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危机事件报道中的媒体功能——以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

危机事件报道中的媒体功能——以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

来源:意榕旅游网
危机事件报道中的媒体功能

——以

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

沈正赋,顾娅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系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本文通过汶川大地震危机事件中媒体的表现,总结在危机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媒体不同功能的体现,并对媒体在地震中的报道予以反思。在危机频发的时代,有效发挥媒体功能,有助于预防危机或更好地化解危机,对我国社会的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危机事件

媒体功能

汶川地震

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功能。

一、危机潜伏期的媒体功能:环境监测危机预警

现代社会,危机频仍,虽然突发的灾难不可避免,但“预防胜于救治”,往往可通过危机爆发前的预警工作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作为社会的“嘹望者”和“把关人”,媒体担负着环境监测的重要功能,在危机的预警方面负有重要责任。

首先。媒体预警能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信息。对于复杂的社会运行及潜伏的种种危机前兆,政府由于层级管理体制,往往对信息的掌握具有滞后性,而现代传播媒介高度发达,对于社会各个角落的动态信息了如指掌,可以通过自身的信息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来源,特别是对于前兆明显的社会危机的预防更有帮助,如媒体报道小范围的暴力冲突或抢购商品,往往蕴含着不安定的因素,应当引起政府的注意和警觉。

其次,媒体自身要强化危机报道意识。在危机的报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形成一整套危机报道的应对预案,形成能够随时启动的快速反应机制,把被动地报道突发性灾难转变成有准备的主动应对。2此种预警工作有助于及时应对无法预知的突然爆发的自然灾害。这种媒体预警机制在此次四川汶川地震中有了很好的体现: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在获得中国地震局的权威消息后,在新闻频道15:OO的整点新闻中以头条形式播出了地震的消息,随即拉开了以《突发事件

注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主题的直播报道。央视报道反应迅速,危机报道具有系统化、策略化的特点,与其长期树立危机传播意识、建立危机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为其他媒体今后开展类似的重大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树立了典范。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指出:“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作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大众传媒还具有传播知识的特殊功能,在科学的预警方针的指导下进行防灾避险的知识传播,往往能在突发灾难时减少损失。正是由于防震知识传递得及时和充分,日本发生地震时伤亡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如2003年9月26日在日本北海道发生的8级地震中只有1人死亡,而同年12月26日在伊朗发生的里氏6.3级地震中却死伤人。事后伊朗有关部门总结,造成如此重大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伊朗人防震意识的缺失。o在我国汶JII大地震中同样有着鲜明的对比:因为

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频发的时代,仅2008年,我国就发生了接连不断的突发性危机事件:2月,雪灾肆虐;3月,拉萨骚乱i4月,奥运火炬国外传递受阻,胶济铁路火车相撞:5月,新中国成立以来30年未遇的汶川大地震……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看来,危机是一种普遍存在。进入现代社会,我们所处的世界越来越复杂,不仅体现在科技的不断进步带来的正反两面影响,还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整个体系也日益复杂,这种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使得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危机产生的一般原因,往往是外部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能力

¨蚕廿琳虬一壶霸占弩碧√,

的局限性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在现代社会的表现。1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新一轮的危机显现期,如何正确地看待危机和处理危机,不仅有助于解决当下的危机,而且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我国社会的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有所裨益。

正确对待危机的基本视角是把危机看成是“危险”和“机遇”的结合体。突然爆发的危机事件,如果得到及时的发现、及时的报道和妥善的解决,危机就会被消除或减轻;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就有可能演化成更大的危机。在现代社会,媒体在危机处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媒体所从事的大众传播活动是社会结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普利策对此有过经典的比喻:“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而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远不止“环境监测”一项,还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释疑解惑、协调社会、传承知识、提供娱乐等众多功能。通过媒体的危机报道,可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消除恐慌,培养理性参与意识;引导社会舆论,唤起社会良知:维护政府形象、促进政府决策等。根据斯蒂芬芬克对危机生命周期的划分,危机存在四个发展阶段:危机的潜伏期,即危机发生的量变阶段,在此阶段有迹象表明可能发生潜在危机:危机的爆发期,危机突然爆发,造成破坏性影响:危机的持续期,危机持续影响并扩大:危机的消退期,危机逐步平息,处于危机反思、修复阶段,吸取经验、教训,以免危机重复。这四个阶段在大众媒体的作用下交替显现,展现

