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近20年敦煌悬泉汉简研究综述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11年第16期 总第209期 THE SILK R0AD 氨II《三踢 考古与考察I 近20年敦煌悬泉汉简研究综述 马智全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30; 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近年来,敦煌悬泉汉简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近20年来,从考古成果的初步报道到发掘简报的正式 发表,从研究论文的大量涌现到研究专著的先后出版。悬泉汉简的研究体现出逐步深入的特点。简册研究是悬泉汉简研究 的一个亮点,由于发掘科学,一批简册保存了出土的原貌,为简牍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此外,关于西域、羌族、传置、邮 驿、人名、人口、西北地理、法律、纪年、语言等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部分研究还体现出系统化的特色。随着悬泉 简文的全面公布,悬泉汉简的研究还会有更多收获。 [关键词]敦煌;悬泉汉简;简册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6—0045—07 1990年10月至1993年10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对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共出土以简 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敦煌悬泉遗址》(《长城国际学 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等文章, 对发掘成果进行了介绍,并对简文内容作了概述。 1995~2000年.相关学者开始对一些代表性的简册展 牍为主的各类文物7万余件,其中简牍有字者2.3万余 枚,帛书、纸书、墙壁题记等文献资料也极为重要,引起了 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悬泉置遗址被评为“1991年十大考古 发现”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自1991年悬泉 开研究。如张俊民对《鸡出入薄》的考释、王冠英对《元与 子方书》的考释、何双全对《传置道里簿》的考释,都是对 汉简的消息见诸报端以来,悬泉汉简的研究已走过了2O 悬泉汉简中代表性简册的考释研究。此时,还有一些学者 年的历程。这20年来,悬泉汉简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对相关文献记载的悬泉置的状况作了考证,如吴昌廉《悬 批重要简册得以考释.诸多相关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 泉通考》(《国际简牍学会会刊》第2号,兰台出版社1996 年版),为悬泉汉简的研究做着相关基础工作。此时,概括 介绍悬泉汉简的文章也已出现,吴初骧《敦煌悬泉遗址简 关注,研究论著大量涌现。韩华在(1995--2005年敦煌悬 泉汉简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2期)中 已作过很好的总结。近几年来,悬泉汉简的研究又有诸多 新的收获.笔者在前人论述基础上.谨对悬泉汉简发现以 来2O年的研究情况作以综述。 一牍整理简介》(《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就是对悬泉汉 简内容较为全面的介绍。 20o0—2005年是悬泉汉简研究的新阶段,《文物》2O00 年第5期刊载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撰写的《甘肃敦 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敦煌悬泉汉简内容概述》 及《敦煌悬泉汉简释文选》,对悬泉汉简的发掘情况作了 全面介绍,公布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简文,为悬泉汉简的研 、研究的总体状况 敦煌悬泉置遗址发掘的报道开始于1991年,马啸的 《汉代悬泉置遗址考古发掘收获惊人》(《甘肃日报))1991 年12月13 Et)、谢骏义的《大漠瑰宝:汉代悬泉置遗址发 掘记》(《甘肃日报))1991年12月22日)等文章,初步报道 了悬泉置遗址的发掘状况。随后几年的一些报道更加详 究提供了文献基础。随后,胡平生、张德芳编著的《敦煌悬 泉汉简释粹》于200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著对 悬泉汉简的一些简文作了详细注解,具有很高的研究价 明,1992年1月5日《中国文物报》报道《悬泉置遗址发掘 件》,1993年3月14日《中国文物报》报道《悬泉遗址发掘 又获新成果,出土汉代简牍五千余枚,其他各类遗物六百 多件》,逐步揭开了悬泉置遗址发掘的全貌。何双全《敦煌 获重大收获,出土汉代简牍15000余枚,其他文物2650 值。