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5期 (总第136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la Sciences) NO.5,2009 General No.136 论审美领域中的欲望对象化问题 刘 颖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当审美文化的发展逐渐步入到现代、后现代时期,欲望已经越来越成为有关美之边界的争议性 问题。面对这一争议,首先需要考察审美领域对欲望的不同态度;其次,欲望对象化理论的演进揭示出马 克思的实践主体概念可以连接起不同的欲望观;第三,马克思对审美理想和异化现实关系的分析、精神分 析学派对“自恋”的分析,这两种有互补性的欲望对象化理论有助于把美之边界争议的解决思路由静态转 化为动态。 [关键词]审美;欲望;主体;对象化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09)05—0096—05 传统观点认为,欲望要求占有对象的特性与 审美体验中主客相融的无求特性存在尖锐对立, 由特点的欲望问题。这样理性至上原则看似在 追寻所有领域的客观规律,实际早已通过对既有 主体的强调,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视界。审美 问题局限为审美理想问题。 要谈美就要超越欲望。但当审美文化的发展逐 渐步人到现代、后现代时期,欲望已经越来越成 为有关美之边界的争议性问题。究竟该如何看 待欲望与对象的关系?这是解决争议必须打通 的一道理论关口。 一理性精神推动着人类社会进程的现代化,但 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又使独尊理性所带来的弊端 彰显无遗。非理性思潮的出现也带来非超越式 的欲望观。 它的序幕由叔本华拉开。叔本华第一次把 、欲望观的演变 审美领域中大致存在两种对待欲望的不同 态度:超越式的和非超越式的。 欲望的抽象范畴置于著作中心,但是由于把由欲 望抽象来的“意志”当作一个自在之物,他还是 设置了一个理想世界的根源,所以在整个理论的 在以理性精神(不论是西方的认知理性、还 是中国的道德理性)为主导的欲望观中,虽然对 欲望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但从出发点上,欲望 总是被过度的强调与本能的联系及由肉身而来 的受限性。这种观念也把人的身体看成是一个 有机整体,只不过是在理性统摄下的整体。根据 展开上显示出一种在理性与非理性间的骑墙。 一方面,他把审美作为摆脱欲望的手段;另一方 面,他又揭示审美活动中下意识、本能、幻觉的一 面,客观上把艺术与现实、艺术与大众等问题提 了出来。 与理性关联的远近,人的社会性需求与本能需要 常常被区分为具有高低层次的不同等级。由于 欲望与动物本能难以割断的联系,当然就被置于 真正从现实角度出发,肯定了欲望存在于审 美领域的是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首次把欲 望作为研究的重点。在其奠基人弗洛伊德那里, 性本能成为解释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动因。虽 这一等级的下层。于是,在以“想象的自由”为 核心特征的审美领域就必须超越明显带有不自 [收稿日期]2009—08—08 [作者简介]刘一颖(1975一),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美学博士。 96— 然他仍然认为美的根源是原欲的升华,这看似仍 是传统超越式的欲望观,但与从前的根本不同在 于,这样的“升华”已经全面肯定了性本能在审 美动因和形式表现中的作用,对“升华”的强调 实指“性本能”的转化结果。到弗洛伊德理论继 承人拉康时,对欲望的界定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认为欲望不断生成于本能需要(need)与需求 (demand)的交叉地带。“在要求(demand)与需 要(need)分离的边缘中欲望开始成形。这个边 缘地是要求以需要会带来的那种没有普遍满足 的(称之为‘焦虑’)缺陷的形式开辟的。而要求 的呼唤只有在他人那里才是无条件的。”[1】( ’ 在此,他把欲望问题推进到了欲望的构形问题。 也就是说,人的欲望从出发点上就与动物性的本 能需要具有本质上的差异。欲望虽然带有本能 需要的特征,即总是朝向对象,寻找对象,企图占 有对象,然后得到满足,但与此同时,欲望也具有 人类社会性需求的表面特征,即一旦依附于言 词,它就总是面向他人,希冀得到他人的认可。 这个欲望与本能、需求构成一个互相交错的结 构。这意味着不可能再划分出一个等级分明的 需求系统,把欲望置于底层,动辄“超越”,相反, 欲望与本能、需求构成的结构意味着提到一个就 必须面对其余两个的动态生成过程。 但精神分析研究对审美领域的不足研究在 于它强调临床研究的实证性、随临床病例而变 动。所以,在谈欲望结构时,始终强调的是这一 结构的不规则、运动的无规律。而这一点如果不 加分析的直接套用到审美理论中,常常会导致公 式化的套用理论,使其只具有个案分析的价值。 要想从宏观上把握欲望在审美当中的影响,我们 需要结合马克思的欲望观。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 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角度,重新思考了人的 存在,提出欲望的二重性问题。