污泥法有关MLSS增长速率与BODL减少速率两个基本公式的逻辑基础。然后分别论述CSTR型与活塞流型活性污泥法。 10.第九章生物膜法:详细介绍Atkinson的滴滤池数学模型。 11.第十章厌氧生物处理法:论述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动力学过程和处理系统。 12.第十一章废水的脱氮与脱磷:论述生物脱氮和生物脱磷的基本原理,介绍生物脱氮和生物脱磷系统。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许保玖,龙腾锐编,《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C.P.小莱斯利.格雷斯等著,李献文译,《废水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83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程晓如教授 给水排水工程专题讲座 Series Lectures of Water and Wastewater Engineering
062102038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3.0 讲授 学时 54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 文献综述、报告 给水工程、排水工程 开课单位 杨开教授,邵青副教授 市政工程系 本课程是在较为全面系统掌握水处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讲座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学科发展现况及前沿研究领域,掌握本专业的新工艺、新技术与设计计算。 教学内容 1.受污染水体修复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危害及分级;水体修复技术及方法介绍。 2.污水膜分离生物处理技术:技术发展沿革;工艺特点与机理;工艺技术类型;主要影响因素和技术参数;技术展望。 3.废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A1/O脱氮技术原理及流程,A2/O除磷技术原理及流程,A2/O脱氮除磷工艺流程,脱氮除磷工艺设计计算要点。 4.氧化沟工艺技术:氧化沟的构造及主要组成部分,对氧化沟技术的评介,常用的几种氧化沟系统,氧化沟的设计计算。 5.SBR法污水处理工艺:工艺流程及其特征,工作原理与操作,SBR工艺功能的改善与强化,设计要点。 6.AB法污水处理工艺:AB法工艺流程及基本原理,AB工艺对氮磷的去除,AB工艺设计要点。 7.UASB厌氧污泥床处理新工艺:工作原理,主要工艺条件,设计计算。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张自杰主编,《废水处理理论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沈耀良、王宝贞 编著,《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3.催玉川等,《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相关文献资料 84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062102039 硕士生 工程结构抗震 Aaeismic Engineering of Structuring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 读书报告+考查 结构动力学、 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徐礼华教授 开课单位 李大庆副教授 建筑工程系 在本科所学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对工程结构抗震原理、结构控制及结构要求掌握工程结构抗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分析设计方法;掌握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原理与
的减隔震原理与技术有较深入的理解。 工程应用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地震动及随机过程的描述:地震的原因和类型、地震波及对地面振动的影响、地震震级与烈度、强震下的地面振动的一维概率分布、地震动的随机过程模型。 第二章 结构弹性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计算:单自由度及多自由度质点体系的弹性地震反应分析、地震反应谱与抗震设计反应谱、强地震运动的一般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构抗震设计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 第三章 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结构的恢复力模型、结构的弹塑性反应谱及其应用、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某些特殊问题的处理方法、一般建筑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第四章 结构的隔震与减震: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结构的隔震原理及地震反应分析、常用隔震装置的应用介绍、结构的减震原理及地震反应分析、常用减震装置的应用介绍。 第五章 结构的控制:简要介绍结构的主动、被动控制的原理。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李宏男编著
《地震工程概论》(第一版)
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 2.东南大学编著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3.沈聚敏等编著 《抗震工程学》 4.李国强等编著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85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侯建国教授 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 Reliabilit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for Engineering Structures
062102040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查 1
考核方式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开课单位 何英明教授,安旭文讲师 建筑工程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结构可靠度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重点掌握:荷载与抗力的统计分析;可靠度分析方法及可靠指标的计算;分项系数的确定原则与方法等。 教学内容 1. 建筑结构设计理论与安全性理论的发展。重点讲授:结构设计理论的发展历程;结构可靠度理论的应用。 2. 结构可靠度理论的数学基础和基本概念。重点讲授:随机变量及其统计特征;统计参数的运算法则及误差传递公式。 3. 作用(荷载)与抗力的统计分析。重点讲授:荷载的代表值;荷载的概率模型;统计推断的有关概念与方法;荷载效应组合方法;抗力的统计分析。 4. 结构可靠度分析。重点讲授:可靠度分析的方法;可靠指标的计算。 5. 结构可靠度理论在结构设计标准修编中的应用。重点讲授:结构设计规范的可靠度校准分析和目标可靠指标的确定;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的分项系数设置体系和取值方案的确定原则与计算方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余安东,叶润修. 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李继华等. 建筑结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赵国藩著. 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86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王天稳教授 工程结构加固理论和应用 Reinforcement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Engineering Structures
062102041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3.0 讲授、自学 学时 54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 考试或报告 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 开课单位 何英明教授,李大庆副教授 建筑工程系 了解工程结构加固理论和加固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应用现状;熟悉工程结构及地基基础的加固方法,
掌握工程结构加固计算原理和施工技术。 教学内容 1.绪论:结构加固的目的及特点,加固设计的原则,加固方法选择,加固材料的要求。 2.工程结构加固原理:加固结构受力特点,加固结构基本计算假定,加固结构新旧材料共同工作问题。 3.混凝土结构的事故分析:混凝土的缺陷,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裂缝,混凝土碳化及耐久性。 4.结构加固方法和计算:加大截面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粘贴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改变传力途径加固法,其他加固法。 5.裂缝修补技术:表面处理法,填充密封法,压力灌浆法。 6.房屋增层改造和抗震加固:增层改造的合理结构形式选择,结构的抗震加固。 7.基础托换技术:基础加宽托换,坑式托换,桩式托换,灌浆托换,高压喷射注浆托换。 8.建筑纠偏。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卓尚木等编,《钢筋混凝土结构事故分析与加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张有才等编,《建筑物的检测、鉴定、加固与改造》,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3.万墨林、韩继云编,《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87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卢亦焱教授 062102042 硕士生 学分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与损伤防治 The Durability and Damage Repair of Concrete Structure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2
教学方式 考核方式 考试或考查 建筑工程系 材料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等 开课单位 何英明教授,姜友华副教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主要学习和掌握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基本概念,混凝土结构常见的耐久性影响因素分析;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腐蚀;混凝土结构损伤的检测评估;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损伤防治;混凝土结构的防护与耐腐蚀设计等内容。 教学内容 1、 绪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基本概念;降低结构耐久性的环境因素;提高结构耐久性的途径;