中国文物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敦 煌悬泉月令诏条》于200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该著对悬 泉壁书《月令诏条》作了详注。随着这些悬泉汉简文献的 公布,研究悬泉汉简的文章大量涌现,例如对西域、羌族、 悬泉置和汉简文书的特征》(《汉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日本关西大学出版部1993年版)和吴扔骧《丝绸之路上 传置、邮驿等诸多问题的研究,以及重要简册的考释。都 取得了重要成果。 秘跹siL 襄《》AD 45 2005年至今.悬泉汉简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并有部 名的系统研究,王素对高戊己校尉的系列研究,都取得了 重要成果。一些研究专著进一步出现,如郝树声、张德芳 著的《悬泉汉简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是研 究悬泉汉简的一部力作,收集了关于西北史地研究的一 甲渠候官、悬泉汉简(传置道里薄>考述》(《中国历史博物 程简联系在一起作了考证。马建华《敦煌悬泉置出土(里 程简)考》(《陇右文博)72002年第2期)也对此简提出了自 己的看法。郝树声《敦煌悬泉里程简地理考述》(《敦煌研 分论著体现出系列化的特色,如张俊民对悬泉汉简中人 馆馆刊771998年第1期)将悬泉汉简里程简与居延汉简里 究7)2000年第3期)和《敦煌悬泉里程简地理考述(续)》 (《敦煌研究752005年第6期)结合史料对此简的地名逐次 考述,确认了简文所记地名的相对位置。初世宾《汉简长 批重要论文。在简牍论著目录的编写上,甘肃省文物考古 所、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编写了《甘肃简牍百年论著目 录》(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其中《敦煌悬泉汉 安至河西的驿道》(《简帛研究二oO五》,广西师范大学 简》一节集中收录了悬泉汉简研究的论著目录,分为报告 释文、概述、历史地理、语言文字书法四个方面,可以了解 悬泉汉简研究的总体状况。 二、重要简册文献的研究 悬泉汉简是经科学考古发掘而获得的简牍材料。其 中一个突出特点是获取了一批重要的简册文献,有的册 书出土时编绳依旧。有助于考察简牍形制,有的虽然编绳 已失。但是依据简文和材质可以系联复原。因此,悬泉汉 简的简册文书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而悬泉帛书《元 致子方书》和墙壁题书《四时月令五十条》也引起了学术 界的高度关注。 (一)《过长罗侯费用簿》 该册书为西汉神爵元年(前61)悬泉置接待长罗侯常 惠军吏经过悬泉置时的费用簿,册书有题,名为《悬泉置 元康五年正月过长罗侯费用簿》。常惠《汉书》有传,曾持 节护乌孙兵击匈奴,因功封侯,后多次建功西域。该册书 的发现正可考定常惠出使西域的相关活动,因此引起了 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张俊民《元康五年过长罗侯费用簿》 (《陇右文博)2ooo年第2期)一文对此册书内容作了介绍 分析,《敦煌悬泉汉简释文选》也作了选录。张德芳《(长罗 侯费用簿)及长罗侯与乌孙关系考略》(《文物772000年第9 期)结合史传记载对简文史实作了疏理,认为该册书与神 爵二年(前6o)送少主与乌孙和亲事件有关。王子今《(长罗 侯费用薄)应为(过长罗侯费用薄)》(《文物772001年第6 期)一文探讨该册书原题中“过”字的含义,指出“过”为接 待之意,对册书的定名提出了新的看法。叶爱国《(过长罗 侯费用簿)的定名》(《敦煌研究》20o3年第2期)则建议将 此册书定名为“悬泉置接待长罗侯等支出簿”,可备一说。 袁延胜《也谈(过长罗侯费用薄)的史实》(《敦煌研究》2003 年第1期)则对该册书的性质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该册 书是汉王朝为打击匈奴、安定西域而派长罗侯增兵西域、 加强西域屯田力量路过悬泉置时的开支账目。 (二)《传置道里簿》 这是一枚记载汉代河西交通路线的简文,内容可与 1974年居延破城子出土的一枚里程简相衔接,因此引起 了史学界的高度关注。何双全《汉代西北驿道与传置—— 46:ll}壹E SIL ≥ ; 出版社2008年版)结合悬泉和居延的传置道里簿绘制了 汉代长安至河西的驿置路线图,认为途经固原和景泰的 高平道是汉代长安至河西的第一要道,该文还对河西驿 道的诸多路线、驿站作了详考,对了解汉代河西丝绸之路 的走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失亡传信册》 这是一份关于追缴失亡传信册的文书,编绳仍在。 《悬泉汉简释文选》予以收录,《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作了 注解。李永平《悬泉汉简(失亡传信册)所反映的两个问 题》(《简帛研究二oo二、二oo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5年版)据册书考证了元帝永光五年(前39)祭祀孝 文庙的事件和册书的签署者御史大夫郑弘的政治态度, 认为该册书记载的传信丢失和追查事件,反映了当时朝 廷内部政治斗争的激烈和文书管理的粗疏。