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刘传会开题报告

刘传会开题报告

来源:意榕旅游网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及课题研究计划

所在学院 会计学院 学科专业 会计学 研究方向 财务会计 年 级 2009级 学 号 50091202140 研 究 生 刘传会 指导教师 乾惠敏 入学年月 2009年9月

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处制

论文题目 国 家 题目来源 基础研究 题目类型 经 费 √ 应用基础 管理层舞弊的法务会计调查与预防研究 部 委 省、市、自 治区 横 向 联 系 工程技术 自 选 √ 其 他 一、课题的学术意义或工程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国内外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恶劣的舞弊丑闻。就是在号称拥有全世界最透明、最发达、监管体系最完备资本市场的美国,也是舞弊丑闻不断。美国相继曝光了安然公司、世通公司、施乐公司的财务舞弊案,其后,默克公司、微软公司、迪斯尼公司等著名公司也纷纷陷入财务舞弊的漩涡。2004年,意大利跨国食品巨头帕马拉特也卷入了财务丑闻,公司涉嫌制造高达 85亿美元的假账,多名高管被捕,成为欧洲最大的财务舞弊丑闻。 透视国内证券市场,舞弊案件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也是层出不穷,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相继发生了一系列舞弊案件。先是 1997 年、1998 年发生的琼民源、红光实业和东方锅炉案件;2000年的郑百文、黎明股份、猴王股份案件;2001 年又有麦科特舞弊案,其后的银广夏风暴更是将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推向了高潮,舞弊案件层出不穷。 截止2010年10月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行政处罚决定数据显示:从2001到2010年10月份证监会共做出行政处罚决定372起,管理层受到处罚是中国上市公司舞弊案例的共性,即舞弊案件多有管理层制造。 这一系列的舞弊案件,都有管理层的身影,管理层几乎参与了是所有的舞弊案件。由于管理层所处的位置,也决定了管理层舞弊危害最大、后果最严重、社会成本最大,也难以察觉和预防。在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消退和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将成为管理舞弊的有利机会。鉴于此,管理层舞弊的研究预防舞弊案件的发生,维护投资者利益和稳定市场经济环境提供对策支持和参考。 (二)选题意义 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还未完全成熟,证券监管水平还有待提高,加之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时期,使管理层舞弊的几率增大。管理层舞弊不仅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且动摇资本市场的基础,危害资本市场的发展。因而,加快对管理层舞弊的研究是资本市场的迫切需求。以有效的预防管理层舞弊;以及在管理层舞弊发生后,进行有效的调查确定舞弊事实,追回不必要的损失,维护相关者利益,维持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管理层舞弊的研究较多,这和其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有关。国外有关管理层舞弊的研究文献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管理舞弊的动因;二是管理层舞弊的识别;三是管理层舞弊的防范与治理。 (1)管理层舞弊动因研究 有关管理层舞弊动因理论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舞弊三角理论、舞弊冰山理论、风险因子理论、GONE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创始人 W•斯蒂文•爱尔伯莱彻教授(W•Steve Albrecht,1995)的舞弊三角理论。该理论提出舞弊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一是压力;二是机会;三是合理化。该理论还认为委托代理关系中的目标及信息状况不一致是舞弊产生的根本原因,而经济、工作、个人癖好等方面压力的存在是舞弊者的行为动机之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机会则是舞弊实现的前提条件,自我合理化则成为舞弊发生的最后底线或心理前提。 还有学者提出舞弊资本要求理论、委托代理控制理论、博弈理论等。 (2)管理层舞弊识别研究 Treadway Committee(1987)的报告认为:那些正处在财务困难时期的公司往往更有可能发生管理层舞弊。 Kinney and McDaniel(1989)的研究也印证了:陷入财务困境公司的管理层为了掩饰其暂时性的财务困难更有可能舞弊。 Albrecht 和 Romney(1986)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证实了“红旗”可作为识别公司管理舞弊的依据。他们的研究还发现,许多良好的预警指标都与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有密切关系,例如关键执行人员独断专行和激进的态度等。 Loebbecke and Wllingham(1988)总结了舞弊公司的管理层特征:一是当管理当层个人存在舞弊是合理的伦理价值观,又有一定的动机,借助于一定的条件,发生管理舞弊的可能性则较大。二是管理当局不诚实、人格异常、曾有过舞弊史、说谎、逃避责任、财务披露政策激进,企业业绩不佳、存在以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契约、所在行业为夕阳行业,决策高度集权化、存在大量关联交易、内部控制薄弱等也是管理舞弊的信号。 