纛 囊鬓 骥礁蠢羼 ■蔡娟卢建施寿荣童海兵 (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江苏扬州225125 摘要:近20年来,大豆和大豆异黄酮对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报道逐渐全面、深入,目前 它们的作用已较为清晰。大豆异黄酮首次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1940年,羊在采食富含大豆异 黄酮的植物后出现繁殖问题,研究发现了大豆异黄酮的植物雌激素作用。1950年,在啮齿类 动物研究中也发现了异黄酮的雌激素作用,研究者提出假设认为,大豆异黄酮可能具有促生长 作用,随着验证试验的开展,发现大豆异黄酮也具有抗雌激素作用。1990年,基于已有的研究 基础,美国癌症研究所开始提供经费研究大豆食品,其在疾病预防方面的重要作用受到广泛关 注。后来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和大豆食品能够减缓绝经女人热潮红状况,并抑制骨质疏松。 1995年,研究报道了大豆蛋白能够降低胆固醇,这引起了世界大豆研究领域的震惊。从此,研 究者把大豆异黄酮作为常规激素治疗的替代品,开展了广泛的研究。2002年,研究者认为,部 分个体的肠道细菌能够将大豆异黄酮黄豆苷原转化为雌马酚,这类个体在食入大豆蛋白后的 受益更大。目前,研究者开展了大量体外和动物试验评价大豆异黄酮的安全性。 关键词:大豆;大豆异黄酮;研究历程 doi:10.3969 ̄.issn.1001—991X.2013.03.005 中图分类号:S8一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1x(2013)03—0017—04 Research progress of soy and isoflavones Cai Juan,Lu Jian,Shi Shourong,Tong Haibing Abstract:A amount of research on the health effects of soy and isoflavones has been conducted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which are remarkable comprehensive and more in—depth.Isoflavones ifrst came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scientiifc community in 1 940 because of fertility problems ob- served in sheep grazing on a type of isoflavone—rich clover.In 1 950,as a result of their estro— genic effects in rodents,isoflavones were studied as possible growth promoters,although shortly thereafter,it was shown that isoflavones could also function as antiestrogens.It was not until the 1 990s,the role of soyfoods in disease prevention began to receive widespread attention because of research sponsored by the U.S.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Subsequently,isoflavones and soy— foods were being studied for their ability to alleviate hot flashes and inhibit bone loss in post— menopausal women.In 1995,soy protein was found to lower cholesterol,which attracted world— wide attention.The isoflavones began to be widely discussed as potential alternatives to conven- tional hormone therapy.In 2002,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individuals possessing the intestinal bacteria capable of converting the soybean isoflavone daidzein into the isoflavan equol were more likely to benefit from soy intake.Re- cently,in vitro and animal research into the 作者简介:蔡娟,副研究员,从事家禽养殖生产与饲 safety of isoflavone exposure has been con— 料营养的技术研究。 ducted. 通讯作者:童海兵,研究员。 