张德芳《悬泉 汉简中的“传信简”考述》(《出土文献研究》第7辑,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分析了此册书的结构,考证了追 缴失亡册书的行政程序,揭示了此册书的诸多涵义。马怡 《悬泉汉简“失亡传信册”补考》(《出土文献研究》第8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认为《失亡传信册》编绳相连 的两个简册在内容上有所关联,并结合部分册书对简册 编连的方式作了探讨。 (四)《鸡出入簿》 这是一份记录西汉元康四年(前62)正月至十二月悬 泉置在接待过往人员中鸡出入的簿册,从中反映出过往 客人的人数及接待规格。张俊民《“县泉置元康四年正月 尽十二月丁卯鸡出入簿”辨析》(《敦煌研究771995年第2 期)对《鸡出入簿》进行了考释研究,认为此册书与上计制 度有关,并分析了该册的供给制度和物价情况。王子今 《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鸡出入簿)小议:兼说汉代量词 “只”、“枚”的用法》(《考古772003年第12期)对此册书的 簿记形式作了考证,并就简文中鸡的计量单位作了讨论。 (五)《元致子方书》 这是悬泉遗址发现的一份帛书,也是迄今为止发现 的最为完整的汉代私人书信。何双全《敦煌悬泉置和汉简 文书的特征》已刊布了该帛书的图版和释文,《悬泉汉简 释文选》、《敦煌悬泉汉简释粹》均予以收录。王冠英《汉悬 泉置遗址出土元与子方帛书信札考释》(《中国历史博物 简册文献之外,还有诸多相关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 馆馆刊))1998年第1期)对该帛书的内容作了全面的考 释。陈波(日)《敦煌悬泉置出土西汉求刻印章帛书》(《篆 刻))2000年第3期)则结合该帛书探讨了西汉时期印章的 刊刻方式。许敏雄《汉悬泉置帛书“刻印”记的启示——兼 度重视,研究成果丰硕。下文即对其中有代表性的相关问 题予以概述。 (一)西域问题的研究 悬泉汉简中有关西域的史料比较丰富.这首先决定 于悬泉置在中西交通上重要的地理位置。悬泉汉简中关 于西域问题的研究开始于一些代表性简册的研究。后来 谈汉代用印制度和习惯》(《书法))2001年第6期)也是对 汉代用印制度的探讨。 (六)悬泉壁书《四时月令五十条》 原题《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是目 前发现最完整的汉代的墙壁题记,其内容为王莽时期的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视角已转向西域各国,如乌孙、康 居、车师、楼兰、于阗等国的研究都有学者关注,此外.两 汉西域屯田也是悬泉汉简研究的重点之一。有关西域都 月令诏条.对于研究两汉时期的节令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敦煌悬泉月令诏条》是对该诏条考释的专著,胡平生对 诏条的内容作了精心考证.并对西北屯戍简牍中屡见的 “扁书”、“大扁书”作了探讨,认为《月令诏条》的形式正是 简牍中所称的“扁”。何双全《新出土元始五年(诏书四时 月令五十条)考述》(《国际简牍学会会刊》第3号,兰台出 版社2001年版)一文也是对该诏条的系统考证。于振波 《从悬泉置壁书看(月令)对汉代法律的影响》(《湖南大学 学报))2002年第5期)分析了《月令》在汉代的地位及其对 秦汉法律的影响,并指出《月令》不违农时和重视人与自 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南玉泉 《中国古代的生态环保思想与法律规定》(《北京理工大学 学报))2005年第2期)结合月令诏条考述了秦汉时期的生 态及环保思想。魏启鹏《敦煌悬泉(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 校笺》(《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 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在前人基础上对 该诏条作了笺疏。刘芳池《(悬泉诏书)的字体和载体》 (《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4期)认为该诏书的字体代表的 是汉代主流字体“汉隶”,也即“八分”,它反映了在汉代各 体并存的书法生态中汉隶成为颇受尊崇、一枝独秀的历 史选择。而其以墙壁作为载体.对认识古文献的流传形式 提供了重要实证。谢继忠《敦煌悬泉置(四时月令诏条)释 文补证》(《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结合典籍文献 对相关释文提出了一些新的释读和补正.有助于更准确 的地理解原文。他的《从敦煌悬泉置(四时月令五十条>看 汉代的生态保护思想》(《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 期)认为该诏条以诏书的形式确立了以四时为基础的自 然时序,人事活动应该遵循自然时序的生产生活准则,在 古代生态保护和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月令诏 条》内容的重要,一些专著也作了引证,如高敏《秦汉简牍 中法制文书辑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 有《汉壁书<四时月令五十条)》一节,对该诏书作了注解 与考证。 