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一、二):一、写在地坛中由环境引发哲学性思考。比如生死,比如万物在静默中蕴含的美妙规律。二、写对母亲的理解为时过晚。作为残疾人,我读这些文字就好像是从自己心里流出来的。我惊奇地发现,每个残疾孩子对母亲的眷恋和愧疚都是一样的;每个残疾孩子的母亲的隐忧与无私都是相通的!
《我与地坛》三、以各种事物对应四季,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贴切而生动。尤其在写到园中景物时分毫毕现,让每个角落里的细小景致都呈现出静谧而肃穆的情态。作者在这“有大美而不言”的静默中徘徊流连,抚慰着寂寥的内心,思索着人生的真理。四、平静而深情地怀念地坛中的旧人,流露出世事沧桑的感慨。
我与地坛五、作者由一位智障少女继而想到:命运太不公平地让这个世界上存在各种差别。探讨一番后,他认识到:“差别是永远要有的。看来只好接受苦难。”而且,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是不明朗的,不是每个不幸之人都有途径、都足够侥幸能够获得救赎。所以有一条定律:正是弱者的存在,才显出强者之强大。
我与地坛六、史铁生在地坛中思索,思索着人为什么生,怎样生,为什么写作等。他最终都找到了答案:人活着是必定会恐慌的;写作是为了活下去……他反复强调,人的名字是欲望。周国平说“人生的大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但人对大问题的思考是不自觉的,是与其精神内质相关的。史由此走向灵魂的解放和深刻。
我与地坛七、地坛不单是一个物象,确切的说,它是承载“人生疑问”的意象。史铁生心里的积怨、愤懑、愧疚、迷茫都推心置腹地向它倾诉,要它托付,被它安顿,从而有了着落。地坛中的点点滴滴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丝丝紧扣他敏感细腻的心弦,如同一个个跃动的音符,在他胸中奏响或柔美、或铿锵的难忘旋律。
我二十一岁那年:这是一段在友谊医院度过的岁月。医院是个小社会,让铁生洞悉世间百态。病友和医护人员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笼罩着最可贵的温情,故而医院被他称为“世间桃源”。他惆怅地回忆知青时代留下的印痕,感慨命运的混沌和爱情的迷茫。尽管如此,却仍然值得凭借着坚定的精神和信仰好好活。
墙下短记:“墙”给予铁生的是一种封闭的、充满限制的印象。这不仅是生理和心理上的隔阂,更是精神上的枷锁,牢不可破。他正是要在限制之中探寻生命的意义,讨论人生的欲望。这限制无关残疾,它关乎每个人人生境界的局限,是一种脱离“小我”的大境界。面对灵魂的挣扎,我认为信仰的成立迫在眉睫。
黄土地情歌:由与知青第二代的攀谈,回忆难忘的知青岁月。在那“爱情”无处容身的青春里,情歌成为青年男女心中最美的一抹亮色。我愿意相信,爱情的诱惑远远地胜于革命意识形态,展露了真实的人性。铁生反复强调:真正的民歌体现的是平常心,且都是从心里流出来的。这或许就是当今流行乐坛缺乏的东西。
我的梦想:在铁生心中,人的力量、意志和优美,人面对挑战的不屈,是运动最大的魅力。行文中流露出对刘易斯的无限敬仰。在偶像“惜败”后,他感受到人生的局限之普遍。因此,一个能够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就十分必需——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没有局限而达于完美,而是始终行走在“超越自我局限的路途上”。
读《我与地坛》的笔记之《好运设计》
铁生号召我们在背运之时,展开“臆想”,为来世设计好运的人生。说则是为来世设计,实则是看透了此生命运的限制与不公,借好运设计表达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人生轨迹。我们的追求与执着越是与这样一种轨迹接近,我们的人生就越合乎人性和社会的需要。文章用
语诙谐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这幽默背后,闪耀着的是智慧与理性的微笑,发人深省。——我们于是发现,如今浑浑噩噩、急功近利的生活,是怎样荒唐地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啊:我们既没有成为顺应天性的自然之子,也没有成为真正懂得世俗伦常的万物之灵,何其可悲!