Key words:soy;isoflavone;historical research 收稿日期:2012—09—11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 ̄JJ[2012BAD39B 大豆食品是亚洲主要传统食品之一,可以提 041,农业部饲料质量安全监管项目,公益性(农业)95业专 供丰富的优质蛋白和油脂;西方基督教徒把大豆 项[20100301 1、2013030631 作为食品也有100余年;而直到1970年,豆腐首次 17 2013年第34卷第3期 总第432期 被大规模引入美国。健康、生态意识较强的消费 受体结合的大豆成分是植物雌激素 。1994年,王 者非常关注大豆食品,他们认为大豆蛋白比动物 国杰等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使雌性大鼠血清铜 蛋白源中的饱和脂肪酸更低。直到20世纪末,大 蓝蛋白水平显著提高13.99%,从肝脏代谢角度证 豆食品的消耗量明显增加,消费者认为大豆食品 明了其雌激素活性 I。 不但有营养,而且有益于健康,植物蛋白除有营养 部分个体肠道细菌能够将大豆异黄酮黄豆苷 作用外,还含有大量的、具有潜在效应的、非营养 原转化为雌马酚,这类个体在食入大豆蛋白后的 生物学活性物质,如植物素。当时,美国癌症研究 受益较大。在1980年的大部分时问,动物营养学 18 所提出了“功能性食物”概念,大豆是最先被确认 归入这一范畴的食品之一。大豆中含有一定量的 生物活性物质,如皂苷、大豆生物活性肽等,但研 究者最关注的是大豆异黄酮。 在植物中发现大豆异黄酮已有100余年,它 在一般的食物中分布较少,而在大豆和豆类食品 中具有生理学相关的作用。在亚洲的一些城市f如 上海),成年人每天食入大豆异黄酮约40 mg,在欧 洲和美国成年人每天食入量却不超过3 m g 【。大 豆蛋白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焦点, 但关于大豆异黄酮的研究逐渐增多。近几年来, 每年刊发的与大豆相关的文章约有2 000篇,其中 一半以上是与大豆异黄酮相关的。 大豆异黄酮具有一定的植物抗毒素作用,能 够提高大豆的存活率。当遇到生理刺激,或传染 性病原体和病原体代谢产物达到一定程度抑制微 生物生长时,机体组织合成植物抗毒素类物质进 行免疫应答。大豆异黄酮具有抗真菌、抗微生物、 抗氧化等作用,当受到外界环境应激时,如空气中 水分、湿度含量低,大豆异黄酮浓度会大幅度增 加,进而提高大豆的存活率 。 大豆异黄酮有一定的抗营养作用,也有植物 雌激素促生长作用。大豆异黄酮首次引起人们的 注意是在1940年,澳大利亚西部的母绵羊在采食 富含大豆异黄酮的三叶草后出现繁殖问题,研究 发现了大豆异黄酮的植物雌激素作用,这引起了 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北美动物园中猎豹的繁殖 力下降,Setchell等(1987)研究发现,大豆是猎豹Et 粮的组成成分,其富含的大豆异黄酮是导致繁殖 力下降的因素之一 I。因此,当时的营养学家认为 大豆异黄酮是一种抗营养物质。1950年,在啮齿类 动物研究中也发现了大豆异黄酮的雌激素作用 , 研究者提出假设认为,大豆异黄酮可能具有促生 长作用,动物营养学家开展了大量试验验证这一 假说。直到1960年,研究者开展了大豆异黄酮与 雌激素Ot受体结合力的研究,最终确定与雌激素Ot 界对大豆异黄酮毫无研究兴趣,但大豆异黄酮研 究的先驱者Setchell却一直开展研究,他认为,大 豆异黄酮的排泄量随着大豆摄入量的增加而增 加,仅有部分个体(约25%的西方人)的肠道细菌 能够将大豆异黄酮黄豆苷原转化为雌马酚191。 2002年,Setchell等研究发现,雌马酚是一种特别 的有益化合物,那些肠道内具有能够转化形成雌 马酚的细菌的个体食人大豆食品后受益更大[1Ol。 这一发现成为当时动物营养学家研究的热点。 大豆异黄酮能够降低激素敏感型肿瘤的发生 率。1987年,Akiyama等发现,染料木黄酮(大豆异 黄酮主要物质)是一种蛋白质酪氨酸活化酶抑制 剂,这种活化酶在癌细胞中会过度表达” 。细胞内 信号传导通路可以控制细胞的生长,染料木黄酮 能影响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多样化,控制细胞 生长速度,染料木黄酮在抗癌方面的作用也引起 了研究者的关注。随着酪氨酸活化酶的发现,研 究者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大豆异黄酮分子结构的复 杂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植物雌激素。大豆制品 能够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动物与流行病学研究 均支持这一假说 。1960~1990年间,根据已刊出 研究报道结果发现,大豆异黄酮的植物雌激素作 用研究较少,而其能降低激素敏感型肿瘤作用方 面是研究的热点。大豆黄酮还能显著提高小鼠胸 腺重、吞噬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和外周血液中成熟 的T淋巴细胞总数 。王国粱等用离体和在体实 验证明大豆黄酮对SP20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 作用。以上实验结果显示异黄酮作为植物源的防 癌和抗癌剂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1。 1990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举办了大豆能 够降低癌症风险方面的专题研讨会,结合已有研 究报道和研讨会的最终结论,美国国家癌症研究 所设立了数百万美元的研究基金,专门开展大豆 食品抗癌作用方面的研究,大豆异黄酮是大豆中 具有抗癌作用的主要物质。另外,大豆异黄酮缓 解更年期综合症也是研究热点之一。 大豆异黄酮类可以缓解更年期综合症。1992年, 致病源有着重要的作用。 