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评 负面清单加速改革步伐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葛丰 中国政府近日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该份清单 不仅大幅度放宽了市场准入,而且还列出了汽车、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路线图与时间表, 增强了开放的可预期性。 开放促进改革,这是中国40年发展历程中宝贵的经验。实证研究表明,即使是在中国 内部(也就是在基本类同的制度条件与人力资本条件下),沿海地区之所以比内陆地区发展 更快,原因并非如一般想象的那样,即沿海地区先天禀赋更好,而是因为该地区相对更高 的开放水平,推动着更深入的体制改革,进而促成了更快的市场发育。 如今处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无疑需要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对外开放。这一时期对 于中国真正具备挑战性的课题,已经不再是过往40年中时常会讨论的“要不要进一步扩大 开放”,而是如何克服日渐加深的路径依赖与利益纠结,把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共识落实到位。 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并且不断对负面清单瘦身、升级,是新时期开放促改革的强有力 举措。通过这一举措,对外,可以明白宣示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坚强信心与坚定决心; 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内,可以最大限度地倒逼政府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使包括外商在内 的所有市场微观主体,一体面对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中的大国,面对近期有所涌动的贸易保护主义逆流,只要能坚持 把自己的内功锤炼好,就无需忧惧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中国持续发展最大的优势,以及 反击贸易保护主义最坚实的底气,就在于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可以为企 业提供足够丰厚的成长土壤与投资回报。 当下中国锤炼内功、发挥优势的核心命题,是如何进一步完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切 分好各自的边界,真正做到法不禁止的,市场主体即可为;法未授权的,政府部门不能为; 法有规定的,政府部门必须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 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接受适度监管。 这种自我改革必然是痛苦的,如果没有足够刚性的约束,很容易碰到痛点就绕着走。 譬如在金融领域改革过程中,虽然相比起步之初,中国已取得非常明显的改革成效,但是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中国亟须通过进一步 借鉴、引入国际规则,保障、促进内外资金融机构有序竞争,让改革的步伐更快一些。 推行负面清单就是给中国的改革加上了足够刚性的约束。根据这份清单,长期作为改 革主导者的政府给自己明确地划定了行动轨道与行为界限。 (详细解读见P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