Coglitore and Berryman(1988)和 Calderon and Green(1994)证明,简单的分析性程序是识别管理层舞弊的有效工具,它能揭示财务报告项目的显著变化和异常关系。 Ameen and Strawser(1994)认为,审计人员在实务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定量分析程序是简单的模型,这种分析程序往往将报告值与期望值相比较,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建议。复杂的模型可让审计人员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同时考虑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各个方面,利用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过去的数据,用模型判别公司是否具有舞弊的动机和可能。 Loeb-becke and Willingham(1988)通过构造舞弊风险识别模型(简称 L/W 模型)判别公司的舞弊风险因素。此后,Loebbecke,Eining and Willingham(1989)对 L/W 模型进行的测试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Green and Choi(1997)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构造了建立在原始财务数据基础上的管理舞弊识别模型,并发现这一模型在以随机样本为基础使用时能有效的识别管理层舞弊。在审计的初始阶段,审计人员可根据这一模型判别公司是否舞弊,并据此增加现场作业的实体性检验。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 Beneish(1999)教授提出利用会计数据判别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管理舞弊的思想。其研究利用Probit判别方法,建立了管理层舞弊的识别模型。该模型的准确预测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五,并在实际中得到了运用。 Spathis,Doumpos and Zopounidis(2002)以希腊舞弊公司与非舞弊公司为样本,采用多标准分析、多变量统计技术进行管理舞弊识别研究。其研究认为:多标准判别协助方法胜过传统用于识别管理舞弊的统计技术,财务信息研究有助于判别管理舞弊。 COSO(1992)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则从董事会这一公司治理视角分析了管理舞弊问题。该报告发现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的不同之处:舞弊公司的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比非舞弊公司小;舞弊公司董事会中灰色董事的比例大于非舞弊公司;舞弊公司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的任期比非舞弊公司短;舞弊公司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所持股权比例比非舞弊公司低,舞弊公司设置审计委员会的比例低于非舞弊公司。 (3)管理舞弊防范与治理研究 Barker,Donald and Michael(1976)的认为,应通过对高层管理人员主导的公司氛围、交易和人事安排的检查建立其控制系统,还可通过审计委员会的复核等预防高层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 Elliott and Jacobson(1986)的研究发现,尽管对舞弊预警信号的研究有助于CPA更好地发现舞弊,但CPA责任的不断提高并不能显著提高发现与防止舞弊的可能性。因此,管理当局应该通过确保控制环境、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以预防和发现管理层舞弊。 美国著名的 Treadway Committee (1987)提出了著名的反舞弊四层次机制理论,该理论建议任何组织实体可以通过下列四道防线来防止管理舞弊的发生:高层的管理理念;业务经营过程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外部独立审计。 Bologna,Lindquist and Wells(1993)提出应建立良好的控制系统,提升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来预防和发现管理舞弊。 Albrecht,Werns and Williams(1995)从减少管理舞弊机会和创造一个诚实、开放和具有资助特色的文化氛围提出了预防和发现管理舞弊的对策。 Bologna,Lindquist(1995)提出,管理舞弊的防范和发现需要采用舞弊审计和法务会计这类新工具和新技术。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管理舞弊的研究与讨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初步阶段,这主要在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时日不久,资本市场和监管体制相对而言没有那么发达。所以国内对管理层舞弊的研究与讨论大多数也只停留在理论讨论上,没有形成可供操作的经验,真正应用于实践的较少。但随着国内舞弊案件的日益增多和对管理层舞弊的研究日益迫切和需要,将会出现更多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检索国内相关的文献,发现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舞弊主体及管理舞弊的讨论;对传统审计模式在揭露管理舞弊方面优缺点的讨论;对建立管理舞弊审计模式的讨论等方面。 (1)管理舞弊主体研究 黄世忠(2004)介绍,大多数的财务舞弊都有高管人员参与,83%的舞弊行为牵涉到CEO与CFO。按照参与程度统计,CEO是最主要的舞弊者(72%),其次是CFO(43%)、其他副总经理(18%)、非执行董事(11%)。显而易见,多数舞弊案件由企业管理层所主导,并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陈少华(2003),美国“舞弊性会计信息研究国家委员会”研究的很大一部分案例,都显示出一个共性:即公司的最高管理阶层都是参与制造舞弊性会计信息的人。 