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 兮 .蘸 —— 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 以广州某重点大学为例的一项调查研究 张宁’,阳翼 (1.华南师范大学团委广东广州510631 2.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本文以广州某重点大学为例,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进 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媒介消费行为、信息处理能力和媒介认知水平等方面的 现状,发现我国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有针对地提出通过 媒介素养教育解决这些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媒介素养 教育对策 一、弓I曹 “媒介素养”一词源于英文的media literacy,Literacy的英文本义为“识字”、“有文化”和“阅读和写作”的能 力,而“media literacy”被引申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Ill,它同识字、阅读和写作能力一 样,是一种认知、认识和批判的能力。 媒介素养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3O年代由英国学者利维斯(E.R.Leavis)和汤普森(D.Thompson)提出, 他们在1933年出版的《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Culture and Environment: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 ness)~书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他们认为,新兴 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 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的影响。因此,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 养青少年的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日。此后,英国、法国、芬兰、德国、加拿大、美国、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在大学生课程中先后设置了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课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介技术日新月异,媒介市场化大踏步向前。在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中,身处象牙塔 的大学生同样不能“与世隔绝”,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无所不在的传媒所制造的大众文化的浸染。麦克卢汉在《理 东南馋摧2010年第10期(总第74期) ri 6ONGN 74 ̄创 O 解媒介》一书中指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 络媒介的消费有了理性的提高,对网络的利用效率更高了; 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 第二,网络媒介的功能日益完善,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动机已 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 。可以毫不夸 由几年前的以娱乐为主向以学习为主转变。 张地说,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传媒时代大学生生存与发展需要 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 较为严重,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问题,是媒介素 质教育所面Il缶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41。 很符合 深入解读 批判质疑 独立思考 比较符合 3 8_3% 13% l896 不太符合 41.996 64% 24.4% 不符合 l_896 2l_6% 32.5% 平均值 2.25 1.94 2.36 1 896 1.3% 25.29I 可喜的是,近年来,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大陆得到了较 为快速的发展: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在本科生中首次 开设媒介素养公选课;2004年10月,以“信息社会中的媒介 表1信息处理能力频数分布与平均值 注:袁格中除平均值一列外,均为百分比:平均值按“不 符合”到“很符合”依次赋值1-4计算,越接近4表示符合程 度越高,越接近1表示符合程度越低。 2.信息处理能力 素养教育”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 京召开;2006年6月,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正式成 立;2007年4月,我国首家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东北 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举行揭牌仪式……媒介素 信息处理能力是媒介素养的核心维度之一。一般说来, 养教育在中国的大踏步发展令人鼓舞,但我们应当认识到, 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可分为三个具体的方面,即深度解读能 要有针对地开展科学、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必须对当代 力、批判质疑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首先,在“深度解读能力”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作全面地了解。从搜集到的文献来 方面,我们发现大学生对重大新闻事件(如“神七”发射)的知 看,大部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文章以思辨式、综述式 晓度很高,但超过半数的学生只是通过媒体报道大概知道这 或建议式的形式出现(如李庆双,2009[5l;车英,汤捷,2007 些重大新闻事件,只有18%的学生表示会去密切关注和深入 目J,基于实证调查的媒介素养教育对策研究还较为鲜见(如: 解读;其次,在“批判质疑能力”方面,我们发现约有85_7%的 刘佳,2006 E ̄)。本文尝试以广州某重点大学为例,对当代大学 学生认为“杨丽娟追星”等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是很符 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我国大学生媒 合和比较符合事实的,只有14.3%的学生提出质疑;再次,在 介素养教育的几点建议。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一)研究方法 “独立思考能力”方面,我们发现仅有25.2%的学生表示对 “周老虎”事件等社会热点新闻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判断新闻 的真伪,独立思考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会受媒体报道的影响; 广州传媒业发达,且大专院校众多,在这两点上,与北 而超过半数的学生则选择了“不会”或“不大会”,轻信各种媒 京、上海等我国主要大学所在的城市颇为相似,具有一定的 体的观点。 代表性,因此,我们以广州某重点大学的大学生为样本进行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 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7份,其中文 总体处于偏弱水平,具体反映在深度解读能力、批判质疑能 科生占53.3%,理科生占46.7%;大一学生占38.3%,大二 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三个考察维度的平均值(见表1的最后 学生占35.9%,大三、大四学生占25.8%;女生占6O.5%,男 - ̄J)均没有达到四分点量表的中值(2.5 o其中,独立思考能 生占39_5%。