Adlercreutz等首先提出,亚洲妇女鲜有患更年期热 大豆异黄酮能够增加骨骼的矿物质密度,预 潮红的报道,这主要是由于亚洲人经常吃豆类食品, 防骨质疏松。1996年,Blair等在动物研究中发现, 大豆食品中的大豆异黄酮起了主要作用 。1995年, 染料木黄酮能够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 1。同 首篇验证试验论文刊登,此后,研究者开展了超过 年,Arjmandi等在啮齿类动物研究中发现,富含大豆 50个试验对大豆异黄酮类产品减缓绝经女人热潮 异黄酮的大豆蛋白能够增加骨骼的矿物密度 1。之 红状况等方面进行研究u 1。 后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此后,研究者 大豆和大豆异黄酮能够降低血液胆固醇水 在大豆异黄酮及其产品对绝经女人骨骼矿物质密 平。在大豆和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历程中,1995年 度方面的作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是开创性的一年。Anderson等发布了他们的数据 大豆可以改善人的认知能力。2001年,File 分析(基于若干较小型研究而进行的一种统计分析 等研究发现大豆可以改善人的记忆力,这是临床 方法)报告,认为大豆蛋白可以降低血液胆固醇水 试验研究结果首次刊发 I。2000年,White等开展 平” 。尽管早在1977年和1980年,意大利研究者 心脏病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时发现,吃豆腐能够 Sirtori等已研究发现大豆蛋白可显著降低高血胆 改善老年人的认知损伤能力f。 。但是,流行病学类 固醇受试者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18-19 ,但当时并未 似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引起广泛的关注。1995年Anderson等发布的数据 美国联邦政府提供资金开展了大量有关大 分析也引起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重视,1999年, 豆异黄酮的研究,除提供资金外,他们也参与其 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发布了大豆蛋白在冠 D病 他方面的工作。1999年,美国农业部协同爱荷华 病人食谱中的健康声明。Anderson等(1995)认 州立大学创建了含大豆异黄酮食品的在线数据 为,在降低血液胆固醇方面,大豆异黄酮起到 库;美国饮食改善办公室、女性健康研究办公室、 60%~70%的作用” ,因此,研究者开展大量的关于 国家老龄化研究所联合召开了研讨会,共同评估 大豆异黄酮降胆固醇的研究验证这一假说。营养 植物雌激素在预防老年人疾病方面的作用[281。 学界对于大豆异黄酮能够降低血液胆固醇的观点 2005年,美国饮食改善办公室发起了对豆类临床 支持较少,另外,大豆蛋白降胆固醇的作用并没有 研究文献的重新审阅,这项研究由塔夫斯大学健 达到预期效果,但是,研究者们依然在大豆异黄酮 工~ 康质量研究中心主持。2009年7月,美国饮食改 对冠心病的影响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善办公室召开研讨会,进一步规范涉及豆类的临 业一大豆异黄酮能够调节雌激素受体。1995年, 床研究 。 美国维克弗斯特大学大豆研究小组研究认为,大 大豆异黄酮不仅仅是植物雌激素、雌激素激 豆异黄酮具有植物雌激素受体促效剂和拮抗剂的 活剂和拮抗剂,也是一种内分泌的干扰剂。欧洲、 混合特性,是一种传统激素疗法潜在的选择 。研 日本、以色列的国家或类国家机构已经在评估大 究者通过大豆异黄酮对第二雌激素受体和雌激素 豆异黄酮的安全性,欧盟食品安全局也在开展相 受体B的识别研究发现,相对于雌激素受体 ,大豆 关的评估。体外或动物试验(人体临床和流行病 异黄酮更易与雌激素受体B相结合,激活雌激素受 学研究数据证实是安全的)发现,大豆异黄酮产品 体 。研究者开始将大豆异黄酮归类于自然选 能够给雌性激素敏感的乳腺癌病人、女人或高危 择的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国内也有类似发现, 人群造成风险,大豆婴儿配方食品中的大豆异黄 1989年,对葛根中异黄酮研究发现,异黄酮具有B一 酮有可能影响婴儿的后期发育[30-31-。 受体阻滞、抗心律失常和降血压的作用 。 大豆和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历程是一个发现、 大豆异黄酮能够降低乳房癌的发生率。1995 探索、验证的过程,每一点新的发现,都有可能是 年,另一个里程碑似的发现是由Lamartiniere等在 新的突破。现在的研究结果已经较为全面、深人, 动物模型中研究报道的,早期采食大豆异黄酮能 更需要研究者格外细致,尽量克服影响因素,如受 够降低成年动物发生乳房癌的风险 。