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时达标29工业区位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时达标29工业区位

来源:意榕旅游网
课时达标(二十九)

假设原料与产品的单位运费(吨/千米)相等,以市场(M)或原料(S)为中心的同心圆表示单位运费,即费用等位线。如果企业选址在S处,每生产销售1吨产品需要15个单位运费;如果企业选址在M处,每生产销售1吨产品需要5个单位运费。读图回答1~2题。

1.仅从运费角度考虑,生产企业布局在图中a、b、c、d四处的哪处相对最合理( B ) A.a C.c

B.b D.d

2.若该企业选址在X地,每生产销售1吨产品的运费为( B ) A.12 C.8

B.10 D.6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MS之间相隔5格,依材料可知,以S为中心的费用等位线中相邻等值线数值差为3个单位,且向内等位线数值减小;以M为中心的费用等位线中相邻等值线数值差为1个单位,且向内等位线数值减小。据此可计算出生产企业布局在a、c、d处时,每生产销售1吨产品分别需要12个、14个、11个单位运费,而位于图中b处时,每生产销售1吨产品需要7个单位运费;故布局在b处最合理,B项正确。第2题,据上题分析,若布局在X处,每生产销售1吨产品,需要运输原料的运费为6个单位,需要运输产品的运费为4个单位,共需要10个单位的运费。故B项正确。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再一次出现了产业转移新趋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的新形势,由此引发了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用工荒”。结合右图,完成3~4题。

3.若图中a、b、c分别代表原料、劳动力、技术三个区位因素,则甲、乙、丙、丁四种产业类型中最容易出现“用工荒”的是( B )

A.甲

B.乙

C.丙 D.丁

4.如果图中a、b、c分别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则在甲、乙、丙、丁四国之间最可能发生产业转移的是( D )

A.甲国—丁国 C.丙国—乙国

B.乙国—丁国 D.丁国—甲国

解析 第3题,最易出现“用工荒”的企业是劳动力导向型企业,读图可知,乙企业劳动力占80%,为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第4题,第三产业占的比重越高,区域经济越发达,最可能发生产业转移,第一产业比重越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越容易承接产业转移,读图可知,丁国第三产业占80%,为产业转出国,甲国第一产业占80%,为承接产业转移国。

某地政府拟开办一家工厂,在选定的甲、乙、丙、丁四地的成本比较如下图。据图完成5~6题。

5.按主导因素划分,该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D ) A.市场导向型 C.动力导向型

B.劳动力导向型 D.原料导向型

6.假如产品销售价格相同,那么从成本构成看,该工厂应选址( C ) A.甲地 C.丙地

B.乙地 D.丁地

解析 第5题,某地政府拟开办一家工厂,在选定的甲、乙、丙、丁四地的成本中都是原料费用最高,所以按主导因素划分,该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原料导向型。第6题,假如产品销售价格相同,结合图中各个位置的成本构成进行累加,可知该工厂应选址在丙地总成本最小。

当前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15年国产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占我国市场的份额首次突破30%。据此回答7~8题。

7.根据影响工业的主导因素,机器人产业属于下图中的( B )

8.我国推广使用机器人的直接影响是( C ) A.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工业产值 B.减少能源消耗,缓解劳动力不足 C.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工资成本 D.减少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

解析 第7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机器人产业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B项正确。第8题,使用机器人最直接的影响是可以将人工劳动力从生产环节中解放出来,从而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工资成本,C项正确。

出口加工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利用外资设立的以制造、加工或装配出口商品为主的特殊区域,落户企事业不出加工区即可享受快速通关、保税免税及退税等诸多优惠。读我国出口加工区分布图,回答9~10题。

9.吸引外企落户在出口加工区的主导因素是( D ) A.原料 C.土地

B.市场 D.政策

10.出口加工区②与①相比,②具有的明显优势是( C ) A.交通运输方便 C.经济相对发达

B.对外贸易方便 D.劳动力资源充足

解析 第9题,材料中显示出口加工区是一个特殊区域,落户企业可享受多种优惠政策,则政策是企业落户的主导因素。第10题,图中②位于东南沿海,而①位于西北内陆。②地比①地经济更发达是其发展的一大优势。①地位于西北边疆,具有对外交通运输便利,以及边境贸易的条件。

下图是四种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力结构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黑灯工厂”就是工厂即使关着灯,也可以照样生产。从原材料进去,到中间的制造过程、检测、包装,最后成品,完全是无人化。“黑灯工厂”最适宜用于图中( D )

