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②主要领导成员有鲁迅、夏衍、矛盾等,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月报》等刊物。③左联明确宣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之一,团结和带领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提倡文艺大众化,大力培养文艺新人。④1936年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布自动解散。
2、农村三部曲 223
是矛盾的三个连续性的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的合称。由于它们写的都是农村生活,三个短篇人物贯穿、故事相连,史称矛盾的“农村三部曲”。内容:三部作品通过一个江南农家——老通宝和他的儿孙们,由小康趋向破产、自由耕农降为贫雇农的过程,并写出了农民由于不断觉醒而产生的反抗情绪。地位:这三个连续性的短篇,它是作者大规模描写中国农村生活,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前途的一部完整力作。艺术上,其最大成就就是成功塑造了老通宝和多多头等人物形象。
3、雨巷诗人 206
由来:指戴望舒,1928年发表《雨巷》,写主人公在细雨中彷徨于寂寥空巷,表达一种空茫、哀怨的心境。因为制造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被誉为开辟了新诗音节的新纪元,从此诗名大震,有“雨巷诗人”的美称。简介:原名戴梦鸥,浙江余杭人,是现代诗派最主要的诗人,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特色:戴诗善将古典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派诗学的主张融为一炉,借助隐喻象征手段,营造富有朦胧暗示美感效应的情调氛围。
4、汉园三诗人 195
30年代重要的现代派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厂田,1936年出版了三人的诗合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他们在表现现代派诗歌的主张外,注重以诗传达独特的气质。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代表作《断章》。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注重诗歌形象、情调、气氛的统一。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
5、孤岛文学 223
a.“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2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4年1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b.影响较大的文学创作现象有:抗日救亡戏剧运动的开展,如于伶的《夜上海》、阿英《碧血花》等;“鲁迅风”杂文流派的崛起,柯灵、王任叔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现实主义风格小说的中兴,其中师陀的成就最大。 6、《传奇》 200 简介:《传奇》是张爱玲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1944年出版,收录的作品包括《心经》、《倾城之恋》、《金锁记》等10部作品,代表了张爱玲创作的最高成就。内容:《传奇》所表现的大多是上海中上层阶级和抗战时期香港人的生活情形;审美风格:浓重的伤感情调,沉滞的悲凉色彩,构成了这部作品普遍沉郁的审美风格;作品带有“现代派”的味道,注重写人物意识的流动、注重暗示与象征、善用联想,特别是对人物病态心理的描写与揭示等等。
1
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14
简介:指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分为“引言”和“结论”两部分,1943年10月发表在《解放日报》上,作为文艺整风的指导方针。内容:《讲话》明确提出了解放区文艺的主要人物是为工农兵服务,重点阐释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文艺与传统的关系,确立了“政治批判第一,文艺批评第二”的批评标准。影响:《讲话》的发表带来了文艺观念的调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但由于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政治的附庸。 8、激流三部曲 225
是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包括《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民主自由、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内容:作品通过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热情地歌颂了五四时期知识青年的觉醒和反抗。家:其中特别是《家》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在思想和艺术成就上,在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历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作者善于截取典型事件,营造典型环境,塑造出了高觉新、高觉慧等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 9、赵树理 196
