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备课组 时间:___月____日 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课题:18、慈母情深 第1课时 总计2节
教学目标:
1. 会认“魄、抑、颓”等10个生字,读准“龟”1个多音字,会写“辞、抑、碌”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连续、广播、铁路、辞退、压抑”等18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拥有第一本长篇小说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了解“我”家境的贫寒、母亲的辛劳,初步感知母亲的慈爱、善良和母爱的深沉、伟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播放歌曲《游子吟》,师生齐唱。
师:同学们唱得太投入、太有感情了,从这首歌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了母爱的深沉和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师: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梁晓声写的一篇表现母子情深的文章——《慈母情深》,听听他买第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背后的故事。 (师板书:慈母情深)
二、检查预习。
1.重点字词。(学生课前总结,教师点拨,当堂识记)
1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组词读。)教师适时强调读音,如“魄、抑、颓、龟”等。
(2)教师指导书写生字。(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互相评价)重点指导“辞、抑、碌、脊、酸”的书写,教师要强调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祖籍山东荣成,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中篇小说《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以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均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三、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顺、读熟。
1.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读课文,可以抽查、轮读、小组内读、分角色读。学生之间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准确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然后加以鼓励。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
2.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突出了母亲的哪些特点。生自由发言,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
3.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母亲是一个瘦弱、勤劳、善良、慈爱的人。
五、布置作业。
1.读写词语,小组内交流记忆本课生字的方法。
2.想一想:母亲平时是怎样疼爱、关心你的?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写一写。
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备课组 时间:___月____日 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课题:18、慈母情深 第2课时 总计2节
教学目标: 品读课文,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和场景描写,从中体会母亲的勤劳、慈爱、善良和母爱的深沉、伟大及“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敬重之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描写手法刻画人物,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布置了一项作业——想一想:母亲平时是怎样疼爱、关心你的?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写一写。下面请同学们讲述一个母亲疼爱你的情节。(生讲述)
3
师:同学们都讲述了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表现出了母亲对你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事情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也写了一些小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哪些小事。
二、细读课文,讲述情节。
1. 仔细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哪些小事?
2. 学生交流汇报。
3. 教师小结:课文先写“我”渴望买一本《青年近卫军》。然后写家里太穷,“我”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母亲工作很艰辛、劳累。再写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我”却用钱给母亲买了罐头。最后,写母亲又给“我”钱买书,“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过渡:在这些情节中,哪些细节最能表现母爱的伟大、深沉?最能表现“我”的感恩之情?
三、分析细节,感受母爱。
1.学生仔细朗读课文,思考:在这些情节中,哪些细节最能表现母爱的伟大、深沉?最能表现“我”的感恩之情?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适当引导出示:
4
(1)从这一细节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
说明了“我们”家连解决温饱问题都很困难,“我”的家境实在太贫寒了。
(2)母亲“掏”钱的这一细节描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我”家很穷,家庭困难,这钱来之不易,母亲很珍惜这为数不多的钱。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3)这四个“立刻”说明了什么?
“立刻”一词反复使用,说明了母亲工作非常辛苦,挣钱很不容易,完全没有喘息的时间。
(4)师:母亲掏钱的动作和说的这句话,与家境的贫穷、劳动的艰辛形成强烈的对比,表明母亲在子女的学习上很慷慨,她爱自己的子女,渴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有出息。
小结:通过品读文中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过渡:母亲无私地爱自己的孩子,那么孩子感受到母爱了吗?孩子的感情是怎样的?