再说“好运”本身。真正的好运不是一帆风顺,没有痛苦和磨难。那只是平庸和舒适,无法将人造就成灵魂丰富而坚强的“胜利者”,无法拥有持久的幸福感。“苦尽甜来”是题中应有之义,欠缺的存在使得我们始终对人生葆有热切的祈盼和追求,生活永远有盼头。只要我们一直走在克服困难、超越距离、实现心愿的路途上,那么就是幸运的吧。
然而,无论如何幸运,我们、甚至全人类最终都无法逃过死亡和毁灭,不可避免地陷入绝境,陷入虚无。既然如此,我们就该着眼于过程,在追求过程的精彩中实现自我的幸福和意义。而只有经历大痛苦,我们才能“从苦难中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才能甘心把着眼点从目的转向过程。如此说来,又何必寄望来世,今生背运的境遇岂非走向人生幸福和意义的最佳捷径,一切“好运设计”岂非变得了无价值?
正是这样的思考,使得我们终于领悟了上帝安排之深意!
读《我与地坛》的笔记之《记忆与印象1》
层层叠叠的记忆与印象在铁生的胸中积聚交织,然而,这一切不是无序的,而是一点一滴地被理出了头绪。他既对往日的人和事怀着细腻敏感的心情,又能够与它们拉开距离,从迷惘和空洞中跳出来,冷静地、理智地看待和分析过往。他的眼光是世俗生活的放大镜和解剖器。他从容地掇拾起散落在平凡生活中的零碎片段,用深邃的灵魂追问时代的困惑,体察蕴含于平凡中的深刻。
读《我与地坛》的笔记之《记忆与印象2》
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被笼统地断以好或者坏。即使是众人吹捧的时代,也有其无法抹煞的局限;同样,一个弊病凸显的时代也有其温情的闪光。如果非要区分,我想应该以这个时代是否因循、或者拂逆了真实的人性为评判标准。人作为任何一个时代的主体,人性的展露理应成为衡量一切历史价值的尺度。
从这些文章中,我看到了铁生柔软的温情,也看到了他从感情中抽身而出,所作的理性思考。他的感情永远是有节制的,不会沉于其中无法自拔。对往日的一幕幕场景,他都无比珍视,他把它们全当作认识曾经那个时代,认识那个时代的人性与意识的材料,无怨无艾。他平心静气地从过去的沧桑历练中走来,勇敢地走向未来,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少年在时光中的成长与把持。
在《记忆与印象2》的最后一个小标题《比如摇滚与写作》中,铁生在不再年轻的年纪上,小心翼翼地揣摩着生命的春天——那必是一段充满激情和爱意的岁月。狂热的欲望纠缠着肉身,心魂正在苏醒,正在突破躯体的界限,赋予这“春天”以活力!不论这春天是否伤残,不论这伤残是否成为坚不可摧的阻隔,他的盼望与祈祷从未停歇。灵魂的梦想高于肉身的欲望,灵魂的显现让一切外在价值归入寂灭……
读《我与地坛》的笔记之《想念地坛》
铁生对地坛的安静情有独钟,地坛的静并非无声,而是生灵“合奏”的美妙乐曲;地坛的静也不是与世隔离,而是万般心绪在尘世间的安顿。
他提到了“写作的零度”,认为写作就是要回归生命的起点,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看
生命固有的疑难。以我之见,真正的写作者必须是一个诚实地面对人生根本困惑的思想者。他能够深沉理性地回应人生之问,而不会为虚名浮利流于浅薄,更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也就是说,写作者必须拥有哲学家的禀赋,才能够引领读者走向灵魂深处。
读《我与地坛》的笔记之《扶轮问路(代跋)》
轮椅是铁生生活和游览历程的见证者,肩负着他于岁月流变中不变的信念。他将关于轮椅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足见其对亲友的深情厚谊。我想,轮椅也是他情感世界的缩影,寄托着他的绵绵情思。
扶轮问路,问的是人生之路、命运之路。“靠着那无限的思问与祈告,去应和那存在之轮的无限之转!”我由此懂得:生活和命运不过是一种经历,真正的意义蕴于无限。
2013-2-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