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张爱玲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杰出的海派女作家代表作家,她的创作力图还原战争背景中人的周有的本性,张爱玲所展示的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芸芸众生在战争环境中正式的人生形态。在张爱玲的“私语”中,交织若复杂而矛盾的关感倾向,一方面是对现代文明的“光凉”感受中星露出米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关感特质,另一个方向,则是对士大夫乐感文化传统的眷恋,是对普通人的寻常人生乐趣的沉迷。《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的中长篇小说,这是个动听但又不近人情的故事。张爱玲用她饮凉的笔调,华丽绚烂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苍凉的美感。
[关键词] 张爱玲;爱恋;悲凉;艺术风格 引 言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面临生死边缘,一切世俗的束缚都褪去了,范柳原终于敞开心扉,在炮火中大声向白流苏求婚。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也成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就是倾城之恋。张爱玲用独特的创作风格续写了这部作品。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创作风格等方面入手,探究其主题和内容方面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一、白流苏的悲凉
在《倾城之恋》这本书里,白流苏由一个楚楚可怜,等待救援的落难公主,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主动出击,为自己未米而努力的女骑士。在中国的旧式传统中,女性是生活在男权社会中的,社会不需要她们拥有多少知识储备会道德和伦理只要求她们成为贤妻良母,她们只要懂得“三从四德”,能在家相夫教子,其他的似乎不用去考虑了。旧思想在这个家庭中根深蒂固,况且先前婚姻的失败,娘家的冷落以及徐太太的适时点醒,都逼得流苏心里只能摆下“婚姻”这个唯一事业。从而形成了她以“赌徒”为背景的婚姻模式。而败落的家、守旧的老母、为钱是图的哥嫂共同逼迫了白流苏,撑起了她柔弱背后的强悍。《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因为无法忍受家中兄嫂的冷嘲热讽,她决定出洋。“时代已在破坏中,但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使得白流苏费尽心思要抓住生活中一切可以占有的东西——“众人都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她顾不得仔细考虑,唯恐被岁月的车轮抛下而失掉眼前的快乐。面对范柳原这个豪富、英俊、聪明、风流倜傥的外国派男人,流苏凭着自己“还称得上貌美的容颜”获得了范柳原倾心。但是流苏已经不再是传统女性的化身,她毅然拒绝成为范柳原的情人而很好的维护了女人的尊严。流苏清楚的知道,自己是“离过婚的人,求归宿的心态是比求爱情的心来得更切实际”,所以她想用一切办法,用一切手段牵住范柳原的心,幸得香港的变乱偏爱了流苏一番,范柳原在变乱中回到了流苏身边,终于范柳原娶了流苏为妻。女性能否解放自身,也主要取决于她们在经济上能否摆脱自己的依附地位。流苏最终也没有改变自己传统妇女形象,经济上有了保障,但在实质上精神深处并没有独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强化使妇女的受压抑合法化甚至制度化,长期被压抑、受歧视的地位使大多数妇女自然形成了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茫然和抗拒,相当多的妇女至今仍未明白从性别的角度解放自身。而一个对于自身解放缺乏足够认识和心理准备的群体来说是很难建立起真正的主体意识的。白流苏就是这样,在传统伦理道德面前,她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并试图通过某种方式去改变它,在与伦理做反抗的同时她又犯下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寻找所谓的经济上的安全,无形中又成了男人的附属。
二、苍凉的创作风格
张爱玲笔下的故事,无论结局是悲是喜,是好是坏,也一律是冷静淡漠的一种基调。冷静的文笔描写冷静的现实,冷静的现实冷静地表达人性,翻米覆去感叹的是同一种苍凉的情绪。张爱玲喜欢用些艳丽浓重的字眼,在她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那种种华丽凄艳的文字,通过那份绚丽色彩突出她所表达的主题,给人视觉上种强烈的冲击,让人在视觉冲击中去联想, 去感悟作各所要表达的东西。张爱玲说:“ 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谅。壮烈只有力,没有关,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下启发性。花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是因为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 参差的对照。”从“悲壮”转换到“苍凉”,“ 悲壮”与“苍凉”之间既有和通处也有相异处,张爱玲确实具有悲剧意识。
由此可见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她曾说过:“如果我最常用的字眼是“苍凉” ,那是因为思想背景中有这种惘惘的威胁。”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她习惯于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叙事方式揭露了一个个苍凉的世界。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山、变态全部暴露在她的笔下。
三、张爱玲式的爱情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似乎拥有着太多的坎坷,男女主人公的存在并不只是代表着他们自己,推水攘去的,还有他们背后的时代。爱情下的无奈,浪漫中的凄凉,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已经不再是才子佳人的童话,仪存的浪漫企化成了调等的花骨朵,风一吹便是四处散去,像及了张爱玲那种隐藏于文字之下的苍凉,其至让人觉得有些许刺骨的寒冷。
《倾城之恋》是这样开头的:“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方盏灯的
夜晚,拉过来啊拉过去,说不尽的沧凉故事,不问也罢!......胡琴上的故事应由光艳的伶人来扮演的,长长的两片红胭脂夹住琼瑶鼻,唱了,笑了,袖于挡住了嘴。然而,这里只有白四爷单身坐在黑沉沉的破附台上,拉着胡琴。”胡琴声渲染出了白流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白四爷的身影凄凉,从而也显示出了白公馆的凄凉与衰败的气息。
张爱玲小说的结局看似圆满,实则浸透着苍谅。正如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所言:“任凭张爱玲灵敏的头脑和对于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意象的丰富,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小说的悲谅气氛正是源于胡琴、月、蚊香、镜、空房等这些颇具悲剧意蕴的意象。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在这个根本点上是反传奇的,她在两个层次上显示了冷嘲的反讽的态度。一个层面是,不存在美色与倾城的联系;就小说女主人公而言,“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城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不觉得她再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的之点。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香踏到桌子底下去。所谓“成全”,实为反语,因为这中间的逻辑是荒谬怪诞的。假如把“倾城”当作一种无端地介入人物命运的力量,我们还可以看到,无论在此之前,还是在此之后,爱情传奇也是不存在的,张爱玲用这样一个故事对 “倾城之恋”的阐释,不能不说是对古往今来男性文本建构的爱情神话的嘲讽。她描写男女婚姻,多是与金钱厉害死死纠缠。金钱令女性沦为商品,又令她们成为有意识的商品推销者,为推销自己子女而彼此撕杀。在这里,没有人性,也没有女性,女人与男人为敌,女人与女人为敌。张爱玲写出了一个封建腐朽气息与洋场利欲恶臭交织的社会,写出了这个社会里女性的变态与沉沦。
结 语
倾城之恋,顾名思义,坍塌之城的爱恋。一部倾城之恋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段完美爱情的结局,更多的是对女性人生的思考。张爱玲,
用她独特的敏锐力与洞察力,一反过去小说古老模式,独辟蹊径创作出新的小说风格。她揭示了在民国时代的遗少们的腐朽生活及封建守旧的生活态度,从而,奠定了小说模式的新风格。张爱玲正是想通过自己的小说告诉人们:旧式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可言的,女性只有经济上自立、自强,才能自主地去追求爱情、寻找幸福。她在作品中通过反映旧社会儿女的畸形心理,赋予作品苍凉的色彩,从而感悟到人生的悲剧色彩。
参考文献
[1]任茹文. 王艳 张爱玲传[M] 团结出版社,2008 [2]张爱玲 流言[M]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3]张爱玲 倾城之恋[M] 京华出版社 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