张维迎(1995)在理论上已经证明: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最优安排取决于每类成员在企业中的相对重要性和其监督的相对难易程度。据此,一般情况下,最优安排的应该是经营者拥有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会计控制权为经营者“自然控制权”的重要组成,不属于会计人员,而属于经营者,所以经营者行为直接影响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会计控制权为管理层舞弊提供了便利。可见,虽然存在如低层职员财务舞弊的情形,但管理层舞弊可能是重中之重。 (2)管理舞弊行为研究 王泽霞(2005)认为管理层舞弊是指管理层故意通过重大误导性的财务报表来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舞弊行为。 朱锦余等(2007)认为,根据涉及舞弊人员所处层次的不同,可分为管理舞弊和雇员舞弊。舞弊性财务报告通常属于管理舞弊,是管理层为误导财务信息使用者,通过操纵财务报告的编制而故意错报或隐瞒财务信息的行为。 (3)管理舞弊审计研究 黎仁华(2006)对我国资本市场中舞弊行为的审计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的舞弊审计策略包括舞弊审计中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能力,注册会计师实施舞弊审计的基本技术,对粉饰性会计报表的审计技术,注册会计师在舞弊审计中的辨别技术。同时还提出了一些有效认识会计舞弊行为的手段如: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实施数据过滤,舞弊审计的技术程序模型设计,共同规模分析法在财务报表分析中的运用,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就舞弊事项的沟通。 赵德武、马永强(2006)对管理层舞弊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治理系统分析和“红旗标志”分析为基础,以揭露舞弊和评价会计报表公允性为双重目标的治理系统基础审计。 2006 年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141 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从舞弊的特征、治理层管理层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审计的固有限制、职业怀疑态度、项目组内部的讨论、风险评估程序、识别和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价审计证据、与管理层、治理层和监管机构的沟通、无法继续执行审计业务时的考虑、审计工作记录这 12 个方面对管理舞弊审计进行了阐述。 王泽霞(2005)对管理舞弊导向审计进行了研究,针对管理舞弊的动机特征,分析了舞弊审计的有效性,并指出现有审计模式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又从从审计技术的角度透彻分析审计管理舞弊失败的根源。文章还试图寻求适用于我国的能有效发现和遏制管理舞弊的审计模式,并提出了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的概念以及相应的审计思路和审计程序。 2006 年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141 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从舞弊的特征,治理层管理层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审计的固有限制,职业怀疑态度,项目组内部的讨论,风险评估程序,识别和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价审计证据,于管理层治理层和监管机构的沟通,无法继续执行审计业务时的考虑,审计工作记录这 12个方面对管理舞弊审计进行了阐述,可以算作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舞弊审计准则。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体现了与国际舞弊审计准则的趋同。这说明我国也意识到了管理舞弊的重大危害,并加大了对管理舞弊的审查力度。纵观国内外关于管理舞弊问题研究的文献,在研究方法上,既有规范研究又有实证研究;其研究内容涉及管理舞弊的动因、识别、防范与治理等多方面。国外在管理舞弊研究方面已进入不断深化阶段,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且在实践中发挥了理论先行与实践指导作用。国内由于研究较晚,虽然也有一些好的成果,但整体而言还未形成理论体系。相信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携同对国外已有先进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借鉴,我国的管理舞弊审计理论和实践势必会走向成熟和深入。这说明我国也意识到了管理舞弊的重大危害,并加大了对管理舞弊的审查力度。 (4)案例研究及其他 郑朝晖(2001)通过对我国琼民源管理舞弊案、东方锅炉管理舞弊案、红光实业管理舞弊案、郑百文管理舞弊案、银广夏管理舞弊案等案件的回顾和分析,提出了对管理层舞弊的侦查方法和策略。 秦江萍(2005)对中外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动机进行了比较研究,证券市场的共性使中外上市公司存在着一些共同的会计舞弊动机,但由于中外证券市场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会计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又决定了我国上市公司还具有一些和中国特有的政策紧密联系而不同于国外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动机;在国内,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动机也是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但总体上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根本动机是一致的,即都是会计舞弊主体追求个体效用最大化的结果。