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诗文赏析
【题注】
《四时即事》是贾宝玉移居大观园之后,写自己春夏秋冬与姊妹丫鬟们相互亲近、风月诗酒生活的诗,高度概括了这位“富贵闲人”的生活情景。
以肯前的事物为题材写的诗叫即事诗。诗人常从眼前的日常生活小事,信手拈来,自然成篇,即事抒怀
《春夜即事》
【原文】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译文】
彩霞轻云般的丝衾帷帐随意的铺陈,天色已微明更鼓声隔巷传来不分明。
但闻窗外春雨又起枕上微觉寒意侵,眼前春色令我又思念起了那梦中人。
案上的蜡烛泪珠盈盈那是在为谁哭泣?飞雨点点花容含愁却是在对我怪嗔。
年小的丫鬟们原本就娇懒成了习惯,我只好把被子一拉捂住头——
耳旁她们的笑语频喧也实在叫人烦。
【赏析】
宝玉的《春夜即事》,首联写景,一实一虚,但都注意从景中出人,反映人的生活情况。第一句写室内实景,“霞绡云幄”,从质地、颜色上点出室内陈设的富丽华贵。云霞般灿烂轻软的丝衾幄幕却随意地铺陈在哪里,反映出它的主人并未就寝。第二句是虚景,句中的“蟆更”,即“虾蟆更”,更声响时天将破晓。更声隔巷传来,所以“听未真”——听不大清楚。这也反映出人一直未寝,那么他在干什么呢?诗自然引入下一联。
颌联在春景衬托下引出人。此人卧床未睡,听窗外雨声,觉春之轻寒,于是眼前浮起春色无限。无限春色,却又勾起对“梦中人”——魂牵梦绕的意中人的思念。一步步引出了此诗所要表现的中心。
因有思念“梦中人”这一点情在,以我之情观物,物亦带上我之色彩。颈联写所见的事物,都融入了我的感情。“盈盈烛泪”和“点点花愁”都被化作“梦中人”的特定情态。实质上这两句是为黛玉写照。不愧是“梦中人”的知音,为“梦中人”的写照确实抓住了她那多愁善感,爱哭多嗔的性格特点。诗句中透出宝玉刚步入爱情领地时带点轻愁的微妙心理。
结联描写生活细节并就此作结。年小的丫鬟平时就被宠娇、懒惯了,此刻她们又戏耍打闹起来,笑语频喧。而宝玉却还在计较“梦中人”黛玉的哭泣和她对自己的嗔怪,心绪烦乱,于是将被头一拉捂住了头,诗也就是以这一富有生活情趣的细节结束。
《春夜即事》通过对一个春夜生活的铺写,表现了宝玉步入爱情领地时的微妙心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贾宝玉与林黛玉正在发展中的爱情关系。由于全诗的描写比较细腻,尤其是最后以日常生活耍嘴皮子的细节入诗,所以,诗富于生活情趣。
《夏夜即事》
【原文】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窗卷朱楼罢晚妆。
【译文】
描鸾刺凤倦了佳人早已进入了深长的梦乡,金笼架上的鹦鹉还在殷勤地叫唤送茶汤。
好像明月照亮了窗户原来是揭开了宫镜,云雾缭绕香舞原来却是点燃了御香。
名酒荷露甘滑醇香催人频频倾翻琥珀杯,柳垂堤岸柳风凉爽人在水晶槛内好纳凉。
水边凉亭里处处是游人团扇翩跹如蝶舞,红楼上窗帘卷起美人们都已卸去了晚妆。
【赏析】
《夏夜即事》的描写撩开了大观园女儿夏日生活的一角:姐妹们或是伴着鹦鹉描鸾刺凤,倦怠了就懒慵地睡下,或是点上御香揽镜上妆,或是在水边槛内纳着凉喝酒斗趣。作者在表现这些生活内容时着意地渲染了这种生活的安闲舒适。如在第二联中写到的镜和香,小姐们用的是镜是“宫镜”,点的香是“御香”。从写法上看,这是点法。接着作者又从效果上来写,揭开宫镜就满室生辉如同明月照窗,点上御香就满室异香好像檀云绕室。这是染法。点法染法溶于一炉。经作者的点染,贵族之家的富贵和小姐气派就表现出来了。再如第三联,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琥珀:黄褐色透明的松脂化石,有光泽。荷露:酒名,以花露为名。滑:酒味醇美。玻璃:一种石英透明的晶体,不同于今日之玻璃。这里担到的生活用品都极其名贵。这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贵族之家的气派。“荷露”、“柳风”又都是夏天的实景,可以诱发荷翻露珠似的倾杯,垂柳成行如栏杆的联想,让读者更能充分地领会句中所表达的生活舒适惬意的意思。
作者还有意将贾府四个丫鬟的名字(麝月、檀云、琥珀、玻璃)嵌入诗内,使诗中所表现的生活更有大观园的特点。
《秋夜即事》
【原文】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
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译文】
绛云轩里停了吵嚷绝了喧哗,月光如水浸透了那大红窗纱。
石头纹痕布满了青苔正容得仙鹤憩息,井边的桐树叶上滴落的秋霞
沾湿了栖止在树上的乌鸦。
婢女抱来了衾枕打开了绣有金凤的被褥,倚栏的人儿尽兴而归卸下了绿玉簪花。
夜深人静了难以入眠是因为酒后口渴,拨旺炉中余火呼人烹上一杯浓浓的热茶。
【赏析】
绛芸轩是宝玉的住室名。大观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秋夜即事》从宝玉的感觉中反映出这是一种恬静、平和的生活,这里没有喧哗,没有杂事的烦扰,一切都是那么的恬静,优雅。
环境描写体现了这一点。“桂魄流光浸茜纱”,句中的“桂魄”指月亮,因月中有桂树的传说而来。“流光”,象清清流水似的月光。月光如水浸透了红色的窗纱,这是恬静的意境。“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院中的假山石,裂缝皱纹被厚厚的青苔盖满了,柔软高雅,招来了仙鹤在上面憩息;井栏上桐叶飘落,叶上的秋露沾满了树上栖止的乌鸦。这环境不仅恬静,而且高雅,凡尘不到。
