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第31卷第5期 中 医 药 信 息 Vo1.31,No.5,Sep.2014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43・ 师法仲景探索中医临证研究之路 谭峰,李飞,樊巧玲,管华全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摘 要:张仲景为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其原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所载方剂法 度严谨,用药精当,被称为仲景方,亦推崇为“经方”。从仲景方的源流发展出发,结合著名方剂学家李 飞教授在仲景方临证研究上的经验,探讨以仲景方临床应用及研究为核心的中医临证研究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仲景方;临证研究;源流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06(2014)05—0143—02 Exploration of TCM Clinical Research by Studying ZHANG Zhong——jing ̄Prescription TAN Feng,LI Fei,FAN Qiao—ling,GUAN Hua—quan (Nanjing University of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ZHANG Zhong—jing is a famous doctor in Eastern Han Dynasty.His book“Shanghan Zabing Lun” is known“as the orign of the prescription books”.The prescriptions of the book are known as ZHANG Zhong—jingg prescriptions and are also praised as”classical prescriptions”because they are proved to be rig- orous,accurate medication.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ZHANG Zhong—jingg prescrip— tion,together with the famous prescription scientist Professor LI Fei in clinical research on“experience,ideas and methods in TCM clinical research to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as the core. Key words:ZHANG Zhong—jing prescription;Clinical research;Origin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载方323首 j。 在对东汉以前医学发展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 这些方剂因其配伍严谨,疗效卓著,被后世尊奉为经 的临床经验著录而成。如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 方,亦称为仲景方。自仲景方产生以来,历代对仲景方 经分证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为外 的研究和应用就从未停止,并由此推动中医药理论以 感热病的论治建立辨证规律和纲领 j。 及临床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开展对仲景方的 仲景的用药多根据《神农本草经》而来。晋代皇 相关研究很有意义。笔者有幸跟随南京中医药大学方 甫溢与清代徐灵胎皆言仲景诸方中用药之义源于《本 剂教研室李飞教授学习,将李老对于仲景方研究中的 经》。仲景方中共用药215昧,其中130味见于《本 一些思考和实践进行整理,撰写本文以期抛砖引玉与 经》,不载于《本经》的药物,多用作佐使药,出现的次 方剂同仁一同探讨如何提高对仲景方的研究。 数亦相对较少 J。仲景在继承《本经》用药的基础上 1 仲景方是仲景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学术精神的产物 对《本经》所载药物功效进行继承和拓展,并剔除了神 《伤寒杂病论・序》中仲景言“乃勤求古训,博采 学迷信的成分,使之更切合临床实际。对剂型的确立、 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其学术成果是 毒性药物的运用、服药时间以及药证关系等用药方法 上仲景较之《本经》有更加具体化的论述_4 J。 仲景方的产生亦源于张仲景对于东汉以前《汤液 作者简介:谭峰(1978一),男,讲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方剂配伍规律 及应用研究工作。 经法》中方学内容的继承与发展 j。《汤液经法》早已 通讯作者:樊巧玲(1957一),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主要 失传,但部分内容在梁・陶弘景所撰的《辅行诀脏腑 从事方剂配伍规律及应用研究工作。 用药法药》(简称《辅行诀》)一书中得以保全。《辅行 收稿日期:2014—06—20 诀》记载“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咸师式此 修回日期:2014—06—28 (《汤液经法》)”。《辅行诀》中收录方剂56首,其中 中 ・医 药 信 息 2014年9月第31卷第5期 Vo1.31,No.5,Sep.2014 144・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有l6首方剂与《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相同或极为相 似。