就这一点而言,境内外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动机将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性。 (三)研究现状评价 有关管理舞弊的研究的文献上,既有规范研究又有实证研究。国外在管理舞弊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不少的基础性理论如舞弊动因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管理舞弊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外研究主要侧重于应用理论的研究,如:管理舞弊的识别、防范与治理等深层次问题的研究主要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管理舞弊进行定量研究以及模型的建立,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发挥了理论先行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作用。 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多分析国外舞弊案例,有些限于对个别案例和预警信号的讨论等,研究方向和内容单一,整体上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另外,国内的研究还停留于学术理论讨论阶段,应用理论较少,还未对实践形成良好的指导作用,但相信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通过借鉴国外已有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成果,我国的管理舞弊理论和实践势必会走向成熟和深入。 在管理层舞弊的预防上调查上大多还遵循着传统审计的思路。法务会计作为伴随舞弊而产生的一个新学科,其应用只有Bologna,Lindquist有所提及也没有详细的加以阐述,法务会计这一工具没有被真正重视起来并加以研究和运用。由于学科的分离、细化,使在管理舞弊的调查和预防上的角度上单一,不是从会计角度就是从法律角度,从法律和会计结合的角度较少,这和我国法务会计的发展不成熟有关。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实验方法、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一)研究目标 随着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复杂华以及资本市场更趋多样化,舞弊案件层出不穷,严重危害了资本市场的运行以及投资者的利益。本文从我国管理层舞步的分析出发,分析当下管理层舞弊的趋势及调查和预防的难点;从法务会计的角度看待我国当下管理层舞弊的调查和预防问题。以期找到有效的调查和预防管理层舞弊的手段,以维护投资者利益,维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管理层舞弊研究综述 1.2.1国外管理层舞弊研究综述 1.2.2国内管理层舞弊研究综述 1.2.3研究综述评价 1.3研究方法、框架及创新 1.3.1研究方法 1.3.2研究框架 1.3.3可能的创新 2. 管理层舞弊分析 2.1管理层舞弊相关概念界定 2.1.1舞弊 2.1.2管理层舞弊 2.2管理层舞弊动因 2.3管理层舞弊手法 2.4管理层舞弊案件的数据统计 3.法务会计与管理层舞弊 3.1法务会计的产生与舞弊 3.2法务会计的任务与方法 3.3审计与法务会计在管理层舞弊中的异同 3.4法务会计在管理层舞弊中的作用 4.管理层舞弊的法务会计调查 4.1证据的取得 4.2证据的评估 4.3事实的认定 4.4调查中注意的问题 4.4.1调查程序的合法性 4.4.2证据的处理 4.4.3证据链的保护 5.管理层舞弊的法务会计预防体系构建 5.1法务会计的管理层舞弊预防理念 5.2管理层舞弊预防体系构建 5.2.1传统预防体系及其不足 5.2.2 法务会计的预防体系构建 5.3体系的相关支持 5.3.1法务会计职位的设置 5.3.2 法律上的保障 5.3.3 公司制度的保障 6.案例研究 6.1案例介绍 6.2案例分析 7.结论与局限 7.1结论 7.2局限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对管理层舞弊进行分析,探知管理层舞弊的深层次原因的技术,为有效的调查和预防管理层舞弊提供理论支持。 2.通过管理层舞弊案件的,揭示管理层舞弊中突出的问题,以便提出的对策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3.通过阐述法务会计在管理层舞弊中运用,突出法务会计在调查和预防管理层舞弊领域的优势和特色。 (四)实验方法 由于法务会计在我国刚刚起步,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学科,法务会计理论体系还不成熟。基于此,本文主要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规范性研究,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和案例分析,对我国管理层舞弊的调查与预防问题进行研究。 (1)规范与比较研究。通过管理层舞弊的理论阐述,从理论上分析管理层舞弊的深层次原因,为文章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通过比较法务会计与审计的异同,突出法务会计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法务会计的引入,试图构建新的管理层舞弊的预防体系。 (2)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通过对管理层舞弊案件的数据统计,反映管理层舞弊中突出的问题,以便提出更加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3)案例研究。