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摘要:王维和孟浩然的诗,其艺术成就在于语言上的自然秀润、明净淡雅和风格上的闲淡清远,创造了山水田园诗工巧精细与自然浑成的意境,在古代诗歌史上,产生过至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 艺术成就; 影响
王维和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杰出代表作家,他们大量的山水诗作,不仅出色地塑造了祖国大好河山的艺术形象,将大自然原始形态的美,变为引人入胜的艺术美,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诗歌表现自然美的艺术经验,提高了诗歌的表现能力,在古代诗歌史上,产生过至为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诗歌史上,以山川景物为歌咏对象,体现作家的美学理想,艺术地再现大自然的山水诗作,到晋宋时代才产生和奠定基础。自诗经开始,山川景物便大量进入了诗,但是从三百篇到楚辞,以至汉魏乐府及文人诗歌里没有一首诗是专为山川景物而写的。山水诗的诞生,它的作者们才尝试以表现自然为中心来构思谋篇,改变了以往景物在诗里的陪衬地位,划分了山水诗与非山水诗的界线。居刘宋山水诗人之冠的谢灵运,为表现自然美摸索出了初步经验。但他毕竟是一位奠基的作者,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乃至严重缺陷,他的诗有名句而少完篇,不能创造出浑然完整的诗境。这些缺点的消除,经过齐梁、唐初数百年的探索,到了王孟,才走完了这段认识和实践的漫长道路,把山水诗推向完全成熟的境地。
授课:XXX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自唐代以后,我国山水诗有三种发展形式:一是王孟式的,一是韩愈式的,一是李白式的。主流是王孟式的,即工细浑成的格调为宗旨来指导创作。工巧精细与自然浑成,在盛唐以前的山水田园诗中,常常是各走各的路,互不相关。谢灵远和陶渊明是这两种不同格调的代表。谢诗工巧,诗中多秀句而无浑成之篇,后人评他的诗“有句无篇,' ;陶诗则相反,追求整个诗意的浑成印象,而不是局部细节的特写印象,诗中秀句甚少,缺少精工细致的风彩。王孟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远远超过了谢陶等前辈作者,他们扬谢之长,补陶之短,熔工细浑成于一炉,创造了一种工细浑成的格调。这不仅从题材和体裁上完成了山水诗与田园诗的合流,更为重要的是完成了两大传统艺术的合流,从而把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高峰。
孟浩然,以诗的形式,弹奏出了清新美妙的盛唐之音。他生活在“开元盛世”,却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隐逸和漫游,把一颗被盛世遗弃的心融化在水光山色之中,不倦地探索自然美的奥秘,从他的笔下,流出了一首首清新幽美的山水田园诗。从艺术角度来看,他的诗大多情景融切,意境浑然疏秀,语言素淡而韵味深远:“天边树若葬,江畔洲如月。”“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诗歌的意象大都鲜明逼真,生动活泼,体现出了新颖与独特的风格。而那语言的自然秀润,明净淡雅,既有别于陈子昂的疏朴古直,更不同于齐梁诗风的浮艳轻薄,形成了清新俊逸的盛唐风格。孟浩然的诗,乍一看,好处不显眼,如果说诗应该是醇酒的话,他的作品可以说象清泉,要品尝他的色香,还需要多用
授课:XXX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一些吟咏的功夫,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风格上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一一淡。
授课:XXX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孟浩然接受了庄、佛的“心斋”、“静悟”、“坐忘”说,所以他的山水诗多数是清旷淡远之作,如《 过故人庄》 ,在他的诗中不一定是最淡的,但他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象闻一多在《孟浩然》 中所说“淡到看不见诗”的程度了。诗中,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活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淡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每个句子几乎不见费力的痕迹,却又不曾显得薄弱。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他的与此篇相类似的一些诗,能领着读者进入一种诗境,让人看到形象,享受到韵味,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出了它的魅力。孟浩然的作品标志着唐诗经过四杰、沈宋和陈子昂等人的努力达到了成熟的境地,已经形成了盛唐诗歌浑融完整的艺术风格,既有华彩,又有深刻的意境乃至宏伟气魄的诗篇了。李白、杜甫等人并不照搬孟诗形式上的“淡”,但孟诗在“淡”中所包含的浑厚、隽永、朴实、自然等素质,却被他们吸收并且向前发展了。