“人作为自然存 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 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 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 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 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 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 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 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 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 】(P1o7)在 此,马克思不但谈到欲望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 一,而且更强调了欲望在与对象的关系中所“确 证”的“本质力量”。所以,其后他指出欲望的受 动性决定了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但这种激 情也同时是在社会生产所决定的交往关系中表 现出的。 这就是马克思欲望观与精神分析的联系和 差异所在:二者都认为人的欲望既带有本能烙 印,也带有社会性特点,而且谈欲望就同时在谈 欲望的对象化问题;但根本差异在于精神分析是 就欲望谈欲望,强调它的不断被建构,至于被建 构源头的那个初始动因则留给了悬置的“虚 空”,而马克思在谈欲望与其对象的关系时跳出 了欲望范畴,强调社会生产关系是其根本决定因 素。这就把欲望与审美真正拉到了一个语境中, 在前提上不再互相排斥或被一方统摄。于是,关 键问题转化为欲望在审美领域特殊的对象化问 题, 所以,相对成熟的欲望界定为:它是一种结 构系统,这种系统产生于本能需要和社会性需求 开始分离的交叉地带,在生产实践的环境中通过 对象化的形式不断被构形并表达出来。这一界 定以马克思的欲望观为基础,吸收了精神分析学 派对欲望的研究成果。 二、对象观的演变 对象概念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总是相对于认 识主体而言。认识主体事实上把自身与对象对 立起来,把它们各自视为完整的存在形式发生关 系。理性前提的存在给自身和对象间关系竖立 的价值标准是:是否合“真”。但它无法解决的 一种矛盾在于:在人的理想化存在中,感性体验 只能由“心灵”而发,但对“美本身”的体验却仍 然要通过肉身传达。那么这种体验如何能在经 由肉身的情况下完全不带有肉身特性? 黑格尔曾对这种理论矛盾有一个精致的解 释。他提出欲望“双重对象化”的认识。这也为 拉康精神分析中的对象理论提供了方法论上的 基础。黑格尔的对象虽然仍是认识的对象,但成 为自我意识对立统一运动中的一个环节,而“自 我意识就是欲望一般。”[8](e117)这样的辩证法实 质上就是关于欲望和欲望满足的辩证法,从讨论 自我意识和生命的关系人手,黑格尔给出人类欲 一97— 望的特征。它同时具有双重对象:“一个是直接 循环,于是在微观方面的新发现都不能走向宏观 方面。这一点恰是马克思对象理论的优势所在。 的感觉和知觉的对象,这对象从自我意识看来, 带有否定的特性的标志,另一个就是意识自身, 它之所以是一个真实的本质,首先就只在于有第 个对象和它相对立。”[3](P117)第二种对象的存 马克思对人与对象关系的分析有两个基本 点,同时也是突破点: 一第一,从生产实践角度切人人与对象的关 系。“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 人证明白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而“正因为 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 在决定了人类欲望的真正满足不是简单的消灭 对象,它必须找到一种能经受持续否定的存在, 在其中自我意识既能够发现自身,但它又是外在 的对象,如此才能达到欲望的满足。这就是自我 与他人的对立统一,“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 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3](PI2I)在此,黑格 尔实际指出了欲望对象化的社会语境。这种思 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_2 J( ’这样,无 意识也好,有意识也好,都被置于“类存在物”的 本质之下,社会性内容的体现通过对象性关系表 现出来。就是说,马克思强调保留人的主体性前 提,但他的实践主体与理性主体的根本差别在 于,由于“实践”过程包含了人与对象的双向交 路使人类所创造的艺术美呈现出历史发展的规 律性。遗憾的是,超感官世界的理论设置所带来 的灵肉两分,仍然无法解决柏拉图那里就存在的 “爱”之困惑(即在排除掉欲望的存在后,审美体 流关系,主体不是既成的,而是保持了不断生成 的开放性。 验中的激情,沉醉究竟如何而来),尽管由于严 谨的表述方式,这一困惑在黑格尔著作中被一笔 带过。① 精神分析学派对欲望对象化的研究真正更 进一步,被拉康称为“革命”,“在黑格尔那里,最 低量联系的负载是流向欲望的,是流向Begierde 第二,异化劳动的存在对人与对象关系的决 定性影响。马克思的“异化”概念虽然来自黑格 尔,但由于对生产实践的强调,已经能够把黑格 尔“自我意识”运动规律的认识完全颠倒过来。 他对黑格尔“异化”概念的批评同样适用于拉康 及一些后结构主义理论家(如鲍德里亚、德勒兹 等)。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共有的一种 理论结局:“这个过程 必须有一个承担者、主 (欲望)。主体必需保持与过去的知识的这个最 低量联系,这样真理就会潜在于知识的实现之 中。理性的计谋意味着主体从头到尾都知道他 要的是什么。” J(P624)而精神分析学派所作的其 实是对“主体”概念的解构。精神分析以无意识 的欲望包含了理性欲望观中的自我意识,强调对 象化的过程不是双重的,而是双向的:自我在意 识到对象的同时,也在无意识中被对象化了。