简介:赵树理,原名赵树礼,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成就:把农民的美学观和艺术趣味带进了新文学;把中国传统的评书改造为现代小说,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小说形式。代表作:成名小说是1943年的《小二黑结婚》,同年又发布了《李有才板话》。
(二)简答题:
一、简要说说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438
1.意境上,沈从文小说蕴含着鲜明而动人的意境创造。他善于将故事置于河边、水边,以船上和水上作为背景,以清灵灵的流水来构造一个清新而灵静的意境。如《边城》、《长河》等的故事都是发生在河边、水边,以水做背景演绎着人世间的悲观离合。
2.语言上,沈从文小说的语言清新简洁。在他的小说中,用湘西话做主体,口语成分多,句式简洁;善用比喻,比喻朴素而恰切;借助谚语、俗语、民歌、民谣、民间传说等,语言鲜活。因而他的小说语言形成独特风貌——格调古朴,句式简洁,少夸饰,不夸张,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
3.心理描写上,沈从文小说富有许多传神写意的心理描写。在他的小说中,他往往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心理、动作及语言的描写来展示人物,但他侧重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刻画,通过富于特征的动作、对话、梦境等多方面的描写寥寥数笔,传神地揭示了人物的不同时刻,不同处境中的特有心理。如在翠翠对爱情的反应上,小说紧紧抓住了这个十五岁的山村姑娘的特点,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和下意识间的自言自语,将一个活着的翠翠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二、简析老舍小说的京味 419
老舍小说最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他作品中散发出的浓郁的“京味”——用北京话写北京城及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
1.写作内容上,在老舍的小说中,他把自己的艺术触角伸向他熟悉的北京城的角角落落并对其市民社会风情进行开掘。他的作品中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大杂院、小胡同、茶馆、庙会、书场、商行及在其中生活、活动的人,从一些小物件、小人物和小事中体味北京人那种特殊的文化心态,从而构成了他小说世界的京味特征。 2.语言上,“京味”还表现在他俗白清浅的语言风格上。他的小说语言是明白晓畅的北京话,善于巧妙运用一些市井方言来形成他独特的京味风格,有意选择那些形象生动又朗朗上口的土语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幽默感,从而构造出一个鲜活生动的市民世界。
3.礼仪上,老舍作品处处写到礼仪,礼仪既是北京人的风习,亦是北京人的气质。在作者笔下,无论是豪门贵族还是市井平民,都特讲究礼节、规矩。《离婚》中老李的家眷从乡下来同事们要送礼,《二马》中老马赔礼送礼等等,这从礼仪上体现出了京味。
2
三、“寂寞沈从文”,请简要谈谈自己的理解。 494
寂寞沈从文,表现在他“永远的不合时宜”上,具体表现在:
1.在文坛上,在抗战期间,沈从文静下心来做学问,坚持文艺与政治无关,属自由主义一派,因此与人多势众的左翼势力久有宿怨,受到多方面的打击。1948年3月的《大众文艺丛刊》对自由主义文艺进行了批判,其中沈从文成了最集中的箭靶;郭沫若在《斥反动文艺》中将反动文艺分为红、黄、蓝、白、黑5种,而沈从文名列榜首。因此,沈从文成了社会和文化界的边缘人,不免寂寞。
2.在生活经历上,沈从湘西来到了都市,这个他完全陌生的文明世界。他是个\"乡下人\",有着\"乡下人\"的伦理道德标准,而文明世界的种种怪现象使他不能适应,他以朴实的眼光,发现了文明的虚伪与堕落,他对整个文明世界的感到失望,在这个文明的都市他感到寂寞。
3.在家庭方面,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是个顶级的美女,但她与沈从文在思想深处并不在一个层次上,无法与妻子进行思想深处的沟通、交流。因此在思想深处,沈从文在家庭里是寂寞的。 4.在作品方面,沈从文属于乡土文学作家,他写《边城》,写“湘西世界”,而这在当时不是主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的《边城》是没有收到肯定的,他的作品在当时也是“不合时宜”的,因此不免寂寞。
四、简要说说“围城”这一小说题目的含义。 325
A.意指婚姻像被围困的一座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而又不仅是婚姻,人们生活的这个世俗社会也是一座座围城。所有的人都在为冲出去而忙碌,为此耍弄自己的手段和武器。
B.主人公方鸿渐自始至终面对恋爱、婚姻、生计、出路的围城,置身诸种平凡的生活包围之中,在苦苦挣扎时显出他的懦弱无能。《围城》就是方鸿渐的进城和出城。他由回国的船上——上海——三闾大学——上海,是他事业上的进程和出城;他没有结婚的时候想结婚,由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最终与不太理想的孙柔嘉结合,结了以后又想离,这是他婚姻家庭的进城和出城。