仅有理论是不够的,结合案例研究,才能使法务会计在管理层财务舞弊中的作用更加直观、形象,才能得出更加合理的应对之策。 (五)技术路线图 法务会计在管理层舞弊中的作用 管理层舞弊的法务会计预防体系构建 管理层舞弊原因与手法 绪论 管理层舞弊的的法务会计调查 案例研究 (六)参考文献 1、张苏彤.法务会计高级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2、刘明辉.高级审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美】威廉姆.S.霍普伍德,杰伊.J.莱纳,乔治.R.杨.张磊译.法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4、【美】托马斯.W.戈尔登,史蒂文.L.斯卡拉克,蒙纳.M.克莱顿.张磊译.法务会计调查指南[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5、【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欺诈与法务会计的教育与培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陈矜.法务会计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7、张苏彤,谭立.法务(司法)会计前言问题[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8、谭立.法务会计报告探析 [J].会计之友,2005(12) 9、乾惠敏,刘传会,徐富红.融入审计:我国法务会计建设模式的选择[J].会计之友,2010(9中) 10、李登辉,刘传会.法务会计与审计比较研究[J].会计之友,2010(7中) 11、黎四龙.管理层舞弊识别与舞弊风险因素分析[J].会计之友,2008(8上) 12、赵德武,马永强.管理层舞弊、审计失败与审计模式重构[J].会计研究,2006(4) 13、谢朝斌.股份公司会计舞弊及其制度防范[J].会计研究,2000(5) 14、王泽霞:论风险导向审计发展创新—管理舞弊导向审计[J].会计研究,2004(12) 15、刘学华:管理舞弊控制与审计质量[D],西南财经大学,2007(4) 16、李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7、陈界融:美国联邦证据规则(2004)[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8、郑朝晖: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分析及侦查研究[J].审计研究,2001(6) 19、李恩.管理层舞弊预防对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第23卷(2) 20、王瑶.舞弊及其防范于审查[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第7卷(4) 21、黄世忠,黄京菁.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特征及预警信号综述[J].财会通讯(综合),2004(12) 22、曲丰敏:会计舞弊的外部防范于治理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12) 23、阮澄:管理舞弊审计策略探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7) 24、张清芳.试论管理层舞弊审计的对策[J].财会研究,2009(22) 25、李静婵.基于管理层舞弊审计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6 26、辛金国,邢莉萍,开家将.舞弊审计程序研究[J].审计研究,2004(4) 27、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规定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4 28、张龙平,王泽霞.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2003,(04) 29、于小雪.新准则下的管理层舞弊行为分析—基于舞弊三角理论[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4) 30、徐文就.浅谈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焦作大学学报,2005,(02) 31、Efstathios Kirkos,Charalambos Spathis,Yannis Manolopoulos. Data Mining techniques for the detect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statementsI.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2007 32、Cecchini, M.:Aytug, H..;Koehler, G..J.:Pathak, P.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op Management Fraud.Management science.2010 33、Shaker A. Zahra:Richard L. Priem:Abdul A.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op Management Fraud Rasheed;Journal of Management . 2005 34、Howe, M.A.1999.Management Fraud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Fraud Versus GAAP as A Means to Increase Reported Income,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35、AlbrechtW. S, M. B .Romney,1986, “Red—flagging management fraud”, Advances in Accounting,3 validation”,Advances in Accounting,3 36、Allne, M.P., S.K. Panian, Power, performance,and succession in the large corpor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2,27 37、Grossman, S. and O.Hart.1986.