混凝土结构损伤的检测评估;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损伤防治的特点等。 2、 混凝土的耐久性。混凝土的基本结构、渗透性、抗冻性、抗磨损性能、碳化、硫酸盐对混凝土
的侵蚀、混凝土的酸侵蚀、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海水对混凝土的侵蚀、及其它因素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进而研究环境因素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3、 钢筋腐蚀。钢筋腐蚀机理;影响钢筋腐蚀的因素;钢筋腐蚀对混凝土结构的破坏;海洋环境下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 4、 损伤的检测评估。检测评估的方法和程序;裂缝的检测;混凝土强度的现场检测;混凝土结构
非破损检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检测;混凝土结构灾害的检测;混凝土结构的鉴定评估;混凝土结构剩余使用寿命的预测。 5、 损伤防治。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方法;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修补;混凝土结构的补强加固。 6、 防腐与耐腐蚀设计。防护的一般原则,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防护方法;工业建筑混凝土结构防
腐蚀设计。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周新刚编著,《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与损伤防治》,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9 ○2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8 ○3龚洛书,柳春圃,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其防护修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88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王天稳教授 062102043 硕士生 工程结构试验与测试 The Testing and Measuring Structural Engineering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自学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或报告 2
考核方式 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土木工程结构试验 开课单位 李大庆副教授 建筑工程系 在本科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从理论结合实践的角度有针对性地介绍工程结构试验与测试原理、方法与测试技术,并配合典型而又具体的实验、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在试验研究中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能力。 教学内容 1.绪论:结构理论与结构试验的关系,结构试验与电算的关系,结构试验的类型。 2.工程结构试验设计:试件设计,试验荷载设计,试验观测设计。 3.结构模型设计:相似原理,相似条件的确定,模型设计,模型材料与制作。 4.结构抗震试验:拟静力试验,拟动力试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人工地震模拟试验,天然地震试验。、 5.桥梁现场荷载试验:基本工作,试验方法,数据分析与评定,桥梁健康监测。 6.桩基现场试验:单桩静力试验,高应变动力检测方法,低应变动力检测方法。 7.试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整理依据,实验误差计算,回归分析。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王天稳编,《土木工程结构试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娴明编,《建筑结构试验》,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3.自编教材,《结构工程试验与测试》 89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本科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对高层建筑结构的内力及位移计算方法、结构构件的设计要求、复杂体系的高层建筑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介绍。 要求全面了解高层建筑结构的结构体系及各种结构体系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结构内力分布及侧移变形的特点和规律,各种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要求。 教学内容 1.高层建筑结构布置:高层建筑的受力特点;高层建筑的三大常规结构型式(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高层建筑的新型结构型式及应用(筒体结构、巨型结构、悬挂和悬挑结构、组合结构);高层建筑结构布置要求(总原则,平面布置,竖向布置)。 2.高层建筑结构上的荷载:竖向荷载;水平荷载(风荷载特点和计算方法,地震作用特点和计算方法);水平荷载的简化形式;水平荷载作用下计算的简化规定。 3.框架结构:结构布置要求;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简化计算方法——分层法;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及侧移的简化计算方法——反弯点法、D值法;反弯点法和D值法的异同;抗震延性框架结构设计方法与构造要求。 4.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的布置要求;各类剪力墙的受力特点、计算方法及判断原则(整体系数);整截面墙、整体小开口墙、联肢墙——双肢墙和多肢墙、壁式框架的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各类剪力墙的内力及侧移计算,等效刚度;抗震延性剪力墙的结构设计方法与构造要求。 5.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布置要求、剪力墙合理数量的确定(底层结构截面面积与楼面面积之比,结构自振周期T1的合理范围,底部总剪力FEK的合理范围);框架—剪力墙结构协同工作的基本原理;铰接体系和刚结体系计算简图;框架—剪力墙结构协同工作的计算内容和方法;刚度特征值λ的意义及对结构内力、侧移及水平荷载分配的影响。 6.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新思想及方法:弹性抗震建筑;结构控制(主动控制,被动控制);减震、隔震等措施。 7.高层建筑结构考虑扭转的近似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变形特点;考虑扭转的近似计算方法;质心、刚心、扭转偏心距的概念及计算;考虑扭转后的修正方法;对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合理布置位置进行讨论。 8.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转换层的作用;转换层的类型、结构形式;带转换层结构的分析方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方鄂华:《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地震出版社1992.12 2.包世华:《新编高层建筑结构》,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8 3.赵西安:《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工出版社,1992.3
何英明教授 062102044 硕士生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Design of Tall Building Structure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查 1
考核方式 结构力学、材料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 开课单位 姜友华副教授 建筑工程系 90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该领域的新理论与新技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内容 1.结构可靠度理论的最新进展与工程应用; 2.工程结构可靠度评估; 3.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分析及补强加固技术; 4.高强混凝土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新进展; 5.钢纤维混凝土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新进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陈肇元编《高强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周氏主编《现代钢筋混凝土基本理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2
万墨林,李继华等编著《建筑结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0
卢亦焱教授 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新理论与新技术 New Theory and New Technique of Modern Reinfored Concrete Structures
062102045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查 1
考核方式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钢筋混凝土结构 开课单位 何英明教授,卢亦焱教授 建筑工程系 91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钢筋混凝土杆系结构和弹性力学平面问题有限元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编制方法与程序调试技巧,具备根据课题研究需要独立编制结构分析程序的能力,为今后编制和应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内容 1. 绪论。讲授结构分析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及编制技巧。 2. 杆系结构有限元分析基本原理。重点讲授:杆系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与步骤。 3. 杆系结构内力分析程序设计。重点讲授:约束处理、形成单刚、组合总刚、组装整体荷载列向量、解方程、杆端力计算、动力分析等关键性程序模块的设计方法和编制技巧。 4. 荷载效应组合和配筋计算程序设计。重点讲授:按我国现行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荷 载及荷载效应组合和配筋计算程序的设计方法和编制技巧。 5. 弹性力学平面问题有限元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编制方法。重点讲授:弹性力学平面问题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与步骤;网格自动剖分、形成单刚、组合总刚、组装整体荷载列向量、解方程、应力分析成果整理、钢筋混凝土结构应力分析等关键性程序模块的设计方法和编制技巧。 6. 结构分析程序的调试方法与技巧。重点讲授:结构分析程序调试的一般方法和调试技巧。 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析程序设计 Program Design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Analysis