诗中描写的人的生活情景也体现了这一点。“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栏人归落翠花”上句暗用了《西厢记》红娘抱衾而至的故事,但这里不是表现人如张生当时所产生的那种惊喜神秘的感情,而主要表现站环有如红娘的聪明伶俐。舒:展,打开。金凤:刺有金凤图案的被褥。下句中的“倚槛”是指倚槛望月。从后写到“落翠花”(卸下饰有翡翠珠玉的头饰)来看,这个“倚槛人”应是小姐,不是宝玉本人。倚槛赏月的人儿尽兴而归,卸下头饰,聪明伶俐的丫鬟已为她展展开了衾枕。可是她直到夜深人静了还是“睡不眠”。“静夜”,既有夜深人静的意思,也启人秋夜皓月当空的联想。这人睡而不眠不为别的原因,全是“因酒渴”——因酒后口渴,于是呼人重又拨旺炉中灰烬之中的余火烹茶。大观园中人的生活,可谓优裕雅静、优哉游哉矣,“富贵闲人”的闲适情趣也就从诗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大观园刚建成不久,贾府中虽然潜伏着严重的危机,但还未充分暴露,贾府正处在鼎盛时期,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产生这样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自然的。曹雪芹能让自己的人物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境中写出不同的诗作,表现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的各个方面,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冬夜即事》
【原文】
梅魂竹梦已三更,绵罽鹴衾睡未成。
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译文】
腊梅翠竹已进入梦乡天已三更,盖着锦毛毯鹴绒被仍是睡不成。
松影疏疏印满庭院只见几只仙鹤,梨花满满一地却听不见莺的啼鸣。
女儿翠袖生寒诗情也仿佛已冷却,公子穿着貂裘还嫌酒力不足以御寒。
令人高兴的是侍女知道品茶懂火候,扫来新雪及时把清茶烹。
【赏析】
《冬夜即景》表现大观园中人冬日的生活情趣,全诗即事抒怀的焦点在最后两句上的焦点落在最后两句上。
前六句不断换角度,但都在写“冬寒”。前两句纯写景。“梅魂竹梦”,指梅和竹都已睡去,以梅竹入梦点染冬夜的寒冷。“三更”,点明时已半夜,加强冷的程度,所以人盖着锦毛毯鹴绒被仍嫌冷,睡不着。锦罽:织有文彩的毛毯。鹴衾:一种水鸟毛絮的被子。鹴:
雁的一种,也是传说中五方神鸟之一。“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上句以松、鹤写冬夜中的清冷。松耐冬寒,经冬不凋,在雪光(与下句照应)映衬下,在庭中落下疏影。松亦常以鹤为伴,故合在一起写。下句的“梨花”喻雪花。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句。以梨花喻雪,说梨花落满一地却听不过有莺在歌唱,意思是说这不是春天,还是在雪花飞舞雪满大地的冬天,表达的意思既形象又婉曲。以上写景,松、竹、梅“岁寒三友”(如果把鹤也加进去的话则为四友了)都有了。由于抓住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写,冬夜的寒冷表现得比较充分的。
五六句从人的感觉上写寒。五句中的“翠袖”指女人的衣袖,多与寒冷相连,如“翠袖生寒”。“诗怀”即诗情。“诗怀冷”,极言寒冷,连诗情也冷却了,可见寒冷的程度。六句的表达方式也是一样的,公子穿着金貂(黄色的貂皮,貂皮轻暖能御寒,十分珍贵),喝着酒,可都仍不足以御寒。
经过多方面的形容渲染,冬夜的严寒也就变得具体可感了。就在这严寒的冬夜,大观园中人却还有他们的“喜趣”。也许是那个“知试茗”的侍儿出的主题吧,大家都忘却了冬夜的严寒,冒着飘舞的雪花,扫来新雪,烹煮清茶。诗的最后一笔,有如画龙点晴,使全诗的生活情趣跃然纸上。诗着一“喜”字,使“趣”味全出。“新雪”一词亦极有表现力。雪水洁净,新雪尤是,烹茶味道清醇。诗中说“试茗”而不说“品茶”,是因为茶的品种不同,烹烧的火候也不同,“试茗”就有掌握火候使茶不失色的意思。以上词语都使诗表现的生活情趣更为浓郁。
【小结】
《四时即事》(春夏秋冬)都逄不上优秀诗作,除了其笔力较平外,主要原因还在于它们表现的生活内容并不深刻,描写的生活范围也只局限于大观园之内。《春夜即事》虽写了
宝黛的爱情关系在人物心理上的影响,但由于没能从更广的社会背景上从更深社会内容上来表现它(此时宝玉也还没体会到那么深刻的东西——复杂的社会关系在爱情生活上的投影),因崦也就缺乏典型意义。其余三首,所表现的无非是大观园中人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十分快意”的生活,虽然写得情趣可见,却无其他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然而《四时即事》又是全书艺术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宝玉在特定阶段的思想性格。宝玉在诗中表现出来的闲情逸趣,正是他欣赏“粉淡脂红”的女儿生活、追求诗酒风月生活的性格的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时文八股的厌恶,对仕途经济,官爵禄德的鄙视,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宝玉的思想性格及其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红楼梦诗词鉴赏》广东高等出版社
《秋枫小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