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布局研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布局研究

作者:毛伟,居占杰

来源:《河北渔业》 2013年第1期

毛伟,居占杰

(广东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摘要:首先选择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代表产业,在对广东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布局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产业布局的因素,探讨了产业空间合理布局的途径,最后给出了优化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布局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布局;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广东省

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是指以海洋高新技术发展和海洋资源大规模开发为支撑的,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较强产业关联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海洋新兴产业 [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决策是在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会议明确指出海洋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之一。广东是中国的海洋经济第一大省,其海洋经济已经连续17年高居全国首位。为确保广东海洋经济能够进一步做大做强,实现地区间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域,是海洋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

1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选择

目前,学者们对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定义的界定及其涵盖的范围进行了较广泛的讨论,孙加韬(2011)[3],姜秉国等(2011)[4],徐胜(2011)[5]等众多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育种和健康养殖、海洋生物与制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装备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深海技术、海洋工程和海洋服务业等产业。

由于绝大多数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尚处于研发、示范或推广阶段,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化程度很低。此外,《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划分为12个子产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矿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水利用业,现有的海洋经济数据均按照此标准来分类记载。鉴于上述原因,我们选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作为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代表产业。

2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布局的现状

海洋生物制药业并是广东的主体海洋产业,相对于山东和浙江等该产业较发达的地区,广东产业规模较小,技术层次较低,发展缓慢。目前,该行业主要布局在中山市火炬区国家健康产业基地,其他地区基本上都没有涉及该行业。为改善这种局面,目前广东省已经确定在“十二五”期间在广州、深圳、中山、阳江、湛江、汕头、汕尾等地建设海洋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积极在全省各地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未来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分布不均的局面将会有所改善。

海洋电力业是广东的优势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之一,其产业集中度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海洋电力业主要利用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等海洋蕴含的能源来发电,因此其对科技和自然资源条件的要求高,加之各地对行业的扶持力度有差异,造成了目前这种布局极不均衡的现状。广东省在“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电力业的投入,随着珠海高栏岛风电场、湛江粤电

徐闻、潮州饶平大埕等地风电场的兴建,广东省海洋电力业必将步入发展高速期,产业的分布也将较以往更加均衡。

海水综合利用业是广东的另一个优势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现已成为广东重要的临海产业之一,其主要布局在核电和火力发电站的周边,以及人口较多的缺水岛屿。“十二五”期间,广东省拟在粤东、粤西和珠三角地区全面兴建海水淡化工程,总投资高达7.2亿元,并兴建核电与电厂海水冷却工程,总投资高达6亿元。目前,广东省海水综合利用业主要分布在南澳岛、万山群岛、川岛和东海岛的海水淡化工厂。3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合理布局的制约因素

3.1产业集中度过大,分布失衡

从地域产能来看,海洋生物制药业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和山东的沿海地区,而海洋电力业和海水综合利用业则集中在广东、山东、浙江等地,总的来看各产业发展的均衡度都较差,这表明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仅有少数省市规模化发展这些新兴产业,导致这些产业的均衡度较低。从各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来看,目前各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集中度过大,分布极不均衡,往往两三个少数地区就占据明显的主导地位,这表明广东省海洋产业布局目前仍然属于高度集中的状态,相对于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海洋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3.2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这就决定了该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取决于当地科技水平,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电力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布局范围的扩大正是得益于一些关键技术获得了突破。近年来广东海洋科技保持在全国中游的位置,与名列前茅的北京尚存在不小的差距,2010年广东海洋科技人员数量达2 795人,排在北京、山东、上海和江苏之后,位列第5,而北京有12 878人。海洋科技机构专利申请受理数量229件,在全国也排名第5,而北京有1 714件。

3.3 海洋生态环境污染状况不容乐观

2010年广东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未达到清洁水质标准海域面积为22 042 km2,清洁、较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比例分别为54.9%、29%、4.5%、3.1%和8.5%。此外,广东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2010年高达187 031万吨,占沿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的13.23%,其中直接排放入海的废水高达5 503万吨。固体废物排放高达141 609吨,占沿海地区固体废物排放的40.83%。广东的海洋污染现状如果持续恶化,不仅难以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且将严重影响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4广东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空间布局

