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并会识别。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策略与学习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精心设计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找一找等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认识事物并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
以学生主动观察、感受图形特征及小组、全班交流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并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及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准备好纸盒、牙膏盒、粉笔盒、积木块、魔方、易拉罐、笔筒、茶叶筒、球等各种形状的物体。)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很多好玩的礼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礼物一起来学习做游戏。现在也请小朋友把自己的礼物倒出来看一看,并说说有哪些“礼物”。
(当学生说出“礼物”的名称时,教师逐一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实物。)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抓住儿童好奇、好动的主要特点,诱导学生在做游戏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 1.说一说。
师:仔细观察你带来的物品并和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这些物品的形状是怎样的。(学生互动) 2.分一分。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动手合作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3.思考:你为什么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 4.交流汇报。
先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然后个别汇报。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法。第一种:一堆是积木块、牙膏盒、肥皂;一堆是粉笔盒、魔方;一堆是易拉罐、笔筒、茶叶筒;一堆是球。第二种:一类是四四方方的;一类是直直的,像柱子;还有一类是圆圆的球。第三种:物体的一个(或几个)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 5.直观揭示概念。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类的情况。告诉学生各类实物分别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板书它们的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通过交流汇报,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实物的不同形状。〕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1.动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做一做的第1题) 请同桌的小朋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桌上的不同物体。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汇报,可能会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无法滚动。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正方体也无法滚动。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圆圆的,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桌子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
不能滚动。球是圆圆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滚动。
3.引导思考,形成表象。
通过刚才的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桌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桌子上的圆柱和放在桌子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圆柱两头是圆圆的,有两个面是平平的;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让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通过组织交流汇报和引导思考,让学生区别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初步建立各类物体的表象。〕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1.观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
(多媒体展示)先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再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简单特征。
2.辨认、区分各类物体的实物和图形。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3.说一说,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1.摸一摸。
(1)师说出物体的名称,请多个学生在纸箱里摸出相应的物体,看谁摸得准。
(2)组织学生交流体会,说说摸物体的感受,怎样才能摸得既快又准。
3.数一数。
先让学生观察这个组合图形并说一说它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然后数一数,它们各用了几个图形。 六、全课总结,回顾提高
师: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并会识别。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策略与学习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精心设计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找一找等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认识事物并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
以学生主动观察、感受图形特征及小组、全班交流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并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及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准备好纸盒、牙膏盒、粉笔盒、积木块、魔方、易拉罐、笔筒、茶叶筒、球等各种形状的物体。)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很多好玩的礼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礼物一起来学习做游戏。现在也请小朋友把自己的礼物倒出来看一看,并说说有哪些“礼物”。
(当学生说出“礼物”的名称时,教师逐一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实物。)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抓住儿童好奇、好动的主要特点,诱导学生在做游戏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 1.说一说。
师:仔细观察你带来的物品并和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这些物品的形状是怎样的。(学生互动) 2.分一分。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动手合作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3.思考:你为什么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 4.交流汇报。
先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然后个别汇报。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法。第一种:一堆是积木块、牙膏盒、肥皂;一堆是粉笔盒、魔方;一堆是易拉罐、笔筒、茶叶筒;一堆是球。第二种:一类是四四方方的;一类是直直的,像柱子;还有一类是圆圆的球。第三种:物体的一个(或几个)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
5.直观揭示概念。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类的情况。告诉学生各类实物分别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板书它们的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通过交流汇报,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实物的不同形状。〕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1.动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做一做的第1题) 请同桌的小朋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桌上的不同物体。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汇报,可能会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无法滚动。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正方体也无法滚动。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圆圆的,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桌子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是圆圆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滚动。
3.引导思考,形成表象。
通过刚才的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桌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桌子上的圆柱和放在桌子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圆柱两头是圆圆的,有两个面是平平的;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让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通过组织交流汇报和引导思考,让学生区别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初步建立各类物体的表象。〕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1.观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
(多媒体展示)先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再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简单特征。
2.辨认、区分各类物体的实物和图形。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3.说一说,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1.摸一摸。
(1)师说出物体的名称,请多个学生在纸箱里摸出相应的物体,看谁摸得准。
(2)组织学生交流体会,说说摸物体的感受,怎样才能摸得既快又准。
3.数一数。
先让学生观察这个组合图形并说一说它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然后数一数,它们各用了几个图形。 六、全课总结,回顾提高
师: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