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4 38、Bushman .K.M and R. J.Indejikian Income, stock price and Managerial Compens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3 39、AICPA. 2002. SASNo. 99: Consideration of Fraud in a Financial StatementAudit. 40、Beneish,M.D.,1997,“Detecting GAAP violation,implications for assessing earnings management among firms with extreme financial performanc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ic Policy,16 41、C.Terry Grant, Chauncey M.Depree JR.,Gerry H.Grant.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Abuse of Materiality. Journal of Accountancy. 2000,Sep 42、Michael Ramos. Auditor’s Responsibility for Fraud Detection. Journal of Accountancy. 2003,Jan 43、Chen Gongmeng, Michael Firth, Daniel N. Gao, Oliver M. Rui. Ownership Structur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raud: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6 44、Thomas A.Lee, Robert W. Ingram, and Thomas P.Howard,1999.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rnings and Operating Cash Flow as an Indicator of Financial Reporting Fraud.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Vol.16 No.4 45、Scott L.Summer,John T.Sweeney,1999,“Fraudulently misst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insider trading:an empirical analysis”,The Accounting Review,73 四、研究计划进度(含调研、完成时间) 1.2011年1-3月完成管理层舞弊相关研究。 2.2011年4-5月完成法务会计与管理层舞弊部分内容的研究。 3.2011年6-8月完成管理层舞弊的法务会计预防和调查以及案例研究,完成初稿。 4.2011年9-10月与导师充分讨论,完成对整篇论文的修改并定稿。 导师是否同意提交此报告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会记录 时 间: 2010年12月25日 8:30-16:00 地 点: 重庆理工大学MBA中心 教室4 参加人: 孙芳城、陈丽蓉、梁刚、王海兵、石恒贵 主持人: 孙芳城 记录人: 王海兵 提问及回答要点: 一、孙芳城老师问:内容有点大、多,框架需要加以调整? 答:已经按照孙老师的意见加以修改调整,使其更加严谨、科学。 二、孙芳城老师问:内容的创新点? 答:(1)法务会计的引入。通过引入法务会计,试图构建了新的、更加有效的管理层舞弊的预防体系。 (2)对法务会计的设置提出了新的观点。 三、梁刚老师问:法务会计与审计的区别?突出法务会计特色。 答:建议已经采纳,并做了相应的调整。 四、王海兵老师问:法务会计与管理层舞弊的关系理清楚? 答:法务会计伴随舞弊而产生,论文框架有这一安排,将加以阐述。 五、石恒贵老师问:法务会计定位?谁来做?预防针对谁? 答:本文主要定位在企业。法务会计具体有谁来做,文章将加以交代。既然本文定位在企业,那么预防主要针对企业管理层。 主持人(签名): 记录人(签名): 年 月 日 专家组对开题报告的评议 1.对选题依据、预期思路或技术路线的科学性、可行性、先进性及创新性的评价 选题合理,思路清晰,技术路线可行,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框架有点大,需要加以限定。 3.开题报告结论: 开题报告专家组共 人,其中 票评定该生的开题报告为优秀; 票评定该生的开题报告为合格; 票评定该生的开题报告为不合格。 因此,专家组认为该生的开题报告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专家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参加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专家名单 姓名 孙芳城 陈丽蓉 梁刚 王海兵 石恒贵 职称 教授 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学科、专业 会计学 会计学 会计学 会计学 会计学 工作单位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专家签名 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意见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名): 年 月 日 备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