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用新课标准要求自己,更新教学观念,顺应教改潮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键要抓好课堂教学
课堂不是图书馆阅览室,这里所进行的是有组织有目标的教学活动,不是随意选择的自学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协调、促进和指导,学生的主体性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主体性要求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并不等于学生有无限制的选择自由。例如,当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上所学语言形式表达语言意义时,学生只有做什么和怎样做好它的自由,而没有不做它的自由。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后盾。
二、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对低段的孩子来说,绚烂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有趣的游戏等,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把握教材,抓住直观教学的契机,使学生在愉悦、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但是,过分依赖课前设计的教案、依赖课件,反而会使教学过程陷入喧宾夺主的境地。充分的课堂预设才能使教学精彩纷呈。
三、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的积极使用者。
我们总是看到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回答着,教师则在那里激情高昂地唱独角戏,还常常会听到教师的口头禅:“我讲过多少遍,你怎么还是不会?”“讲过多少
遍”指的是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过,似乎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你怎么还是不会呢?”这是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典型表现。“讲过多少遍”并不表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只是做了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为表达意义服务,做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如此才能使听和做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逐步学会做一个积极的语言的使用者。
四、创造积极宽松的语文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一个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有可能出现创新思维的灵感。相反,在压抑、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很难有所创造。因此,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有的学生踊跃发言,即使答错了,也表扬他们的积极性(因为别的学生没有举手),答对的学生则分析他们思维的高明之处,使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欣赏。课堂活动中减少强制性的规定,尽量多给学生一点选择,学生就能在比较宽松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参加活动,尽量发挥出水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主要就是表现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最终走上自我教育的“我会学”的路子。总之,我们提倡学生主体,并不排斥教师指导,两者相互为用。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因教师的指导而发挥更好的积极性作用,学习上不走弯路;从教师方面说,可以教学相长,不断进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