4.“我”对母亲的感情是怎样的?找出相关语句。
5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
指名朗读,从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连用了三个“我的母亲”,说明他当时对母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既感到悲哀、辛酸、心痛,又深深体会到母亲的辛苦、疲惫,同时,更感受到母亲的坚强、慈爱、美丽与伟大。)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这是“我”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从中可以感受到“我”被母亲无私的爱感动了,“我”为不能替母亲着想,加重母亲的负担而感到惭愧,“我”知道了要感恩母亲,感恩母爱。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生1:慈母情深。
生2:母爱是最普通而又最伟大的爱。
6
生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精要总结,收束课堂。
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五、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
1.写一篇周记,记录母亲关爱你的事情,表达对母亲的感谢之情。
2.课外读一读歌颂母亲的文章和填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备课组 时间:___月____日 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课题:19、父爱之舟 第1课时 总计2节
教学目标:1.认读“茧、栈、冤、枉”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疼、席”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渔船、报考、教训、心疼”等19个词语。
7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初读课文,能概括“我”在梦中回忆的种种场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歌曲《父亲》。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字典里只有坚强,他的骨子里只有脊梁,他的眼神里透着严肃,他的臂膀厚实得像堵墙,他有一个伟大的名字——父亲。无论我们做什么,父亲都会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们,父亲用厚实的臂膀支撑着整个家庭,父亲用亲情温暖着孩子的心灵。人生中很多东西,不可能永远存在,但是父亲给我们的爱却是永恒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吴冠中的《父爱之舟》,去感受那深沉、真挚且永恒的父爱吧!
二、认识作者。
在学习课文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吴冠中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1919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黄山松》等。
三、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他人,然后多拼读两遍。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再读一遍。
8
2.汇报交流自读情况,解决生字词。
(1)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组词读)
教师适时强调读音,如“栈”易错读成“jiàn”;“枉”的读音是“wǎnɡ”,在“冤枉”一词中读轻声;“屑”易错读成“xiāo”;“缴”易错读成“jiāo”等。
(3)教师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疼、糖、屑、暑、煮”的书写,教师要强调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互相评价。)
(4)检查读课文,可以抽查、轮读。学生之间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读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对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准确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然后加以鼓励。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整篇文章是按照什么叙述顺序来写的?
2.交流阅读成果。
开头写“是昨夜梦中的经历”,结尾写“醒来,枕边一片湿”。这样写属于首尾呼应。本
9
文是按照倒叙的方法来叙述的。(教师板书“首尾呼应、倒叙”)
3.学生再次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课件出示)
作者在梦中回忆了哪些场景?作者为什么要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总结,使概括更准确。
回忆的场景有:父母夜里喂蚕、卖茧;花钱住旅店,教训深刻;赶庙会;读初小时,父亲背“我”去上学;父亲送“我”去鹅山高小上学;父亲送“我”去报考无锡师范;父亲送“我”去无锡师范上学。
这些场景能进入梦乡,说明这些往事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样的写法更容易表现父爱的真挚和深沉,能更好地表达主题,也更容易组织情节。
5.交流概括场景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读写词语,小组内交流记忆本课生字的方法。
2.回忆一个父亲关爱你的场景,并写下来。(一定要真实)
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备课组 时间:___月____日 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10
课题:19、父爱之舟 第2课时 总计2节
教学目标:1.细致分析每个场景的描写,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2.联系全文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1.上节课,你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来表现父亲对你的关爱?
2.生展示,教师适当评价,并把优秀的作业展示在多媒体上。
3.与作者回忆的场景相比,谁的更感人呢?为什么?(由此导入本节课新内容的学习)
二、精品细读,品味场景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哪个场景最感人呢?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畅所欲言,教师适时播放相关的课件,并适当选择1~2个场景加以精讲。
示例1:“‘我’和父亲住旅店”这个场景最感人,虽然父亲用钱极为节省,但在旅馆住宿时,他看到我身上被臭虫咬的大红疙瘩,却心疼得同意加钱换房间,这样相互映衬,父亲对儿子的疼爱跃然纸上。
11
示例2:“逛庙会”这个场景很感人,盛大的庙会中人山人海,各式各样的小吃和玩具多馋人呀!可是,作者逛庙会,只能饱眼福,不能买东西(仅仅喝了一碗豆腐脑)……回来后,父亲给“我”做了一个万花筒,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而这些小事却给童年的“我”带来莫大的幸福,这也更能表现出父爱的真挚。
示例3:“父亲背‘我’去上学”这个场景最感人,因为这个场景表现了父亲对“我”寄予的期望,他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知识,长出息。
示例4:“父亲摇船送‘我’到无锡上学”的场景很感人,因为这个场景写了父亲为“我”缝补被子的细节,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爱,更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一说如何才能使场景描写更感人吗?
