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随笔两篇教案
【篇一:15文艺随笔二篇】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朱光潜先生认为一篇文章的精要在表述思想。那么,如何表述就尤其重要了。他膺伏于桐城派所倡导的“言之有物”与“言之有序”,因此,睿智的思维须借之于明晰的思路与娴熟的技巧了。他说:“就写作技巧来说,好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写作动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是必然会引起学生注意的话题,所以这时候介绍作者会更合适。文中加点的字是需引起学生注意的,是与本文主旨呼应的地方。)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培养能力 ⑷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的解释: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2.《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论坛开讲,“福”临上海
报道的是世界著名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
(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学生可能回答:)
最吸引我的目光的是这个“福”字 ,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作者使用它作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其中用意就让我们好好去探索一番。(引入课文)
二.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表达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
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下课”
我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看1-5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 推敲
具体分析:
1、同学集体朗读,请个别同学示范朗读,然后比较、分析不同句子的感受,
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比较作者和你的答案。
2、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3、介绍关于推敲的故事,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个?同学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板书: 郭沫若改字——是改这——感情变化
王若虚该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小结:3个修改的例子中,改得效果如何?为什么?
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
2是改坏了的。
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4、课外拓展
操刀上阵来“咬文嚼字”,老师摆出实例,学生抢答。
1.《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提示: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
2. 红杏枝头春意“闹”
提示: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
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3.眼看朋辈成新鬼
提示: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眼看”没有“忍”字的悲愤意味。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示: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5.前村深雪里,昨夜数(一)枝开。齐己《早梅》
提示:一字更体现出其“早”字
5.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并且也小试了一番身手。作者这种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于我们的阅读、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加上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
6.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从自己的阅读中找材料来“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下分析内容。
教学反思:
裴娟 南京宁海中学分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进行驳论的论述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难点: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我们早就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知道“不求甚解”这个词了,当时我们就对这个词加以了讨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也对这个词加以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让我
们一起来学习吧。
2、整体感知:
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勾画生字词。(学生要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① 学生勾画中可能会涉及的字词有(课件):阐明 要诀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因小失大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② 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
明确:“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驳论文)
3、研读课文:
① 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座位讨论,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
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课件: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② 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 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密、准确。还有,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4、探究:
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
,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再者,你也可以谈谈你个人对“不求甚解”这个词的理解。
课件:名人的读书观
几种常见的读书方法
5、拓展训练: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①“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
【篇二:15文艺随笔两篇】
教学设计:文艺随笔两篇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4.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5.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6.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朱光潜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
明确:①郭沫若改字②王若虚改句③贾岛“推敲”④苏轼《惠》诗⑤“套板反应”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
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很显然,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②王若虚该句(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
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⑴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⑵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4、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
①苏轼《惠》诗(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反对。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
想意义。
补充示例:唐代大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注:李龟年为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两字你能有多少联想呢?