三、相关问题的研究 悬泉汉简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上述具有代表性的 护的一些材料也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1.乌孙 乌孙是两汉时西域最大的国家。悬泉汉简中有一些 与乌孙相关的简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除了前述 《过长罗侯费用簿》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汉与乌孙的交 往作了研究。何双全《西汉与鸟孙交涉史新证——悬泉汉 简所见西域关系史之一》(《国际简牍学会会刊》第4号, 兰台出版社2002年版)结合常罗侯常惠的材料对汉与乌 孙关系进行了考证。袁延胜《西汉分立两昆弥为甘露二年 辨》(《洛阳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利用简文探讨了 乌孙分立两昆弥事件.认为西汉分立两昆弥应是甘露二 年(前52),而不是甘露元年。他的《悬泉汉简所见汉代乌 孙的几个年代问题》(《西域研究》2005年第4期)集中讨 论了乌孙大小昆靡的设立、卑爰霆杀乌日领后归义西汉 以及被孙建袭杀的事件。何海龙《从悬泉汉简谈西汉与乌 孙的关系》(《求索))2006年第3期)也对悬泉汉简中有关 乌孙的简文作了整理,分析了汉与乌孙交往的历史过程。 认为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是西汉与乌孙关系转 变的重要标志。 2.康居 康居是两汉时的中亚大国。留下的史传资料很少,悬 泉汉简中却有一些与康居相关的材料。张德芳《悬泉汉简 和西域诸国》(《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科学出版 社2004年版)结合康居王使者册论述了西汉与康居交往 的历史。王素《悬泉汉简所见康居史料考释》(《中外关系 史:新史料与新问题》,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考察了悬 泉汉简中甘露二年(前52)送康居使者文书、黄龙元年(前 49)送康居诸国客文书、永光五年(前40)康居等使诉讼文 案、阳朔四年(前21)送康居王质子书等简文,阐释了汉与 康居交往的文化影响。王旺祥《敦煌悬泉置汉简所记永光 五年西域史事考论》(《西北师大学报))2009年第1期)也 对康居王使者册作了考证,分析了汉元帝时西汉与康居 的正常交往关系。郝树声《简论敦煌悬泉汉简(康居王使 者册)及西汉与康居的关系》(《敦煌研究》20o9年第1期) 一文考察了康居五小王都城等诸多问题,阐述了康居王 }鞭 sl 鬻《》A 47 使者册等简文在认识中国与西亚交往史上的重要价值。 3.车师 兰(鄯善)与汉王朝交往逐步加深的过程,认为西汉时期 楼兰(都善)与汉朝的关系主要是以汉与匈奴势力的消长 和汉朝对西域的政策为转移,早在西域都护府建立之前, 鄯善就已经在政治上接受了汉朝的管理.汉王朝在都善 的屯田活动对维护西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5.于阗 车师是西域北道的重要城国。汉曾在此设戊己较尉 屯田戍守,悬泉汉简记录了屯戍将士东来西往的足迹。因 此,研究戊己校尉的论著大多利用了悬泉汉简,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高荣《汉代戊己校尉述论》(《西域研究))2000年 第2期)较早指出了悬泉汉简对戊己校尉研究的意要性。 于阗是西域南道大国.王旺祥《敦煌悬泉置汉简所记 何双全《汉与楼兰(鄯善)车师交涉史新证——悬泉汉简 所见西域关系史之二》(《国际简牍学会会刊》第4号,兰 台出版社2002年版)对汉与车师关系进行了考述,并探 永光五年西域史事考论》考证了永光五年(前39)汉送于 阗王诸国客的一枚简文。分析了汉元帝时汉与于阗的交 往关系。 讨了戊己校尉及其属吏构成。张德芳《从悬泉汉简看两汉 西域屯田及其意义》(《敦煌研究))2OO1年第3期)对两汉 在车师的屯田活动进行了历时性的探讨。李炳泉《两汉戊 己校尉建置考》(《史学月刊))2002年第6期)认为西汉元 帝至哀帝和东汉明帝时所设的戊己校尉。实际上均为戊 校尉和己校尉二职,后又合并为戊己校尉一职,无论是分 设二职,还是仅设一职,其属官都分别有校尉丞、部司马、 曲候及校尉史、司马丞、候令史等。孟宪实《西汉戊己校尉 新论》(《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对戊己校尉的设 置及隶属问题作了讨论。王素《高昌戊己校尉的设置》系 列文章《高昌戊己校尉的设置——高昌戊己校尉系列研 究之一》(《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高昌戊 己校尉的设置——高昌戊己校尉系列研究之二》(《中国 历史文物))2005年第4期)、《高昌戊己校尉的设置——高 昌戊己校尉系列研究之三》)、(《吐鲁番学研究))2005年第 1期)是研究戊己校尉的力作,结合悬泉汉简对戊己校尉 设立的背景、隶属、性质、设置员数、组织构构、罢废等问 题展开广泛讨论。贾丛江《西汉戊己校尉的名和实》(《中 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4期)则对历史上戊己校尉的 诸种解释给予了评价,并对戊己校尉的职能作了考析。