学生讲述,教师总结。
如何才能使场景描写更感人呢?
1.选材要真实;2.要以小见大;3.要运用一些手法,如相互映衬等;4.要有细节描写。
此环节能很好地突出本课的重点——学习如何进行场景描写,做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3.本文写了许多父亲爱孩子的场景,在描述过程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种东西是什么?(小船)为什么要多次写到它呢?
12
三、细读课文,分析写作特点。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事物。
展示:文中四次写到姑爹的小船,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把种种往事连为一体,父爱与小舟不可分割。船来船往,是父亲摇着姑爹的小船一次次把“我”送到人生的一个个驿站,这条船承载了父亲无尽的期望。“我”的感受也在变化,主题在叙述中得到了层层深化。最后一次提到小船时,作者明确地写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至此点明题目,文章的主旨也得以揭示。
2.文章的题目是《父爱之舟》,这里的“舟”仅仅指姑爹的小渔船吗?为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联系实际思考并回答。
师小结:①“父爱之舟”表面上指姑爹的小船,实际上指父亲的爱,以小舟比喻父爱,非常贴切,化抽象为具体。在作者的人生道路上,父爱载着他度过艰难的岁月,到达理想的彼岸。②“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总是以此舟送“我”读书、考学,此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 ③“父爱之舟”情感内涵丰富,以此为题,既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生自由发言,感受父爱的深沉和伟大,激发感恩之情。
13
2.摘抄文中你认为最感人的一个场景,抄到小作文本上和填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备课组 时间:___月____日 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课题: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第1课时 总计1节
教学目标:1. 会认“誊、励、篇”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父母分别是怎样评价“我”的诗的,“我”对父母评价的认识前后有怎样的变化。
3.研读重点句子,正确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含义,体会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不同,学会正确对待批评和表扬。
教学重难点:体会父母爱自己孩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母爱宽容、和蔼、鼓励;父爱理性、深沉、严格。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糟糕透了”的评价也是一种
14
爱。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两幅图画:一幅是孩子跌倒了,抬头看着妈妈,喊道:“妈妈,快来……”另一幅是子跌倒了,抬头看着爸爸,喊道:“爸爸,快来……”
学生看图,理解两幅图的内容,思考:两幅图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爸爸、妈妈面对跌倒的孩子,采取的态度和方式会有什么不同吗?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爸爸和妈妈采取的方式和态度往往是不一样的。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师板书课题)
15
二、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他人,然后多拼读两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2. 汇报交流自读情况,解决生字词。
(1)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组词读。)教师适时强调读音,如“誊”易读错成“yù”,“歧”易读错成“qǐ”等。
(3)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可以抽查、轮读,也可以分角色朗读。学生之间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好的同学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准确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然后加以鼓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分别讲了什么事?交流:(1)八九岁时→几年后→现在。(2)八九岁时“我”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我”难过得哭了。几年后,“我”在母亲的鼓励下继续写作,父亲依然对“我”的作品作出如实的评价。现在,“我”已经成了一名作家,真正理解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爱,人生离不开这两种爱。(教师适时板书:“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16
四、以问促读,深入学文。
1. 课件出示问题。妈妈读了“我”的诗后,她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呢?
生读第1自然段,然后畅所欲言,交流汇报。
师小结:妈妈非常高兴、惊讶。主要表现在她的神态( “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她的语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和她的动作(“她搂住了我”“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妈妈作出这么高的评价,不是因为“我”的诗写得好,而是因为“我”在八九岁时就开始写诗,她为此感到高兴,她要鼓励“我”。这是妈妈对“我”的爱和鼓励。(教师适时板书:神态、 语言、动作)
2.听了妈妈的评价,“我”有什么表现?
