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画的意境 中国画追求意境表现探析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中国画的意境 中国画追求意境表现探析

【摘要】自然景象与画者思想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了国画独具特色的产物——意境。而触景生情,由情生景、由景升情、情景互渗是画者创作追求意境表现的一个完整过程。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丰厚土壤的国画,经过上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重视意境的表现是国画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中国画;意境;诗画结合

国画的类型从内容上可分山水、花鸟、人物,三者构成了一种和谐的整体。国画山水重意,花鸟重趣,人物重情。笔者认为,对意、趣、情的理解,应将其视为相融的整体,它的形成是画者对天地自然、人间万象认知、感悟与思想方面的升华。自然景象与画者思想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了国画独具特色的产物——意境。而触景生情、由情生景、由景升情、情景互渗是画者创作追求意境表现的一个完整过程。

一、中国画意境概述

国画的萌芽、发展到成熟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象形字,可以说是字画的结合。原始岩画、彩陶画、帛等早期绘画,尽管是以简陋的线条勾就,但所绘景物却表现了对生活条件中的居、食、物的向往寻求,对山川自然万物的敬畏景仰,反映了原始祖先朴素的理想和生活。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花鸟画在此时萌芽。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画家开始注意实境的描绘,提出“得意忘象”、“以形写神”﹑“气韵生动”,初步形成对意境的认识。隋唐五代以后绘画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趋向全盛时期,山水画、花鸟画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

第 1 页 共 7 页

了顶峰,而山水画、花鸟画逐渐跃居画坛主流。这阶段对绘画意境的认识逐渐全面,唐代画家张缲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彦远提出了“立意”、“意在笔先,画尽意在”,五代山水画家邢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随着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的突出发展,对绘画意境的追求与研究更深了一层,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提出“意境融彻”,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提出“意境殊胜”,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画筌》一书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并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19世纪末以后由于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国画的发展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纵观国画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国画的产生、演化与发展,也是国画追求意境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浅入深逐渐发展的过程,无不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画家学识、修养、思想逐步提高息息相关。对“意境”表现的追求与研究,使国画以其独特的意境表现在绘画世界中独树一帜,成为东方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对于国画来说,追求意境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意境是画家画从于心,心师于自然的结果,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画家“触物起情,借物抒情,托物寓情”,才能创作出画作的高深意境。中国名家绘画,作品不朽的原因就是其耐人寻味的意境。石涛是明清时期最富有创造性的杰出画家,综观他的山水画,构图奇特新颖,意境深邃。石涛极喜松、梅、竹“岁寒三友”,尤爱梅花,传其植梅于房前屋后,常赏梅、探梅、画梅、咏梅,梅象征一种品格,临寒勃发,幽香冷艳、傲霜自洁,画家从身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发现了这些坚强刚毅的品格,在赏、探过程中触景生情,在画、咏创作中由情生景、由景升情。其画《梅竹双清图》画的主体就是梅花,一干数枝从右上角垂下,分杈有致,曲折有力,气势感人;梅花千朵万朵,暗香浮动,春意盎然,写出了梅花铜枝铁干、玉洁品高的特质,抒发了画家狂傲不屈的性格。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表现了浩渺大江中的一叶扁舟,巧

第 2 页 共 7 页

妙地以大片空白突出了江面的宽、阔与垂钓者的孤、苦,画家巧妙剪裁,在画幅中留出了大面积的空白,表现了寒风阴冷的空间及钓者生活的苦寒,画中意境深远悠长。抗日战争时期,现代国画大师蒋兆和深入上海、南京等沦陷区搜集素材,亲历沦陷区人民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激发画家构思创作的动机,1943年9月完成了用中华民族血泪和怒火画成的一幅巨幛——《流民图》,轰动画坛。在宽2米、长26米的长卷上,按真人比例的百名伤亡苦难同胞,这支无声的“牵衣顿足拦道哭”的行列,展示了日本侵略军铁蹄下哀鸿遍野、难民流离失所的人间惨象,表现我各阶层人民渴望生存与和平及民族独立之愿望,产生了撕心裂肺的真实效果。

二、中国画意境生成的要素

1.立意

意境是国画之魂,而立意则是画的主心骨,是支撑一幅画的主体。它指画家创作前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而获得丰富的主题与思想,是创作好一幅画的前提。意景结合,形成画中意境。唐代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也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清方薰《山水静剧画论》提出“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意新则新”,强调了立意与作画的关系。画家创作前,对所画主题的构思,形象的刻划,笔墨的运用,在动笔之前,已经都考虑成熟。宋代苏东坡看到文与可所画的竹子,评其竹画得好是“故画竹先得成竹于胸中”的原因。清画家石涛创作时必“搜尽奇峰打草稿”。清八大山人有一幅写意花鸟画——《鸟石图轴》,画家对清统治者不满,立意在先,把小鸟人格化,瞪着白眼栖息于石上,观者能从小鸟的眼神里读出其不屈、不从的思想与心志。抗战时期,齐白石为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蔑视和诅咒,画螃蟹时,题款书写“看你横行到几时”;日本投降了,他

第 3 页 共 7 页

又画了几只煮熟的螃蟹,对疯狂的侵略者进行了辛辣地讽刺。观赏者在这样的画中引发遐思与共鸣,从而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著名画家齐白石90岁的时候,作家老舍以“蛙声十里出山泉”诗句为题,请他作画。诗句本身的意境就展现了一幅蛙声水声相间的情景,动感十足。而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要在纸上画出“十里蛙声”,确是难题。但是白石老人不出几天就完成了画作。画面上是一泓泉水从山涧乱石中流淌而出,水里悠然游动着几只蝌蚪,远处几笔云雾缭绕的山峰。累石水草、泉涧流水、远山雾霾虚实交错,构成了深远的意境,留给观者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个构思把各种艺术形象完美地组合起来,以画含蓄地表现了诗句的意境,令人拍案叫绝。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意境中的立意,是画家用于提炼意境的必要基础。2.技法

