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草宫①怀古 (唐)刘长卿 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②, 青青向楚人。
【注】①春草宫是隋炀帝所建的离宫。此地春色芳草浓盛,故而命名。②罗裙色:古代宫妃罗裙的颜色。
(1)自然的规律是严峻无情的,历史的法则也是严峻无情的,曾不可一世的隋炀帝终被人民前进的激浪吞没。面对久已消沉的隋宫废殿遗墟,诗人发出“________”(用诗中的原句回答)的感慨,这既是对历史法则的深刻揭示,也同时深含着对暴君隋炀帝的鞭笞。 (2)请你说一说诗中“犹带罗裙色”一句的作用。 2.阅读《诗经》中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句诗中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
(2)在我国肆虐时,日本向我国捐赠了抗疫物资,在防护服包装箱上题写了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结合《无衣》全诗,分析日本捐赠方题写这一诗句想表达的意思。 (3)《关雎》与《无衣》都使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歧路”的意思是;“在歧路”点出了题目中的“________”字。
(2)请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做简要赏析。 4.诗词赏析: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5.古诗词鉴赏。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的________,下阕写梅花的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具体说说。 6.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列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人用“________”三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个人无所依附的凄苦命运。 (2)下列对诗歌的解读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解途经零丁洋时所作。 B.首联“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比喻贴切,形象鲜明,对仗工整。 D.颈联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表达诗人在个人前途无望时的失落与悔恨。 (3)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经问世,立即被人称道,并成为千古名句。这两句诗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页下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
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牛困人饥日已高”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过程,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D.“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兴手法,营造了一种幽静、美好的氛围。 B.“流之”“采之”“芼之”分别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的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求之”中的“寤”指睡着,“寐”指醒来,可见君子日日夜夜思恋之苦。 D.作为《诗经》第一篇,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2)诗中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9.古诗阅读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10.古诗阅读
从军行 [唐]陈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释】①海:湖泊
(1)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从军行》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A 山中杂诗 [南朝] 吴均 B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C 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卢纶 山际见来烟, 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月黑雁飞高, 竹中窥落日。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单于夜遁逃。 鸟向檐上飞,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欲将轻骑逐, 云从窗里出。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大雪满弓刀。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页下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牛困人饥日已高”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过程,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D.“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12.古诗词欣赏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这两首诗都注重炼字。甲诗首联中的“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景象雄伟;乙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________”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共同构成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甲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乙诗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各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 (2)“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14.拓展阅读
静女其姝 《诗经·国风》 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 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 彤管有炜⑥,说怿⑦女美。 自牧归荑⑧,洵⑨美且异⑩。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姝:美丽。②城隅:城角。③爱:同“薆”,隐藏。④踟蹰:犹豫徘徊。⑤彤管:红色的管子,或谓红色箫笛一类管乐器。⑥炜:鲜明有光的样子。⑦说怿(yuè yì):喜爱。⑧牧:郊外田野。归:赠送。荑:初生的细嫩茅草。⑨洵:诚然,确实。⑩异:特殊。
(1)“搔首踟蹰”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2)“说怿女美”是单纯表达男主人公对彤管的喜爱吗? 15.古诗阅读
遣 意①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 细雨更移橙③。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②酿黍:酿酒。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________”字看出。颔联中的“________ ”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16.古诗阅读
山雨 [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睛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
【注释】离披:分散下垂、纷纷下落的样子。
(1)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写到了暴雨突袭后的情形,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1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2)“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描绘出“伊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诗人感情有什么作用? (2)“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②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③冷。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②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③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1)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2)苏轼以“孤鸿”自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望”字将离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写景气势宏伟。
B.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尾联承上作结:青春年少,当奋发有为,不会面临“歧路”而泣下沾巾。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说说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 (1)君王不可见
(2)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从眼前所见之景物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并紧紧地扣住了“怀古”的诗题。
2. (1)“悠”是写忧思的样子。连用两个“悠”字把主人公绵绵不尽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
(2)诗句意思是“谁说没有战袍?我们与你们同穿战袍”,表现了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日方借用我国古老经典的诗句,表达了团结互助,支援中国抗疫的深厚友情,鼓舞人心,给人力量。
(3)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反复咏唱,层层递进,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炼字。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结合诗意分析。悠哉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意思是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两个“悠”字把主人公绵绵不尽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
(2)本题考查理解诗意。“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本义是表现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精神。结合题意“在我国肆虐时,日本向我国捐赠了抗疫物资”可知,日本捐赠方题写这一诗句的意思是表达团结互助,支援中国抗疫的深厚友情,鼓舞人心,给人力量。
(3)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明显看出《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和《无衣》中三节的文字略加改动,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诗意的往复推进。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 故答案为:⑴“悠”是写忧思的样子。连用两个“悠”字把主人公绵绵不尽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
⑵诗句意思是“谁说没有战袍?我们与你们同穿战袍”,表现了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日方借用我国古老经典的诗句,表达了团结互助,支援中国抗疫的深厚友情,鼓舞人心,给人力量。
⑶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反复咏唱,层层递进,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
【点评】⑴诗词中的炼字题,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然后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该字放入到句子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⑵诗句背后隐含的意义,一是要理解诗句本身的意义,二是要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去分析体会,很容易得出答案。
⑶重章叠句其作用是在整齐中有变化,于反复中抒心志,往往能取得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表达效果。考生要结合诗歌的情感仔细体会其作用。 3. (1)歧路;岔路。
