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绘画中材料的审美性初探 房丹 任福成 (1.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视觉传达系,辽宁沈阳l10122: 2.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110159) 摘要:材料作为展现艺术内容的物质载体,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表达意识的载体出现,其本身也具 备独特的审美价值。材料绘画已经由最初的单纯性材料绘画发展到至今的多种材料甚至是复合材料绘 画,艺术家迅速捕捉各种材料的美,并利用形形色色的材料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通过多种技法的实施 来进行创作,表达情感,在创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就更开拓了创作思路.使作品 更富表现力、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装饰绘画;材料的审美性;质感美;肌理关;情感暗示:文化性 中图分类号:J5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46(2010)06—0062—02 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里,材料作为展现艺术内容 的物质载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绘画艺术起源 阶段,材料的运用只是作为一种表达意识的载体和手段 . 适的感觉等等,这些都是天然材质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 替代的美.艺术家通过对这些天然材料的感受和认识.从 不同的角度重新去审视和理解材料.用最恰当、最理想的 材料去表达创作思想,因此,选择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材 出现,还没有关注它自身的审美价值。伴随着人类的进 i 步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 料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创作作品的艺术水准和 ! 求也不断升华,绘画的实用性越来倍受人们关注,艺术家 价值。.!.. 们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自己创作的作品求新、求 ‘ 异、求奇,而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从材料技法等多种 角度去研究思考,因此材料的运用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 人工材质:是指人有目的地对于材料表面进行技术 性和艺术性加工处理,使其具有材料自身非固有的表面 特征。人为质感突出人为的工艺特性,强调工艺美和技 术创造性。人为加工的材质取决于切、磋、琢、磨、刻、凿、 压等加工技法,呈现多样与丰富的质感,例如在纸上通过 凿、压等手段制作大理石效果,在透明玻璃上通过绘制制 作灵感,这种灵感来源于艺术家对材料的感受。本文将 重点从质感美、肌理美、文化性等几个方向出发逐一分析 材料的审美价值取向。 一、材料的质感美 作布面效果等。借助天然材质和技术手段,赋予材质特殊 的视觉效果。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人工材 质在艺术创作中被广泛地运用,同材异质感和异材同质 感,给艺术创作带来丰富多彩的质感效果。 无论在日常生活的装饰品还是形形色色的艺术品, 我们都能欣赏到各种不同质感带来的个性化展示,如用 质感(Texture)又可称为“肌理”或“质地”。质。指的是 产品由表及里的材质、质地。感,指的就是感觉、感情及感 观反应。也就是人的主观感性与感情色彩。质感从概念上 划分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肌理;二是质地。通过对材质 的触摸可以感受到材质的粗糙与光滑,柔软与坚硬,例如 金属、陶瓷、玻璃、木质、皮革、石材,或是布、动物皮毛等, 不同的材质给人的触觉是不同的,从视觉角度上讲,质感 给人的视觉感受也是不同的,柔软的东西和坚硬的东西 我们一看便知,不同的质感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官刺激,或 丝线或羽毛或贝壳制作的装饰画,非常精彩地表现出创 作的主题。很多画家喜欢画切开的西瓜,皮剥到一半的 橘子等。他们对质感的兴趣使各种技法应运而生,创造了 真实生动的绘画。可以设想没有质感,那绘画会成为一种 亲切、或忧伤、或恶心、或兴奋等,总言之,“质感”就是指 物体材质所呈现在色彩、光泽、纹理、粗细、厚薄、透明度 等多种外在特性的综合表现。材质可分为自然材质和人 工材质。 什么视觉形式呢?那一定会是暗淡无光的。同样一个空 间,做肌理和不做肌理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可见,表现对 象和表现方法这两种质感共同构成了画面质感。 二、材料的肌理美 自然材质:自然界可供艺术创造选择的材料可谓千 材料作为视觉造型的物质基础,其肌理特征是成为 引起观者的视觉和触觉感知、想象和情感投射的直接方 姿百态、丰富多彩。如木质材料,给人反朴归真、自然舒 适、温馨古朴的感觉:钢材给人一种冷酷坚硬、不屈不挠 式。物质独有的特性会让材料本身进行表达;同时依据 材料的特性、形式、整合等相配合的过程,这又是作品在 进行表达.从而挖掘出视觉语言的材料质地感觉,丰富造 的感觉:玻璃带给人一种明快、坦诚、直率和愉悦的感受; 石头给人一种稳重、憨厚的感受;动物的皮毛给人温暖舒 作者简介:房丹(1978一),女(满族),辽宁抚顺人,硕士,主要从事平面设计研究。 型语言的手段和视觉表现力,为观者提供多维情感投射 的可能性。 