生:“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
师:在这种既害羞又得意的心理状态下,“我”产生了怎样的期待呢?这种期待的程度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生读第2~4自然段,然后畅所欲言,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明确:
“我”产生的期待是:希望爸爸能读“我”的诗,并给予较高的评价。此时,“我”的期待很急切、很强烈。
17
表现在:“我”迫不及待地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在等待爸爸的时候,“我”把诗重新誊写一遍,还做了装饰,并满怀信心地把诗放到显眼的地方。这些语言、动作、心理上的描写,说明了“我”很渴望得到爸爸的表扬。(教师适时板书:心理描写)
过渡:可事实上,巴迪等来了爸爸的表扬吗?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4.学生朗读第5~14自然段,思考:(1)巴迪等来了爸爸的表扬吗?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总结:没有得到爸爸的表扬,反而受到了批评。当时,爸爸回来了,“我”紧张极了,他读了“我”的诗,认为这首诗糟糕透了。(“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教师适时强调动作、语言描写)
(2)听了这样的评价,妈妈和“我”的反应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妈妈和父亲争吵,希望父亲能鼓励“我”。“我”难过得跑到自己的卧室里失声痛哭起来。
5.几年以后,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生读第1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巴迪承认了自己当时的那首诗的确相当的糟糕,他已经认识到了父亲的评价是对的,再加上母亲一如既往地鼓励,巴迪还一直在写作并把自己新的文章给父亲看。
父亲的态度也有了变化,虽然还带着批评,但没有全盘否定,而是在批评中带着鼓励,这在无形中给了作者勇气,让他有再写下去的动力。
18
6.最终作者成功了,在他成名之后,他体会到了什么?
(1)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默读第16、17自然段, 然后回答问题。
(2)阅读成果汇报: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7.“精彩极了”是一种怎样的爱?
慈祥的母亲一句鼓励的话“精彩极了”,饱含着多少爱呀!正是这种爱,使“我”有了写作的兴趣,写作的信心,写作的灵感。这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呀!
长大后的巴迪有了巨大的成就,这个时候他体会到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有母亲那作为创作灵感和创作源泉的爱。
8.“糟糕透了”是一种怎样的爱? 严厉的父亲一句警告的话“糟糕透了”,又饱含着多少爱呀!正是这种爱,使“我”时时看到不足,使“我”戒骄戒躁,使“我”永远向新的高度奋进,这是一股多么沉重的力量呀!
母亲赞美的爱给了他前进的力量,而父亲批评的爱给了他思考和反省的空间。这两种爱让巴迪在面对赞美和批评的时候保持了一颗清醒的头脑,最终他成功了。
9.正是这些赞美和批评使作者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同时他也体会到,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
10.从巴迪的经历中,你读懂了什么?要谨慎地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同时也体会
19
到父母用各自不同的爱在鼓舞着我们。母亲赞美的爱,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而父亲的爱则是鞭策着我们做得更好,不要骄傲。因此我们要珍惜和感恩父母的爱。
五、教师小结,结束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懂得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父母的爱,也要懂得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今天大家应该都是收获满满,希望这堂课对今后的人生有所帮助。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填练习册,学习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2.小练笔:文中巴迪认为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赞美的爱,一种是批评的爱。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把你的感受写在小作文本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备课组 时间:___月____日 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课题:语文园地六 第1课时 总计2节
20
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2.体会文章结尾的特点,学习写好结尾。
教学重难点:体会文章和开头结尾的特点,学习写好开头和结尾。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三篇课文是什么?
生:《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师:它们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生:它们写的都是父母之爱。
师:它们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
生:它们都运用了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二、交流平台。
1.多媒体课件出示“交流平台”的内容。
2.如何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感情?(1)体会场景描写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①什么是场景描写?