A.甲类企业 C.丙类企业

B.乙类企业 D.丁类企业

12.下列地区工业的发展道路符合由乙类向丙类转变的是( D ) A.珠江三角洲 C.硅谷

B.辽中南地区 D.鲁尔工业区

解析 第11题,图中甲、乙、丙、丁分别是市场导向型工业、原料导向型工业、技术导向型工业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根据题干可知,“黑灯工厂”是用机械代替劳动力进行生产,是无人化生产,最适宜用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可降低生产成本。第12题,鲁尔区早期为传统工业区,工业类型为原料导向型,后期转型为新工业区,工业类型多为技术导向型。

下图为京津唐地区汽车制造业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该汽车制造业在京津地区布局的主要原因有( B ) ①劳动力丰富 ②市场广阔 ③科技发达 ④地价低廉 A.①② C.①④

14.a→b、b→c阶段,都有利于( A )

①降低生产成本 ②减少污染区域 ③共享基础设施 ④获得最优区位 A.①④ C.①②

B.②③ D.③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 第13题,京津地区科技发达、市场广阔,是影响汽车制造业在此布局的主要因素;该地区经济发达,地价高;该地区劳动力丰富,但工资高,不是吸引汽车制造业在此布局的原因。第14题,图示过程工业地域不断扩大,向外扩散主要是获得最优区位;相关企业和核心企业集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15.IC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我国IC产业的发展经历了集成电路生产探索(1978~1986年)、集成电路重点项目建设(1990~1999年)和产业快速成长(2000年以来)三个阶段。结合我国IC产业产值(亿元)结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工业类型看,IC产业的产品设计、制造属于________导向型工业。早期我国IC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

(2)2000年以来,我国IC产业快速增长,试分析其原因。 (3)试简述我国IC产业产值结构变化的特点。

(4)从我国IC产业产值结构变化图中,你能看出我国工业发展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中的“IC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可以判断IC产业的产品设计制造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我国IC产业的集成电路生产探索阶段为1978~1986年,即改革开放初期,结合我国的国情,可知当时该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之一为改革开放政策,且由图可知,早期我国IC产业主要从事IC封装,为劳动密集型工业。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我国IC制造和设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可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的现状从市场、政策、科技教育水平以及投资环境等角度分析原因。外部因素则可以结合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来分析。第(3)题,从图中比重和产值两个方面描述IC产业产值结构变化的特点即可。第(4)题,图中中国制造和中国设计的比重和产值都在上升,体现了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结构的升级。

答案 (1)技术 劳动力丰富 改革开放政策

(2)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国家优惠政策的激励;投资环境的改善;产业的集聚效应;全球半导体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国家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海归”回国创业等。

(3)2001~2007年,我国IC产业中各部门的产值都有大幅度增长;但产品封装的产值比重在下降,而产品设计、制造的产值比重在上升;产品封装的产值比重处于主导地位。

(4)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产品结构正在升级换代;我国工业正在由传统的“中国制造”向研发方向转变。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澳大利亚是世界著名的铝资源大国和铝生产大国,其炼铝工业已有50多年的历史,技术先进,在国际上有着重要地位。下图为澳大利亚资源及炼铝工业集聚区。

材料二 2015年中国和澳大利亚的铝土矿开采及储量分布状况表。 国家 中国 澳大利亚 (1)澳大利亚炼铝工业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什么地区?其工业区位类型是什么? (2)澳大利亚发展炼铝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3)据表说明中国从澳大利亚大量进口铝土矿的原因。 (4)简述澳大利亚发展铝土工业对其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 第(1)题,炼铝工业的分布地区可直接从图上读取,依据其与煤炭分布的位置关系可确定工业区位类型。第(2)题,炼铝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可从资源、能源、交通、技术和市场等方面分析。第(3)题,结合表中信息从储量等方面分析,并结合市场需求量比较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差异,找出原因。第(4)题,主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同时考虑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答案 (1)东部沿海地区。动力导向型。

(2)铝土矿资源丰富;煤炭资源丰富,可提供能源;技术先进;有广阔的市场等。 (3)中国铝土矿储量小,后备资源不足;市场需求量大。

(4)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收入;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增加就业;消耗资源、能源,造成环境污染等。

产量(千吨) 储量(千吨) 产量占全球比例(%) 储量占全球比例(%) 60 000 80 000 830 000 6 200 000 21.90 29.20 2.96 22.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