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选择

试论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选择

来源:意榕旅游网
教育探索

试论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选择

试论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选择

李文灿 林清泉 黄 玲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处 福建福州 350002)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设置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特点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其培养模式的选择,主张应从生

源质量、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论文质量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培养质量。

【关键词】 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  为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2009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以下简称《意见》),决定从2009年开始,包括农业工作的若干意见》

推广专业学位硕士在内的19种专业学位实行全日制培养。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教育类型,如何找到一条确实可行培养模式成为各培养单位面临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其培养模式应符合国家设置的内在要求和培养特点。

一、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设置的内在要求充分了解研究生学位类型设置的背景是培养模式选择的前提。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科类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要求。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2005年l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培养了不少研究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取得了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千百年形成的“轻农”理念,加之农业是比较艰苦且回报率往往低于预期的产业,使得从事农业技术传播推广、成果转化等农业基层一线工作的人才层次较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短缺,无法给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瓶颈。因此,加大高层次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大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必然要求。

2、农科类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使然

此前,我国农科类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学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两类。近年来,这两类研究生的培养矛盾十分突出,显得与社会和市场需求不对称。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农科类学术型研究生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就业成为了学员和各培养单位的负担。从就业流向看,大量的研究生流向农林企业等实践性较明显的工作单位,甚至有的选择了与专业背景无任何关联的工作。这与传统研究生教育位科研和教学培养人才的初衷显然是相违背的,这表明目前以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为主的机制已无法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也说明了培养应用型农业人才的必要性。

我国从2000年开始招收非学历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此后发展十分迅速,2007年招生规模突破了10000人,招生单位从24家发展到

[1]

63家,分布在除西藏、青海两地外的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展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农业人才,社会对农业推广硕士的认知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也为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招收对象仅限于具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二是在办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生源素质差、培养质量低,有学位无学历等诸多尴尬问题,未能很好的达到既定培养目标,严重冲击了农业推广研究生教育。笔者认为在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中应该吸取这方面的教训。

二、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特点

把握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是培养模式选择的关键。与农科类学术型研究生及非学历农业推广硕士相比较,全日制农业推广研究生具有鲜明的培养特点,其培养模式应符合培养特点,否则可能偏离。

1、培养对象

教育部《意见》中明确规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招收对象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从2009年的招生情况来看,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招收的均为参加农科类研究生统考的考生,这与非学历农业推广研究生的招收对象完全不同。前者招收对象为具有一定农学专业基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后者招收的是从事农业和农村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在职人员,包括本科毕业生和专科毕业生。培养对象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在培养模式上应有明确区分。2、培养性质

从培养对象明显可以看出,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和农科类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性质上都属于职前学历教育,而非学历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应属于职业教育。职前学历教育,是为今后职业选择作准备的一种教育形式,而职业教育则主要是为已有特定职业背景的从业人员职业能力提升服务的。从这点上说,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在培养模式上应借鉴农科类学术型研究生的一些做法,比如培养过程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如果把“成长”和“成才”作区分,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在培养上要兼顾“成长”和“成才”两方面,而非学历农业推广硕士主要侧重“成才”方面。

3、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主要是为农业推广单位或管理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及相关人文、管理和社会知识,能够从事农业推广、技术服务、农村发展、行政管理及农业教育的高

[2]

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全日制和非学历农业推广硕士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农科类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显然不同,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的是掌握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农科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最明显的表征就是授予学位的性质区别,农业推广硕士学位属专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农学硕士学位属学术性学位(AcademicDegree)。两者属于不同类型,但处于同一层次。

三、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选择

笔者认为,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要真正做到符合国家设置此类研究生培养类型的内在要求和培养特点,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完善入学考核办法,确保生源质量

2009年,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招生采取的办法是从农科类学术型统考研究生中选拔。此选拔办法弊端十分明显,一是选拔对象来自学术型考生,亦即考生的培养选择与实际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这样很难保证录取考生的培养质量;二是大多数农林院校研究生招生是比较困难的,农林专业招生缺口更是明显,既然学术型研究生无法招满,不可能顾及农业推广硕士招生,导致出现不少培养单位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招生直接“剃光头”或者录取考生清一色为农科类学术型研究生考生“淘汰品”的现象,生源质量无法保证自然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固然,我们可以理解出现此类后果是源于招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政策出台在研究生报名之后,但是入学考核办法的改进在所难免。建议采取与学术型学位考生分开考试录取的模式,考试内容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特别注重考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增加面试所占权重。比如在笔试部分,可以根据农业

—174—《新西部》2009.22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试论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选择

推广不同领域的特点设置农业综合知识考核作为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面试部分不能只注重形式上的问答而应增加实践环节的考核,以便科学、有效、公正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

2、合理设置课程,制定针对性强的培养方案

研究生课程设置是围绕着研究生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总体设定和安排,是人才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实质性要素和体现教育思想及人

[3]