这一假说 试者个体差异、健康状况、新陈代谢属性以及大豆 在流行病学中也得到了证实,流行病学的一种观 异黄酮产品化学成分差异等,准确评价大豆和大 点认为,早期饲料、环境等因素对生长后期乳房癌 豆异黄酮的作用,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9 翩 料 2013年第34卷第3期 总第432期 参考文献 [1】Messina M,Nagata C,Wu A H.Estimated Asian adult soy pro・ tein and isoflavone intakes[J].Nutrition and Cancer.2o06.55: 1—12. sis of the effects of soy protein intake on serum lipid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5,333:276-282. [1 8] Sirtori C R,Agradi E,Conti F,et a1.Soybean—protein diet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II hyperlipopr0teinaemia【J】.Lancet, 1977,1:275-277. [2】 Van Erp—baart M A,Brants H A,Kiely M,et a1.Isoflavone in- take in four different European countries:the VENUS ap— [19]Sirtori C R,Descovich G,Noseda G.Textured soy protein and proach[J].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2003,89(Supp1.1):25—30. serumeholesterol[J].Lancet,1980,1:149. [20] Clarkson T B,Anthony M S,Hughes C1 J R.Estrogenic soy— 20 【3】Dakora F D,Phillips D A.Diverse functions of isoflavonoids in legumes transcend anti— microbial definitions of phytoalex- ins[J].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1996,49: 1-20. [4] Bennetts H W,Underwood E J,Shier F L.A specific breeding problem of sheep on subterranean clover pastures in Western Australia[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1946, 22:131—138. [5】 Setchell K D,Gosselin S J,Welsh M B,et a1.Dietary estro- gens 。a probable cause of infertility and liver disease in cap— tive cheetahs[J].Gastroenterology,1987,93:225—233. [6]Cheng E,Yoder L,Story C D,et a1.Estrogenic activity of solne isoflavone derivatives[J].Science,1954,120:575-576. 【7]Folman Y,Pope G S.Effect of norethisterone acetate,dimethyl- stilboestrol,genistein and coumestrol on uptake of[3H]oestra— diol by uterus,vagina and skeletal muscle of immature mice[J].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1969,44:213—218. [8】王国杰.大豆黄酮对雌性大鼠生殖系统发育和血清铜蓝蛋白 水平的影响【J].江苏中医,1994,15(特):365. [9] Setchell K D,Borriello S P,Hulme P,et a1.Nonsteroidal estro. gens of dietary origin:possible roles in hormone—dependent disease[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1984,40: 569~578. [1O]Setehell K D,Brown N M,Lydeking—olsen E.The clinical im- portanee of the metabolite equol—a clue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soy and its isoflavones[J].Journal of Nutirtion,2002,132: 3577—3584. 【1 1】Akiyama T,Ishida J,Nakagawa s,et a1.Genistein,a speciifc in— hibitor of tyrosine—speciifc protein kinases[J].Journal of Bio— logical Chemistyr,1987,262:5592—5595. [12]Barnes S,Grubbs C,Setche11 K D,et a1.Soybeans inhibit mam— mary tumors in models of breast cancer[J].Progress in Clini- cal Biological Research,1990,347:239—253. 【13】张荣庆,韩正康.异黄酮植物雌激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 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3,16(2):64. [14]王国粱,李锦璃.