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互金预警网,消费金融的风控大抵都是扯淡!

互金预警网,消费金融的风控大抵都是扯淡!

来源:意榕旅游网


互金预警网:消费金融的风控大抵都是扯淡!

金融的核心,便是那风险控制和定价。

互金行业,同样也绕不过风险控制命门。

但行业实际情况是,本应该是金融核心的风控,在大部分互金公司里形同虚设,成为“皇帝的新装”。

我们难免会看到一些荒谬的风控规则:一些贷款平台,只需提供其他平台的放贷成功截图,或贴出芝麻信用分截图,或只需实名验证和读取通讯录,就可放款。

在此背景下,助贷产业迅速蔓延,打着行业的擦边球,势头猛劲。这样也便又多出了这么一类人:他们专门寻找平台风控漏洞,并卖给用户,帮助大家“撸钱”。

多位从业者透露,互金行业坏账率已高达20%,并持续走高。

行业的负面瘤毒早就跃跃欲试,已开始释放…

01 风控只是一个幌子?

行内人都心知肚明,风控正在成为行业的集体谎言。多数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可能仅有一个‘黑名单’制度,‘黑名单’之外的人,都可以放进来。

这些做法让风控部门变得不可亵玩,正在用一些极端荒诞的形式发展。然而,这也是这个行业你不得不接受的现状,风控上的荒谬和缺失,已成为“皇帝的新衣”。当风控不

再是核心部门,大家的核心诉求就剑指一方:开始主攻流量。

互联网金融玩家,大多深谙互联网流量那一套,但金融,还缺乏些敬畏之心。

流量做起来后,就有了一个写故事的好模板,再去找VC投资人融资,一起编故事。

据相关人士表示,“风控和市场就像一个跷跷板,风控太严,必然不利于占领市场。如果在互联网上借上1000块钱,还需要提供工作单位、缴纳社保等一些证明,可能人早就跑光了。”

02 助贷产业链式发展

就因为风控规则太为简单,地下已形成一条完整的“助贷”产业链。

借款者可在各个贷款平台上寻找风控规则,总结出规律,发布到QQ群里,供大家“实战操作”,扮演着“助贷”的角色。

当然,这些“攻略”,不是白白给的,加入他的QQ群,每个人需支付现金的会员费。

“一个小小的门槛费300元,只是随便嫖一次的价格而已,而这里,每天能给你带来几千乃至几万的价值”,招收会员的广告贴中,说得极为直白。

就像玩一场游戏,当你摸清了游戏规则,就能制定“攻略”——玩家们一路挺进,击败Boss,瞬间通关。

发布攻略后,助贷人会手把手教会员,如何绕过规则或“包装资料”,经过“学习”,

很多会员每天能“撸”多个平台,每日下款金额近万。

在这里,潜伏着“过度消费者”,也藏匿着“骗贷者”——很多人从一开始,就没准备还钱。

这些个助贷人就像是无处不在的菌落,散布在大大小小的角落里,广泛存在,他们寄生在各大借贷群和羊毛党群,是行业乱象领航者和推动者。

因为风控的缺失,助贷和骗贷的兴起,其负面毒素,便逐渐释放。

“如此的风控,必然导致逆向选择”,乐信集团的首席风控官刘华年称,好的用户,肯定会去找利息低的优质平台;而次贷人群,就会涌入这些风控松懈、利息高的平台,于是形成恶性循环。

“短期内,坏帐不会爆发,存在潜伏期;而一旦爆发,就是毁灭性的”,刘华年称,将一群本没有消费能力和还款能力的用户,强行拉高消费水平,会产生怎样的恶果?

他们通常会为了还钱,“拆东墙补西墙”。

据某个平台透露,行业的共贷现象极为严重,很多用户,都是同时在多个平台借款,共贷率高达80%。

在利滚利之下,最终用户会不堪重负,甚至会产生一些过激性事件,恐怕就要引发监管层介入,重则行业。

而毒素释放的一个重要信号,就是坏账率的大幅度增长。

理财范创始CEO申磊曾对媒体透露:“行业内确实有某些知名的大平台坏账率达到20%左右,并且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坏账率或将进一步加剧。”

为了掩盖坏账率,行业中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分母做大,扩大规模,增加用户量,坏账就洗小了。

坏账率就如行业的痔疮,让人痛苦不堪,却不可言说。

从金融诞生开始,坏账率从来就是伴生物,无法摆脱。

流量先起来,接下来,只需收紧风控,通过风控模型的迭代,一点点降低坏账率,最终也能成为行业巨头。

在金融史上,并不缺乏这样的崛起案例。

因此,坏账率过高的玩家们,唯一的活路,就是急速融资,将规模做大;或用新用户的资金,填补坏账率漏洞。

却不是所有平台,都可以迅速规模做大,运营、获客、传播、融资,一项技能都不可少。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玩砸的,就出现了崩盘、跑路或失踪。

“对于互联网玩家来说,前三年,确实是流量重于风控”,戴乐称,行业都要经历一个崛起、繁荣再到洗牌的过程。

前两年,互金圈的核心诉求,是做流量;今年,监管收紧,核心需求变成“合规”。

03 摸着石头过河

尽管在行业中,大家预判未来风控的地位,将得到提升。

这却“谈何容易”。

实际上,互联网金融的风控,绝对具有“中国特色”。

一位在韩国和日本从事多年风控研究的老专家,一年前被中国某互联网金融公司邀请回国。下飞机时,左拥右簇,意气风华。

老教授在中国搭建风控模型,实践了大半年,却尴尬地发现,他在日韩的那套经验,在中国完全走不通。

半年后,老专家黯然离开中国,他再次登上飞机准备离开时,还一直在念叨:“为何那么多用户就是来骗钱的?骗就骗了,为何公司内部的人和外面的人勾结起来骗?”

刘华年曾和国外诸多风控专家沟通,发现将发达国家的风控模型,直接照搬中国,根本不可能。

“想在中国做消费金融,第一件事,你要防欺诈”,乐信集团创始人肖文杰举了一个例子,曾经他有一个同事,出来做一个借款产品,上个月开门,下个月就关门,坏账率高达80%,全部被黑产和骗贷的人“吸干净”。

业内多位专家曾提出,互联网金融的风控,60%,来自反欺诈,且大部分来自于内控。

这就是中国特色,大量的欺诈人员存在,将互金平台当成肥肉,见缝就钻,无孔不入;而更为严苛的现状是,大部分的欺诈,来自于平台和欺诈人员的内部勾结。

而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模型,在互联网金融圈,也不能按部就班。

刘华年总结原因,是因为传统金融机构已发展多年,跑完了经济周期,模型得到验证。

而互联网金融发展也就几年,一个风控模型的跑完,需要2到3年的验证周期,但互联网发展太快,“要急速迭代风控模型,才能适应发展”。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就是互联网金融的风控现状,大家跌跌撞撞,摸着石头过河。

如果说,金融的命门是风控,那么风控的命门,就是数据和模型。

目前,风控数据同质化极为严重,真正有特色的数据,集中在几家大型互联网公司手中:比如,拥有用户网络购物数据的阿里和京东,拥有社交数据的腾讯。

作为核心竞争力,BAT和京东对于自己的数据都极为爱惜,其他机构想要获取,几无可能。

音符

混迹金融江湖,不是在于活得多轰轰烈烈,而在于活得长长久久——别人都死了,自己还活着。

这是场漫长的奔跑,决定能跑多远的,恰恰就是风控。

互联网金融,到底是互联网重要?还是金融重要?

历史和时间给出的答案,恐怕是后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