危机生命周期的轮回。通过举世震惊的特大危机事件——我

国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媒体危机报道,可以看出媒介在危机处

求南彳孳挫2008年第8期(总第48期)

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

ONGl、lANCHUANBO

主题策划

——传媒与和谐

四JII安县桑枣中学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地震紧急避险的演练,在发生地震时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跑到操场指定位置避险,创造了2300余名师生震后无一伤亡的奇迹。而有的学校则只有很少的师生能幸免于难。两相对比,我们在对桑枣中学校长充满敬意的同时,也真切地看到了防灾避险知识传播的重要性。

=、危机爆发期的媒体功能:信息传递引导舆论5月12日发生的里氏8.O级的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建国以来震级最大、灾害最深重、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灾害。在30年未遇的重大灾难面前,让世界惊讶的是:中国没有陷入恐慌、混乱、悲观之中,而是在哀痛中展现出上下一心、空前团结的民族力量,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快速、高效地展开救援行动,倾举国之力抗震救灾,社会局面安定、团结。探求其原因,我们发现,媒体在此次地震的危机传播中,通过及时、有效的报道在危机管理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正面作

用。

置的功能体现在:通过增加相关信息报道的数量和频度,让某些信息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引导舆论的关注,确立主流价值观,有利于危机的解决和社会的稳定。

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功能在汶川地震报道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四川地震爆发后,我国各大媒体立刻停止了其他信息的传递,集中力量报道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自然灾害,各种媒体对于地震信息的全天候的集体播报,把全国人民的视线都集中到四川地震上来。虽然刚获知重大地震的发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恐慌,比如地震发生后,北京就盛传当晚会有2—6级地震,重庆网上传言晚上会有余震,上海也谣传沪浙交界处发生5.7级地震,但当地地震局都很快通过媒体予以辟谣,谣言在权威信息面前很快停止了传播。媒体及时、透明、全面的报道,满足了公众在危机时刻的信息需求,逐步消除了对地震的恐慌。随着政府救援行动的展开,媒体报道关注的焦点转到了政府领导人、救援官兵、灾区群众的身上。各媒体纷纷报道抗震救灾中爱民如子的总理、不断涌现的英雄人物、自强不息的灾区民众,彰显着他们身上崇高的人性美,如敬礼的孩子、保护学生的老师、奋不顾身的战士、捐款的乞讨老人、奉献爱心的志愿者等等。从人民网自5月13日起开辟的《抗震救灾系列时评》中可以看出,媒体报道最为关注的不仅是灾情本身,还在报道中展示了各种崇高的精神,如《天灾面前,有总理与网民的深情》、《抗震救灾中,谁是最可爱的人?>、《患难见真情抗震救灾展现人性光辉》、《灾难,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总书记的抗震声音》、《温总理来了,胡总书记也来了》等等,展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抗震救灾一线靠前指挥、灾区人民临危不惧、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不离不弃的深情等。媒体报道极大地鼓舞了人们抗震救灾的信心和斗志,而且在危机时刻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并激发起人们团结一致、共赴国难的热情,为危机的解决创设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危机延续期的媒体功能:社会协调疏导情绪

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协调的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与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5在危机的持续期,危机影响扩散甚至升级,抗震救灾工作也到达高潮,各种社会问题随之浮现。这时,全社会需要倡导合作、消除杂音,争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而媒体此时则是协调社会关系、动员社会资源、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工具。

大力发挥新闻媒体的释疑解惑功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舆论信息并对其加以分析,及时向社会公众阐明政府在危机处理中采取的各种措施的原因和现实条件下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的必要性,阐述政府的有关政策,采取有效方式赢得社会大众的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把舆论民情通过媒体报道的平台传递给政府,促使政府出台顺应民意的举措,使社会形成合力并采取一致行动。通过媒体积极的报道,形成有利于危机解决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团结、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面对危机。全国最大的电视受众研究机构CSM媒介研究调查数据显示,5月12日至5月18日,全国各级电视台共计播出1397小时的抗震救灾直播节目,有10.15亿观众通过各级电视台的直播节目于第一时间了解有关抗震救灾的报道,创造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直播和收视之最。这样大规模的直播在我国新闻传播史上前所未有,不仅对公众起到了“众志成城、众一心”的凝聚作用,还掀起了全球华人同心

