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15分)
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公孙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孟尝君曰:“善。”遂不受。(《资治通鉴》) 1、选出与“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中的“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以困矣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D、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2、选出与“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中的“致”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C、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E、衡善技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F、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 3、选出与“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中的“穷”意思相同的一项( ) A、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D、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选出与“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赵走燕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吴)起也将亡,赖子存之 D、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5、选出与“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中的“莫”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的生者何不用也 D、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二、阅读下列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7分)
1、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
1
“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②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②刍荛:割草打柴。 (1)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 注:宋濂,字景濂,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1)诚然,卿不朕欺(2分)
译文: (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2分) 译文: (3)微景濂,几误罪言者(2分)
译文:
3、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
2
(1)盍去诸?(2分)
译文: (2)是非若所知也。(2分)
译文: (3)不病于无鸡乎?(2分)
译文:
(4)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3分) 译文:
4、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1)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3分) 译文: (2)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3分)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8分) 戆子记 [清]谢济世
梅庄主人在翰林。佣仆三:一黠、一朴、一戆①。
一日,同馆诸官小集,酒酣,主人曰:“吾辈兴阑矣,安得歌者侑②一觞乎?”黠者应声曰:“有。”既又虑戆者有言,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令朴者司阍,而自往召之。召未至,戆者已归,见二人抱琵琶到门,诧曰:“胡为来哉?”黠者曰:“奉主命。”戆者厉声曰:“吾自在门下十余年,未尝见此辈出入,必醉命也!”挥拳逐去。客哄而散,主人愧之。
一夕,然烛酌酒校书。天寒,瓶已罄,颜未酡③,黠者眴朴者再沽。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无损也。多酤伤费,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主人强颔之。主既而改御史。早朝,书童掌灯,倾油污朝衣,黠者顿
3
足曰:“不吉!”主人怒,命朴者行杖,戆者止之,谏曰:“仆尝闻主言,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主能言不能行乎?”主人迁怒曰:“尔欲沽直邪?市恩邪?”应曰:“恩自主出,仆何有焉!仆效愚忠,而主曰沽直!主今居言路,异日跪御榻与天子争是非,坐朝班与大臣争献替。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主亦沽直而为之乎?人亦谓主沽直而为之乎?”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诱朴者共媒糵④,劝主人逐之。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 未几,奉命戍边,出狱治装。黠者逃矣,朴者亦力求他去,戆者攘臂而前曰:“此吾主报国之时,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于是主人喟然叹曰:“吾向以为黠者有用朴者可用也乃今而知黠者有用而不可用而戆者可用也朴者可用而实无用而戆者有用也。”养以为子,名曰戆子云。 【注】 ①戆:迂愚而刚直,憨直。 ②侑:劝人饮酒进食。 ③酡:饮酒脸红貌。④媒糵:酝酿之意,比喻定计陷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令朴者司阍 司:守护。 B、主人强颔之 颔:点头同意。 C、而心颇衔之 衔:接受。 D、戆者攘臂而前曰 攘:撩起,挽起。 2、以下各组能直接表现戆者“忠直”的一组是( )(3分) ①召未至,戆者已归 ②挥拳逐去,客哄而散 ③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 ④多酤伤费,多饮伤生 ⑤谢之,而心颇衔之 ⑥即吾侪报主之时也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为“戆子”作记,其实是借戆子宣泄心中的郁愤,剖示耿直忠诚之心,也是对朝廷吏治、君主视听等弊端的一种讽刺与揭露。
B、文章善用对比手法,戆子与黠者的言行对比,黠者自身前后的行为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仆人的“可用”与“不可用”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C、本文是一篇文字简练,带有寓言性质的传记文。其中黠、朴二人是朝中奸佞小人和平庸俗人的化身,而戆子则是忠诚正直官吏的写照。