明确:⑴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⑵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
5、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比较阅读
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面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可加以指导和鼓励。)
六、应用拓展,活学活用
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读书时“咀嚼”出的好句子,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请学生自己赏析。(由选出语段的同学先发表观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
总结: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冰心《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
七、作业设计
片段训练: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
八、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不同情感
文字修改王若虚改句——不同意味
咬文嚼字贾岛“推敲”——不同意境
苏轼《惠》诗——正面
联想意义
“套板反应”——反面
教学反思
一、立足议论文体,理清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构思
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之一。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独具特色,思路严谨,脉络清晰,论证缜密,方法多样。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先找出观点句,然后概括出所举的例子,再将例子分类,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论证思路。掌握这篇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为今后议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联系学习实际,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探究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平时的阅读中,有不少学生都比较马虎,对文中用词用句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识不够,而朱光潜先生提出阅读或写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习惯。
分析完课文后,我结合研讨与联系中提到的马南邨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从最后学生写的赏析文章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读过的文章了,并开始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喜欢思考并分析一些优美的语句。这些应该说是可喜的变化。
三、补充示例扩展阅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上课过程中,我补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咬文嚼字的乐趣,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学习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领悟了咬文嚼字的精神,开始留心玩味文字,可以说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不求甚解
教学目的: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
【篇三:15 文艺随笔两篇】
了解“咬文嚼字”的原意和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养成“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进而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
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从语言表达的语气、意味、意境,语义的联想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咬文嚼字”的方法,提高学生品味和表达的能力。
通过生动的“炼字”实例,让学生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
热爱。
* 教学过程建议:
1.文章运用许多生动的例子来阐释“咬文嚼字”这种创作态度,教师也可补充更多的鲜活的例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更直观、深切的理解“咬文嚼字”的妙处。
2.教学中可以通过大量“炼字”的生动例子,再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从语言表达的语气、意境等方面入手,教会学生“炼字”、“炼情”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课文中涉及很多文学典故,可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相关资料,为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4.文中的例子可由学生自己讨论分析,教师在关键的地方抓住要点作点拨,如:“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等语句的理解。
5.本文可从多角度设计情境导入,如:简短的关于“咬文嚼字”的幽默故事导入;由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入手导入;由名人“炼字”故事导入;由学生熟悉的诗句中的炼字故事来导入??
* 示例:
一、导入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中的“炼字”故事来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其中“绿”字改过十几次,先后曾改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满意,最后定为“绿”字。“绿”字为何精警?因为它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效果,春风的精神,描绘了春过江南后的效果——绿满江南。
②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玉楼春》
一“闹”字表现出两个sheng字:(1)“声”,“闹”字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蜂飞蝶舞的生动景象。(2)“生”,“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鉴于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二、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展开讨论,教师点拨解疑: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①“咬文嚼字”的含义和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②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2.学生再读课文,展开讨论
①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②每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抓文中的关键语句)
③教师就疑难问题作点拨、总结。如:
本文是指在哪方面的“咬文嚼字”。作者对“咬文嚼字”怎样理解?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阅读和写作中起到什么作用?如何理解“有时”、“通常”和“但是”等词语的运用?
(分析重点段的过程,也是澄清主旨,品味语言的过程)
3.学生讨论,谈体会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研讨学习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后你得到了什么或应吸收借鉴哪些。比如:
从材料方面,可以领会借鉴材料的重要,更领悟到积累材料的方法。
从观点方面,注意领会观点和材料的完美统一。也可以研讨这些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如:
①写文章要“炼字”,表达含糊,往往是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
②“炼字”要符合具体的语境、语气、情味、意境等。
③“炼字”的方法,可以诵读,可以比较,可以替换,可以增删等,这些都是锤炼语言的方法。
④朱光潜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不迷信古人,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拓展训练,炼字炼情
通过炼字训练让学生明白: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鲁迅《秋夜》开篇的句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思考:有人说鲁迅文章太罗嗦了,直接写成“在我家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岂不更好?你认为呢?
2.试从意境及字词与整首诗歌的调和上分析下面这首诗空缺处应填的字。
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讨论:空白处到底是用“一”好还是用“数”好?可先让学生发言,然后教师总结归纳。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题目。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思考: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考:“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折柳”是全诗抒情的“关键”之说,为什么? (提示:“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选择恰当的词填入下面句子中,并说说理由。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a.摇、映 b.舞、隐 c.扶、失
选择c。解说:一个“扶”字,形象又逼真,把无形的风人格化了;一个“失”字,顿时画出月光下梅花若隐若现的朦胧美来。
* 教学过程建议
1.教学中尽量做到寓教于乐,多用故事和幽默笑话让学生对“咬文嚼字”有深刻的印象。
2.教学中着重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分析和讨论课文内容。
3.运用拓展训练和生活中妙趣横生的点滴,让学生对“咬文嚼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4.通过生动的“炼字”实例,让学生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 示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炼字”的妙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解题(通过幽默笑话激发学生思考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1.教师可在网上查找到关于“咬文嚼字”的幽默笑话。
2.教师展示“咬文嚼字”在《汉语大词典》中的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三、梳理思路,提炼观点(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请学生速读全文,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提炼本文观点。(学生分成两大组思考讨论问题,然后由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四、分析评价作者观点(通过设置三个逐层深入的问题,使学生在一一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同时逐渐领悟到“文字与思想感情的联系”,从而解答了“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分析评价作者列举的事例。教师提问:
1.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例子?