如《辅行诀》中的小泻心汤、小泻脾汤、大阴旦汤、 小朱鸟汤、小白虎汤、小玄武汤和大青龙汤为《伤寒杂 病论》中的泻心汤、四逆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白 虎汤、真武汤和小青龙汤。尚有仲景改其方名,而叙文 中仍留有旧名者。如《辅行诀》小阳旦汤与《伤寒论》 桂枝汤,主治方剂配伍、服法均同,仅方名不同,但在 《伤寒论》“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证 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阳旦,成无己注“桂枝汤 别名也” 。由此可看出《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 方剂,当同源于一个祖本方书《汤液经法》。同时仲景 之方并不拘泥于《汤液经法》,而是“广”其所用。如仲 景在继承《汤液经法》桂枝汤基础上又演变为桂枝加 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 子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 枝新加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小建中汤、当归四 逆汤等等。 由此可见,仲景方的产生不仅是张仲景个人的成 就,也是汉代以前医学发展积累的结果,是在“博采众 方”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不断验证,进而发展的产 物。而仲景之学术精神也正在于此。 2后世医家继承和发展仲景方,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 重要动力 后世医家在继承仲景学术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 又有根据临证实践,尊古而不泥古,化裁和发展了许多 方剂。如唐代《千金》泻心汤即在仲景半夏泻心汤基 础上药味药量变化而成的,而《千金》桃花丸则是仲景 桃花汤改变剂型而成。《千金》中尚有不改仲景之方 但扩大主治证候而另辟新用者,如既用小建中汤在原 主治基础上又可用于治疗疗食无味,心下虚满,时时欲 下,喜卧的症候。至宋代《局方》中的四物汤、三拗汤 亦是从仲景方消减药物而成。而《局方》凉膈散则在 仲景调胃承气汤基础上加味而成。《局方》逍遥散以 仲景四逆散减去积实,加入归、苓、白术、姜、薄而成为 疏肝解郁、养血调经之剂。 清代吴瑭《温病条辨》书中所载方剂204首,其中 引用经方约37首,经方化裁变方约54首,师经方立法 而创制新方约16首,计107首,占书中方剂半数以上, 可见吴氏深得仲景学说秘奥 。 可见,历代医家既注重仲景方原方、原量等形式上 的继承,更强调对仲景之法的理解,用仲景之法,应临 证之变,而不拘泥于仲景方之形,这正是对仲景“继承 发展相结合”学术精神真正的继承,也成为始终推动 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3从临床实践出发,博采众长,探索研习仲景方之路 李老从事方剂教学和临床60年,对仲景方十分推 崇。李老治疗临证,特别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其方 虽与仲景方相去甚远,但其辨证、治法、组方、选药却深 受仲景方的影响和启发,博采众长,或古为今用,或西 为中用,唯以临床验效为度。 李老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探索和实践正是研究 思路的实例。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症状是胃酸反流,胃 灼热及胸骨前后疼痛,可伴食管外合症状,包括咳嗽、 哮喘、喉炎、咽炎、鼻窦炎、复发性中耳炎,严重者可发 展至特发性肺纤维化(肺痿)。李老认为,《内经》“五 脏六腑皆令人咳”中所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 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与之极为相似。而《金 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的麦门冬汤主治“火 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之肺痿,应属《内经》“心 咳”加重之貌。麦门冬汤立养阴清热之法,但麦门冬 汤养阴之力重,清热之力弱,适用于阴虚明显而虚热不 甚之肺痿。对于火热之象明显者,则效有不及。李老 受仲景从咳论治的启发,借鉴《医匮六书》中主治肝火 犯肺之咳嗽“粉黛散”(即黛蛤散)以清热泻火,配合麦 门冬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疗效确切。 4 总结 对仲景方的研究与继承,必须以仲景学术精神的 真正理解和传承为基础。仲景自身就是“继承与发 展”的楷模。借鉴先贤成功之法,应为我辈学习、研究 中医药的良方和捷径,而其中的关键在于以临床实践 为基础和出发点。 参考文献: [1]李飞.中医药高级参考丛书《方剂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011:5. [2]曹东义,郭双庚,王丽,等.论张仲景对外感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6(2):53—57. [3] 刘立萍,李然,任艳玲,等.《神农本草经》药性解在阐析方剂配伍 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8):124—125. [4] 张苇航,何新慧.试论《伤寒论》对《神农本草经》药物学的继承和 发展[J].时珍围医国药,2006,17(7):1149—1151. [5] 张灿岬,张增敏.张仲景医方与《汤液经法》考[J].上海中医药杂 志,2002,36(7):8—10. [6]代民涛,柴可夫,李秀月.《辅行诀》和《伤寒杂病论》“方同名异” 及其原因解玄[J].中医学报,2011,26(3):305—308. [7] 李庆升,徐树楠,李忠林,等.仲景方在《温病条辨》中的运用规律 探析f J_.山东中医杂志,2003,22(5):26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