062102046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编程 2
考核方式 FORTRAN语言、弹性力学与有限元、混凝土结构、结构抗震设计 侯建国教授 开课单位 何英明教授,安旭文讲师 建筑工程系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侯建国主编. 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析程序设计.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侯建国主编. 有限单元法程序设计.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Owen,D.R.J., Hinton, E..Finite Elements in Plasticity: Theory and Practice.1980
92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结构安全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实现手段。 教学内容 一、结构安全监测的概念 监测的定义,与传统检测方法的区别,现在发展状况。 二、结构安全监测系统 安全监测系统的组成,监测系统设计。 三、传感器的优化与布设 常用传感器及其性能,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优化与布设。 四、结构损伤识别与诊断 结构损伤识别与诊断的概念,当前损伤识别诊断的学说与方法。 五、结构安全状况评估 结构安全状况的分析方法,现有的评估手段与学说。 六、结构安全监测专家系统 结构安全监测专家系统的基本功能,现有学说。实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自编教材。 后附参考文献。 朱暾教授 062102047 硕士生 工程结构安全监测 Structural Safety Monitoring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查 2
考核方式 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建筑力学、钢结构 开课单位 卢亦焱教授,方梅副教授 建筑工程系 93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结构控制基本理论及其工程应用技术,使学生掌握大型结构在随机荷载作用下的多种控制设计方法。 教学内容 1. 结构风振地震反应控制基本原理, 被动、主动、半主动与智能控制; 2. 可调质量阻尼器控制设计方法; 3. 可调液体阻尼器控制设计方法; 4. 粘弹性阻尼器控制设计方法; 5. 摩擦阻尼器控制设计方法; 6. 基底隔震控制设计方法; 7. 磁流变阻尼器控制设计方法; 8. 压电陶瓷驱动控制设计方法; 9. 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和阻尼控制设计方法 梁枢果教授 062102048 硕士、博士生 结构控制理论与应用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Structural Control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与阅读 学时 36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 考试或读书报告 结构动力学、结构随机振动 开课单位 工程力学系、建筑工程系 徐礼华教授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瞿伟廉主编:《高层建筑与高耸结构的风振控制设计》,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 2.李桂青等著:《结构控制与控制结构计算理论和方法》,地震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 3.欧敬萍著:《结构振动控制》,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94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陈思作教授 062102049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板壳稳定理论 Stability of Plates and Shells
2.0 讲授、自学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或考查 1
考核方式 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 开课单位 陈尚建副教授等 建筑工程系 本课程是在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讨论板和壳的屈曲性能。对于柱子来说,屈曲意味着构件抵抗轴向荷载能力的丧失,板却不然,屈曲并不标志抵抗轴向荷载能力的结束,必须研究屈曲后特性才能确定它的承载能力。. 教学内容 1.引言 2.屈曲微分方程 3.单向均匀受压四边简支矩形板的临界应力 4.板屈曲的能量原理 5.用能量法计算单向受压四边固定板的临界应力 6.线性分布压力作用下四边简支矩形板的临界应力 7.剪应力作用下四边简支矩形板的临界应力 8.有限差分法在板屈曲中的应用 9.组合应力下板的屈曲 10.板的弹塑性屈曲 11.板的有限挠度理论 12.板的屈后性能 13.单向受压板的极限强度 14.均匀压力作用下带有纵向加劲肋的矩形板 15.均匀压力作用下带有横向加劲肋的矩形板 16.纯弯曲应力下的加劲板 17.剪应力作用下有横向加劲肋的矩形板 18.圆柱壳的屈曲 19.圆柱壳的屈曲引言 20.壳屈曲微分方程 21.板轴向受压圆柱壳体临界压力 22.矩阵分析方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唐家祥等,《结构稳定理论》(第一版),中国铁道出版社,1989年 95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杜新喜教授 062102050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大跨度钢结构 Long Span Steel Structure 2.0 讲授、自学 钢结构 开课单位 张小兰副教授 建筑工程系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查 1
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在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钢结构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各种形式的大跨度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新型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的发展,掌握网架、网壳结构和悬索结构的形式、特点、
空间钢结构作系统的论述与介绍. 构造、设计原则和应用范围. 教学内容 第一章 概述 1. 介绍大跨度钢结构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 2. 介绍大跨度钢结构的主要结构形式及特点 第二章 网架结构 1. 网架的形式和选型 2. 网架的高度与网格尺寸 3. 网架的构造及节点设计 4. 网架结构的静力计算---------空间桁架位移法 5. 网架结构的杆件设计 6. 网架在地震、温度及安装荷载作用下的计算原则 第三章 网壳结构 1. 网壳的形式和选型 2. 网壳结构的静力分析 3. 网壳结构的稳定计算 4. 网壳在地震、温度及安装荷载作用下的计算原则 5. 网壳结构的杆件设计与节点设计 第四章 悬索结构 1. 悬索结构的形式和特点 2. 单索计算理论 3. 双层索系的计算 4. 悬索结构的选型、布置、节点构造和设计要点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大跨房屋钢结构 2.大跨空间结构 哈建工 建工出版 建工出版 建工出版 建工出版 建工出版 1993 2000.12 2000.12 1998.12 1997.8
1998.9 2000.6 96
3.轻钢结构设计指南 4.网架结构设计手册 5.悬索结构设计 6.钢结构设计与施工 沈查钊 [日]渡边相夫、大泽茂树、内藤龙夫、近南真一 周耀坤、藤百 译 中国建工出版社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组合结构的原理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论述与介绍。 要求全面掌握组合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设计方法。 徐德新教授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原理 Design Principle for Composite Structures of Steel and Concrete
062102051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时间 考查 2
考核方式 混凝土结构、钢结构 开课单位 张小兰副教授,段成晓讲师 建筑工程系 教学内容 1.绪论:介绍型钢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外包钢混凝土结构、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板、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的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 2.第一章型钢混凝土结构:介绍型钢混凝土梁、柱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论述梁、柱节点设计方法、构造要求和施工方法。 3.第二章钢管混凝土结构:介绍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构造特点及应用范围,钢管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和工作原理,论述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极限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钢管混凝土单肢柱、格构柱的承载力计算方法。 4.第三章外包钢混凝土结构:介绍外包钢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及其应用,论述外包钢混凝土梁、柱的计算和设计方法、外包钢混凝土接头的设计方法和构造要求。 5.第四章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板:介绍压型钢板的构造特点,论述组合楼板的计算原理和设计方法。 6.第五章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论述组合梁的弹性、塑性分析理论及设计方法,介绍连续组合梁的特点及其弹性和塑性设计方法,论述抗剪连接件设计方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赵鸿铁著,《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科学出版社,2001 2.