肌理指物理表面诉诸视觉或触觉的组织构造,包括 上都体现了艺术家当时的情感,材料的的表情要通过艺 术家的手才能让它本身潜在的情感得以发挥,让它表现 艺术家的情感。 辽辽 丁丁 材质、纹理等内容,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表面形式,它代表 材料表面的质感,体现物体属性的形态。装饰绘画作品 里.肌理一般表现出三种形态:自然肌理、人工肌理和复 材料的情感暗示对绘画创作非常重要,只要将材料 济济 的情感暗示与创造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拥有事半 职管 经经 合肌理。 自然肌理:通常是指没有经过任何的处理而存在的 自然组织结构,如:木纹、布纹、石纹或纸纹等。我们也称 之为材料肌理。 功倍的效果,作品就会更具有感染力。就像材料大师塔 技干 皮埃斯曾经说过的那样:“如果不使创作活动取决与人的 术部 学学 很难想象出这样的创作活动。作画的价值,完全在于其 思想意义,在于作品对生活、对社会所作出的判断。我作 画的形式取决于任何材料对于表现思想是否适合,材料 是思想的载体。”这说明了材料的情感暗示对绘画艺术 业理 内在运动和对时间、地理、文化诸多环境的反映,那我就 院院 人工肌理:指人为作用而产生的纹理组织,如笔触、 墨迹、水迹、刀迹、凿痕等等。 二 o 复合肌理:通常是指它既有自然形态的肌理效果,又 有人工形态的处理.其中所谓的复合不是随意的生搬硬 套地拼凑而是要结合表现的主题和需要,不同种类的材 料,他们的形态、光泽、色泽、肌理的表情是不一样的,合 理地组合会给画面增强艺术氛围,不同材料的不同组合 排列,搭配穿插角度都会给艺术创作者们更为自由的想 像空间.这给绘画开拓了创作思路。 尽管肌理的形态在艺术作品中是多种多样的,但单 纯的物质肌理它本身还不得以构成一件艺术品.它需要 经过艺术家的再创造,通过艺术家情感的折射把物质肌 理注以生命,使其富有情感和表情。因此,我们充分发挥 材料的特征,发挥肌理美的审美属性,使肌理介入绘画的 重要途径。从而更好地表达主体的创作意图。 三、材料的情感暗示 荷拉斯曾写下一名句“倘若你想让我哭泣.你必须先 使你自己悲恸”。的确是这样,画家们在创作的同时,当进 入创作状态的时候是自由的,思绪象脱缰的野马,心中积 聚的情感需要找个媒介去表现出来。那么材料就成为一 个很好的媒介,材料与画面之间的配合默契,材料的质感 也为画面增添了不少分数。艺术创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 状态也决定了所使用材料的种类,不同的材料在艺术家 创作中经过艺术处理后的表情是不同的,例如.一团麻 绳,当创作者把它很规整的、有秩序的排列在画面中,那 说明此时画家的心情也是平静的,但是当把麻绳撕开再 很凌乱地固定在画面中,即使再做什么样的技法处理,都 不能掩饰当时艺术家很烦躁、复杂的心理状态.因此艺术 家创作时的情感直接决定了创作材料的运用.更直接决 定了作品中情感的表现力度。材料自身的属性要与画面 情感的表现得以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材料才发挥其情感 的作用。比如说纸材的利用方面,我们可以把它揉皱之 后制作肌理效果,也可以把它浸泡,制作成纸浆.利用其 塑造形体。也可以雕刻和制作成剪纸等,各种手法都是艺 术家在实践中的情感体验。在马蒂斯晚年,他的梦幻别墅 的墙上、地上、天花板上,到处是剪纸人物符号和图案。剪 纸成了他艺术创造的主要情感流露,他用这种最简单最 直接的形式语言创造了一幅幅优雅、华美、透明的作品: 还有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的吕胜中老师,他把剪纸 制作成无数的小红人,从数量和疏密排列上及人物形象 是何其重要。 四、材料中的文化性 一切艺术的审美创造,都遵循着艺术美的共同规律, 同时又有各自特殊的规律,材料中的文化性也是一样。作 为视觉艺术中的装饰艺术是人类文化史的一个组成部 分,虽受地域、经济、政治、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 响,但可以说它是人类文化史的一个直观反映,材料是视 觉艺术的物化因素,它同样受到多方面的条件因素影响, 如地域、气候、科技等。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因素外,还有 民族、意识、文化、种族等方面的隐性因素的影响。 材料的色彩、材料的质感、材料的肌理、材料的形式 美,均可产生一定的文化内涵,达到其一定的隐喻性、暗 示性及叙述性。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无论是青铜制品、 瓷器作品还是玻璃制品等,它们表达看上去都是完整的, 也充分体现了当时创作的背景,体现了民族性、地域性、 历史性和材料的文化性。回想人类整个艺术发展历程, 我们会发现,人类艺术从观念到形式的演进。同样无一不 与艺术材料的变革紧密相连。这些不仅说明了艺术材料 的变革对艺术的发展变革具有重要意义.还证明了在材 料的变革中呈现出的观念变革对艺术发展具有的重要 意义。 材质介入艺术作品中,仅以材料的外在特征来改善、 丰富和加强画面的艺术表现力是远远不够的。材料只有 借助一定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艺术家创作的 根本 参考文献: [1]于航.材料创造的美[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7.3—6. [2]贝玉芳.综合绘画的材料媒介[D].重庆:重庆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3—25. [3]周延廷.物质材料在综合绘画中的运用[D].重 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5. [4)50咏梅.材料介入绘画引发的思考[J].职大学报, 2004,(3). (责任编辑煜畅) —— o 生 第 .L ,、 期 T T T ’ T T 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