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的思考

关于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的思考

来源:意榕旅游网


关于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的思考

民间文化产业化对经济社会各方面有着重要意义。陕西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但其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注重作用的发挥、产权意识和品牌观念的加强、民间文化底蕴的保护等问题以促进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

标签: 民间文化 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化

一、引言

文化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很多国家和城市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文化产业能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使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同时,精神文化需求也得到更多满足。因此,“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

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但并不是文化产业大省,因此,如何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陕西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各界的重视和不断投入,陕西教育、影视等文化产业化发展已有一定成就。然而,相对于诸多城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却较为滞后,本文主要从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出发,对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的现实意义

实行民间文化产业化,在保持民间文化功能特征前提下,可实现文化商品价值增值最大化,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发展民间文化产业化,对陕西及全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1.民间文化产业化,有利于陕西民间传统文化输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民间传统文化大多源远流长,不仅历史底蕴丰厚,且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但受地域交通等因素,民间文化常囿于当地“养在深阁人未识”,无法为满足更多群众文化需要服务。民间文化产业化,用现代方式对民间文化经营和管理,向群众有偿供给文化商品,可大力促进陕西民间文化输出,使之更贴近广大群众生活,更好地满足城乡群众文化需求。

2.民间文化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近年来,农村文化消费发展缓慢,与发展迅猛的城市文化产业相比,农村文化娱乐显得尤为单薄滞后,各种黑色、灰色、黄色消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抬头现象,种种民间传统文化却被弃之如履。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既有利于对农村文

化市场的监管,也可籍此引导农民文化消费合理健康进行,达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目的。

3.民间文化产业化,有助于陕西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现代物质文明是以生物多样化的减少为代价的,而现代的精神文明则是以文化多样化为代价的”。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现代文明冲击,许多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文化已趋“边缘化”,其中有些已濒临灭绝。单纯依靠文化事业投入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既增加负担,也难以面面俱到。发展民间文化产业化,则可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民间文化进行记录、整理、提炼和宣传,达到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的目的,使其“后继有人”。同时,民间文化产业化,也可促进陕西民间文化同各种现代文明横向交流,使之在体现民间文化传统特色同时,剔弊纳新,体现时代精神,为其发展输入新鲜血液。

4.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有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可吸收相当一部分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从而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如陕西省以“安塞腰鼓”而著称的安塞县,目前从事腰鼓等民间文化艺术的骨干艺术人才达6000多人,近年来,平均每年有2000名以上的安塞腰鼓高手和其他民间艺术大师外出表演,传授技艺,可创收近百万元。

5.民间文化产业化,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民间文化产业化,不仅可提高从业人员收入,而且,通过产业链的形成和运行,可带动当地旅游业、娱乐业、演出业、民间工艺品制造业等文化产业群的发展,且有利于塑造地区整体形象,促进招商引资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形成文化产业、文化建设、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农民素质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通过产业化发展放大文化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的乘数效应。

三、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现状及发展策略

1.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已有所起步

处于中华文化发源腹地的陕西,拥有如地方戏曲、陕北民歌、农民画、剪纸、社火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目前,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就有169个民间文化项目,但这仍然不能涵盖陕西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近年来,陕西在民间文化保护和发展领域开展了许多工作,如在全省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对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同时,陕西也在积极寻求各种途径寻求民间文化产业化。

近年来,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得到一定重视和发展并取得许多成绩,如岐山县北郭乡发展的民间饮食文化游,通过民间饮食文化和旅游业结合,带动酿醋业等连带行业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如画乡户县,通过举办农民画艺术

节等活动,在发展农民画产业的同时,吸引项目、资金和人才发展当地经济。这些都是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2.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策略建议

相对于教育业、旅游业等,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还未得到充分开发。陕西拥有如此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应抓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好时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争取新的发展机会。,笔者认为在其发展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发挥在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首先,民间文化产业化,需要对某些关乎本地经济、文化发展全局的项目以“投入者”的姿态,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解决其资金问题;其次,要担当民间文化产业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制定相关保护和鼓励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如对从事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进行一定的优惠和税收减免等;再次,还可作为民间文化产业化的“对外宣传者”,向外界宣传当地民间文化优势,吸引更多外地资本进入本地民间文化产业化建设中。

(2)加强产权意识和品牌、信誉观念。一要树立产权保护意识,保护已有的无形资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无形资产”的争夺成为商战中常见手段,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也必须注意这方面的问题,避免再出现如2004年“蓝田厨师”域名被抢注的现象。二要坚持品牌观念,塑造良好文化产业形象。不但要树立品质第一、信誉第一的观念,不可自己砸自己的牌子,同时也要避免市场上的恶性竞争。三要注意避免民间文化资源的流失。在我国早期对外交流过程中,由于缺乏资源保护意识,曾造成了“景泰蓝”、“宣纸”等传统制造工艺的流失。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也应对这方面问题加以注意,在产业化过程中要关注各种珍贵艺术、文化资源的保护,不能因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而造成文化资源的流失。

(3)保护民间文化原有底蕴和内涵。产业化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赢利为目的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在民间文化产业化过程中要大胆借鉴和吸收现代文明的精髓和经验进行发展和创新,但也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使民间文化失去原有的文化底蕴及精髓。应以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为前提,不能以产业化的名义使民间文化就此变味,成为哗众取宠的大众玩物。如出现像小品《如此包装》中所描述的用RAP包装传统评剧的现象,则将是民间文化的悲哀。

(4)重视民间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人”的因素。文化产业是知识和人才集中的产业,发展民间文化产业化根本在于人才,尤其是兼通民间文化和现代经营管理的人才。因此,在民间文化产业发展中应特别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避免使之成为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又一瓶颈。同时,发展民间文化产业化也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提高人的素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是炎: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社会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5期

[2]青觉谢广民:边疆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与兴边富民.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3]吴声怡许慧宏:论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福建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期

[4]郭玉兰:浅议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经济问题,2007年第2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