21
②“交流平台”中所说的场景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内容,交流场面描写的作用。
拓展:找出本单元课文中其他描写场面的句段,分析其作用。
学生交流,畅所欲言。(2)体会细节描写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①什么是细节描写?
②“交流平台”中所说的细节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内容,交流细节描写的作用。拓展:找出本单元课文中其他描写细节的句段,分析其作用。学生交流,畅所欲言。
师小结:阅读课文时,品味让你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词句段运用。
1.体会课文结尾的特点。
(1)《慈母情深》的结尾: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学生阅读《慈母情深》的结尾,交流这样结尾的好处。
22
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令读者在回味中感受到作者那复杂的情感。
(2)《桂花雨》的结尾: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学生阅读《桂花雨》的结尾,交流这样结尾的好处。
教师小结:这样的结尾,在结构上与课文的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在内容上,它进一步突出了桂花雨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留恋和热爱。
(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结尾: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学生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结尾,交流这样结尾的好处。
师小结:结尾揭示了这两种看来截然相反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母亲的爱是慈祥的爱、鼓励的爱;父亲的爱是严厉的爱、深沉的爱。这样结尾总结了全文,使文章的主题鲜明突出。
2.延伸拓展。
常见的结尾方法有:
1.自然结束法。2.画龙点睛法。3.抒情议论法。4.首尾呼应法。5.梦境结尾法、呼唤号召法……
23
四、布置作业。
1.找出《父爱之舟》中描写父亲背“我”上学的场景,品析它的好处。
2.找出《慈母情深》中描写母亲劳动动作的细节,品析它的好处。
3.给习作“我想对您说”设计两种结尾。
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备课组 时间:___月____日 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五年级语文备课组 时间:___月____日 中心发言人:马飞燕
课题:语文园地六 第2课时 总计2节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句子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2.试着写一写成长中的“第一次”。
教学重难点:积累有关勤俭的名言。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交流平台”,知道了体会文章中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你还记得有哪些好的方法能帮助我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吗?
24
生:场景描写、细节描写……
师:很好,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的语段,来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二、读语段,想象画面,说说场景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慈母情深》中的相关文段,学生读文段。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学生交流这段场景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师小结: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写母亲的工作环境,突出了母亲的工作环境极其简陋,相当恶劣。着力渲染这一环境,烘托出母亲挣钱的不容易,为突出母亲的形象做了铺垫。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父爱之舟》中的相关文段,学生读文段。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
学生交流这段场景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5
师小结:这样的场景描写至少起到两个作用:一是童年的小事进入了作者的梦乡,说明了这样的事情,在作者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的留恋;二是这一场景突出了“我”家境的贫寒,在如此贫寒的境况下,父亲还想办法满足孩子,可见父爱是何等的深沉、真挚和浓厚。
三、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在你的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试着写一写。
1.课件出示句子。
1.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2.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2.学生读句子,想一想这样的“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小结:这两个“第一次”都说明了“我”懂得体谅亲人的不易,内心感到愧疚,知道了应该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4.在你的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思考一下,和同学们交流。
5.把你“第一次”的经历写下来。
四、日积月累。
26
1.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几句名言,然后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安定清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
这句话的意思是: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戒除奢侈,倡导节俭。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节俭变得奢侈是容易的,从奢侈转到节俭却很困难。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用纯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粥一饭,都应当想到得来是不容易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应常想到,这些东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意指衣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
2.请同学们展示搜集到的其他相关的名言,交流、评论,引导学生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选择其中的一句作为座右铭,摘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上。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27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会课文结尾的特点;二是读语段,体会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三是读给出的例句,想想在你的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试着写一写;四是“日积月累”。
六、课后作业。
1.把与你相关的“第一次”的经历整理一下,写到小作文本上。
2.默写“日积月累”中的名言和填练习册。
教学反思:
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