李 蕾《汉代戊己校尉隶属问题再探》(《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认为政治上敦煌太守负责管理戊己校尉 的日常事务,在军事上北军中垒校尉对其实行统领,是对 戊己校尉管理的进一步认识。王旺祥《敦煌悬泉置汉简所 记永光五年西域史事考论》(《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 第1期)也对戊己校尉的设置年代、职责、隶属关系、自身 属员作了考证。这些研究,对认识汉与车师的交往具有重 要作用。 4.楼兰 楼兰是西域南道的咽喉,后改名为鄯善,与汉王朝一 直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关系,悬泉汉简中有一些反映汉与 楼兰(鄯善)交往的简文。何双全《汉与楼兰(鄯善)车师交 涉史新证——悬泉汉简所见西域关系史之二》对此已有 所论述。张德芳《从悬泉汉简看楼兰(鄯善)同汉朝的关 系》(《西域研究)2009年第4期)结合悬泉汉简分析了楼 48 S R《》 i》 6.西域屯田 关于西域屯田状况,张德芳《从悬泉汉简看两汉西域 屯田及其意义》考察了西汉在轮台、渠犁、伊循、赤谷城、 车师的屯田状况,以及东汉三通时期在西域的屯田活动, 指出了西域屯田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重要意义。 张俊民《“北胥鞋”应是“比胥键”》(《西域研究))2001年第 1期)从简文出发,认为《汉书・西域传》所载的“北胥键”应 为“比胥鞋”,校正了史书之误。李炳泉《西汉西域渠犁屯 田考论》(《西域研究))2002年第1期)结合悬泉汉简对渠 犁屯田的进程进行了考证,并指出了渠犁屯田的意义。刘 国防《西汉比胥鞑屯田与戊己校尉的设置》(《西域研究》 2006年第4期)对比胥鞑与戊己校尉的屯田状况进行了 考证,指出了西汉中期西域屯田的变化趋势。贾丛江《西 汉伊循职官考疑》(《西域研究))2008年第4期)考论了伊 循屯田,认为西汉所设伊循都尉是属于敦煌郡的部都尉, 伊循地区除存在隶属于敦煌郡候望系统的都尉职官外, 还存在隶属于中央大司农屯田系统的职官。 7.西域都护 西域都护是汉朝设在西域的监护机构,刘国防《汉西 域都护的始置及其年代》(《西域研究))2002年第3期)对 西域都护设立的年代及其职掌进行了考察。殷晴《悬泉汉 筒和西域史事》(《西域研究))2oo2年第3期)也考证了西 域都护和戊己校尉的相关史事。李炳泉《西汉中垒校尉 “外掌西域”新证》(《西域研究))2003年第2期)从悬泉汉 简的材料出发,确认了西汉中垒校尉“外掌西域”的事实。 谢彦明《西汉中垒校尉“外掌西域”考辨》(《晋阳学刊》 2007年第1期)从文献人手.肯定了中垒校尉外掌西域的 事实,并就相关原因作了分析。其《西汉中垒校尉职掌考 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又对前说作了 进一步阐述。 悬泉汉简有关西域的材料比较丰富,张德芳《悬泉汉 简与西域诸国》除考述了汉与康居的交往外,还考证了汉 与大月氏、厨宾、乌弋山离等国交往的情况,使我们认识 到两汉时期中原与西域交往的范围之广,补充了史书记 载的不足。关于利用悬泉汉简研究西域的状况,李炳泉 《十年来大陆两汉与西域关系史研究综述》(《西域研究》 2009年第4期)一文有较全面的论述。 (二)羌族问题研究 悬泉汉简中有丰富的关于羌人活动和反映羌汉关系 版)对悬泉置遗址具有代表性的探方所出简文进行了归 纳,有助于认识悬泉置简文的形成状况。张经久、张俊民 《敦煌汉代悬泉遗址出土的“骑置”简》(《敦煌学辑刊》 2008年第2期)对悬泉汉简中的13枚骑置简作了考证. 的材料。张德芳《悬泉汉简羌族资料辑考》(《简帛研究二 将骑置与“亭”、“邮”、“置”、“传”、“厩”进行比较,认为骑 置介于置与亭之间,一般情况下有吏一人、马三匹、驿骑 三人,对于我们认识汉代的骑置有重要意义。侯旭东《西 oo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首先对羌人的 简文作了全面辑录,并就汉代羌人的职官、羌人的反叛情 况、羌人的部落、羌汉关系等问题作了考述。薛海波《试论 北汉简所见“传信”与“传”——兼论汉代君臣日常政务的 分工与诏书、律令的作用》(《文史))2008年第3期)对西北 汉简中的传车文书作了分类考察,并对与此相关的政务 敦煌悬泉汉简中的羌》(《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 期)也就西汉对羌人的管理以及羌人叛乱问题作了探讨。 王力《两汉时期西羌内迁浅析》(《青海民族研究))2OO4年 第3期)一文结合悬泉汉简从中原的政治形势、西羌的人 口压力、当时的气候变化和中原王朝的对羌政策等方面 分析了西羌内迁的动因。对于研究羌族的变迁有重要认 识价值。初世宾《悬泉汉简羌人资料补述》(《出土文献研 究》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进一步对羌人的 种族、西汉时羌人的叛乱、敦煌郡羌人的管理等诸多问题 作了详细考证。李正周《从悬泉简看西汉护羌校尉的两个 问题》(《鲁东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对护羌校尉的设 立过程及其属吏作了考证.有助于了解汉代边疆民族的 管理体制。汪桂海《从出土资料谈汉代羌族史的两个问 题》(《西域研究))2OLO年第2期)结合羌人名籍册和其他 相关简文,就羌人的种落分布和得名状况作了分析。考证 了汉代的民族压迫及羌人的反抗状况。特别是对羌人的 斗争策略分析细致入微,揭示了诸多历史信息。