钟善桐著,《钢管混凝土结构》,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周起敬等编,《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施工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R.P.Johnson and R.J.Buckby,《Composite structures of steel and concrete》,s.l:s.n. 97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弄清酿成钢结构事故发生的各种可能因素,获得分析和防止事故的能力。 要求全面掌握钢结构的事故类型、事故原因、事故处理、可靠性鉴定以及加固技术。 教学内容 1.第一章绪论:钢结构事故分析的重要性,事故的定义、分类、原因分析、处理程序以及防范措施。 2.第二章钢结构的缺陷分析:钢结构缺陷的类型及原因、检测方法、处理和预防。 3.第三者钢结构的材料事故:钢材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材料事故的类型及产生原因、处理方法、实例分析。 4.第四章钢结构的变形事故:钢结构变形类型、原因、处理方法及实例分析。 5.第五章钢结构的脆性断裂事故:脆性断裂类型、原因、机理分析、处理方法及实例分析。 6.第六章钢结构的疲劳破坏事故:疲劳破坏的概念、影响因素分析,提高和改善疲劳性能措施,疲劳设计准则、计算方法,实例分析。 7.第七章钢结构的失稳事故:失稳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失稳破坏的原因分析、处理与防范,实例分析。 8.第八章钢结构的锈蚀事故:锈蚀的类型、机理及影响因素,处理及防腐方法,实例分析。 9.第九章钢结构的火灾事故:火灾对钢结构的危害,钢结构在火灾中的失效分析,防火方法,防火涂料相关知识以及美国世贸中心大楼倒塌原因分析。 10.第十章钢结构事故类型及原因的综合分析:钢屋盖事故,空间网架事故,轻钢结构事故,钢柱及吊车梁系统事故。 11.第十一章钢结构的可靠性鉴定:鉴定的目的、内容及步骤,结构检测的手段及方法,鉴定评级。 12.第十二章钢结构的加固技术:加固原则、加固方法及具体的加固技术。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雷宏刚 编著,《钢结构事故分析与处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
2.罗福午 主编,《建筑工程质量缺陷事故分析与处理》,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3.王赫 主编,《建筑工程事故处理手册》(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98
钢结构事故分析与处理 Analysis and Handling for Steel Structural Accidents
062102052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查 2
考核方式 钢结构、弹塑性力学、结构稳定理论 郭耀杰教授 开课单位 陈思作教授 建筑工程系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陈悦华副教授 062102053 硕士生 投资管理学 The Management of Investment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查 1
考核方式 数学、工程经济学 开课单位 何亚伯教授,郑绍羽副教授 工程管理系 《投资管理学》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是研究投资的原理,投资项目决策、筹资、建设和后评价全过程管理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的进行学习和研究。 教学内容 第一章 投资项目管理学总论,介绍投资与经济发展,投资规模,投资结构。 第二章 投资项目发展周期与建设程序。 第三章 投资项目管理体制与组织机构。 第四章 投资项目决策概论。 第五章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 第六章 市场调查、预测与建设方案拟定。 第七章 投资项目评价与决策,项目投资的风险分析。 第八章 投资项目实施准备。 第九章 投资项目资源准备,介绍项目融资等内容。 第十章 投资项目招标。 第十一章 投资项目合同管理 。 第十二章 投资项目的设计管理。 第十三章 投资项目施工管理。 第十四章 投资项目竣工验收管理。 第十五章 投资回收与效益考核。 第十六章 投资项目后评价。 2.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朗荣燊,马钧 主编《投资项目管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11 2.朗荣燊,何孝贵 主编《投资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 99
第十七章 国际投资,国际投资概述,汇率与外汇风险。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062102054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王望珍副教授 房地产评估 Real Estate Appraisal
2.0
学时 讲授与讨论 开课单位 36 考核方式 开课学期 考试与论文 2
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投资学 工程管理系 课程组成员 杨和礼教授,何亚伯教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房地产估价的一般原理和估价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把握房地产估价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外房地产评估行业发展的现状,掌握房地产估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能熟练应用房地产估价中的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等基本方法,进行以交易、抵押、投资入股等目的的主要房地产类型的实际评估工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要求学生达到国家注册房地产估价师资格考试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教学内容 1.概述:本章讲述房地产产权及其特性、房地产估价的概念及其必要性、估价师的概念。要求掌握房地产产权的定义、内容,房地产的特性,房地产估价的概念及其必要性,把握与估价相关的术语解释。 2.房地产估价的理论基础:本章讲述房地产估价原则、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房地产估价理论依据、房地产市场调查与分析、房地产估价常用数据和参数。 3.房地产估价方法与程序:本章讲述比较法、成本法、收益法等三大基本估价方法的概念、适用对象及条件,估价程序,估价方法的选取及估价报告应包含的内容。要求掌握三种估价方法的概念及操作步骤,把握估价程序,了解估价报告的撰写。 4.地价评估:本章根据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特点就基准地价、宗地地价的概念和评估技术路线、评估方法进行阐述,并对企业改制的用地评估作了讨论。要求掌握基准地价、宗地地价的概念、评估方法,了解其在实际生活当中的运用。 5.房地产估价及实例:本章通过实例介绍收益性房地产的评估及实例、非收益性房地产评估及实例、特殊房地产的评估及其实例。要求掌握收益性房地产、非收益性房地产、特殊房地产的评估思路及评估方法,了解在评估实例中应注意的问题。 6.负有他项权的房地产评估:本章讲述负有抵押权、租赁权、道路通行权等他项权利以及公房上市后的房地产评估。要求掌握设立他项权的条件、评估方法、基本思路,了解已购公房上市后的评估思路及评估方法。 7.数理统计方法在房地产估价中的应用:本章结合房地产评估的实例,阐述了房地产评估中应用较多的描述统计方法、回归分析、时间序列、指数、聚类分析。要求掌握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的基本原理,在房地产估价中的实际应用,了解指数、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在房地产估价中的实际应用。 8.房地产估价信息系统:本章讲述数据、信息、信息系统与房地产估价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房地产估价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要求掌握房地产估价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房地产估价系统所实现的功能,了解房地产估价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柴强.房地产估价.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2.Appraisal Institute, The Appraisal of Real Estate, 12th Edition, Appraisal Institute, Chicago, 2001. 3.叶剑平.房地产估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0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工程风险的定义和分类,风险保险和担保,熟悉工程项目各类风险产生的原因、过程和可能的结果,全面掌握工程风险的识别、衡量、评价、防范与利用以及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管理的基本能力。 062102055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项目风险分析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查 2
考核方式 概率论、管理学、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学、合同管理 郑绍羽副教授 开课单位 工程管理系 教学内容 1. 第一章 绪论:介绍工程项目风险、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2. 第二章 工程项目风险:讲述风险识别过程、风险识别方法、工程项目目标风险识别。 3. 第三章 工程项目风险估计(I)--基本原理和方法:概述工程项目风险估计,简介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估计方法,风险损失的估计。 4. 第四章 工程项目风险估计(II)--构造概率模型:介绍数据加工处理、项目风险管理常用概率分布、分布类型的选择及参数估计、分布函数的检验。 5. 第五章 工程项目风险估计(III)--MC方法的应用:介绍MC方法、伪随机数的产生、随机变量的抽样、提高MC模拟效率的措施 6. 第六章 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概述工程项目风险评价,介绍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方法,案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评价。 7. 第七章 工程项目风险应对(I)--计划与策略:概述工程项目风险应对,论述工程项目风险规避、转移、缓解、自留、利用及工程项目风险应对措施制定的成果。 8. 第八章 工程项目风险应对(II)--保险:简介保险要素和可保风险,论述工程项目保险的选择、建筑工程一切险、安装工程一切险。 9. 第九章 工程项目风险监控:概述工程项目风险监控,介绍工程项目风险监视方法、工程项目风险控制措施。 10. 