(2)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抒发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感情。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解析】【分析】(1)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从题目来看,诗人送别友人去蜀州赴任,诗人送了一程又一程,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在岔路口,要和朋友分别了。据此答题即可。
(2)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不管到了何处,都会觉得好像仍在与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促膝谈心,那样的快乐、幸福。据此分析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送。
⑵ 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抒发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感情。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然后根据诗歌大意去推测词语的意思。第二空要在理解词语之后再从题目中找到能和词语意思匹配的字即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4. 示例:“我”是一个年老体弱、生活窘迫的老人。
【解析】【分析】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看出“我”是一个年老体衰的人;“卷我屋上三重茅”看出“我”是一个经济上比较窘迫的人;“归来倚杖自叹息”的“叹息”里面既包含对自己境遇的感叹,同时也包含着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怜惜,看出“我”是一个关心家国百姓的人。 故答案为:示例:“我”是一个年老体弱、生活窘迫的老人。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情感。要求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和体会情感。
5. (1)生存状态(艰难恶劣的处境);品格精神(高洁坚贞的品质)
(2)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词人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 【解析】【分析】(1)上阕:“驿外断桥边”,“寂寞”“风和雨”等展示了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无意”“香如故”等表现了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2)诗歌表面是在写梅花的傲然不屈,实际是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这是
托物言志的手法。
故答案为:⑴生存状态(艰难恶劣的处境);品格精神(高洁坚贞的品质)
⑵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词人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赏析。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考生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其表达方式的运用,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6.D
解析: (1)“风飘絮”或“雨打萍” (2)D
(3)示例:内容上,一改上联的哀叹,表达视死如归的决心——要死也要名留青史,震撼人心。结构上,先抑后扬,结语铿锵,慷慨激昂,使整首诗境界全出。影响上看,它是一代名臣文天祥以死明志的诗句,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光耀千古,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
【解析】【分析】(1)答此题,要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蕴含的情感。根据题干的“无所依附的凄苦命运”,应填入的是“风飘絮”或“雨打萍”。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达了诗人因国家覆灭和个人危难的悲苦心情,所以答案为D。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风飘絮”或“雨打萍”; ⑵D;
⑶示例:内容上,一改上联的哀叹,表达视死如归的决心——要死也要名留青史,震撼人心。结构上,先抑后扬,结语铿锵,慷慨激昂,使整首诗境界全出。影响上看,它是一代名臣文天祥以死明志的诗句,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光耀千古,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⑵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结合选项和题干一一对应即可做出选择; ⑶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7.B
解析: (1)B
(2)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解析】【分析】(1)B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运用的是肖像描写。故选B。
(2)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一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面对宫使倚官仗势,横行无理,“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虽痛惜却无可奈何的心理。 故答案为:⑴ B
⑵ 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语义,明确人物心理。
8.C
解析: (1)C
(2)①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②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③渲染气氛,突出主题;④一叹三咏,委婉深长的表达效果。
【解析】【分析】(1)C项,错误,寤,醒觉。寐,入睡。故选C。(2)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故答案为:⑴C⑵ ①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②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③渲染气氛,突出主题;④一叹三咏,委婉深长的表达效果。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选项熙逐项的辨析,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理解次表达方式的常有的效果,同时要结合诗歌本身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理解。
9. (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解析】【分析】(1)作者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像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总之,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2)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故答案为:⑴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⑵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10. (1)理由:①两首诗都以战争为题材(或:都是边塞诗);②两首诗都写出出环境的恶劣;③两首诗都有“雪”这个意象;④两首诗都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昂扬坚定的精神风貌;⑤两首诗都表现了将士们必胜的英雄气槪。
【解析】【分析】《从军行》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也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山中杂诗》 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归园田居》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 塞下曲六首 》描写守关将士夜追逃兵的诗,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敌军
首领带领着残兵败将,趁着风高月黑的夜晚慌乱溃逃。唐军轻骑列队而出,准备乘胜追击。虽然天寒地冻,但将士们却不惧严寒,个个斗志昂扬,信心十足。全词语言简洁,作者以雪的寒冷更加衬托出将士们杀敌的热情。首二句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敌人逃走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厂一种高度的自信。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须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虽然站立不过片刻,而大雪竟落满弓刀。 故答案为: 理由:①两首诗都以战争为题材(或:都是边塞诗);②两首诗都写出出环境的恶劣;③两首诗都有“雪”这个意象;④两首诗都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昂扬坚定的精神风貌;⑤两首诗都表现了将士们必胜的英雄气槪。
【点评】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对诗词表达技巧的运用与把控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相关语句,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结合诗歌的写法,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作答即可。
11.B
解析: (1)B
(2)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12. (1)横;绕
(2)甲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乙诗:表达与友人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
13. (1)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描绘出环境的风雨凄迷,营造出寒凉凄清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悲凉。
(2)借问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贬谪途中的愁苦孤寂,对前途的茫然或怅惘。
14. (1)“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焦灼、紧张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了,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2)不是,“说怿女美”中的“女”一语双关,既指“彤管”,又指“静女”。男主人公借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赠他“彤管”的“静女”的爱慕之情。 15. (1)泛;野花落
(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16. (1).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们可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看出他不是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写自身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何绍基的《山雨》以一个山行者、山雨的体验者的角度而写,感情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马上衣襟任沾湿”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喜雨之情。雨后诗人直抒胸臆,一“奇”字既言明雨后山景之奇妙,又直抒诗人惊奇之情,将诗人的感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17. (1)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色的霜。 (2)描绘出“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而不可得的无限惆怅、苦闷之情。
18. (1)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19. (1)疏桐;孤鸿
(2)既惊恐孤独,又不愿随波逐流的感情。
20.B
解析: (1)B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解析】【分析】(1)B项“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对诗歌鉴赏不正确。“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出诗人宽广的胸襟。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心朋友,情深意重,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是近在咫尺。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故答案为:⑴B;
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鉴赏。考生要全面理解诗歌,对选项的内容要逐项审读,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从诗句的内容、运用的修辞、词语的表达效果、诗人的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