授课:XXX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淡”在王维诗中也有表现,王诗诗意的含蓄,往往是通过朴素自然的语言来表达的,古人称之为“平淡”。他后期山水田园诗,多数有如信手拈来,具有平淡的诗味。如《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洗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语言虽明白如话,但诗的含义却颇费揣摩。
王维这种含蓄蕴藉的诗风,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一直是作为形象思维的典范和耐人寻味的抒情方式来启迪后人的。中唐诗人韦应物、刘长卿、柳宗元、大历十才子,晚唐诗人司空图,宋代诗人梅尧臣、陆游、严羽、四灵诗派,清代诗人王士祯等,受他的影响很深。 王孟的山水诗,在艺术形象塑造的成就上,远远超过了他们之前的山水诗派作家。他们的诗,一个重大的成就就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尤其是王维在这一方面的成就,远为其他作家所不及。苏轼说他“诗中有画”,一言既出,千古共鸣。王诗确有这个特点,但他除了写景如画,还往往能传达出环境中的音响,所以后人进一步指出:王诗“有声画”。但王维山水诗之胜于同时代山水诗的最主要特色,无论是“诗中画”或“有声画”都不独见于王维诗,在孟浩然和唐代其他山水诗人以及别派诗人作品中也大量可见,那么,王维“诗中有画”所独到的成就,在于他自觉地把诗与画的技法结合应用,除了他,别的作者是难以企及的,有人说“顾长康善画而不能诗,杜子美善作诗而不能画,从容二子之间者,王右压也
授课:XXX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这一说法,才可作为诗中有画的恰当注脚。《丁富田家有赠》 写了农村的早晨,《 渭川田家》 写了农村的黄昏,这是诗人对农村生活实质的素描;《 新晴野望》 写得明丽而富有生气。诗人紧扣诗题,以艺术的彩笔,渲染农村的美,突出新晴后遥望所获得的新鲜印象。诗人从大处落墨,并没有描写村庄的美,反轻描淡写“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的四周环境,但却恰到好处地把树萦水绕的恬静山村点缀在诗人描写的美丽画幅之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明”、“出”二字,显出了山水的情态,“田外”、“山后”点出了画面的重迭位置,“白水”、“碧峰”交映,色彩又异常雅丽,它与静无氛垢的辽阔原野,树萦水绕的恬静农庄和谐地构成一幅有层次、有深度、诗意盎然的水墨画图。
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传神而在形象性方面更胜一筹,还在于其诗中画面、音响、动作的有机结合,这是“诗中画”的最高境界,也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最重要的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所在,以《山居秋螟》 为例,短短四十个字,不仅绘出了清晰可见的画面,而且传达出了融于画境中的音响,诗中有画,画中有声,静中有动,精确而生动地表现了特定自然景色的优美艺术形象和神韵,其写景的艺术和技巧可臻于化境了,就象一个巧妙的电影蒙太奇。此外,《鹿柴》 、《 竹里馆》 、《 辛夷坞》 、《 鸟鸣涧》 都是刻意塑造静美的景物形象,出色地表现了大自然普遍存在的难以言状的静美境界,在艺术上突出的特点就是用动态景物来对比和映衬静态景物,在动态中写静态,又在静态中表现动态,达到静美的目的。南朝诗人王籍的
授课:XXX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意,在王维被发展成为艺术表达手法。在《鹿柴》 中“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如果没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动景映衬,则山林中的幽静便不能表现得如此深刻。《 竹里馆》 里,独坐幽草,只有明月相伴的静景,没有弹琴和长啸也显不出。《鸟鸣涧》 中,春夜的山涧里,人静、夜静、山静,只有开败的桂花不停地落下,花落是动态,无音响,这两句已写出了鸟鸣涧里万籁俱寂的幽静,但不充分,后两句写月出、鸟鸣,映衬得这幽静的春山更加幽静了。大自然的幽静之景,他以前的诗人们也不止一次的体验,但没有能象他这样彻底按事物相比较而存在的客观原则,运用诗画结合方法如此完美地艺术再现出来。王维这种诗、画、声“三结合”的艺术特色,尤其是突出动态的特色,在他山水田园诗中可大量见到,形成很鲜明的一种艺术风格,这种特征的形成,同他一身三任-一画家、音乐家、诗人的三位一体有密切关系。
纵观王孟的山水田园诗,可以看出,在他们的诗中,创造了闲静清远的意境。在孟诗中,以清幽淡秀的景致为多,但也不乏雄伟壮丽的意象:《临洞庭》、《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等诗篇,都是意境阔大、风格雄放的作品。他的诗中交替出现雄浑和幽秀这两种意境美,从艺术角度看则是广泛的审美情趣的体现,然而,在他的诗中,最突出的是清美:“松泉多清响,苔壁饶古意。”“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落景余清晖,轻挠弄溪诸。”“竹露闲夜滴,枫风清昼吹