第十章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决策:概述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决策,讲述工程项目风险决策决策方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王卓甫著,《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沈建明编,《项目风险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卢有杰 卢家仪编,《项目风险管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101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土地经济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对我国土地政策、管理体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具备土地管理的基本能力。 教学内容 1.第一章 导论:介绍土地的概念与特性、功能与分类。 2.第二章 土地市场:介绍中国土地市场体系及市场管理。 3.第三章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介绍土地的供给,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土地的需求以及土地的供求平衡。 4.第四章 地租理论及应用:简介地租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5.第五章 土地价格理论及应用:土地价格的形成与波动,土地价格的评估及土地价格的管理。 6.第六章 土地金融:简介土地金融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7.第七章 土地税收:介绍土地税制的演变与发展及国内外现行土地税制。 8.第八章 土地利用概论:介绍土地利用的含义及目标,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及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 9.第九章 土地集约利用:简介土地报酬的变化规律及定量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10.第十章 土地规模利用:简介土地规模利用原理及城市土地的规模利用。 11.第十一章 土地分区利用:简介土地分区利用原理及城市土地的分区利用。 12.第十二章 土地计划利用:简介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基本体系及利用计划的管理。 13.第十三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简介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及应用,土地人口承载力。 14.第十四章 土地制度概论:主要介绍土地产权及其权能构成。 15.第十五章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16.第十六章 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17.第十七章 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 18.第十八章 国外现行土地制度:介绍国外现行土地的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及现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毕宝德编,《土地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加]M.歌德伯戈,《城市土地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黄桐城编,《城市土地经济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102
城市土地经济与管理 Urban Land Economics
062102056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自学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或论文 2
考核方式 管理学、工程经济学 郑绍羽副教授 开课单位 工程管理系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国际工程管理惯例,国际工程承包领域的知识、方法与要求全面掌握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国际工程招标投标,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与合同管理的内容。 经验的进一步深入的论述与介绍。 王传玺副教授 062102057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 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查 1
考核方式 概预算、建设监理、项目管理、建设法规 开课单位 郑绍羽副教授,孔文涛讲师 工程管理系 教学内容 1.绪论:介绍我国国际工程承包的产生、发展与现状,国际工程的发展前景。 2.第一章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论述项目范围管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等通用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 3.第二章国际工程招标:工程招标的一般概念,招标方式,招标程序,评标、决标与授标。 4.第三章国际工程投标:投标的前期工作,国际工程投标报价的计算,报价决策,投标文件的编制及投标报价实例。 5.第四章国际工程合同条件:国际工程合同条件概述,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 6.第五章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合同管理的组织机构与内容,工程变更管理、索赔管理、物价调整。 7.第六章国际工程承包的风险与保险:介绍国际工程承包的风险分析,国际工程承包保险。 8.第七章承包商的资金筹集与运用:现金流量预测,资金来源与资金筹集渠道,资金的合理利用。 9.第八章国际工程货物采购:国际贸易惯例,货物采购合同的基本条款。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周瑾如主编,《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2.王雪青主编,《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汤礼智主编,《国际工程承包总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03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土木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投资管理学课程的基础上,对房地产投资方案选择、投资经济分析、投资风险分析、房地产投资决策分析等进行系统的介绍,要求掌握投资分析与决策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实施方法。 教学内容 1.第一章 概述:内容包括房地产投资的概念;房地产投资分析。主要介绍房地产业与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投资的类别;房地产投资的特征等。 2.第二章 投资方案的选择。包括短期投资方案选择条件;投资方案选择的基本方法;长期投资方案的选择;方案选择注意事项。主要介绍利润额和利润率;方案选择条件与类型;独立方案选择;互斥方案选择等。 3.第三章 投资经济分析。包括传统的评估方法;项目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费用效益分析;不确定性分析;开发项目财务评价实例等。主要介绍传统评估方法;财务评价的含义、作用和内容;财务评价的程序;财务评价指标;国民经济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指标等。 4.第四章 投资风险分析。包括定性分析方法;概率分析方法;蒙特卡洛模拟法等。主要介绍头脑风暴法;德尔斐法;募景分析法;正态分布法;泰勒级数法;概率树法贝叶斯方法等; 5.第五章 房地产投资决策分析。包括房地产投资目标分析;房地产投资要素分析;房地产投资对象分析;房地产投资类型分析;房地产投资决策步骤等。主要介绍房地产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投资影响因素分析;房地产投资地段分析;房地产投资质量分析等。 6.第六章 房地产投资成本分析。包括成本概述;房地产开发成本分析;房地产经营成本分析;房地产投资费用分析等。主要介绍房地产开发经营成本的分类;房地产开发经营成本的构成;开发经营成本分析;资金筹措方案分析等。 7.第七章 房地产投资收益分析。包括房地产投资收益;房地产投资收益分析;房地产开发经营利润分析等。主要介绍房地产投资收益的分类;房地产投资收益的组合;房地产投资销售收益分析;房地产投资无形收益分析;房地产开发经营利润构成等。 8.第八章 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包括房地产投资风险概述;房地产投资风险要素分析;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处理、防范和评价等。 9.第九章 房地产置业投资分析。包括自用住宅投资分析;单期投资效益分析;多期投资效益分析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武永祥主编,房地产投资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3; 2.马恩国编著,房地产经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9; 3.关柯、芦金锋等编,现代住宅经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104
房地产投资分析与决策 Real Estate Investment Analysis and Decision-making
062102058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查 2
考核方式 工程经济学、投资管理学、城市土地经济与管理 杨和礼教授 开课单位 郑绍羽副教授 工程管理系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向水务工程硕士研究生开设,教学目的是使授课对象对其专业领域内管网启动、停机的安全运行问题有深入了解,掌握一维和二维的瞬变流数值计算的控制方程和计算方法,对专业领域的流体输送工程进行编程计算,并提出水锤防护措施。 教学内容 1.瞬变流的概念,以及给排水工程中的瞬变流现象 2.瞬变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3.特征线解法 4.水锤的代数解法 5.辅助边界条件及系统原件 6.水泵引起的瞬变 7.液柱分离、弥合及截留空气 8.阀调节 9.控制瞬变的方法 10.振荡流动的方程 11.明渠的瞬变流 12.计算机程序设计辅助手段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泵站水锤与控制》,刘竹溪,水力电力出版社, 2.《瞬变流》[美]E.B.怀利等著,水力电力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3.《实用水力过渡过程》 [加]M.H.乔德里,陈家远等译,四川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1985.9; 4.《一维流体力学差分方程》,水鸿寿,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2; 105
管网非稳定流分析与控制 Analyses and Control of the Unsteady Flow in Pipe Net
062102059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查 2