刘国防 《西汉护羌校尉考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3 期)结合悬泉汉简对护羌校尉的设立过程进行了探索,认 为护羌校尉的前身是汉政府临时派出的使者,宣帝神爵 二年(前60)后成为了固定的官职,此文还对护羌校尉的 职权进行了考证。 I三)传置的研究 悬泉置本身是一处传置机构,因此,结合悬泉汉简研 究秦汉的传舍制度是悬泉汉简研究的重点之一。吴昌廉 《汉“置”初探》(《简牍学报》第15期,简牍学会1993年) 依据悬泉汉简的出土情况并结合传统文献探讨了汉代的 “置”。吴昌廉《悬泉通考》就悬泉的地理位置、历代建置以 及汉唐时期悬泉的状况作了考述。侯丕勋《悬泉和悬泉置 历史地理考述》(《简牍学研究》第3辑,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对悬泉置的地理状况、行政隶属、自然地理及 交通地理作了研究。张俊民《悬泉置遗址出土简牍文书功 能性质初探》(《简牍学研究》第4辑,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对悬泉置的定性问题进行了考察.认为悬泉汉 简的形成与悬泉置的功能性质相关。他的《敦煌悬泉置探 方T0309出土简牍概述》(《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 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5年 处理方式作了细密考证。认为传舍负责公职人员公差行 旅时的食物供应、休息止宿和行道交通工具。传舍有一套 严格而细致的管理方式,保证了其正常运行。朱慈恩《汉 代传舍考述》(《南都学坛))2008年第3期)结合悬泉汉简 对汉代传舍的特点作了考证。张俊民《悬泉汉简“置丞”简 与汉代邮传管理制度演变》(《中国古中世史研究》第20 辑,韩国中国古史学会2008年)对悬泉汉简的置丞人名 作了系统排列,并结合置丞的兴替考察了邮传管理制度 的演变。张德芳《悬泉汉简中的悬泉置》(《简帛研究二O o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考察了悬泉置的 隶属和编制状况,并对悬泉置的驿、厨、骑置、传舍、邮等 各项功能进行了细致地剖析。牛路军、张俊民《悬泉汉简 所见鼓与鼓令》(《敦煌研究))2009年第2期)对悬泉置用 鼓的鼓令进行了研究。赵岩《论汉代边地传食的供给—— 以敦煌悬泉置汉简为考察中心》(《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 2期)认为汉代边地传食的供给主要包括置传马的饲料供 应与人的传食供应两大类,并就传食的具体类型作了考 证。王裕昌《汉代传食制度及相关问题研究补述》(《图书 与情报))2010年第4期)结合悬泉汉简等材料对传舍的接 待等级、传食钱款来源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l四)邮驿制度研究 作为一处驿置机构,传递邮书是悬泉置的基本职责 之一。高荣《本世纪秦汉邮驿制度研究综述》(《中国史研 究动态))1999年第6期)已就悬泉置的发现对秦汉邮驿制 度研究的重要性作了论述。他的《秦汉邮书管理制度初 探》(《人文杂志》2002年第4期)对秦汉邮书的寄发、运 行、签收和考核进行了全面考察。他的《秦汉邮驿的管理 系统》(《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又从中央政 府、各郡国以及边塞地区不同层面分析了秦汉时期的邮 驿管理系统。他的《秦汉驿的职能考述》(《河西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则分析了秦汉邮驿投递公文和运送物资、 为公务往来者提供车马等诸种功能。高荣结合悬泉汉简 对秦汉邮驿制度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王栋梁《从悬泉汉 简看汉代的邮驿制度》(《社科纵横》2007年第6期)分析 了悬泉置的内部组织形式及其附机构,并论述了汉代邮 l 疆 sil 羧OAD 49 书的封检题署、发运传递、路程设置、经费保证及供应等 2010年第1期)将悬泉汉简中的亭分为候望之亭、治安之 的设置要远早于陈汤伐郅支单于事件,骊轩的牧苑等机 制度。张俊民《敦煌悬泉汉简所见的“亭”》(《南都学坛》 构的设置也为西北所共有,因此汉代骊轩的设置与罗马 战俘完全无关。邢义田《从金关、悬泉置汉简与罗马史料 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 局2005年版)又详细考证了简文人名状况。并追查了“罗 亭和邮驿之亭,揭示了西汉敦煌效谷县等地的邮书传递 再探讨所谓罗马人建骊轩城的问题》(《长沙三国吴简暨 系统。 (五)人名的研究 人名的研究对于展开简牍系年具有重要价值。悬泉 马人建骊轩城”说法的形成过程,从而证明骊轩与罗马人 汉简人名的研究,以张俊民《敦煌悬泉置出土汉简所见人 无关。此外,关于敦煌周边的地理问题,侯晓星《西汉玉门 名综述》一系列考证最有代表性,他的考述包括以下几个 关遗址质疑》(《宁夏大学学报》20o2年第2期)从悬泉置 方面:单名一字者、二字一名者、复姓、少数民族人名、与 中央官吏相关者、有名有字者、名字中有敬称者等。其《综 述(一)》(《陇右文博》2006年第2期)所述内容为单名一 字者和二字一名者的情况,单字一名者如悬泉啬夫光,二 字一名者如敦煌太守千秋等人的资料,都具有重要的研 究价值。《综述(二)——以少数民族人名为中心的考察》 (《西域研究12006年第4期)分两个方面对悬泉汉简中的 人名作了研究,其一是羌族人名,其二是西域人名,有助 于我们认识汉代的民族状况。