D、本文借戆子厉斥歌者、夺酒劝主、沽直之辩这三件事情,描写了主人由不开心、勉强接受到心中感佩的情感转变,阐明了明辨忠奸的重要意义。
4
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3分)
吾向 以 为 黠 者 有 用 朴 者 可 用 也 乃 今 而 知 黠 者 有 用而 不 可 用 而戆 者 可 用 也 朴 者 可 用 而实 无 用 而 戆 者 有 用 也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尔欲沽直邪?市恩邪?(3分) 译文: (2)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3分) 译文:
2012届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15分)
1、(2分)A(赠送,给予。B遗失,丢失。C遗漏,舍弃。D遗留,前人留下的) 2、(2分)F(送给,给予。A达到。B招请,招集。C致使,使得。D情趣,情致。E用,尽。)
3、(2分)A(不得志,不显贵。BC困窘,走投无路。D走到头,追究到底) 4、(2分)C(死亡。A逃亡。B灭亡,灭亡的。D通“无”)
5、(2分)A(副词,不要,别。BCD没有人、没有谁,没有什么,代词) 二、阅读下列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7分)
1、(1)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2分,重点词“方”“诸”各1分)
(2)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2分,重点词“焉”“同”各1分) (3)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2分,重点词“是”“阱”各1分) 【参考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
5
“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象这样狩猎场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小呢。”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以后才敢进入。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象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
2、(1)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2分。注意“诚然”的解释和“不朕欺”的语序,各1分)
(2)陛下刚刚广开言路,怎么能过分给他加罪?(2分。译对“方”和“深罪”,各1分)
(3)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怪进言的人。(2分。译对“微”和“几”,各1分)
3、(1)为什么不扔掉(赶走)这只猫呢(2分。采分点“盍”、“诸”两个兼词) (2)这不是你所了解的。(2分。采分点判断句式和“是非”、“若”) (3)我不担心没有鸡吗(2分。采分点“病”是活用)
(4)没有鸡,不吃鸡也就罢了,距离饥寒还很远,像这样,为什么要扔掉(赶走)这只猫呢,(3分。采分点“则己耳”的语气,“去”、“犹”和“若”、“之”、“何”)
4、(1)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左边的马把他赎下来,用车载着他回家,越石父没有道谢。(3分,重点:“遭之途”,“左骖”,“弗谢”的主语) (2)了解我却不以礼相待,还不如被拘禁。(3分,重点:“而”,“缧绁”。“固”是本来的意思,可灵活处置。比如译为“本来”、“原来”、“实在”、“真”、“还”等均可。“己”可译为“这个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8分)
1、(3分)C(考查理解文中实词的含义。据句子可推知“衔”,怀恨。) 2、(3分)A(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如果选项不是题干所指的人或事情或品格,自然可以排除掉。①⑤均与题干无关)
6
3、(3分)D(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心中感佩,慢慢取得了主人的认可”处,以及“阐明……意义”处均有误) 4、(3分)断句
吾向以为黠者有用/朴者可用也/乃今而知黠者有用而不可用/而戆者可用也/朴者可用而实无用/而戆者有用也 5、(6分)
(1)你是想赚得直言敢谏的名声呢?还是想给人好处来讨好别人呢?(沽直、市恩,翻译准确各1分,句意2分)
(2)把失去官位看作是抛弃草鞋一般,甘心降职贬谪就像是乐于还乡一样。(印绶、迁谪,翻译准确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梅庄主人在翰林院供职。他有三个奴仆:一个聪明,一个老实,一个憨直。 一天,同在翰林院的官员们到梅庄主人家小聚,酒喝得正畅快时,主人说:“我们兴致也差不多了,哪儿有歌伎来给我们助酒呢?”聪明的仆人马上回答说:“有。”接着他又担心憨直的仆人会有话说,就告诉主人,找个别的理由把他支使出去,叫老实的仆人看门,而他亲自去请歌伎。歌伎还没有来,憨直的仆人已经办完事回来了,看见两个人怀抱琵琶来到门口,就惊讶地问:“为什么到这里来?”聪明人说:“这是奉主人的命令。”憨直的人厉声说道:“我在这里当仆人十多年,从没见过这样的人进出,一定是主人喝醉了酒吩咐的!”他挥动拳头把歌伎赶了出去。客人们闹哄哄地散了席,主人感到对不起他们。
一天夜里,主人燃烛饮酒,校勘书籍。天气寒冷,酒瓶已经喝空了,脸上还没发红,聪明人用目光示意老实人再去买酒。老实人在路上碰见了憨直的人,憨直的人夺下酒瓶,回来规劝主人说:“今天喝二瓶,明天喝三瓶,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买多了酒会损失钱财,喝多了酒会伤害身体,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呀!”主人勉强点头同意他的话。
不久,主人改任御史。早晨上朝前,书童为主人举着灯,灯油倒出来弄脏了主人的朝服,聪明的人跺着脚说:“不吉利!”主人很生气,叫老实人用棍子打书童,憨直的人上来阻止老实人,并说:“我曾听您说:古时有羹汤弄脏了朝衣、蜡烛烧着了胡须都不动声色的人,您能说却不能做吗?”主人把怒气转到憨直的人身
7
上,说:“你是想赚得直言敢谏的名声呢?还是想用私惠来讨好呢?”憨直的人回答道:“恩惠是您施予的,我哪里有呢!我奉献愚忠,您却说我赚取直言的名声!您现在身居掌管纠察的官职,将来跪在天子脚下,和天子争论是非,在朝廷上和大臣们争议兴革利弊,把失去官位看作是弃破草鞋一般,甘心降职流放就像是乐于归乡一样,您也是为了赚取直言的名声才这样做吗?别人也会认为,您是为了赚取直言的名声才这样做吗?”主人说不出话来,向他道歉,但心里却很记恨这人。
从此聪明人整天窥察憨直的人的过错,引诱老实人一同挑拨离间,劝主人赶走憨直的人。正逢主人获罪坐牢,谄害没有成功。没多久,主人奉命戍守边疆,出牢来整理行装。这时聪明人已经逃走了,老实人也竭力请求到别家去做仆人,憨直的人却捋起袖子上前说:“这是我们主人报效祖国的时候,也正是我们报答主人的时候啊!我愿意去!”他忙着买马、造车、制作帐篷、准备干粮,跟着主人去边疆。于是主人叹息着说:“我原来认为聪明的人和老实的人有作用,现在才知道聪明的人有作用却不能任用,憨直的人倒是可以任用的;老实人可以任用却实在没有作用,倒是憨直的人有作用啊。” 主人把憨直的人收养为儿子,取名“戆子”。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