意境必须通过构图布局、墨彩线条等技法加以表现。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注重自然与思想的主客观统一。画家观物取景,经营构图,讲求灵活巧妙,注重虚实对比,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现代画家石鲁画作《转战陕北》,取材于解放战争时期保卫延安的历史事件。按画题应该表现出炮声隆隆、千军万马、人声鼎沸、战争气氛浓烈的画面,但出人意料的是画面上展示了另一副情景:千沟万壑、连绵不绝的黄土高原,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在一经长年雨水冲刷的赤褚色陡坡上,站立着毛泽东,他倒背双手,举目远望。在他身后,是那匹白马,在几位战士的帮扶下,正向坡上跋涉……黄土高原、毛泽东与几个战士、一匹白马、沟中流水等构成了一副匠心独运的画面。在石鲁笔下,通过线条皴法及色彩浓淡变化的应用、变化和创新,黄土高原那种雄浑博大,奔放朴厚的形象被他表现得真切而传神,沟中水流,增强画面动感,延伸到天际的黄土,又展现了高原的广袤。在此虚实相生的高原背景下,毛泽东背着手侧面站在断崖边上,在画面上虽仅占极小位置,但特别引人注目。虽看不到他的表情,但从他背手远望的姿态,同样可以看出领袖高瞻远瞩、指挥若定的精神和气质,感受到领袖那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举重若轻、胜券在握的伟人气魄。《转战陕北》画面并没有炮声隆隆,没有千军

第 4 页 共 7 页

万马,但它同样引导观者想象那在千沟万壑中行军转战的解放大军,曾经或即将开始的转战途中的战斗场面以及从中感受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国画在墨彩笔划的应用上,用墨浓淡、干湿交替,用笔轻重、疾、徐、巧拙、刚柔,线的粗细、长短、曲直、笔组的疏密,穿插、逆顺以至造型的大小、欹正、方圆等,节奏明显,触人心弦。北宋画家崔白《寒雀图》,所描绘得是隆冬的黄昏,一群麻雀在古木上安栖入寐的景象。在构图上把雀群分为三部分:右侧二雀,乍来迟到,处于动态;而中间四雀,作为本幅重心,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由动至静,使之浑然一体。鸟雀的灵动在向背、俯仰、正侧、伸缩、飞栖、宿鸣中被表现得惟妙惟肖。树干的用笔落墨都很重,且烘、染、勾、皴,浑然不分,所表现的树干在形骨轻秀的麻雀衬托下,显得格外浑穆恬澹,苍寒野逸。画面虚实相间、动静结合,构画了一幅晚暮时分,群雀舞噪、极富生机的意境。晚清画家王震《桃花飞燕》,描绘一幅春日暖照、桃花盛开、群燕嬉闹的春天美景。水边桃花与碧叶相互映衬,艳彩照人,竞显着旺盛的生命力;画面下部的群燕用简笔画出,画面布局错落有致,群燕活灵活现,加上有水面上几条横线,构成了一种节律感,更显妍丽赏目,一派世俗生活的情趣。

3.诗画结合

诗画结合是国画追求意境表现的手法,是提升国画意境的重要形式。诗歌讲意境,追求的是诗情画意。唐朝诗人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首诗是从“望”的角度,写山岭、积雪、浮云、山林、云雾等终南山的一些景色。通过景物描写,其实就是展示了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含蓄地表达了对处在饥寒交迫中的老百姓的同情和关切。诗画结合,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国画创作的较高层面。而画上题诗,则可增强画中的意境表现。观画者可借助诗句加深对画中所体现思想的理解。可以这么说,画上题诗也是画家画以言情言志的表现。郑板桥画的一幅竹

第 5 页 共 7 页

子,单就画面上看,仅为竹子而已,而他在这幅画上题写了“卧听衙署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诗句,画的意境便赫然凸显,余味无穷。同样当代天津画家刘荫祥一幅《秋菊》画作,看去只是以菊为景,意境似乎平淡无奇,但画家却题以“生不逢时靠自强,深秋时节成花王”的诗句,竟使秋菊自傲、自强、生机盎然的景象跃然画中,平添了几分厚重的意境。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大诗人都写过题画诗,这些题画诗,提升了画作的意境和品位。宋代宣和年间,宋徽宗赵佶设画院,曾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要求画家作画。有一画家画的是一条小溪,数级石阶绵延树木层叠的山中,石阶上隐约可见一担水的和尚。深山所藏古寺凭观者的联想而现,其立意新,意境妙。又有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的,画家有画骏马奔跑在开满鲜花的草原上的,有画马蹄上沾着花瓣的,而意境高者画的是几只蝴蝶追逐马蹄飞舞。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有一幅傅抱石、关山月画的《江山如此多娇》,是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词句为题。众所周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画家首先从词中感受到“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活泼奔放雄浑的气势,以及“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丽景色,然后用满蘸激情的笔墨,通过画面形象去再现诗的意境,使这幅画诗情与画意相生相融,产生出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

三、结语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丰厚土壤的国画,经过上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重视意境的表现是国画的重要特征。一幅画如果没有意境,就不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使人产生共鸣。追求意境的完美,是画者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界定国画艺术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的进步,国画的发展也逐步进入到多元发展的时期,作为画家,应面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入民间,走向大自然,博览祖国山川美景,以获得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在创作中不仅要有熟练的技巧和奇特的构思,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文

第 6 页 共 7 页

学修养。只有眼界开阔,知识丰富,德厚艺精,创作时才能独具慧眼,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意境。

第 7 页 共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