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传统民俗节日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中国传统民俗节日

——我们的新年

院系专业: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班级:临床医学八年制

我们的新年

我的家在河南省郑州市边上的一个小县城——中牟县。在那里,新年意味着就生活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此时,大家都停止一切活动,开始为新年做准备,这既是忙碌一年之后的休假,亦是为新的一年养精蓄锐。

在我们那里,腊月二十三是新年的伊始,腊月二十二大家会停止与新年无关的事情。

在我们那儿流传着一首顺口溜“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去杀鸭,二十

九去县liu(里),三十儿贴门神(春联)”。

二十三,为了祭奠灶神,每个人都要吃麻糖,每家都要放鞭炮(晚上放炮的居多),晚上不用点灯照明,用蜡烛代替。在那天,每家都会把灶台还有厨房打扫干净。

二十四,大家一大早起来吃过饭就开始大扫除,分工之后,不管老人还是孩子头上都戴着方巾或帽子、穿着围裙开始忙碌,个子高力气大的就扫房顶、擦窗户、搬东西,力气小身体弱的就扫地、擦桌子、整理东西。边干活边聊天,还有一家之主的指挥声音掺在一起,热火朝天,忙的不亦乐乎。活比较多是会把午餐时间往后推一下,等干完在做饭。下午,把脏衣服、被子、床单等换洗一下,一天的工作就结束了。

二十五,在小时候都是磨豆腐,但是现在都是买的,顺便买过年的素菜以及油盐醋烟酒瓜果等东西,把东西正好,下午吧蒸馒头的前期工作做好(一般都不用发酵粉,所以要发面,就是把面底泡在水里用温水温着,一夜之后就可以用了)。

二十六,可谓是过年之前最忙的一天了,要把初六之前吃的馒头都蒸好(我们不吃米饭都吃馒头)。家人会很早起床吃过早饭就开始干活了,爸爸把家里坏的东西修好,妈妈蒸馒头,爷爷奶奶烧火,小孩子就在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传达信息“该放馒头了,水开了”等等。蒸馒头一般分3种,一种是馒头(陀螺型的);一种是包子:肉包(圆)、菜包(圆、,糖包(三角);一种是花糕(不是自己吃的,给已经结婚并且有为结婚孩子的外甥女以及侄女。把面做成条状,在背面中间用

筷子印一条印,再摆成W形,在三个弯曲处放三颗枣,用筷子横向夹在中间加紧,使其黏在一起,称为一个转儿,一般的花糕有三个转儿,也有的有6个,金字塔形,还有的是圆形),不过现在有的为了省事,就不蒸花糕了,用方便面代替,有的买,买的有两种,一种是面包,一种使用米花做成的。家里有小孩的,父母还会蒸刺猬馍,用面团做成刺猬型,在里面填上红枣,用剪刀在背面剪成刺。

二十七、二十八就没什么讲究了。一般二十七购物,买鸡鸭鱼肉,然后洗好切成块状,用盐腌着,二十八出锅(放在油里炸),还有红薯丸、豆腐、莲菜等。初六之前不再杀生。

二十九,人们去县城买走亲戚所需的年货以及为孩子们添新衣。 三十儿,上午煮浆糊贴门神(一般是张飞关羽画像,或者是送财童子、倒福,家里有基督教信徒的话,还可以贴十字架),把屋子再清扫一遍,脏衣服洗洗。下午,站在街上就能听到家家户户传来的切菜声,那是在剁饺子馅儿,之后就是包饺子,把晚上和初一早上的都要包完。最后煮饺子,熟之后,要先放鞭炮才可以盛到碗里吃。最后就是看春晚睡觉了。

初一早上,孩子们穿上新衣就开始盼望着端饺子了(给长辈们送去自己的饺子,外加俩馒头,馒头可要可不要)。煮熟后放鞭炮,盛出来开始端饺子,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小孩子还有大人端着碗来去匆匆,甚至有的小孩子还在路上炫耀着自己的压岁钱。端过饺子之后,才开始吃饭。之后就是大人们带着自家孩子去给身体不好的长辈拜年,大人们坐在一起聊天、打牌,小孩子们一起玩耍。

初二就可以走亲戚了,初二一般是女方父母健在并且孩子没有结婚的夫妇回娘家;初三一般是女方父母有一人或两人都已辞世的夫妇回娘家,以及已结婚的外甥女火侄女去姨、舅、姑家,初三早上要给已辞世的父母烧纸;以后走亲戚就没什么讲究了。一般初一也有走亲戚的,去相好(拜把子兄弟)家。

一般初六新年就结束了,商店开始开门了,各行各业都开始运行了。

新年期间也有一些讲究,比如:初一早上不能吃药、不能扫地;初三之前不能洗头;初六之前不能杀生、不能蒸馒头、不能洗衣服、不鞥用剪刀也不能翻地(龙抬头的日子,怕剪到龙头)不能用铁锹挖地(要不然一辈子扒扒扯扯,一无所获)、不能喝面疙瘩汤(糊状的,不然一年都是一塌糊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