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来源:意榕旅游网
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问卷形式

请在您下列问题后面的选项中选一项,在〇中划√

1、您的年龄: 〇18岁以上 〇18-45岁 〇45-60岁 〇60岁以上 2、您的性别: 〇男 〇女

3、您的职业: 〇干部 〇农民 〇学生 〇其他 4、您平时学习法律知识吗?

〇经常学习 〇偶尔学一学 〇遇到问题现学 〇从来不学习 5、您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是:

〇通过听法制讲座获取 〇通过自己学习获取 〇通过看电视获取 〇通过学习宣传资料获取 6、您与别人发生矛盾纠纷时,您最愿意用哪种途径解决? 〇自己与另一方协商解决 〇请别人调解

〇向法院起诉 〇向有关行政机关汇报解决 7、您对自己周边治安环境和安全状况满意吗? 〇很满意 〇不太满意 〇不满意 8、您对自身合法权益保障满意吗? 〇很满意 〇不太满意 〇不满意

调查结果分析

第1题:您的年龄?

18周岁以下 18-45岁 45-60岁 60岁以上

1%15%18周岁以下4 190 125 56

调查问卷年龄比例51%18-45岁45-60岁60岁以上33%

分析:根据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接受调查的375名人群中,(1)以18-45岁年龄段人群较多,共190人,占总的51%,已超过总数的一般,说明在实际接受调查的人群中以青年和中年为主,符合我们普法的一般受众。(2)占总数33%的是45-60岁的中老年人群,共125人,也已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同时也符合一般的普法受众。(3)18岁以下为4人,60岁以上为56人,但是根据实际能够填写一般调查问卷的年龄段分析,这个年龄段人群大多为他人代写和不能很好的理解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故有一定的数据不确定性。

第2题:您的性别?

186 189

调查问卷性别比例50%男女50%

分析:根据数据显示,在本次调查问卷中接受调查的人群男女比例为各占50%,男为186人,女为189人,各占到一半,说明调查问卷没有对家庭成员性别区别对待,不存在明显的倾向性。

第3题:您的职业?

干部 农民 学生 其他

调查问卷职业比例2%16%67 243 6 59

干部学生农民其他64%18%

分析:根据数据显示,针对农牧区开展的法律知识普及程度调查问卷的答卷人一般是农牧民为主,占到总数的64%,人数为243人,干部

的人数为67人,占到总数的18%。通过这两个数据的对比发现,本次法律知识普及程度的调查中,农牧民所占比例较大,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二。因为在事业单位上班的干部在其岗位和工作期间有一定的法律培训机会,故其法律程度相对于大多数农牧民较高,在调查问卷中属于潜在的无特点数据人群,如果这样的调查对象较多,则无法有效的将数据中的有用信息剥离出来。所以,有64%的人群符合调查的对象,即农牧民,该调查问卷有一定的特征性显现。

第4题:您平时学习法律知识吗?

经常学习

偶尔学一学 遇到问题现学 从来不学习 未填

您平时学习法律知识吗?12%3%1%经常学习偶尔学一学遇到问题现学从来不学习未填150 165 46 11 2

44%40%

分析:根据数据显示,⑴经常学习法律知识的人数是150人,占总数的40%,根据上图18%的人是干部,必然接受法律知识的普及和经常学习文件和规范,所以约有22%的农牧民群众和学生经常学习法律知

识,占总数五分之一的人经常学习,势必会带动一部分人参与进来,可以从这样的数据中分析出农牧区学习法律知识的人数在不断增多,(若可以统计各类普法讲座、会议,宣传资料的发放和实用性数据的总结,解决农牧区法律问题的数量,进行调解和法律援助的案件数量,也可以更为直观和方便的统计出逐年升高的经常学习法律知识的人数。)⑵在整个数据当中,有接近96%的人学习了法律知识,只有极少数的人群从来不学习和没有填写相关的问卷,说明主动去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人数还是占有很大比例。只有12%是遇到法律问题时才进行学习,虽然是被动的接受法律知识的普及,但是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5题:您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是?

法治讲座

自己学习 看电视 宣传资料 未填

您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是?21%2%20%法治讲座自己学习看电视宣传资料未填101 93 192 106 9

38%19%

分析:根据数据显示,⑴有38%的人选择通过看电视来获取法律知识,也是所有调查选项中比重占最大的数据,有192人选择在家通过电视更为直观的去进行学习,显示人们在实际接收法律普及的途径已经由简单的读书、看报转移至电视等新型媒体。⑵通过宣传资料和法制讲座的途径来获取法律知识的比例分别为21%和20%,农牧区普法的主要形式就是法制讲座和发放法治宣传资料,希望通过这样有效的资料到手,政策到心的方式,有效、直观的让农牧区人民得到认识。⑶有19%的人群是通过自我的学习,从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网络中获取,这样的自我学习,有可能是因为遇到法律问题或者参加诉讼才被动进行的,也有可能是本身具有良好的学习法律的习惯和热情。

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291300250200150100500单一途径两种途径5529多种途径

分析:通过之前关于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的调查,发现有些问卷中有一部分人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律学习。其中,只有单一途径获取的有291人之多,两中途径的有55人,多种途径获取的有29人,可以分析出一部分人在学习法律知识时,其接受途径多样化。

第6题:您与别人发生矛盾纠纷时,您最愿意用哪种途径解决?

