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讲,就是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邓小平理论
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第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P36 核心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第三,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永续发展。
重大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章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
求真务实。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6.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1)①解放思想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②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
③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1)第一: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第二: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第三:科学的本质在于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
6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P59—P61 (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2)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在理论原则上
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第三章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①无产阶级是否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
②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③中国无产阶级除具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彻底的革命性;分布集中;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无产阶级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④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
阶级的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竞争中实现的。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6.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1)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3)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
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第二,采取区别对象,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
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广大劳动人民真正称为国家
主任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马列主义社会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丰富了科学主义理论。
第五章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P117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咦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社会主义本质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它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P122--P124
第一,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四,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对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P126 ①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②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③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④ 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会具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我们党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代表的性质也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⑤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第六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P137-P139 科学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
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基本特征:,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4.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 (2)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第二,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第三,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七章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P161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
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P169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
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6.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为此,我们必须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房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高级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