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I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西洋依靠“法”治理社会,我们依靠“人”。 B. 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醋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 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 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 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说明了“礼”有时也是很“野蛮”的。 C. 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 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人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 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 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 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检查 第1页(共10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9分)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在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里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之所以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是因为它是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的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B. 种地是乡下人最普通的谋生方式,因为在中国社会中那些居住在乡下的人离不开泥土。 C.“土”是乡下人的命根,文中写奶妈给初次出国的“我”一包泥土,是为了唤起家的认同,缓解思乡之苦。 D.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这一点深刻影响着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章第2段作者谈到《一曲难忘》里波兰风俗,意在论证“土”在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
文章第3段运用对比论证,揭示了农业和游牧或工业的不同,强调“土”对于乡下人的重要性。
“种子”指“因人口过剩而外出的人”,文章第4段提及的“老树”指“故乡的土地”,此处运用比喻论证。
文章最后一段通过中美两国乡下居住情况的类比,揭示了差异,突出了中国乡村聚村而居的特点。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作者认为“土地”是最接近人性的神,他们是地位最崇高的神,是“可贵的泥土”的象征。
B. 靠农业为生的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的,这是由农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C. 中国乡村的人口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这些靠农业谋生的人对土地的黏着性是不变的,一旦他们
找到土地生存,就拼命的垦殖。
D. 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这些聚居起来,不仅仅是因为农业的原因,还有其他的因素在内。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检查 第2页(共10页)
A. B. C. D.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本题共3小题,12分)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朴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乡土社会的“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B. 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不需要外在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C. 道德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D. 礼治、法治、人治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治理状态。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选文中作者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礼治与法治、人治、道德进行比较,揭示了礼治的内涵。
B. 部落是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的政治权力之一,在部落里,礼却不需要这种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C. 作者引用“颜渊问仁”的例子旨在证明:礼并不是从外限制人的,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D. 老子认为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和孔子“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观点一致。
9. 文中说:“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中国有许多优良传统,请从中举出3种,并阐明其对维护现实社
会良好秩序所起的作用。(6分)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检查 第3页(共10页)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II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5题。(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检查 第4页(共10页)
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的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中新网2019年12月2日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请回答:
10.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 B. 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 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D. 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11. 根据《乡土中国》这本书,下列对乡土社会特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眉目传情”“指石为证”,甚至连语言都可以说是不得已采取的工具,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B. 乡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修身”,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
能超越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C. 乡土社会中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这是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凡是文化性的、非政治
性的强制都包含了这种权力。
D. 乡土社会中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血缘和地缘是合一的,地缘不过是血缘的空间投影,陌生人在一个
村子居住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当地血缘网中生根。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检查 第5页(共10页)
1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中国的现代化绕不过去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提供滋养。 B. 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经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C. 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D. 只有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 13. 材料三的五个段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请简要说明。(4分)
14. 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有哪些体
现?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检查 第6页(共10页)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请回答:
15. 材料一中对“愚”的相关概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 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包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 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 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16. 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B.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C. 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D. 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 17. 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 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 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 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18. 材料二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4分) 19. 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6分)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检查 第7页(共10页)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语文“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检查
参考答案
2020年3月
[关注]
论述类文本阅读I的(一)、(二)两个大题是现行高考模式下的全国I、II、III卷的议论文阅读考查模式,(三)是现行高考模式下的江苏卷的议论文阅读考查模式;
论述类文本阅读II的两个大题则是即将实行新高考模式的山东、海南语文统测卷的议论文阅读考查模式,请同学们务必注意比较题目直接的区别和联系。
1. B 2. D 3. B 【解析】(1)A.“我们依靠‘人’”错误,原文第一段所阐述的意思是:在我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C.“被动形成”错,原文倒数第二段中说“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所以说应该是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D.“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错,文中最后一段只是讨论了两者的区别,并没有表明谁更优越,也不能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就说它更优越。
(2)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人治和法治的不同”错,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3)B.“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明显过于绝对。
4. C 5. D 6. A
【解析】(1)A以偏概全,信息不完整。文中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B因果倒置。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所以乡下人离不了泥土。C正确。D“无论在
”过于绝对,什么性质的社会里,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原文中说“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
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另外,指代错误。文中的“这一点”应该指在中国乡土社会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ABD错误。
(2)D最后一段是“对比”而非“类比”。故D错。ABC正确。
(3)A曲解文意。文中说“土地”的地位高,仅仅是从“数量上”来考量的。故A错。BCD正确。
7. C 8. D
9. 事例一:一诺千斤”的由来。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 事例二:曾子杀猪。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事例三:商鞅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10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检查 第8页(共10页)
到50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50两黄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诚信,诚信对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市场秩序都起到很好的保证作用。
10. D 11. D 12. C
13. ①第一段总说,提出乡村振兴需要依靠“新”来助推这一观点,②二、三、四段分别从打造新农村、发展
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条分缕析,③第五段总结上文,重申论点,照应开头。
14. ①现代社会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强力推进,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逐渐解体。
②现代社会传宗接代的思想逐渐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③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
A.“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理解错误,【解析】(1)结合原文“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
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可知,“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并非因为城里人这样说,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B.“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理解错误,结合材料“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可知,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因果倒置,结合原文“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可知,可见因为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所以,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故选D。
(2)D.“陌生人在一个村子居住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当地血缘网中生根”解说错误,结合原文“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可知,这不是乡土社会的特征,是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解体之后才能实现。故选D。
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3)乡村就会……”说法过于绝对。让乡村环境美化起来,才能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而要“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故选C。 (4)材料三共有五个段落。结构上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段总说,提出乡村振兴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第二、三、四段分说,分别从打造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进行条分缕析。“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第五段第五段总结上文,“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重申论点,照应开头。 (5)材料一结尾部分说“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一观点在材料二、材料三都有具体的体现。概括如下:在材料二中,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在材料三中,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检查 第9页(共10页)
断的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观念被打破。
15. D 16. A 17. B
18. ①进一步表明“人服礼是主动的”的观点;②使得表达更为充分,更为形象。
19. ①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②差序格
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③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解析】(1)A.“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对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B.“都是‘愚’的具体表现”说法错误,原文“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中认为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C.“就是”说法绝对,原文中是“如果”。
(2)A.“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3)B.“正反对比论证”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而没有正反对比。
(4)本题中,作者以颜渊与孔子的对话为例,更突出了“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使得文本论证更为详实,更为细致全面;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形象,更有说服力,增强了文本的艺术表达力。
(5)结合“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等句子可以具体概括答题要点。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检查 第10页(共10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