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工程的发展是国家的重中之重,建筑物的基础在施工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型材料的研发需要每个部门、每代人的努力,而施工新技术的研发与设计更需要广大劳动者与科研工作者不断摸索与探讨,也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的加入,任重而道远。
在建筑工程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趋势不断增强,将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提升上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就需要施工部门应该对钢筋混凝土施工中的重要技术方式进行掌握。
1 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特点 1.1 钢筋混凝土工序的复杂性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一般要经过准备工作、模板建立、钢筋架建立、安装浇筑、养护、拆模等阶段。就这复杂的工序还要根据现场实际的施工要求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混凝土的施工工序是施工中重大难题。
1.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易损坏性
我们所说的混凝土的易损坏性就是由于钢筋混凝土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造成的钢筋混凝土工程出现龟裂、开缝等问题。例如: 某工厂由于梁端部钢筋深入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只有50 毫米,而应该至少深入150 毫米。梁端至柱端外边缘的距离只有140 ~ 150 毫米,而应该为400 毫米。这造成梁突然断裂,厂房部分倒塌的状况。不光如此,钢筋和混凝土材料质地等原因也很有可能会造成
钢筋混凝土的破损,所以我们必须认真仔细的对待钢筋混凝土施工,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3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异变性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易变性是因为早期混凝土中的水泥和沙石等材料还没有完全反应,混凝土还没有得到良好的养护,以至于早期混凝土的强度还没有发展完全,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能力也会随时间的增长而变化。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也会随施工工序的变化而变化,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会经历建模、浇筑、养护、拆模等各种工序,各工序所使用的人力、物力、材料等也不尽相同,也因此引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力的变化。
2 钢筋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措施 2.1 模板工程的关键技术措施
(1)基本要求。模板工程采用胶合板、钢模板、钢板等材料。对于模板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要保证模板至少不能出现漏洞导致漏浆的发生,要保证模板内的干净整洁,模板内的杂物会影响浇筑的效果。其次注意在浇筑前要在模板内部涂抹一定的隔离剂,此隔离剂不得有妨碍结构性能和影响装修的状况出现。最后模板上应有的一些个预埋固件、预留的洞和钢管不要忘记,稳固、准确的将其安装到位,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
(2)模板及其支护系统安装质量要求。模板的安装必须准确掌握构件的几何尺寸,保证轴线位置的准确。为了施工的安全我们要对模板支架的承受能力心中有数,尽量的保证其稳定。模板应足够坚硬,
可以承载浇筑的混凝土的重量。允许一定的误差但误差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各个部件零件都应安装牢固。
(3)模板及其支护系统安装质量控制措施。为了使模板在浇筑时的稳定和坚固,需要在支模前对其进行严格的规划设计做好样图。在安装的时候要完全由配模的科学合理的进行,其支撑的支架匀要在坚实稳固的平面上,不得有摇晃摆动的情况发生,我们要配备专人负责其安装和拆除的过程。必要的时候要加入一些额外的支撑,防治漏浆现象发生。
2.2 钢筋工程的关键技术措施
(1)基本要求。钢筋进场时,应按规定抽取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钢筋的实际加工过程我们可以允许一定的误差,但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为了保证其质量的标准,我们应加强对其进行检验的步骤,具体做法应该是边加工边检验。每一个环节都要把好关。
(2)钢筋接头位置及要求。梁底部钢筋接头应设在支座处,上部钢筋接头应设在跨中1/3 范围内,且同一断面钢筋接头根数不得超过总根数的50%(焊接)或25%(绑扎搭接),接头位置应错开45d(d为钢筋直径);墙、柱竖向钢筋接头应设在每层楼板面处,接头位置应错开50d;板底筋接头应设在支座处,负钢筋接头应设在跨中1/3范围内,其它短钢筋则按设计长度配料制作不设接头。
(3)施工缝处钢筋处理。正常情况下现浇钢筋混凝土的施工楼面我们不要求留出施工缝,但是现实情况总是复杂的、多变的,总有
一些特殊状况的发生,要求留出一定的施工缝。这时我们应在保证其抗剪能力的基础之上,有限度的留出。在实施插筋工作时其具体的数量和长度要经过慎重的讨论后再进行。
2.3 混凝土工程的关键技术措施
(1)基本要求。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施工方法。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外加剂应符合相应规范规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用于检查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按照要求随机抽取制作,并做好养护;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
(2)输送管道的敷设及混凝土的布料。泵送混凝土的垂直输送管道采用在楼层钢筋混凝土边梁上预埋铁件,然后用角铁焊接固定输送管。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的管道铺设问题上,需要我们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要避免输送管出现安全隐患,正确做法是要把输送管由事先布置好的支架和轨道上支撑。而不能直接将其放在钢筋网上。这样很可能由于重力过大而导致钢筋网破裂。在浇筑工作的时候要采用独立的混凝土布料杆。其方向应与泵送的反方向。
(3) 混凝土的浇筑。每层结构混凝土分二次浇筑,第一次浇筑柱,第二次浇筑梁、板。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应超2 米,否则应用串筒、溜槽,以保证混凝土不致发生离析现象。柱浇筑高度大于3.0m 的,在1.8- 2.0m 高处一侧或两侧模板开设门子板,混凝土从门子板处的斜槽或平台灌入柱模内,采用高频振捣棒从顶部插入振
捣,按300- 500mm厚分层浇筑。
2.4 施工后的质量验收
(1)混凝土外观质量及尺寸偏差的检验。对混凝土外观质量及尺寸偏差进行检查、记录。必须做好:外观检查项目:露筋、蜂窝、孔洞、夹渣、疏松、裂缝、连接部位、外形、外表等。尺寸偏差项目:轴线位置、垂直度、标高、截面尺寸、表面平整度、预埋件及预埋孔洞的位置和尺寸、电梯井井筒长及宽对定位中心线和井筒全高垂直度等。
(2)混凝土结构实体检验。混凝土结构实体检验是在混凝土分项工程验收合格后,项目技术负责人要织对涉及安全的柱、墙、梁、板等重要混凝土构件进行重新验证性检查。包括:结构实体检验所用的同条件养护试压件的制作过程、制作地点、留置方式、留置数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5 钢筋混凝土的养护技术
为了保证混凝土有充足的水分满足其水化反应,混凝土浇筑后两个小时内保证温度不低于15°C 且情况正常后要对混凝土进行浇水养护,其浇水养护时间要是情况而定,但不得少于七天,而对于含有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不得少于十四天,为了防止混凝土失水,可以在混凝土的表层使用不透气不透水的薄膜进行严实包裹养护。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的发展是国家的重中之重,建筑物的基础在施工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型材料的研发需要每个部门、每代人的努
力,而施工新技术的研发与设计更需要广大劳动者与科研工作者不断摸索与探讨,也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的加入,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杰.对房屋建筑中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J].门窗,2014(04)
[2]许靖,葛妍.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7)
[3]杨迪,高文君.浅谈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 2010(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