问卷主要涉及媒介消费行为、信息处理能力和 力的平均值最高(2.36),说明学生在与媒体接触中,还是有一 媒介认知等三方面内容。 (二)研究发现 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显然这种能力还是很欠缺的:位居第 二的是深入解读能力(2.25),说明大学生对媒体的报道还不 能够深层次挖掘,充分了解信息的内涵,寻找报道的核心价 值;得分最低的是批判质疑能力(1.94)。该能力还可以结合本 问卷设鬓的另一个问题一起分析,在“有人认为媒体报道是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有以下发现: 1.媒介消费行为 把广州大学生各媒介的平均消费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网络、电视、报纸、期刊、广播、其它;对媒介的信任程度由高 现实的一面镜子,能够真实的反映现实。您同意吗?”一题中, 到低依次为:报纸、电视、期刊、网络、广播、其它。由此可知, 有69.5%的学生表示同意,由此可以推断,大学生对媒体报 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程度与网络可信度成反比,也就是说,虽 道和客观现实的区分还不是很清楚,容易盲听甚至盲从。 然大多数学生对网络传播的信息持怀疑态度,但他们对网络 的消费程度却是最高的。 3.媒介认知 在受调查的大学生中,77.2%的学生拥有或拥有过博 在网络媒介消费动机方面,受访者选择最多的是学习知 客、个人网页等网络空间,但有近一半的学生不清楚各种媒 识,其次是休闲娱乐、了解社会、交流沟通,最后是打发时间。 体(如,电视台、网络、报社等)的基本运作流程,53.3%的学生 这与几年前的情况有些差异——在刘佳(2006)的调查中,排 表示“知道一点”。在问到“您认为外国资本是否可以在中国 在首位的是了解信息,而学习知识与打发时间则排在末位。 独立兴办新闻媒体?”这一问题时,有28.7%的学生回答“可 通过纵向对比,我们可以做出以下推断:第一,大学生对于网 以”,有32.3%的学生表示“不清楚”。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媒介 2。1。年第lo期(总第74期) l东南 专拽 认知的模糊。 体进行合理表达。 四、结语 媒介道德规范是衡量媒介使用者在接触和使用媒介信 息的过程中媒介素养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媒介认知的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媒介素 重要组成部分。首先,76.7%的学生表示,媒介传播内容中的 养教育的滞后势必使得大学生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媒介传 凶杀、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会“严重影响”或“影响”到自己 播形态和纷繁复杂的传播内容,从而影响大学生独立思考、 的心理健康。而84.4%的学生表示,在网上下载某些内容,或 明辨是非和正确利用媒介的能力。因此,各大高校应高度重 者公开发表言论时,很少考虑是否会触及到法律问题,只有 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加快媒介素养课程的普及,提高 8.4%的学生表示经常会去考虑。在问到“看到不良政治图谋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对媒体信息的免疫能力,更好 的反动信息,你会怎么办?”时,53.9%的学生选择离开,9.6% 地抵御媒体传播的各种负面信息;同时,还要加强高校思想 的人选择会向有关单位举报,26.9%的人选择会去慎重思 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教育,从而更好地管理和引导大学生 考,4.8%的学生选择转发,剩余的选其它。由此可知,大部分 的媒介行为。惟其如此,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才能得到不 学生认为网络不良信息会对自己身心有较大影响,但道德、 断提高,继而帮助普通老百姓提高媒介素养水平,从而为提 法律和责任意识却比较淡薄。 三、结论与媒介素养教育对策 个基本特点:第一,网络是当代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介, 而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动机已由几年前的以娱乐为主向以学 习为主转变;第二,大学生的深度解读能力、批判质疑能力和 高整体国民的媒介素养作出贡献。总而言之,我国大学生的 媒介素养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对他 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刻不容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三 们进行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乃至 独立思考能力等媒介信息处理能力总体处于偏弱水平:第 台 三,大学生虽然对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有一定认识,但其媒 介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仍处于较低水平。针对这些发现,笔 基金项目:论文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专项研 究阶段成果。 姜 者提出以下三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首先,各大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建立以校 领导牵头,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和团委多个部门一起协 调、组织和统筹这项工作的领导小组,把媒介素养作为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点,并成为“两课”181的有益补充。同 时,利用学校社团、党团日活动等形式,积极开辟媒介素养的 第二课堂。 其次,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通识教育正式纳入大学课 程。第一,选拔一批政治素质过硬、有新闻传播专业背景的任 课教师;第二,在教材的选择上和课程的内容上,一定要有针 对性和灵活性。比如,可以参考香港等地的媒介素养课程,注 重课程与社会动态结合紧密,时事热点、突发事件都可机动 纳入教学范畴。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 带领学生去参观电视台、报社和网络公司等媒体机构,还可 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媒体从业人员给大家作相关的专题 报告,甚至可以开展让学生自己动手,就某个活动主题进行 DV制作等活动。 再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把媒介素 养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随着媒介技术的发达,大学生 开始运用媒介诉求和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因媒介素养的欠 缺,很多合理的想法却成为情绪的宣泄,给校园稳定带来隐 患;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更由于媒介素养的空白,面对 新的情况束手无策,情急之下,常用“封杀校外媒体”、“关闭 校园BBS”、甚至“断开校园网”等“堵”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显 作者简介: 张宁阳翼华南师范大学团委助理研究员;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 师;管理学(市场营销)博士,中山大学中国营销研究中心 (CMC)研究员,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 然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 养,才能在日常的思想教育中,逐步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媒 隶南锫糖2010年第10期(总第'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