所 体,但主体只作为结果出现;因此,这个结果,即 知道自己是绝对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神,绝对 精神,就是知道自己并且实现自己的观念。现实 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不过是成为这个隐蔽的非 现实的人和这个非现实的自然界的谓语、象 征。’’[ ‘川 马克思则认为,是异化劳动的存在使本质变 以,欲望处在不断构形当中,欲望的真正对象其 实是一种缺乏。因为这种互相作用关系始终不 曾停止,这一对象其实只是变动着的“我”的想 成了手段。“他自己的生活”反过来规定了主 体,“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 生产主体。”[。』(P ’这种对主体生成性的保留使 马克思理论带有了后现代性,也成为后来西方马 克思主义学者以“文化”范畴来反对简单的“决 定论”、“反映论”的根据。在这种情况下,马克 象中形成的“像”,在满足部分欲望的同时又在 建构“我”,形成新的欲望,所以这种满足也是暂 时的。虽然在这种不断变动产生的双向关系中, 对象化的双方都带有了“非现实性”,但这种关 系本身是现实的。这样的对象理论已经对文化 思对两种极端对象性关系的分析恰恰指出了审 美和欲望的现实联结点问题。一种是资本主义 和审美领域的许多方面带来许多全新的阐释,但 由于太强调结构运动,不可避免地陷人阐释上的 下的极端异化关系,“人变成对自己来说是对象 ①见《关学》第二卷对浪漫型艺术“宗教的爱”的分析,第301页。 ②指黑格尔对“异化”过程的分析。 一98— 性的,同时,确切地说,变成异己的和非人的对 象”[ ] ;另一种是扬弃私有财产后的对象性 关系,“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 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同世界 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 而言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 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通过自己的对 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 象。” 很明显,前者是要占有一切的完全异 化的欲望,后者则是理想化状况的审美需求。在 比照二者的巨大差异时,马克思虽然有力地揭示 了异化劳动的极端后果,但没有全盘否定它的作 用,因为马克思用了“扬弃”一词来表达人类历 史的发展。 这样的历史发展眼光使马克思对审美和欲 望关系的分析也分成两个维度:异化的现实层面 和审美理想层面。 三、对象化自恋的揭示 在超越式的欲望观中,想象力始终是摆脱现 实经验世界的翅膀,可以自由地飞翔。没有它, 审美主体不可能挣脱肉身欲望的束缚,当然就不 可能达到一种非功利的状态,它是构成审美经 验、审美意象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整个超越式审 美中,想象力始终要解决的是一个审美理想式的 上限问题。在这种自然和自由的对立中,超越型 艺术都以对某种主题精神的表现而超越时代,尽 管这种表现的出发点也可能是无意的。这种超 越的最大弱点在于,总是把解决欲望冲突的希望 和可能性局限在主体内在世界的自由上。 精神分析的“自恋”理论则从个体角度颠覆 了想象的神秘性,通过它,欲望不是介入了审美 领域,而是贯穿了审美领域。自恋是考察主体性 的“我”如何确立中的一个概念,它要阐明欲望 与自身身体的关系。拉康通过“镜像理论”诠释 了自恋的由来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在 出生之后的约六个月之内,只能被动地接受外界 对他的作用,如视觉影像和声音影响等。这种被 动性决定了婴儿对于自身身体和周围世界的印 象只能是零碎或片断的。到了六个月至十八个 月的时候,就会经历“镜像时期”的变化。观察 发现,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婴儿经常会冲着镜中 自己的像发笑,与镜像的想象认同使婴儿获得了 一种前所未有的想象控制力。虽然这种想象的 控制与婴儿后来由于身体成熟而获得的实际控 制力根本上有别,但意义深远。它标志着自我原 型的诞生。 在随后的生活中,通过一系列与自恋对象或 爱之对象的认同,自我逐渐获得了一种身份认 同。这一系列的连续认同又可分为两大类:与自 身躯体的自恋认同和与他者的自恋认同。两类 自恋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想象世界。与自身躯体 的认同不仅使人类主体获得了对自身躯体的统 一感,而且也成为与他者自恋的基础。这种认同 把自身和他人、他物区分开,个体试图确证自身, 于是要和世界建立起想象的关系,所以,即便是 内在世界也被对象化了,这又促成了对应情感关 系的建立,比如欣喜、忧伤、失望等,再通过这种 情感“将自己从根本上与自己身体的视觉格式 塔认同起来。”… ”∞也就是说,欲望始终作为影 响情感的一个构成因素共同参与想象的过程,这 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欲望与审美动因的交叉部 分。 但是,想象的认同只是自我认同中的一小部 分,它只是提供了欲望不被审美排斥的根据,而 从欲望的对象化到欲望能够在审美领域中被对 象化还是要经过某种中介。拉康的精神分析认 为,当“我”能够以“我要……”的言语表达欲望 时,象征性的认同就介入了主体的建构过程,以 语言为代表的象征符号通过文化,以先于主体存 在的方式建构着主体,而审美活动能够表达出欲 望也要经由符号作用来完成。这样一来,想象中 理想“我”与现实中异化“我”的冲突在“文化” 中不断进行,而冲突的根源不可避免地成为缺失 的命定。 