才培养目标的载体部分,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根据上述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人才的培养目标界定,各专业领域的学生未来职业选择已较为明确,课程设置应注重基础性、实践性和选择性。具体设置可考虑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实践训练四个部分,后三部分的学分应相对接近以反映培养整体的平衡性。公共课主要是国家规定的外语、政治理论课程,建议增设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WTO等方面专门课程;专业基础课突出学生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掌握农学专业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专业技术课程专业突出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和科技动态;实践训练突出学生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加大一定的学分比例,保证充足的学时。课程安排上,应注意课程学习的递进性和关联性,建议专业基础课系统修读完后,再将专业技术课程和和实践训练交叉进行以利于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双导师”的有机结合农林学科是最大的应用学科之一,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4]

是农林院校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其师资在实践指导能力方面也有较大优势,但也是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农林院校教师与其它高校教师一样存在偏重理论研究的特点;二是随着近年来各高校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许多教学型或实践型的优秀师资悄然转型;三是一些教育教学确有成就的骨干教师又因年龄和考试门槛,失去进修的积极性,使得一线的新鲜经验和成果无法及时掌握。师资形态的变化带来的是教育产品的变化,非学历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术型培养倾向,恐与之不无关系。

各培养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摒弃惟科研成果论的指导思想,确实加强具有专业技术特长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提供国内国外的进修机会,同时加大“引进来”的力度即加强“双导师”制的建设。按照培养高层次农业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严格遴选第二

(上接第179页)

教育探索

导师。笔者认为第二导师的遴选不应拘泥于现行制度所要求的副高以上职称者,对那些在农业应用领域有突出能力者应优先考虑。以第二导师为桥梁,培养单位可与其所在单位建立合作培养基地,这样有利于发挥第二导师的指导作用,还有可能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机会。

4、注重培养过程管理,强化学位论文选题评审

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的生源基本上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培养管理方面可参照学术型研究生管理的办法。学业管理上,从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中期考核到论文选题等各个环节都应从严要求,特别强调课程考核的重要性,建议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论文选题前增加综合考试环节,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以便掌握学生的层次和论文选题的针对性。生活管理上,国家应加大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投入,让他们能够享受学术型研究生相同待遇。充分调动导师、主管部门和培养学院的积极性,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学位论文是衡量展示学位研究生知识水平、实践技能、研究能力和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在论文选题时,应突出应用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解决某项问题,选择应用价值高的题目,避免学术型和所谓“软科学”方面的选题。论文评审及答辩是论文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应根据农业推广不同专业领域的特点制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公正地评审论文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学术水平并保证论文的实用性,建议采取培养单位与社会企业联合盲审的评审机制。

【参考文献】[1] 赛江涛,马履一,贾黎明.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现状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8(5):33-36.

[2] 金宝莲,周剑锋,杨宇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25-327.

[3] 潘文年.学科挂靠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32-35.

[4] 孟建民,刘零,魏旭娇,陈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J].广东农业科学,2008(6):138-140.【作者简介】

李文灿(1981-)男,福建上杭人,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处研究实习员,在职硕士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国课程建设的经验总结,更是新世纪中我国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对体育教育专门人才提出的要求所得出的必然结果。

2、专修课程目标构建取向方面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表现性目标,取向应成为总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提高学生专项技术水平”成为专修课程较为具体的目标和任务。

3、专修课程内容构建取向方面

更新教材内容,体现体育教育专业特点: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贴近社会和生活需要,利于满足就业需求三者成为专修课程内容构建的主要取向。

4、专修课程方法体系构建取向方面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由“传授技术为主”向“培养综合能力为主,兼顾传授技术”转化,由“单一的教学方法”向“教学方法多样化”转化,三者构成了专修课程方法体系构建的主要取向。

5、专修课程模式构建取向方面

单一的课程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要,其它课程模式中的多能递进型课程模式和多能并进型课程模式是对课程模式的一种理想化,无法在现实的条件下和人的有限的精力下实现,而一专多能型课程模式恰恰弥补了这两者的不足,它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在当前的高校的现有人力、财力和物力允许的情况下,在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的。

6、专修课程评价方面

主体取向评价充分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尊重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而且符合了新课程方案中的“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的价值取向,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因此,主体评价成为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评价取向的主流。

本研究从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构建取向的宏观出发,并以足球教育为例,较为全面的探讨了专修课程的各个模块,理清了前人在专修课程取向方面不够清晰的方面,使之在基本观念上得以贡献微薄之力,希望为今后课程设计者提供值得借鉴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专修课程构建的盲目性。【参考文献】[1] 高校足球课中应用合作教学方法发展学生自尊水平的研究.[2] 普通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探索.[3]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4] 我国男子少年足球运动员进攻战术意识思维活动基本特点研究.

[5] 我国优秀男子少年足球运动员比赛和训练时心率特征的研究.[6] 我国优秀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特点及预防.[7] 新课程方案实施下的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构建取向探索.[8] 运动教育模式研究.

《新西部》2009.22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