首先.媒体的正面效能体现在第一时间传递关于地震的真实信息。实际上,这是媒介本质功能的回归。此举反映了危机传播中著名的“3T”原则:“以我为本发出信息”、“提供全面信息”、“尽可能快地发出信息”。地震属于突发性自然灾难,具有一般危机的共性特征:反常性、破坏性、紧迫性和高度关注性。这类突发性危机事件往往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中击,突发性的危机事件的发生,打破了人类社会系统的恒常性和稳定性,危机的非常态性和事关多重利害关系的复杂性,使人们处在恐慌和不确定之中。人们渴求更多相关信息来消除不确定性,并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采取危机应对策略。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是人们了解内外部环境的主要渠道,大众传媒通过信息的传递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窗口。危机爆发时,能否在第一时间获得权威、正确、全面的关于危机的真实情况,决定了公众是陷入恐慌还是理性面对危机事件。

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5月12日14点46分.

新华网最早发出快讯,随后跟进报道,多家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以最快的速度向全世界播报地震信息,各类媒体关于汶川地震报道之迅速全面、信息透明度之高,是历史上罕见的。尤其是央视及四JlI当地媒体在危机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传出了灾区的真实影像和声音,为人们了解地震灾情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由于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让人们了解了灾情的真实情况,真相扼杀了谣言的滋生,媒体掌握了话语的主动权,避免了因灾民不知情而导致恐慌和混乱的发

生。

中国媒体在报道此次地震时动用了包括直升机、军用车等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并想方设法派记者到灾难发生的最前沿,从现场传递给人们第一手的鲜活报道,不再像以前发生重大灾难事故时坐等有关方面发通稿。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在地震发生后不久即向全国进行有关动态的全天直播,使地震的真相在全国、全世界传播。这种媒体传播速度,在世界各国关心中国地震的人群中得到了正面、积极的反应和评价。

其次。媒体要善于利用“议程设置功能”。引导舆论。疏导情绪。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在对1968年总统大选的实证研究中得出结论:“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的新闻报道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4在危机传播中,媒体议程设

30

20()8年第8期(总第48期)

l东南馋档

协力、捐款捐物的抗震救灾高潮,其中因媒体宣传、由民间发动的捐款、捐物总额就高达上百亿元人民币。

危机的协调功能还表现在对于社会各种不和谐杂音的消解上。救灾和灾后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对灾民的持续救助、财政拨款、善款和物资的分配使用情况,是国人和国际社会非常关注的,这也需要我国媒体对此进行跟踪报道。虽然危机时刻总体上表现为公众的高度自觉,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混水摸鱼、想发国难财的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官员。在此次汶川地震的救灾过程中,自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全国各地帐篷紧缺,然而媒体又不断披露救灾物资被挪用的情况,比如山西闻喜民政局在地震发生的第三天即5月14日就违规将储备库中的8顶帐篷借给自己工地上的工人使用等。对于媒体和民众对于救灾物资的使用问题的关注,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表示,四川省纪委、省监察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市场监管和救灾物资有序发放和监督的文件,同时派出12支监察队深入灾区加强监管。可见,媒体的监督和公众强大的舆论压力减少了抗震救灾中不和谐之音的出现,为政府的工作提供了帮

助。

危机处理上却让世界人民肃然起敬,这是中国政府、媒体、公众相互配合、和谐一致打赢的一场危机传播的胜仗。其中,媒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功不可没,但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媒介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是灾情报道失衡现象明显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有效发挥能使灾情得到全国舆论的关注,使得被报道地区获得社会普遍关注,救援物资、志愿者、新闻记者就能前仆后继地赶来。议程设置的负功能是:当全社会都在媒体设置的议程里热情高涨时,另一些人很可能在镁光灯照不到的地方哭泣。⑦媒体关注程度的不同可能会导致某种意义上的社会不公,这应该引起媒体的注意。虽然报道社会关注的热点是最高新闻价值的体现,但应尽量做到报道的点与面的统筹兼顾,只有全面地反映社会各方面的情况,才能尽到媒体作为“社会守望者”的义务。根据《南方周末>5月29日的报道,因为震中的原因,地震被命名为“汶川大地震”,在连日的报道中,我们把目光高度集中于四川的北川、汶川、绵阳、都江堰等地,其他同样有很多人员伤亡的灾区却“几乎被遗忘”。一些记者在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就看到这一幕,当地房子基本都塌了,村民没地方住,帐篷不够,食品也不够,灾民们看到拿着相机的人就不停地说:“拍拍我们,报道一下我们吧。”陕西略阳县委官员也向记者诉苦:“从数字上看我们没有汶川灾情严重,但我们是欠发达地区啊,恢复重建的资金需要20多亿,我们县一年的财政收入才7650万啊【fI这显然是媒体在报道灾情上的失衡所造成的结果。