对这个理想与现实差异的关键所在,马克思 抓住的线索是:理想式的“美的规律”和异化的 审美、欲望的冲突根源在于劳动生产出的对象。 理想的、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生产在于人能 够自由面对自己的产品,能够在他所创造的世界 中直观自身;而异化劳动则“从人那里夺去了他 的生产的对象”、并“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 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 存的手段。【2](嘟’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异化的 欲望满足不是以满足整体的人(知、情、意、欲相 统一)为目的,而只以自身的满足为目的;另一 一99~ 方面,资本异化了人的感性生活,异化的审美剥 比,对这一理想,马克思特别强调不要把它作为一 夺了人的感觉:“凡是你自己不能办到的,你的 个孤立的、实存的终极发展阶段,而始终要把它放 金钱都能帮你办到:它能吃,能喝,能赴舞会,能 在与现实生活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中理解,“共产 去剧场,它能拥有艺术、学识、历史珍品和政治权 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 力,能旅行,它能为你占有这一切……”l-2 为’于 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 是,冷酷无情的“审美主义”成为一种高高在上 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 的审美特权,而幻觉性的消费主义成为它的对应 式和有效的原则。”[ ](P】 这里,马克思美学通过 极端:货币作为起作用的价值概念把一切事物都 现实中的异化劳动,把理想与现实置于一个动力 混淆了。“一切情欲和一切活动都必然湮没在 系统的两极。所以,审美理想的设置对审美主体 贪财欲之中。”C2 J(p124)这也是异化欲望与异化审 而言,也是以对现实审美发展的一个有效原则形 美活动达到极端时的连接点。 式出现的,它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对人的理想状态和异 节,没有这种理想,现实不可能改变,但它不能以 化状态的态度决非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上区分 一个单一的维度存在,总是一个与现实交织的,能 等级层次,也不是从异化——反异化的因果性思 够无限靠近的理想。 维对待欲望问题(这一点是长时间以来都被误会 到此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欲望对象化理 的),而是强调仍然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异化、要 论虽然是在政治经济学语境中,以资本主义生产 在异化劳动和“美的规律”彼此作用的运动中扬 方式为分析对象提出,但审美理想与异化现实两 弃消极因素。因为在实践前提下,主体与对象的 套线索的并置为我们提供了把超越式欲望观与 关系表现出一种历史的发展过程。就审美问题而 非超越式欲望观连接起来的钥匙,在这样的理论 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发展高度上,马克思提出了 平台上再看美之边界问题,我们就可以从如何确 “美的规律”的审美理想,也是理想化的生存状 定边界的静态思路拓展到边界如何波动的动态 态。但是,从对共产主义的定位中,我们可以类 思路。 [参考文献] [1][法]拉康.拉康选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王杰.审美幻象研究[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On 0bjectiifcation of Desire in Aesthetic LIU Ying (College ofPublic Policy&Management,Fuj ̄n Normal ∞ ,Fuzhou 350108,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aesthetic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more and more issues about the aesthetic boundary focus on desire.To solve this problem,the different attitudes about desire in aestl:Ietics must be traced at first;and then,the practical SUbject of Marx connect diferent kinds of desire view.which has been shown with the progress of desire objectiifcation;the thirdly,the analysis of Marx about aesthetic idea and alienation life together with the concept narcissism in psychoanalysis accelerate the solution about the is. sue of aesthetic boundary. Key words:aesthetic;desire;subject;objectiifcation —l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