考核方式 流体力学、给水管网、水泵及水泵站 李江云教授 开课单位 方正教授 市政工程系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现代建筑消防基本理论与应用技术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论述与介绍。 要求全面掌握建筑火灾发展蔓延的基本规律,现代建筑消防设计基本原理,应用方法。 教学内容 1.绪论:建筑火灾的发展与蔓延的基本规律,历史上火灾发生的案例,现代建筑火灾的基本特点。 2.第一章火灾基本常识:本章介绍了有关火灾科学的基本知识。论述火灾科学中火灾过程中的各种现象,量化分析方法。 3.第二章建筑防火区划:介绍现代建筑防火规划,交通组织,建筑内部防火分区及分隔等有关基本理论。 4.第三章建筑材料防火方法:主要介绍建筑材料的防火等级,常用的防火方法,特别是新型装修材料的防火方法。 5.第四章消防给水系统基本理论:主要介绍自动喷水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详细讨论细水雾及超细水雾替代哈龙灭火剂的工作原理以及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6.第五章气体消防理论及设计方法:介绍常用气体消防系统的工作原理,介绍哈龙灭火剂的替代系统基础理论,重点介绍气体消防灭火系统的设计方法。 7.第六章建筑防排烟基本原理:主要介绍建筑火灾烟气蔓延规律,排烟形式,重点介绍防排烟设计计算方法;介绍现代地下建筑防排烟基本案例。 8.第七章人员安全疏散基本规律:介绍建筑火灾过程中人员疏散规律,设计和评估方法,以及具体工程措施对通道的保护方法。 9.第八章火灾监测与报警技术:本章介绍火灾监测的基本原理,应用方法,重点阐述现代智能建筑火灾监测与报警的工程案例。 10.第九章大型土木工程的消防设计案例分析:重点介绍大型水利工程,地下铁路工程,超大规模高层建筑火灾防治预案分析。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龚延凤,陈卫,《建筑消防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2.张树平,《建筑防火理论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霍然,胡源,李元洲,《建筑火灾安全工程导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106
建筑消防理论及应用 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062102060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查 2
考核方式 建筑概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流体力学 方正教授 开课单位 李江云教授,周毅讲师 市政工程系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邵青副教授 062102061 硕士生 水质分析方法及仪器 Water Quality Analysis & Application of Instruments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讨论、实验操作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读书报告 2
考核方式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水污染控制工程 开课单位 杨开教授,程晓如教授 市政工程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水质分析检测中的常用仪器和技术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论述与介绍。 要求全面掌握水质分析检测及实验数据处理的原理与方法。 教学内容 1.绪论:水污染的危害、防治及水质监测技术 2.第一章:论述常用水质指标及水质标准 3.第二章:论述采集及保存水样的有关原理与技术 4.第三章:论述水质分析方法及原理(包括容量法、比色法、重量法及干燥、消解、萃取、蒸馏法等),论述每种技术的基本理论、研究进展、实验的关键技术、边界条件、可能存在的干扰及消除方法 5.第四章:论述水质分析常用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包括分析天平、pH计、电导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COD测定仪、BOD测定仪、DO分析仪等) 6.第五章:介绍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基本原理 7.第六章:论述实验数据处理和常用统计检验方法,包括误差分析,离群数据检验方法,直观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8.常用水质指标的测定,包括(COD、BOD、TP、DO及氨氮等指标)(实验室操作)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国家环保局编 2.《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 3.《现代水质分析检测技术》(美)H.B小马克J.S.马特森主编,佟亮等译 107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学生对岩土力学特性和岩土工程特性不深入研究的理论基础,要求掌握岩土流变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熟悉岩土流变力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了解掌握岩土流变力学的工程应用。 教学内容 1.绪论:简要介绍岩土流变力学的概念、岩土流变特性研究的有关内容和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2.第一章应力、应变的张量表达式:介绍应力、应变及本结构关系的张量表达方式。 3.第二章流变模型理论:介绍各种岩土流变模型及其组构方法。 4.第三章流变方程式:介绍各种流变方程式及方程的导出方法。 5.第四章岩土的流变试验与模拟:介绍岩土流变试验技术原理和方法,流变参数的确定。 6.第五章岩土的长期强度:长期强度的概念及试验测定岩土的长期强度。 7.第六章流变力学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介绍流变力学的一般解法。围岩流变分析现场监测资料的应用。 张忠亭教授 岩土流变学原理和应用 Rock and Soil Rheological Mechanics Theory and Appications
062102062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讨论 学时 36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 读书报告或论文 弹塑性力学、岩土力学、工程地质 开课单位 曾亚武副教授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范广勤,岩土工程流变力学,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 2.C.C.维亚洛夫,土力学的流变原理科学出版社,1987 3.章根可等,岩石介质流变学,科学出版社,1999 108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基本掌握智能岩石力学的理论、原理及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为从事智能岩石力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曾亚武副教授 062102063 硕士生 智能岩石力学 Intelligent Rock Mechanics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讨论 学时 36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 读书报告或论文 岩石力学、人工智能、神经网络 开课单位 张忠亭教授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教学内容 智能岩石力学是智能科学、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不确定性科学与岩石力学交叉融合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分支学科。本课程将从三个方面介绍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1.第一章:智能岩石力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第二章人工智能基本理论:简要介绍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分布式人工智能、知识发现与知识挖掘等人工智能基本理论; 3.第三章智能岩石力学的工程应用:包括: (1)岩石力学参数的智能识别; (2)智能位移反演; (3)地应力的智能估计; (4)岩体力学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智能辨识; (5)岩体本构模型的自适应识别; (6)边坡稳定性的智能分析; (7)岩爆的智能风险评估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冯夏庭著,《智能岩石力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0
2.王思敬主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世纪成就》,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109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国内外土体本构关系的发展现状,掌握岩土工程中的非线性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等的基本理论,并能结合实际工程运用岩土实用本构模型进行数值计算。 教学内容 1.绪论:岩土材料的基本力学特性与试验结果,岩土本构模型的特点,各类土体本构关系数学模型概要。 2.第一章线弹性模型:应力分析与应变分析,理想线弹性模型及其主要特点,横观各向同性线弹性模型及其参数确定方法,模型的应用。 3.第二章亚弹性模型:岩土材料弹性参数的确定,Duncan-Chang模型的基本理论和模型参数的意义与测定方法,改进的Duncan-Chang模型的基本理论和模型参数的意义与测定方法,K-G超弹性模型的基本理论,南京水科所模型的基本理论,应力路径模型基本理论与建模。 4.第三章岩土塑性理论:岩土材料的破坏准则,岩土材料屈服函数的确定方法,关联及非关联的流动法则,硬化规律,单屈服面和双屈服面的弹塑性矩阵。 5.第四章剑桥模型:临界状态线和临界状态面,弹性墙与Roscoe面的方程,Hvorslev面及其方程,剑桥模型的屈服轨迹与应力应变关系,修正的剑桥模型的屈服轨迹与应力应变关系。 6.第五章Lade-Duncan模型:Lade-Duncan模型的基本理论和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修整的Lade-Duncan模型的基本理论和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7.第六章土体流变本构模型:软土流变特性,线弹粘塑性模型的基本理论,土体实用的流变模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傅旭东,《土的本构关系》,自编讲义,2005
2.卢廷浩,刘祖德等主编,《高等土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3.朱百里,沈珠江,《计算土力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钱家欢,殷宗泽,《土工数值分析》,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 110
土的本构关系 Constitutive Law of Soils
062102064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1