C.人生处处是围城。城外的人总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又想冲出来,归根结底是人生本是矛盾的反映,是一位智者面对现实的人生矛盾和永恒的人生困境而不能不有的困惑。
六、请简要分析曹禺剧作如何践行五四“人的文学”精神。 572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表明“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曹禺用话剧去探索人性、表现人性,是其创作的初衷与最终目的。
在他的早期剧作《雷雨》、《原野》、《北京人》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性的系统的思考。他高度肯定了人的“蛮性”、欲望、情感并赋予其人性解放的意义。他塑造了一类复杂的人物形象,他们往往都有着极端的情感,都具有某种“自然性”,这些都是从“人”的角度去创作的。
“人类的欲望与理性的平衡”,是曹禺设定的人性完满的生存状态。在《雷雨》中,蘩漪是情欲与理性的冲突者。她大胆追求自由与爱情,体现了个性解放意识和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她的悲剧正是人性的悲剧,是人性本应得到的正常欲望满足而不得的悲剧。在《日出》中,陈白露是物欲与理性的冲突者。她最终的自杀是在物质享受得到极大满足后由于精神空虚而选择的结果,这中结局正体现了曹禺戏剧观念,目的是告诫人们要严格自律,寻找欲望与理性的平衡,抵制诱惑,这才是避免悲剧的根本途径。在《原野》中,仇虎是仇欲与理性的冲突者。虽然强烈的复仇欲望使他变成了一只复仇的动物,但他灵魂深处的生命道义和良知一直存在,所以他才会在复仇后陷入深深的忏悔中。
曹禺指出了人性深处的矛盾——欲望与理性的冲突,还对此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他的话剧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实践着“人的文学”的精神。
3
五、简要说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诗歌形成的原因。 412
1.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受时局动荡所形成的那个时代普遍情绪的影响,从郭沫若到徐志摩、闻一多等兴盛一时的浪漫主义诗歌走向衰落,新月诗派随着徐志摩空难也终结,使大多数诗人都面对着一种普遍的幻灭。一些人为了寻找艺术的出路,就转向现代主义。 2.西方文学的影响:现代派的诗也受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的影响,该诗人所创造的“荒原景象”引起了许多青年诗人的共鸣。
3. 前人的影响:它是对二十年代以李金发和后期创造社的穆木天、冯乃超等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风的继承。李金发所追求的是“表现一切”,主张从“纯粹的诗”角度看问题,给现代派以极大的启发。。
3.正式形成:1 932年《现代》杂志出版,其中相当多的诗歌,特征突出醒目,从艺术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倾向,当时就有评论称之为“现代派”。
4.诗人努力:卞之琳在北平编辑《水星》文艺杂志,上面所发表的诗歌,与上海的《现代》遥相呼应,共同推动这这股新诗潮向前发展。
(三)、论述题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少优秀作家在进入四十年代中后期及建国后表现平平,鲜有佳作,呈现出“炫目与黯淡”的现象,请结合有关文学史实,分析其原因。 845
1.政治上影响: 30年代后新文学内部产生了矛盾,分为了自由主义作家和无产阶级作家两个派别,前者坚持文艺与政治分离,后者坚持文艺与政治结合,文艺为政治服务。1942年进行延安整风运动,尤其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了解放区文艺的主要人物是为工农兵服务,确立了“政治批判第一,文艺批评第二”的批评标准。由于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政治的附庸。一些自由主义作家因此受到了限制,在政治上失势,在文艺界受到排挤。在建国后,一个作家是否能够发表作品,很大成都市则取决政权的允许与否,对在政治上不合格的作品,不光要禁止其发表,还要对作者实行批判,这种文学“大扫除”背景下自由主义作家很难发表一些优秀的作品。
在这种政治大背景的影响下,呈现出两种情况。一种是作家将文学作品内容政治化,如巴金在建国后的许多作品中开始讴歌新社会的新人新事,叙事视角从之前的俯视芸芸众生变味仰视时代英雄,这样的作品通篇图解政治,跟着主旋律转,把作家的个性完全消融于集体主义之外,便很难有深刻的优秀的作品。另一种情况是,无法接受文艺为政治服务,直接放弃文学写作,如沈从文便转行成了考古专家,而钱钟书建国后也进行了大量的考古研究工作,他们不能融入这个集体主义中,便放弃了写作。
2.行政事务:建国初,矛盾任新中国文化部之职,由此他被动地进入政治界。矛盾说“五年来,我不曾写作”,他也曾请过三个月的创作假,但创作并不那么顺利。像矛盾这样建国后去做“文学政治家”,忙于社会事务的作家在建国后也少有优秀的作品。又如曹禺于解放后困与行政事务,加上无休止的政治运动的干扰,也使他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创作。