授课:XXX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清响、清听、清晖、清昼这些清景使人心旷神怡,触发清兴,写出清诗。这种清新流丽的美正是孟浩然厌恶人世的污浊腐朽,从大自然寻求精神补偿,也是他在诗中努力创造的艺术美。他的诗,绝大多数是纯真心灵的自然流露,很少有矫饰造作或雕琢斧凿的痕迹,他把纯真之情同清新之景结合起来,创造出最理想的清真诗美。如《过故人庄》 以朴素的家长语,表达出清切有味的田家生活和清真淳厚的故人情谊,一片真情洋溢。又如《 夏日南亭怀辛大》 ,由夏夜水亭清幽之景,引出“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的心绪进而触动对友人的怀念,清真是他的审美景界也是他艺术美感的灵魂。
孟浩然主张静心观物,自然重在表达清幽山水和恬淡的隐逸情怀,他的诗爱标举个“幽”: 如《 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这是典型的清幽之景,它深深染上了诗人孤独寂寞、消极出世的情绪,给人以幽冷孤寂之感。这种在清真、清幽、清淡、清旷中洋溢着清新气息的山水诗,是孟浩然在学习借鉴陶诗基础上的发展。从陶诗中学习了那清高绝俗的情趣,’活淡潇洒的诗风,用白描手法创造出清旷淡远的新山水诗,作为王维的先导,开盛唐山水诗派之先河,对我国山水诗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王维是描写闲静清新意境的圣手。 作为一个“静者”、画家,音乐家和诗人,这四种气质使他能在自然界中捕捉到各种各样的
授课:XXX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静”,并采用多种多样形式来描绘它们,用以表达各种各样的细腻之情,这不仅开拓了山水田园诗的意境,而且也开创了新的表现手法。
在王维现有的三百多首诗中,有五十多首写静的意境,比例之大为任何人所不及,而且静的状态各不相同,如写夜之静:“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惟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山中雨果落,灯下草虫鸣”。“洞房深隐竹,清庭闻遥泉”。秋夜之静,竹林之静,僧房之静等等各不相同,相同的却是静中有动。“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谷静惟松响,山深无鸟声”。“谷静泉逾响,山深日易斜”。“花落家憧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写白昼之静,静的情态各不相同,但静中有动,也是共同的。
静动相因,相辅相成,这一艺术手法,对后世很有影响,在陆游《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 李清照《声声慢》 ,张先《 天仙子》 等作品都可看到这一手法的影子。
孟浩然的诗歌创作,是初唐诗歌向盛唐高峰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作为王维的先导,开盛唐山水诗派之先。随后,以王孟为代表,形成了包括储光羲、常建、祖咏、纂毋潜等一群诗人在内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中王维成就影响最大。在唐代流行一句“朝廷左相笔,天下右压诗”, 反映了王维独步当时,风行海内的盛况,杜甫也说“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对王维的诗十分赞赏。殷播在《 河岳英灵集序》中称王维、王昌龄等二十五人为“河岳英灵”而王维为之冠,谓其“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授课:XXX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代宗皇帝好文,下令编辑王维诗歌,并作了“抗行周雅,长揖楚辞”, “时论归类,诵于人口’,的评价,从当时的情况看,王维的诗名在杜甫之上,只到后来才降为与李杜鼎足而立,如果从思想上比,王诗显然不如李诗,李诗不及杜诗,如果从艺术上比,则各有其特点,确实不分优劣。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到,王孟诗派在当时盛行的隐逸风气中,追求山林隐遁的生活,比较多地表现了隐逸情趣。在抒写隐逸情趣的同时,又出色地表现了大自然之美,将大自然原始形态的美,加以集中、概括,达到引人入胜的艺术美,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美的享受,满足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需要。陶冶人情,培育健康的生活情趣,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这种作用是不可抹杀的。他们这类诗章,宣扬祖国河山的美,客观上起着教育人们热爱祖国的作用,而他们在诗歌表现自然美方面的成就则更加不可低估。由于他们的大力写作,使我国古典山水诗歌艺术达到了高峰,使诗歌表现自然美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使诗歌中情与景的交融,诗与画的结合,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授课:XX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