考核方式 读书报告或论文 弹塑性力学、高等土力学 傅旭东教授 开课单位 雷卫民讲师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滑坡的形成、滑坡的勘察、滑坡的预测与防治等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论述和介绍。 要求进一步了解滑坡的成因,产生滑坡的机理和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掌握滑坡的监测方法,通过计算能做到预报滑坡危害。 教学内容 1.绪论:滑坡的基本概念和演化规律,若干名词术语和概念,滑坡发生和演化的基本规律。 2.第一章滑坡的勘察:滑坡的野外鉴别,滑坡的勘察方法,滑坡试验方法,滑坡的动态监测。 3.第二章滑坡的预测:滑坡时空预测的基础,滑坡预测模型,斜坡不稳定性时空定量预测,滑坡的时间预测。 4.第三章滑坡的地质力学特性:滑坡构造力学,滑坡机理,滑坡分类,斜坡岩体变形与应力场特征,斜坡岩体孕破(滑)源机理与预测。 5.第四章滑坡防治的工程措施:排水措施,加载反压与削方减载措施,抗滑挡墙措施,抗滑桩措施,预应力锚索措施,格构锚固措施。 6.第五章滑坡防治的设计:抗滑挡墙的设计,预应力锚索格构的设计,抗滑桩的设计。 7.第六章区域滑坡学:区域滑坡动力学规律,区域滑坡学分析,滑坡丛集性与再生性。 傅旭东教授 滑 坡 学 Landslidologies and Controlling Measures of Landslide
062102065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1
考核方式 读书报告或论文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地质、结构设计原理 开课单位 雷卫民讲师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晏同珍,杨顺安,方云,《滑坡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2.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抗滑桩设计与计算》,中国铁道出版社,1983 3.《岩土工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111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土工合成材料是应用于岩土工程中的合成材料总称。学习目的是为了应用和进一步研究。要求掌握土工合成材料的结构和应用原理。 教学内容 1.绪论:土工合成材料的类型和功用。 2.第一章聚合物性质和土工合成材料产品:聚合物种类和基本特性,土工合成材料产品的生产过程。 3.第二章土工合成材料特性和试验:物理特性、力学特性、水力学特性、与土相互作用的特性和蠕变铺设损伤老化特性。 4.第三章排水和渗滤作用:土工合成材料的排水作用、渗滤作用和应用设计。 5.第四章防渗作用:土工膜和接缝的特性,以及土工膜的防渗设计和施工。 6.第五章加筋和加固作用:加筋土的机理分析、加筋土挡土墙和陡坡、软土地基上的加筋堤、条形基础加筋地基和土工合成材料用于桩基础。 7.第六章隔离作用和在路面结构中的应用:不同材料间的隔离作用,重点介绍在路面结构中的隔离作用和设计施工。 8.第七章环保和防护:土工合成材料在垃圾填埋场中应用、侵蚀控制和护岸工程中应用形式和设计。 9.第八章减载作用:土工泡沫的特性和减载作用。 课程配有全面的土工合成材料样品、试验和工程实例,教科书中还含有大量例题和习题。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王钊编著,土工合成材料,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王钊主编,国外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研究,现代知识出版社,2002 3.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应用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12
土工合成材料 Geosynthetics
062102066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查 2
考核方式 材料力学和土力学 王 钊教授 开课单位 邹维列副教授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是用岩土力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治理和保护环境。要求了解自然灾害如地震、土壤退化和洪水,以及人类生活、生产和工程活动引起的与环境共同作用的问题,防止或减轻影响的措施。 邹维列教授 开课单位 李愿军副教授 062102067 硕士生 环境岩土工程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查 2
考核方式 土力学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教学内容 1.绪论:环境和环境的问题 2.第一章自然灾害和环境岩土工程:地震、沙漠化、盐碱化、洪水、水土流失、滑坡和温室效应的预测和防治。 3.第二章环境卫生:垃圾土和污染土的特性和治理;垃圾填埋场的设计、施工和管理。 4.第三章人类活动:深基坑开挖、打桩、地下水开采等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策等。 5.第四章区域性土:软黏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和红黏土的特性和处理措施。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周 健,环境岩土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0 2.刘天齐等,环境保护,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4 3.周景星等,基础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9 113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土坡包括天然土坡和人工土坡,后者又有填方和挖方之分,如堤坝和渠道的边坡,以及基坑和路堑边坡。学习目的是为了掌握土的渗流和土坡稳定分析方法以及基坑开挖和支护的设计和施工。 教学内容 1.绪论:土坡的分类、渗流和稳定。 2.第一章土的渗透性和渗流问题:二维渗流和流网、渗流的有限元分析和近似公式,渗透变形的防治。 3.第二章土坡的稳定分析:土坡在有渗流和地震条件下的稳定分析,孔隙水压力的估算和抗剪强度指标的选择,滑坡的防治。 4.第三章基坑开挖:深基坑支护的设计、降排水工程和土方的开挖。 其中,土坡的稳定分析中有两节为英文教材。书中附有例题和习题,此外,还附有两个实用的小程序,可解决渗流和土坡稳定分析的工程实际问题。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王钊编写,土坡渗流和稳定(研究生教材),武汉大学自编教材,2000 2.龚晓南主编,土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王钊主编,基础工程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4.陈仲颐、周景星、王洪谨,土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5.Braja M.Das, Principle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PWS Publishing House,5th Edition, 2000 114
土坡渗流和稳定 Seepage and Stability of Soil Slope
062102068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查 2
考核方式 材料力学、土力学 邹维列教授 开课单位 杨金鑫副教授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桩基的工作机理、承载力与变形特性、计算方法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论述和介绍。 要求进一步了解桩基工作性状和承载力确定,包括单桩和群桩在竖向荷载下的工作机理,单桩和群桩在水平荷载下的承载性状,抗拔承载力等。 教学内容 1.绪论:桩基的功用(主动桩与被动桩),桩的分类,桩在建筑物纠偏防倾中的应用。 2.第二章竖向荷载下单桩工作机理及承载力的确定:荷载传递理论,单桩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单桩端阻力的计算理论与方法,单桩承载力的有关问题,灌注桩的施工技术问题,不同土层埋藏条件下桩的工作状态。 3.第三章竖向荷载下单桩的沉降计算:弹性理论分析法,荷载传递分析法,分层总和法。 4.第四章竖向荷载下的群桩特性:群桩效应系数,群桩与承台的共同作用机理,群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群桩沉降的计算。 5.第五章水平荷载下单桩的承载力与沉降:水平荷载下单桩的破坏性状,计算水平承载桩的极限平衡法和地基反力法。 6.第六章水平荷载下群桩的承载力与沉降:群桩效应,群桩在水平荷载下的特性,群桩承载力与沉降的计算方法,增加水平承载力的措施。 7.第七章桩的抗拔承载力:等截面桩的抗拔承载力,扩底桩的抗拔承载力,嵌岩式锚桩基础的抗拔承载力。Neumann随机有限元,摄动随机有限元。 8.第八章桩基设计中的若干问题:以控制沉降为主的桩基设计指导思想,桩基抗水平力验算,大开间柱距下桩基优化设计,有限厚度软土夹层中协力桩的设计,布强桩设计。 9.第九章桩在深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排桩式支护结构的破坏形态,排桩式支护结构计算,桩锚支护结构的设计。 傅旭东教授 062102069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桩基理论 Theory of Pile Foundation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 读书报告或论文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高等土力学 开课单位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邹勇讲师,刘祖德教授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刘祖德,《桩基理论》,自编讲义,2000
2.刘金砺,《桩基础设计与计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史佩栋主编,《实用桩基工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15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岩质边坡稳定分析的原理、方法和程序设计 Rock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theory methods and programs 20092102007 硕士、博士 学分 教学 方式 2.0
学时 36 考核 方式 开课 学期 1
讲授、讨论 考试或报告、论文 工程地质、岩石力学、土工原理与计算等 姜清辉(教授) 周创兵(教授) 开课单位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从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了解国际前沿动态、为论文选题以及开展岩石边坡变形与稳定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要求学生除了了解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中内容外,还必须针对每一专题查阅最新文献,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内容: 在已经理解和掌握岩石力学基本理论、熟悉土工原理和计算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分以下7个专题进行讲解和讨论: 1. 边坡工程地质; 2. 边坡失稳模式和总体稳定性评价方法; 3. 岩石和结构面抗剪强度的基本理论; 4. 二维边坡稳定的极限分析方法; 5. 三维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和应用; 6. 确定临界滑动模式的最优化方法; 7. 边坡稳定分析程序设计与研制;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陈祖煜、汪小刚、杨健、贾志欣、王玉杰著,《岩质边坡稳定分析——原理、方法、程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主要参考书:张有天主编,《岩石高边坡的变形与稳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钱家欢、殷宗泽主编著,《土工原理与计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董学晟主编,《水工岩石力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Duncan C Wyllie & Christopher W Mah, Rock Slope Engineering (4th Edition), Spon Press, 2004