与另一方协商 请别人调解 向法院起诉 向有关行政机关汇报

未填

223 98 28 83 7

您与别人发生矛盾纠纷时,您最愿意用哪种途径解决?19%6%2%与另一方协商请别人调解向法院起诉向有关行政机关汇报未填22%51%

分析:根据数据显示,(1)51%的人群在面临与别人的矛盾时,还是倾向于和另一方的协调,通过双方协调的方式解决所有问题,这样的优点是快速、满意度较高。缺点是不能在个别方面做到合法、合理、公平。(2)22%的人群偏重于请别人调解,在矛盾发生的当时,能够及时处理自身的法律问题,除了自己协调,也可以通过要求别人从中调解,这样更容易实现理性的解决问题,使矛盾产生的利益最大化的得到平均。(3)19%的人群选择了向有关部门反映,这样的选择突显出人们对于各类政府部门的信任,希望有专业或者是权威的人士通过正规的法律渠道来解决自己的法律矛盾,这样的比值占到了整个调查问卷的五分之一。但是,也凸显出一个实质的问题,人们在遇到相关的法律问题时,只有一小部分人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说明人们对于政府部门解决问题的效率和程度都不是十分认可。(3)6%

的人群在面临法律问题时选择向法院起诉,通过法院审判的方式彻底、合法的得到解决,可以看出,人们在面对这样那样的法律问题时,最后才选择诉诸法院的手段,不仅是出于办事效率的考虑,更是不愿出现在法院,这种强烈的怕诉心里影响了整体人群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是所解决问题的手段。(4)在整体的数据中,在面对法律事件时有多达73%的人是通过私力救济来获取帮助和解决问题,只有25%的人通过行使自己的权利,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保障自身的利益。不难看出,在面对一起法律纠纷案件时人们所能想到的更多是自己解决。

第7题:您对自己周边治安环境和安全状况满意吗?

很满意

不太满意 不满意

252 99 23

您对自己周边治安环境和安全状况满意吗?6%26%很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68%

分析:根据数据可知,有68%的人们选择很满意,26%的选择不太满意,只有6%的人们选择不满意。这样的数据表明,在多数人对于自己周边治安环境和安全状况的满意度上持满意的态度,认为自己生活处于一种相对安全且有保障的环境,能够对于外部事物所带来的法律

问题和权益损害有一定的对策。但是,至少有6%的人在面对同样的处境时,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会受到不明的威胁,认为周围环境和安全状况堪忧。

第8题:您对自身合法权益保障满意吗?

很满意 不太满意 不满意

286 78 11

您对自身合法权益保障满意吗?21%3%很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76%

分析:根据数据显示,(1)有76%的人认为自身合法权益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在利益受损时,人们通过多种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且对于这样的利益补偿可期待性较强,所以,整体问卷调查的多数人持肯定的态度。(2)数据显示,有21%的人持不太满意的态度,认为对于自身的权益无法得到完全的保障,或者这样的保障体系和方式有待加强。(3)而3%的人群则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完全没有得到保障,故持不满意的态度,相比于不太满意的人群,3%的不满意程度的人群则显得更少,这也提示我们,至少有24%的人群对于现今这样的保障

方式不认同,需要有关部门提高自身工作力度,

很满意 不太满意 不满意

286 78 11

252 99 23

周边安全满意度与自身权益保障满意度对比图不满意23119978252不太满意很满意050100150200250286300周边治安环境和安全状况满意度自身合法权益保障满意度分析:根据两项数据显示:(1)将周边安全满意度的数据和自身权益保障满意度的数据做出了一定的对比,发现整体调查的比值大体相同,反映出这两项数据和问题存在一定的联系,即周边治安环境和安全状况的程度决定了自身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的程度,人对于自身所处环境安全程度越满意,其权益也就越容易得到保护,从而能够有效的保障其利益不受损,不仅使人对于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的满意度上升,

而且大大增强了个体守法的程度。(2)以上关于周边安全和合法权益保障的两个问题,归结到一点其实是法律调控社会秩序的问题。单个数据的对比发现,很满意的人数都能保持在65%以上,说明在调查人群当中,人们对于法律管理社会和保持社会秩序的作用上是持很满意的态度。通过这两个问题进一步思考,可以演化出其他隐藏的社会矛盾。比如,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对于同样的社会治安和权益保障的满意程度是否一致。但是,法律的滞后性和有限性特征决定了其不能对所有正在发生的事件都具有法律效力,所以数据中有24%和5%的调查人群选择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对于周边安全和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考量,人们都有其自己的评判标准,所以在实际的问卷调查中存在的一部分不满意的原因,可能是出于这样的评判标准不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