广东省经济总量和海洋经济虽然长期位列全国首位,但是经济布局并不均衡,从地理分布来看,位于广东中部地区的珠三角地区经济最为发达,而处于带形区域两端的粤东和粤西则相对落后,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广东东西两翼在海洋资源、生态环境和港口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若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加强与珠三角地区进行海洋经济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实现区域间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优势互补,也有利于在广东各地构建特色鲜明,相互促进、布局合理的海洋产业。此外,东西两翼分别毗邻福建和广西,借助地理优势,广东两翼可大力开展区域间海洋经济合作:粤东可与福建合作构建粤闽海洋经济合作圈,粤西则可借力海南国际旅游岛和北部湾经济区,构建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

目前,地处粤西的湛江已相继开始建设总投资达591亿元的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和总投资达530亿元的钢铁基地项目,粤东的汕头也建设了总投资达280亿元的汕潮揭石化基

地,揭阳也开展了总投资达573亿元的中委合资广东石化2 000万吨/年重油加工工程项目,这些项目都是水电的能耗大户。在此背景下,东西两翼可结合在当地兴建的钢铁、石化和油气项目,重点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洋服务业等与之配套的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这样陆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就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珠三角地区经济基础扎实、人才资源丰富,对外合作经验丰富,与港澳毗邻,交通网络完善。珠三角可借助这些优势,重点开展海洋生物制药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实现广东省海洋经济“十二五”规划中的“一核两极”的空间优化布局。

5结论与建议

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布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和协调有序的原则,在政府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下,按照广东省各地区海洋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以便合理推进广东省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科学布局。

5.1大力扶持海洋科研活动

人才是海洋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成长和腾飞的基础和保障,是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力的原动力。应借鉴海洋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制定和实施海洋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计划,通过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和示范,带动广东的海洋类人才培养、培训和创新等一系列工作,推动高水平研发团队的建设。此外,还需要为人才的科研和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做到能引进人才,更能留住人才。集中力量对关键共性技术和高端设备进行攻关,逐步在研发、生产和销售上形成特色。

5.2加大传统海洋产业的改造力度

传统海洋产业一直在中国的海洋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投入与产出效率、机械化和科技化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传统海洋产业是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的基础,能够为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教训和充足的原材料,传统海洋产业改造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例如发展海洋生物制药业可以带动海洋养殖和捕捞、海洋运输、滨海特色旅游、沿海造船、海洋机械制造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反之这些行业也支持了海洋生物制药业的快速发展,2001年我国海洋生物制药业增加值不足6亿元,2011年猛增至99亿元。

5.3增强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和陆域临海产业的关联度

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和陆域产业能协调发展,而这需要两种产业能相互提供产品或服务。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为陆域临海产业提供原料、能源和技术等,陆域产业可以为战略性新兴海洋提供人力、资金和交通等。海陆一体化中最重要的是海陆资源的互补性和海陆经济板块的互动 [6] 。粤东和粤西廉价且便利的海运优势业已吸引了钢铁和石化产业的进驻,而这些项目都是耗能和耗水大户。通过配套发展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以促进这些产业快速发展,又可以带动当地人才、技术、信息、交通和金融等一大批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从而增强广东东西两极的经济活力,优化广东海洋产业的布局。

参考文献:

[1] 姜江,等.中国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选取原则与发展重点[J].海洋经济,2012(2):21-26.

[2] 于谨凯,等.我国海洋经济区产业布局模型及评价体系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2):60-67.

[3] 孙加韬.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探讨[J].商业时代,2011(33):115-116.

[4] 姜秉国,韩立民.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概念内涵与发展趋势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1(5):76-82.

[5] 徐胜.我国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阶段及基本思路初探[J].海洋经济,2011(2):6-11.

[6] 徐胜. 我国海陆经济发展关联性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27-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