116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傅少君 道路与铁道工程试验检测技术 Technique of test and detect in highway and railway
20092102005
硕士 学分 3.0
学时 54 考核方式 开课学期 考试 岩土与道桥系 2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开课单位 王书法,邹维列 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土工试验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专业性较强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铁道工程试验检测技术。 教学内容 1绪论 试验检测的目的和意义;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处理方法。 2路基土石方工程试验与检测方法 土的概念及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土的工程分类;施工准备阶段路基工程试验检测内容;施工过程中的试验检测内容;竣工验收阶段试验检测内容。 3桥涵工程试验检测方法 施工准备阶段桥涵工程的试验检测内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施工过程中桥涵工程的试验检测内容;竣工验收阶段桥涵工程的试验检测内容。 4浆砌工程试验检测方法 施工准备阶段浆砌工程的试验检测内容;砂浆配合比试验检测内容;施工过程中浆砌工程的试验检测内容;竣工验收阶段浆砌工程的试验检测内容。 5路面基层、底基层试验检测方法 基层、底基层的技术要求;施工准备阶段基层、底基层的试验检测内容;施工过程中基层、底基层的试验检测内容;竣工验收阶段基层、底基层的试验检测内容。 6路面工程试验验收检测方法 路面工程的技术要求;施工准备阶段路面工程的试验检测内容;施工过程中路面工程的试验检测内容;竣工验收阶段路面工程的试验检测内容。 7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试验检测 土的工程分类;客运专线路基工程试验检测方法;地基处理的方法、技术要求和频次要求;A、B组填料及改良土检测项目及技术要求;路基填筑检测要求;过渡段施工检测项目及技术要求;路基工程现场试验检测方法。 8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试验检测 原材料试验检测项目及频次要求;原材料取样方法;粗、细骨料化学分析试验检测方法;外加剂、粉煤灰试验方法;高性能混凝土试验方法;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试验检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韩仁海,白福祥主编,《道路与铁道工程试验检测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117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韩光东副教授 062102027 硕士生 桥梁结构抗震分析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 Structure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考试 2
考核方式 数值分析、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 开课单位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王敏强副教授,王书法副教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桥梁结构抗震设计原理,熟悉各种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分析和计算方法。 要求掌握桥梁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地震反应分析与延性结构设计方法。 教学内容 1.第一章 桥梁抗震设计概论 2.第二章 桥梁结构抗震动力学基础 3.第三章 桥梁地震反应分析的反应谱方法 4.第四章 桥梁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方法 5.第五章 大跨度桥梁地震反应分析 6.第六章 大跨度斜拉桥地震反应分析 7.第七章 大跨度悬索桥地震反应分析 8.第八章 大跨度拱、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9.第九章 桥梁抗震设计原理 10.第十章 桥梁延性抗震设计 11.第十一章 桥梁减、隔震与结构控制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范立础编,《桥梁抗震》,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2.M.J.N.普瑞斯特雷等著,袁万城等译,《桥梁抗震设计与加固》,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3.[美]艾伦.威廉斯著,《建筑与桥梁抗震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118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介绍动态数据处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模态识别或模式识别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要求掌握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正确使用信号处理软件,并能编制基本的信号处理程序。 教学内容 1.离散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系统:介绍基本概念。主要有离散信号的运算、噪声、信号空间,离散系统的性质和输入输出关系,相关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2.Z变换及离散时间系统分析:讨论Z变换的定义、收敛域、性质及应用。主要有转移函数、频率特性、极零分析以及离散系统的实现和信号流图等。 3.离散时间信号的Fourier变换:讨论DTFT和DFT的定义、性质及应用,讨论与这两个变换联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信号截短对频谱分析的影响;周期卷积;分辨率;时宽—带宽积及DFT对FT的近似;Hilbert变换的定义和性质。 4.FFT技术:讨论FFT的各种算法,主要有基2算法、分裂基算法及频域细化的CZT算法。 5.离散时间系统的相位、结构与状态变量描述:介绍离散时间系统的相位、结构与状态变量描述等基本问题,主要有线性相位的定义,线性相位系统零点分布,全通系统、最小相位系统,谱分解以及离散系统的Lattice结构和状态变量分析等。 6.无限冲激响应数字滤波器:简介IIR滤波器的设计。 7.有限冲激响应数字滤波器:简介FIR滤波器设计。 蔡元奇教授 开课单位 朱以文教授,屈文忠教授 092102008 硕士生 学分 教学方式 信号处理 Signal Processing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 读书报告或论文 结构动力学 工程力学系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胡广书,《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算法与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2.徐守时,《信号与系统理论、方法和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3 3.王宏禹,《信号处理方法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6 119
课程名称 英文译名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成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蔡元奇教授 092102009 硕士生 模态识别理论 Modal Identification Theory
学分 教学方式 2.0 讲授 学时 36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 读书报告或论文 结构动力学、信号处理 开课单位 朱以文教授,屈文忠教授 工程力学系 模态识别是解决动力学三个基本问题之一的课程,本课程是一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介绍模态识别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动力学其它理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要求掌握线性模态识别的基本理论和现代识别技术,正确使用模态识别软件,并能编制基本的模态识别程序。 教学内容 1.模态分析理论基础:介绍线性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单自由度系统振动;单自由度系统频响函数的各种表达形式及其特征;多自由度系统的实模态分析;多自由度系统的复模态分析;拉氏变换方法;常用激励下频响函数、频响函数与脉冲响应函数的物理意义。 2.时间历程的测量:介绍相关实验模态分析的时域振动信号测试技术。主要有实验结构的支撑方式;激励方式;激励装置;激励信号;测量系统;激振器试验;冲击试验。 3.动态测试数据处理:介绍非参数模型识别的基本处理方法。主要有信号离散实现过程;采样及采样定理和混频现象;泄漏和窗函数;离散Fourier变换;选带分析技术;平均技术;噪声对频响函数估计形式的影响;动态测试数据处理。 4.模态参数识别的频域方法:介绍常用的单模态识别方法;多模态识别方法;分区模态综合方法;频域整体识别方法。主要有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圆拟合法;差分法;非线性加权最小二乘法;直接偏导数法;Levy法;正交多项式拟合法;分区模态综合法;频域整体识别法。 5.模态参数识别的时域方法:介绍常用的局部识别方法和整体识别方法,包括SISO、SIMO和MIMO识别方法。主要有随机减量技术;ITD方法;最小二乘复指数方法(LSCE);ARMA时序分析法;多参考点指数方法(PRCE);特征系统实现方法(ERA)。 6.模态分析实际应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曹树谦,张文德,萧龙翔,《振动结构模态分析理论、实验与应用》,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傅志方,《模态分析理论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林循泓,《振动模态参数识别及其应用》,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 1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