二是少数记者缺乏以人为本的职业精神新闻报道中”以人为本”、”体现同情”的原则应该贯穿整个危机事件的始终。为了远离灾难,我们走近灾难。尊重生命是人类的共性,灾难新闻大都记录人类的不幸,新闻从业人员面对灾难时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实际上也代表了社会对受难者的关怀态度。众多媒体及时投入到此次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展示了媒体关注民生的积极态度。但从此次灾难报道中,我们看到媒体从业人员人本价值的思想还需进一步提升:当俄罗斯救援队刚将一名幸存者救出时,一名摄影记者上去就按快门,闪光灯打在幸存者眼睛上,而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会导致幸存者的失明。一位被压在预制板下的准父亲,一直在回答记者的问题,甚至在记者的要求下接听妻子的电话,致使其情绪激动,被救出不久便去世……这些悲剧引人深思。

¨一0∞年第八%一

在汶川地震灾难报道中,媒体除了及时、有效地报道灾情信息外,在疏导民众情绪上也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各媒体24小时不问断滚动出现的标语口号.“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反复播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危难时期亲临一线指挥救灾工作的镜头,大量报道灾民自救、志愿者无私奉献、救灾军队不畏艰险、各地民众支援灾区的感人事迹,均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把受众对危机的恐惧情绪转移到爱国热情上,让人们在危机中积压的情绪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和释

主题策划传媒与和谐,放。

四、危机消退期的媒体功能:抚慰心夏舆论反思

在危机终于逐渐平息之后,虽然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矛盾冲突期已经过去,但由于大的危机带来的破坏性后果不仅给整个社会造成物质财产的巨大损失,也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伤害,即心理学上所谓的“后危机综合症”《PTSD):危机爆发给人们的心理震荡会导致在生理、认知、情感及人际关系等多方面不同的症状,如失眠、对外界刺激反应过度、梦魇、愤怒、恐惧、工作和学习上的退步等。@虽然汶川地震尚未完全平息,但媒介应做好下一步报道工作的准备对公众实施心理援助。修复公众这种灾后受伤的心理,既需要政府部门采取相关措施,同样也需要媒体发挥作用,帮助人们消除危机造成的阴影,提高,厶理承受能力。比如邀请心理专家开辟专栏或参与节目,对公众进行心理疏导,解答受众的心理困惑,还可以开设经常性的心理医生咨询热线,为受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6月5日,央视《东方时空)栏目便以“重建心灵家园”为主题关注在地震中受灾人员的心理重建。

危机事件进入消退期时,社会生活正在逐步恢复正常,危机已不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不是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清醒、系统地认识危机本身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媒体要帮助受众反思危机,总结危机处理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转危为机”,避免在今后的危机处理中出现同样的不足,促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媒体此时的反思功能可以为下一轮的危机预警功能服务,在不断的循环中逐步提高我们应对危机的能力。

五、对于汶川危机报道中媒体功能的反思

汶川大地震虽然使中国面临灾难,但中国在这场灾难的

本文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突发公共事件中新

闻真论引导方式研究>(AHSK0s—06D33)部分成果

曩瑟趸曩

。麓

①③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页、第96页

②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Ⅺ1年,第13s页

④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第113页

⑥张杰、蒋晓丽:《论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策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2期⑦《拿什么抚慰遭舆论冷落的其他灾区》.《燕赵都市报》,

2008年5月30日

(作者简介:沈正赋安徽师范大学新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顾娅安徽师范大学新闻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隶南彳专拄2008年第8期(总第48期)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