3.文艺批判:建国后对文学上进行了各种批判。例如郭沫若对沈从文的《斥反动文艺》,1951年对萧也牧等创作的批判,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护士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集团的批判等等,已经明显影响到了作家创作的心理,作家在创作时就不得不进行题材的筛选,选择那些正面的、积极的新社会新气象进行讴歌,使文学荒芜了,作品的深刻性少了许多。
4
二、请结合现代文学史实阐述自己学习这门课程的实际收获及感受。
1.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少优秀作家在进入四十年代中后期及建国后表现平平,鲜有佳作,呈现出“炫目与黯淡”的现象。„„
2. 感受:a.作家:我觉得作为一个作家,独立的个性,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是其作品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文学毕竟只是文学,也只能是文学。当政治成为文学的主导,成为文学的指标时,该文学已然失去了自由的生命力。
b.政权:政权应当给予作家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相当直接的,倘若政治规定了文学的领域、内容等方面,文学将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苦苦挣扎。而人们面对相对宽松的社会空间可以自由选择作品意识形态、作品的内容等等,作家发挥的空间更大。
c.综上,我觉得,一个作家要保持独立的个性,一个政权要给予文学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保持文学与政治一定程度的分离。
三、请选择一部现代文学作品联系相关文学史实及自己的生活,阐述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是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A.涵义:“围城”意指婚姻像被围困的一座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而又不仅是婚姻,人们生活的这个世俗社会也是一座座围城。所有的人都在为冲出去而忙碌,为此耍弄自己的手段和武器。主人公方鸿渐自始至终面对恋爱、婚姻、生计、出路的围城,置身诸种平凡的生活包围之中,在苦苦挣扎时显出他的懦弱无能。《围城》就是方鸿渐的进城和出城。他由回国的船上——上海——三闾大学——上海,是他事业上的进程和出城;他没有结婚的时候想结婚,由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最终与不太理想的孙柔嘉结合,结了以后又想离,这是他婚姻家庭的进城和出城。
B.讽刺艺术:《围城》作为一部讽刺小说,被称为“新儒林外史”。但它既不是不顾民族风格一味追求时髦的洋腔洋调的洋面孔,也不是只着眼于中国传统的土壤上土生土长的土八股,而是我国讽刺文学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的新成果。钱钟书既不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对中国古典文化一改否定,割断传统,全盘西化的影响;也不被所谓“国粹主义”,闭关自守及30年代“左”的文艺思想所左右。他无论在讽刺态度还是在讽刺的艺术手法上都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儒林外史》的优秀传统,在这种继承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新文学和外国文学的长处,并凭着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对生活独特的感受,造就了许多独到的讽刺效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讽刺风格。《围城》取得的成就告诉我们,搞文学既不能割断历史,又不能盲目排外,中外古今的文化都要收其所长,这样才能促成文学的成功和发展。 353
C.启迪:《围城》不仅在其讽刺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其在人生、生活现实意义上也有引人深思的意义。人生处处是围城。城外的人总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又想冲出来,归根结底是人生本是矛盾的反映,是一位智者面对现实的人生矛盾和永恒的人生困境而不能不有的困惑。
作为一个学生,最经典的“围城”就是小时候上课的时候期待寒暑假,到了寒暑假的时候又期待上课,真的是“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又想冲出来”。这只是一个小例子,但如何才能走出人生中处处的“围城”?原因:我觉得之所以想“走进走出”是首先是因为人对现状的不满足,总是看着未得到的人事物而有所期盼。因此要想走出围城,首先要懂得满足,寻找现状中让人感动幸福的点,做一个更乐观的人。其次,之所以想“走进走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当碰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挫折时,人类总是想逃避,“走出去”的离开式方法并不一定能彻底解决困境。因此,我觉得当遇到困难、挫折时人类应当适当勇敢地去面对挫折,想办法解决困难。而当困难被解决时,必然会获得相当的成就感以及幸福感。 438
1940年代“国统区”代表作家有郭沫若、夏衍、袁水拍、陈自尘、钱钟书、巴金、老舍等。(2)1940年代“沦陷区”代表作家有师陀、萧红、萧军、苏青、吴浊流、杨逵等。(3)1940年代“解放区”代表作家有丁玲、周立波、赵树理、孙犁、欧阳山、康濯、秦兆阳、马烽、西戎等。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