《综述(三)——以敦煌郡太 守人名为中心》(《简帛研究二Oo五》,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8年版)对汉代敦煌太守作了系联编年。从而为 考察与敦煌太守有关的简文提供了重要支撑。《综述(四) ——以中央机构职官羯中心的考察》(《简帛研究二oo 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对悬泉汉简中出现 的丞相、御史大夫、将军、光禄大夫等职官相关的人名作 了考察,从而做到了出土文献与史书记载的有机结合.为 研究简文年代提供了依据。前述张俊民对悬泉“置丞”的 考察也是对人名的研究。这些工作,为以后从事系统的悬 泉汉简人名编年打下了重要基础。 。 (六)人口的研究 悬泉汉简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口资料。杨芳《汉简 所见河西边塞军屯人口来源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9年第1期)认为汉代河西边塞军屯人口来源十分广 泛,除戍卒、田卒、骑士外,还有大量征调来的应募士、良 家子、谪卒,以及随军家属、私从者、葆子等。她的《汉简所 见汉代河西边郡人口来源考》(《敦煌研究12010年第3 期)一文结合悬泉汉简等材料分析了汉代河西边郡人口 的来源.认为汉代河西边郡的人口来源不仅有内地移民、 罪犯,还有归降的乌孙、月氏、羌、匈奴、卢水胡等少数民 族。他们对河西的开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西北地理的研究 除了前述里程简之外,悬泉汉简中有诸多涉及西北 地理的材料。如骊轩问题,曾有学者认为骊轩是西汉时为 安置罗马战俘而设,与陈汤伐郅支单于事件有关。张德芳 《汉简确证:汉代骊轩城与罗马战俘无关》(《光明日报》 2000年5月19日)运用悬泉汉简等材料充分证明了骊轩 50 THE L 重《《≥AD 发掘资料入手对小方盘城是玉门关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认为西汉玉门关实际应在敦煌以东。宫宅洁(日)著、李力 译《悬泉置及其周边——敦煌至安西间的历史地理》(《简 帛研究二oo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对悬 泉置周边的自然地理环境、县治与城郭遗迹以及有关悬 泉置的交通路线作了考察。此外,相关西北地理的问题如 张俊民《简牍文书所见“长安”资料辑考》(南越国与广州 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 论文)考证了悬泉汉简中与长安相关的三类资料:一类是 与长安交通相关的资料;一类是关于长安乡里地名的资 料,一类是地方官员因差事到长安的相关资料。这对研究 汉代长安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八)法律的研究 悬泉汉简中有关法律的简文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陈玲《试论汉代边塞刑徒的输送与管理》(《简帛研究二o o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考察了汉代边塞 刑途的征发与输送、汉代刑徒的管理、刑徒的刑期诸问 题。张俊民《敦煌悬泉汉简所见“逋”与“逋”令》(《兰州学 刊12009年11期)考察了“逋”这一汉代劳役方式.并复原 了一组“逋令册”,与居延汉简中的“逋”的记载相结合.明 晰了“逋”的劳作特点。陈玲、张红岩《汉代髡钳城旦刑考 略》(《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结合悬泉汉简 等简文考察了“髡钳四”的含义、髡钳城旦舂的刑期以及 与笞刑的关系。陈玲《简牍所见汉代边塞刑徒的管理》 (《南都学坛))2010年第5期)结合悬泉汉简等简文考察了 汉代对边塞服役刑徒的名籍管理、工作管理、刑期管理和 生活管理等问题,体现出朝廷对服役刑徒问题的重视。 (九)纪年与时称的研究 悬泉汉简纪年材料丰富,张德芳《悬泉汉简中若干纪 年问题考证》(《简牍学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 版)以时间为序对悬泉汉简的纪年简作了排列,特别是考 证了超长纪年的现象。李学勤《论汉简、钱范所见纪年超 长现象》也对汉代纪年作了考证,认为年号超长现象是由 于年号变更的通知不能及时到达造成的。赵晓明《西汉宣 帝本始五年再探》(《青海金融12007年增刊)对年号超长 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悬泉汉简中有一枚纪时简,上 列一日32个时辰,张德芳《悬泉汉简中若干时称问题的 考察》(《出土文献研究》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结合此简对汉代纪时进行了详明考证,认为两汉时期 河西施行的是十六时制,有助于认识秦汉时的纪时制度。 (十)马匹的研究 期)一文从《月令诏条》有关月令的禁忌对《睡虎地秦墓竹 简》中“生荔”解为“生甲”的说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 “生荔”实为未成熟的荔,不必通为“生甲”。李小茹《敦煌 悬泉汉简词语札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 期)考证了“折伤”、“祀祠”、“移券”、“遇逢”的含义,可以 补充相关辞书的不足。 (十四)释文的校正 悬泉置是一处驿置机构,悬泉汉简有丰富的有关马 的记录,因此借助悬泉汉简研究汉代马匹状况具有极大 优势。张俊民《对汉代悬泉置马匹数量与来源的检讨》(中 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2007年)一文对悬泉汉简的马匹作了详细统计,认为悬泉 随着《敦煌悬泉汉简释文选》的刊布,相关研究者依 据简文图版等资料,对《释文选》提出了一些校正意见,何 双全《敦煌悬泉汉简释文修订》(《文物))2000年第l2期) 置马匹在四十匹左右,并对马匹来源问题作了研究,认为 悬泉置马匹主要由敦煌郡提供。刘戈、郭平梁《“大宛汗血 天马”揭秘——兼说中国家畜家禽阉割传统》(《敦煌学辑 刊》2008年第2期)结合悬泉汉简等资料对“大宛汗血天 马”提出了新的解释。高荣《汉代“传驿马名籍”简若干问 题考述》(《鲁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对“乘”、“柱 马”、“停马”作了考述。张俊民《悬泉汉简传马病死爰书及 其他》(《简帛》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对悬 泉置传马病死爰书和骨肉钱相关文书进行了分类整理, 探讨了当时马匹的管理状况。 (十一)敦煌早期佛教的传播 悬泉汉简中有一枚浮屠简,张德芳《悬泉汉简与敦煌 早期佛教传播》(《悬泉汉简研究》)对此简进行了考证,认 为其时代应在东汉明帝以后的半个世纪之内,因而早在 公元l世纪下半叶,佛教就已传人敦煌,这对探讨敦煌佛 教艺术的兴盛提供了较早的资料。 (十二)典籍文献的研究 悬泉汉简中有一些传统典籍文献的残文,学术界对 其中的日书类文献予以重点关注。何双全《汉简(日书)丛 释》(《简牍学研究》第二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对悬泉汉简中的日书文献作了简释。刘乐贤《悬泉汉简中 的建除占“失”残文》(《文物))2008年第12期)对“失”类文 献作了考证研究。宋艳萍《先秦秦汉丧葬习俗中的数术行 为》(《管子学刊》2008年第2期)也对悬泉汉简《日书》中 的《葬历》作了考证。 (十三)语言的研究 悬泉汉简中语言研究目前侧重于个别字词的阐释。 王子今《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鸡出入簿)小议:兼说汉代 量词“只”、“枚”的用法》对“只”与“枚”的考察,有助于认 识汉代量词的使用。李炳泉《汉代的“将屯”与“将田”小 考》(《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考察了“将屯”与“将田” 的含义,认为“将屯”的含义是“将兵屯守”.“将田”的含义 是“将兵屯田”。朱湘蓉《从(敦煌悬泉汉简)看(睡虎地秦 墓竹简)“荔”字的通假问题》(《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2 对释文中的字词作了15处修正。张俊民《<敦煌悬泉置汉 简释文选)校补》(《敦煌学辑刊)2001年第1期)也就《释 文选》提出了52条意见,有助于正确理解简文的含义。叶 爱国《敦煌悬泉汉简断句之误》(《敦煌研究)2005年第4 期)对《敦煌悬泉汉简释粹》的三处句读提出了自己的看 法。 (十五)悬泉纸张 悬泉置遗址出土了一些汉代纸张。有的上面还有字 迹。对于研究我国汉代造纸术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悬泉 置发掘的信息初步公开后,马啸《汉悬泉置遗址发掘书学 意义重大》(《中国书法}1992年第2期)对此作了论述,之 后引起了一些否定性的意见,如陈启新《悬泉置出土墨迹 残纸为东汉以后之书信》(《中国造纸))1992年第6期)以 及李星《敦煌悬泉新发现残纸应为魏晋墨迹:兼论书法史 书体演变的一个问题》(《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 期)都认为悬泉纸的时代可能要晚一些。饶宗颐《由悬泉 汉代纸帛法书名迹谈早期敦煌书家》(《出土文献研究》第 四辑,中华书局1998年版)则侧重于从书法角度论述敦 煌地区的书法艺术。2010年l2月在兰州召开的第四届东 亚纸张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悬泉纸张的制作和保护 状况得以交流。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悬泉纸 张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展开。 上述即是悬泉汉简发现以来20年的总体研究状况, 当然还有一些论文在不同程度上也涉及到了悬泉汉简, 在此不再一一罗列。总体来看,悬泉汉简近20年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些代表性的简册得到了考释,有关 西北历史地理的诸多问题得到了深入探讨.个别问题的 研究澄清了历史的迷雾,改变了过去的一些看法。当然, 与敦煌汉简、居延汉简的研究成果相比,悬泉汉简的研究 还是刚刚起步。相信随着悬泉汉简简文的全面公布。悬泉 汉简的研究有了简形的支持,诸如政治、法律、经济、交 通、历史、地理、语言、典籍佚文、简牍形制等方面都会取 得更大的进展。 i l OAD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