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UPATION2011 10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创新实践INNOVATION PRACTICE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优化培养模式,树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观念和创新教育观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2.建立“宽窄结合”的专业设置模式有人认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应“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是“窄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专业设置主要是瞄准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局限在专业技术层面的学习,让受教育者根据岗位要求掌握比较专业的岗位技术和技巧,成为典型的“拿得出、用得上”的技术人才。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高职教育拓展专业宽度的趋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的人才不仅要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人文、法律、语言、心理素养等综合素质。因此,有不少人主张高职技术教育要针对社会发展需要,实行“宽口径”,也就是除具备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掌握文理基础学科知识。我们认为,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高职院校应当按照“宽窄并举”的专业设置模式,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专业技能知识学习和岗位操作实践为基础,拓展受教育者的知识广度,丰富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发展潜质,按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宽窄并存,构建能充分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专业和素养并举、“宽窄结合”的新型专业设置模式。3.构建“三师型”师资建设模式“双师型”师资是教育界对职业教育师资普遍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双师型”教师,就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又有专业素养的公共课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从教师个体来说,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指获得了高校教师系列职称(一般为讲师及以上职称),同时又获得了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上岗证、职业资格证、工种等级证(一般中级或以上)、技师证或工程师职称的教师。但由于职业教育的情况非常复杂,对“双师型”的解释也有分歧。有人认为,具有工程师、工艺师、技师等技术认证并取得教师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即可视为 “双师型”教师;也有人认为,“双师型”教师是从教学实际出发,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教师。我们认为,专业化生产的纵深发展,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的“双师型”教师已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职业选择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受教育者更希望获得职业选择上的相关知识辅导和培训,增强就业技能,甚至希望在进入社会之前掌握比较系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为了拓展高职学生的知识面,我们认为,在强化“双师型”教师功能的基础上,还应从学生择业、创业的角度出发,大力提倡“三师型”师资模式建设,让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成为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还是职业指导师的新型师资力量,形成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到就业指导的全方位师资结构模式,使“三师型”师资模式成为今后高职教育师资的新形态,建成适应新时期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型师资队伍。4.实行“产学合作”培养途径模式国内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发展高职教育,要面向社会,依托行业、企业及行业主管部门和政府主管部门,走产学合作的办学道路,切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使高职人才走出课堂就能顺利进入岗位,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实用人才。这是当前产业升级、结构转型期间,高职技术应用性人才和技能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走高职院校人才“产学合作”的途径,我们认为,一是要注重产业选择,根据专业学科和方向,找准产业支点,提供学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的实践、实训平台,建立一批与专业学科和专业知识背景紧密相连的实训、实习基地。二是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巩固。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在大力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实践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只有专业知识牢固了,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没有良好的知识背景,实践也无从下手,专业技能更缺乏基础。三是要注重找准产学结合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就是专业和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堂+工厂”的有效对接,在保证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实训实习基地的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当前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所以,我们认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就是构建科学的“课堂+工厂”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的新突破。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完善阶段,缺乏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构建。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岗位能力提升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初步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办学思想。同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在就业导向、专业设置、师资拓展、培养途径等方面的完善,推动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不断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社科规划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2010)规划项目《新余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JY61)(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学院)OCCUPATION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2011 10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