2.这几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3.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五、拓展训练(拓展训练环节可以使学生运用本文所学观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审美情趣。)
1.巧添字(老师示范引导)。
相传大文学家苏东坡同诗人黄庭坚一起谈诗,苏小妹就调皮地说:“我想请你们填两个字
行不行?”“填两个字有什么不行?”东坡才高气盛,根本没把它当作一回事。“对呀,在你老兄面前,哪有什么难事!”黄庭坚也这么说。“好吧,现在有这么两句:‘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请你们各加一字作腰。”东坡略加思索后,说:“加‘摇’、‘映’两字,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这太一般化了,恐怕十岁的童子也写的出。”小妹一句话将它否定了。东坡搔了搔头皮又说:“那就改成‘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吧!”“嗯,这比刚才两个字用得含蓄些,可是也有点俗。”小妹也不赞赏。黄庭坚看见东坡两次加的字都未被小妹看中,也就不敢把自己想好的填字吐露出来,只好说:“看来贴切的字眼只有请小妹填写了。快讲出来让我们欣赏欣赏吧!”小妹笑了笑说:“我想请一个‘扶’,一个‘失’,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你们看怎么样?”“妙啊!”东坡和黄庭坚两人都禁不住拍起手来称好。他们都知道,“扶”字既形象又新鲜,把无形的风和无知的柳都人格化了;而“失”字尽管很俗,但俗字巧用,恰到好处,成功地捕捉了月下朦胧幽美的境界。
2.下列诗词中粗体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诗僧齐已《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
(2)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晴景》)
蝴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
(3)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8)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1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14)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1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16)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3.进行一次炼字课,鼓励学生“修改”名句。(教师可以课前准备一些名言佳句,避免像
以往一样分析古诗的修辞手法、意境,提高趣味性。)
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诗句中的“斜”字,你认为可以用其他字替换吗?如可以用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
参考:①如果不考虑押韵,“斜”字可用“倾”字代替。“倾”更能形容燕子在风中翻飞的动作。
②既然是微风,燕子的动作不应该很大。可用“轻”字来替代“斜”字。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朱光潜先生认为一篇文章的精要在表述思想。那么,如何表述就尤其重要了。他膺伏于桐城派所倡导的“言之有物”与“言之有序”,因此,睿智的思维须借之于明晰的思路与娴熟的技巧了。他说:“就写作技巧来说,好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写作动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是必然会引起学生注意的话题,
所以这时候介绍作者会更合适。文中加点的字是需引起学生注意的,是与本文主旨呼应的地方。)
(1)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在寺墙上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贴切,更符合现实,忙返回寺院修改。谁知到了寺院,他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2)北宋范仲淹曾写过“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来为东汉隐士严子陵的祠堂作记。友人李泰伯看后,夸云山、江水等句立意宏伟,气势不凡。但“德”字略显局促,换“风”字会更合适。范仲淹反复吟咏,果真韵味无穷,大喜而改之。
(3)有一天,苏轼出游到某地,当地有一位青年拿着自己的诗来求教。其中有一句“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轼一看,心想,明显有错误嘛:明月怎么会叫呢,黄狗再小,也不能卧在花心上啊。这与事实不符,所以改成了“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苏轼得知当地有一种小鸟叫明月、有一种小虫叫黄犬,才知自己改错了,于是登门致歉。
(4)古人写诗作词非常注重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下面我们仅举几个宋代的例子来看一下古人“炼字”的功夫。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