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等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 高技能人才·高等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马秋艳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摘 要:目前,我国跨境电商人才整体呈现出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素质能力较低等现象,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使

得跨境电商人才成为稀缺资源,供不应求,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探索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培养体系

引言

近年来,作为“互联网+外贸”的新业态——跨境电商以黑马的姿态席卷全球,成为新常态下外贸稳增长、促发展的新动力和突破口。跨境电商是消除经济全球化障碍、推动世界经济融合的主要推手,更是改变全球国际贸易格局,使新兴国家与老牌贸易强国平等竞争的秘密武器。当前培养的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和素质能力适应不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知识体系陈旧、培训机制落后等问题。我国跨境电商的高速发展亟需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支撑,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适应全球化市场、兼备资源整合能力的人才队伍。

一、跨境电商务人才培养知识结构

跨境电商是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涉及“关”“检”“税”“汇”“商”“物”“融”等多方面知识,是指交易各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各类跨境域的以数字化交易为主要方式的一种新型贸易活动和模式,它涵盖了营销、交易、支付、服务等各项商务活动。因此,跨境电商的发展需要集外贸知识、多国语言、信息技术、经营管理、国际物流、国际法律法规等多项技能于一身的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

跨境电子商务模式融合了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的知识,其复杂性对跨境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境电商人才是面向全球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掌握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较髙的外语水平、国际贸易知识,能使用各种国际结算与国际物流方式;还要对许多国家地区的文化、习俗、法律法规等有所了解,能利用最新的国际网络营销工具,基于社交媒体等与客户沟通交流,并进行境外客户的需求分析等能力。总之,跨境电商人才需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以及较强的平台运营能力等。

二、高等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跨境电商人才整体呈现出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素质能力较低等现象,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使得跨境电商人才成为稀缺资源,供不应求。跨境电商人才素质和能力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与高校目前的培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市场脱节

目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立足于独立学院的发展能力,大多数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开设几门跨境电商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结构及评价体系。根据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和需求,市场需要理论和操作实践能力兼顾的复合型

跨境电商人才,例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英语交际为工具从事商务翻译、涉外文秘工作、进出口业务等能力,但是市场需求能够从事跨境电商网络营销、推广、客户开发等能力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这就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出现“招聘难,难应聘”的现象。

(二)未能形成课程体系

高校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培养路径的思考都比较薄弱,基本没有开设跨境电商专业,主要基于一些相关专业,如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外国语等专业,设立跨境电商方向,课程设置主要是在原有课程体系内添加部分跨境电商相关课程,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比较单一,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实现与市场需求对接,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能适应跨境电商企业对多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缺乏实践教学机制

高等院校跨境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也开设相应的实操课程,配备了相应的实验室,但大多数都是以单一化的模拟仿真软件系统为依托,以平台的基础流程操作为培训重点,没有具体的数据流,对跨境电商涉及的进出口报关、商品检验、结算收付汇、跨境电商物流以及税务等理论知识很难进行充分的实践,缺乏实践深度,最终使得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四)师资实践能力薄弱

高校跨境电商教师在自己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是对跨境电商系统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不足,需要不断拓宽行业知识的覆盖面,为学生提供广泛、全面、系统专业知识点的延伸和解读。同时,高校师资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很少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缺乏对市场的敏锐度,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

三、高等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

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又比较系统的工程。基于我国跨境电商人才现状及跨境电商人才特点,探索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改善我国跨境电商人才的现状,促进我国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

(一)市场驱动,设置以创新为核心的培养目标

在整体培养定位上,应借助政、企大数据资源和对市场的把控和预测,精准地面向本地具有优势或发展潜力的国际化电商产业,立足服务本地企业,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开创行业新局面,协调校企双方利益,制定人才需求计划。在技能性培养定位上,应把握人才的外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职业素养共五个维度的技能培养,将创新意识的培养、创

(下转第100页)

【作者简介】 马秋艳(1988—),女,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发明与创新101

· 高技能人才·原则、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理想规划、心理素质培育等,加强

对学生心理素质、职业道德、责任感、人际交往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启迪学生心智,使学生对社会、职业有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培养学生工匠般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职业归属感,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建设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先立师,教师是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灵魂人物,“要想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潭水”。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配置教师资源,注重对教师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建设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又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带头践行“工匠精神”的名师工匠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高职业素养的工匠型人才的有力保障。

一方面,作为新生代引领者的教师要紧跟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观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学习提升,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丰富理论知识,积累实践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德立身,言传身教,给学生树榜样,敬岗爱业,传递积极的职业态度,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变革创新教学方法,运用信息化手段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根据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和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紧密结合,不仅做“经师”,又要做“人师”,真正教书育人。

(四)加强校企之间深度融合,激发“工匠精神”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要企业助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优质企业协商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无缝对接,建立“现代学徒制”,让企业的能工巧匠充当学生的“师傅”,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相结合,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在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用企业“徒弟”的行为规范和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端正职业态度,养成爱岗敬业、一丝不苟、专注耐心、精益求精的职业作风。学生在企业的实践中接受真实的企业文化环境的熏陶,增长见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邀请企业优秀的技能大师进入到实践课堂开展教学,把“工匠精神”带入课堂并内化于心,做到知行合一,实现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真正融合,使校企合作发挥成效,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

如何在“工匠精神”视域下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是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高职院校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切入点来实施职业素养教育,为正处于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我国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职业素养的新型技术型人才,为社会培养能工巧匠。

参考文献

[1] 王娇娇.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27(4):69-72.

[2] 桑韵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工匠精神研究[D].石家

庄:河北经贸大学,2018.

(上接第101页)

新思维的生成、创新行为的实践都应用于跨境电商岗位技能当中,培养的人才既能完成技能性岗位任务,又能运用创新思维来引领信息技术引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二)产教融合,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新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实现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体系的设计就需要加强多学科的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岗位结构,改善传统独立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对岗位认知需求进行细化分析,实现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设立相应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实现“基础课程+岗位课程”开发,构建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职业岗位培养为核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构建“专业化+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群体系。另外,跨境电商行业知识迭代速度快,重视全方位一体化的产学研教学改革,形成“以产业为导向、以教学为抓手、为科研为驱动”的全面合作模式,积极开发校企合作编写的特色教材;由行业企业和学校一线教师,根据实训内容,编写针对性好、操作性强的实训指导书;开发主干核心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形成具有高等教育特色的教学资源体系。

(三)校企合作,共建以项目为驱动的实践新机制

为了使培养的跨境电商人才能够满足跨境电商企业运营的需要,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跨境电商人才的培100发明与创新养。一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建设学校主导下的跨境电商人才创新孵化基地,学习德国比较先进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将跨境电商企业正在发展经营中的项目融入到教学当中去。二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对学校和企业原有的教学培训模式进行创新,打造“企中校”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协同管理的育人机制。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企业着重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提升方面加强管理,同时,也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通过课程置换等方式将校内理论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实现理论知识教学与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进而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实用性。

(四)外引内培,打造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师资队伍

高校需要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全面改善和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能力和素质,优化“双师型”的师资结构。高校可以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建立相应的教师培训基地和实践基地,将相关专业教师送到培训基地、实践基地进行周期性的全员轮训,完善“固定岗+流动岗”资源配置新机制,实施“专任教师企业经历工程”,实行“一师一企”师资管理制度改革,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一批学科骨干教师,并选择一批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素质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培养成为专业学科带头人,带领学校的其他教师进行跨境电商项目和学术知识的研究。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