大豆黄酮治疗肿瘤的动物实验Ⅲ.前卫医药 杂志 1993.10(4):210. 【15】 Adlercreutz H,Hamalainen E,Gorbach S,et a1.Dietary phy- tooestrogens and the menopause in Japan[J].Lancet,1992,339: 1233. 【16]Howes L G,Howes J B,Knight D C.Isoflavone therapy for meno- pausal lfush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Ma— turitas,2006,55:203-21 1. 【17】Anderson J W,Johnstone B M,Cook-newell M E.Meta—analy— bean is0flavones and chronic disease risks and benefits[J].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1995.6:1 1—16. [21] Kuiper G G,Carlsson B,Grandien K,et a1.Comparison of the ligand binding specificity and transcript tissue distribution of estrogen receptors a and b[J].Endocrinology,1997,138: 863-870. [22]赖祥林,唐冰蔼根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新进展[Jl_中国中 药杂志.1989 14(5):52—55. [23]Lamartiniere C A,Zhao Y X,Fritz W A.Genistein:mammary cancer chemoprevention,in vivo mechanisms of action,poten— tial for toxicity and bioavailability in rats[J].Journal of Wom- en’s Cancer,2000,2:11-19. [24] Blair H C,Jordan S E,Peterson T G,et a1.Variable effects of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Oil avian osteoclastic activity and reduction of bone loss in ovariectomized rats[J].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yr,1996,61:629—637. [25] Arjmandi B H,Alekel L,Hollis B W,et a1.Dietary soybean protein prevents bone loss in an ovariectomized rat model of osteoporosis[J].Journal of Nutirtion,1996,126:161-167. [26]File S E,Jarrett N,Fluck E,et a1.Eating soya improves human memory[J].Psychopharmacology,2001,157:430—436. 【27] White L R,Petroviteh H,Ross G W,et a1.Brain aging and midlife tofu consump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irtion,2000,19:242-255. [28]Lu L J,Tice J A,Bellino F L.Phytoestrogens and healthy ag— ing:gaps in knowledge[J].Menopause,2001,8:157—170. [29] Klein M A,Nahin R L,Messina M J,et a1.Guidance from an NIH workshop on designing,implementing,and reporting clinical studies of soy interventions[J].Journal of Nutrition, 2010,140:1 192-1204. [30】Rozman K K,Bhatia J,Calafat A M,et a1.NTP-CERHR expefl panel report on the 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 of soy formula[J].Bitrh Defects Research Part b-developmen— tal and Reproductive Toxicology,2006,77:280—397. 【31】Badger T M,Gilchrist J M,Pivik R T,et a1.The health implica. tions of soy infant formula[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9,89:668—672. 手机扫二维码可直接下载文章电子版 (编辑:刘敏跃,57888857@qq.CO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